300味常见中药辨识与应用彩色图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发散风热药

薄荷(地上部分)

来源于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薄荷Mentha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我国南北均产,现以江苏之产量大、质量优,为薄荷的道地产区。夏秋两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以叶多,色深绿,味清凉,气味浓者为佳。以太仓栽培头刀薄荷质优。鲜用或阴干切段生用。

形:方柱形,有纵棱线,棱

角处有茸毛

色:紫棕色或淡绿色

气味:气香、清凉,味辛凉

【性味功效】辛,凉。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内服煎汤3~6g,入煎剂宜后下。

【功用特点】本品质轻升浮,主入肺经,善于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兼入肝经又可疏肝理气。现在除药用外,还大量提取挥发油,销往全国及出口,如薄荷脑有“亚洲之香”的称号。

【验方精选】眼弦赤烂:薄荷0.3g,用生姜汁浸一宿,晒干后研末,沸水冲调,泡洗患处。

【注意事项】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以免汗出不止。

牛蒡子(成熟果实)

来源于菊科两年生草本植物牛蒡Arctium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东北三省及浙江等地。现以东北三省产之为佳,有“关大力”之名。秋季采收,晒干,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以粒大饱满,外皮灰褐色,无杂质者为佳。

形:长倒卵形,两端平截,略扁微弯,表面有多数细小纵棱线

色:灰褐色或浅灰褐色,有多数小黑斑

气味:气特异,味苦微辛、有麻舌感

【性味功效】辛、苦,寒。疏散风热,宣肺利咽,透疹解毒,通便。内服煎汤6~12g。

【功用特点】本品是解表药中的清热解毒药。清利咽喉,可用于风热上攻、热毒上攻之咽喉肿痛;归肺胃二经,可驱肺胃二经的疹毒,故又可宣肺透疹。

【验方精选】

1.风热感冒:牛蒡子0.3g,研末。热酒调服。

2.风肿斑毒作痒:牛蒡子、玄参、僵蚕、薄荷各1.5g。研末。每次1.5g,沸水调服。

【注意事项】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蝉蜕(皮壳)

来源于蝉科昆虫黑蚱Cryptotympanapustulata Fabricius 羽化时脱落的皮壳。主产于山东、河北、河南、江苏、浙江等省。春秋二季收集,除去杂质,晒干,生用。

形:椭圆形而弯曲,形似蝉;背面呈十字形裂口,中空

色:黄棕色,半透明,有光泽

【性味功效】甘,寒。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煎服,3~6g,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服用。

【功用特点】本品质轻升浮,归肺经可宣肺疗哑,透疹止痒,对风热感冒、音哑咽痛者尤效;归肝经,可除肝经风热,明目退翳;肝主筋,甘可缓急,故能缓解痉挛,息风止痉(祛外风、息内风)。

【验方精选】百日咳:蝉蜕10g,炙百部5g,桑白皮5g,杏仁10g,浙贝母10g,厚朴5g,茯苓10g,陈皮5g,水煎服,每日1剂。

【注意事项】《别录》有“主妇人生子不下”的记载,故孕妇当慎用。但现时临床医生极少有将其视为妊娠慎用药,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桑叶(叶)

来源于桑科落叶乔木植物桑树Morusalba L. 的干燥叶。我国南北各省均有分布,霜后采收,入药以叶大者为好。晒干,生用或制用。

形:不规则碎片,叶脉突

出,脉上被有疏毛

色:黄绿色或浅黄棕色

味:苦、涩

【性味功效】苦、甘,寒。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内服煎汤5~9g。

【功用特点】本品主疏散风热;苦寒清泻肺热,甘寒益阴,凉润肺燥,故有清肺润燥之功;兼入肝经,可清肝明目,平肝阳,为目疾常用药物;尚能凉血止血。

【验方精选】

1.小儿渴:桑叶适量,用生蜜逐叶上敷过,阴干,水煎服。

2.手足麻木:霜降后桑叶煎汤频洗。

【使用禁忌】肝燥者禁用。

菊花(头状花序)

来源于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菊Chrysanthemummorifolium Ramat.栽培品的干燥头状花序。因产地及加工方法的不同,药材分亳菊、滁菊、贡菊(以上为安徽产)、杭菊(浙江)。花季采收,均以花朵完整、色鲜,气清香,少梗叶者为佳。阴干生用。

贡菊

形:呈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舌状花上不反折,边缘稍内卷而皱缩

色:类白色或淡黄色

气:微香

【性味功效】甘、苦,微寒。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消肿。内服煎汤5~9g。疏散风热多用杭菊(黄菊花);平肝明目多用滁菊(白菊花)。

【功用特点】本品是解表药中的清热解毒药。入肝经发散肝经风热,以治目赤;苦寒清肝明目,甘寒益阴明目,虚实眼病常用;平肝阳。

【验方精选】寻常疣:菊花30g,30度白酒100mL。将菊花放入白酒中浸3天后弃渣,浸出液加适量开水、白糖炖服,每日1次,3天为1疗程,停药观察3天,若不见效,再服第2疗程。

【注意事项】气虚胃寒,食减泄泻者慎用。

蔓荆子(成熟果实)

来源于马鞭草科落叶小灌木植物单叶蔓荆Vitextrifolia L. var. simplicifolia Cham. 或蔓荆Vitextrifolia L. 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山东、江西、浙江及福建等地。单叶蔓荆,尤以山东胶州湾各县产量最大,质量好。野生为多,秋季采收,阴干,以粒大、饱满,具有灰白色粉霜,气清香者为佳。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

形:圆球形,顶端微凹陷,底部多有宿萼包被及果柄

色: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状茸毛

气味:气特异而芳香,味微辛

【性味功效】辛、苦,微寒。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内服煎汤5~9g,外用适量。

【功用特点】本品轻浮上行,清利头目,疏散头面风热之邪,自古以来多用治头目疾患,如治疗外感风热引起的头痛头晕、目赤肿痛、目晕多泪及头风头痛(头部两侧近太阳穴处)等症。又有祛风止痛的作用,可用于风湿痹痛,躯体挛急等症。

【验方精选】偏头痛:蔓荆子10g,菊花8g,川芎、甘草各4g,细辛、白芷各3g。水煎,3次服完。

【注意事项】胃虚者慎服。

柴胡(根)

来源于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北柴胡)Bupleurumchinensis DC. 或狭叶柴胡(南柴胡)Bupleurumscorzonerifolium Willd. 野生品的干燥根。北柴胡主产于辽宁、甘肃、河北、河南等地;南柴胡主产于湖北、江苏、四川等地。春秋两季采挖,以条粗长,须根少,质地柔软者为佳。晒干,切段,生用或醋制用。

形:不规则或类圆形薄片,断面显纤维性

色:皮部呈棕色或棕黄色,木部呈黄色,周边棕褐色或黄棕色

气味:气微香,味微苦

【性味功效】苦、辛,微寒。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内服煎汤3~9g。

【功用特点】本品其性升散可疏散少阳之邪,为治疗少阳证的要药;用于外感发热,有良效。

【验方精选】腹泻不止:柴胡、黄芩各12g。水煎服。

【注意事项】其性升发,故有“柴胡劫肝阴之说”,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升麻(根茎)

来源于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三叶升麻Ci-micifugaheracleifolia Kom.、兴安升麻Cimicifugadahurica (Turcz.) Maxim. 或升麻Cimicifugafoetida L. 的干燥根茎。主产于辽宁、黑龙江、湖南、山西等地。秋季采挖,以体大,质坚,外皮黑褐色,断面黄绿色,无须根者为佳。晒干,切片,生用或蜜制用。

形:不规则厚片,断面有网状条纹

色:外皮暗棕色或黑棕色,切面黄绿色或淡黄白色

味:微苦而涩

【性味功效】辛、甘,微寒。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内服煎汤3~9g。

【功用特点】本品是解表药中的清热解毒药物,应用极广,尤善解阳明热毒;又可发表透疹,《本草正义》“最为麻疹之专药”;又可升提中气,而有升阳举陷之功;亦为阳明经重要的引经药。

【验方精选】产后恶物不尽:升麻9g,以清酒煎服。

【注意事项】

1.麻疹已透,以及阴虚火旺,肝阳上亢,上盛下虚者,均当忌用。

2.服用过量可引起中毒反应,内服勿大于30g(中毒反应临床表现为呕吐及胃肠炎。大剂量可致头疼、震颤、眩晕、虚脱及阴茎异常勃起;中毒量出现心脏抑制,血压下降,可因呼吸麻痹死亡)。

根(根)

来源于豆科多年生落叶藤本植物野葛Puerarialobata (Willd.) Ohwi 的干燥根。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春秋两季采挖,切片晒干。入药以块大,质坚实,色白,粉性足,纤维少者为佳。生用或煨用。

形:方块状,纤维性

色:类白色或黄白色

味:微甜

【性味功效】甘、辛,凉。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内服煎汤9~15g。

【功用特点】本品入脾经,脾主肌肉,则可解肌退热,透疹;气质轻扬,又能鼓舞胃气上行,生津液止渴;升阳止泻。现代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

【验方精选】酒醉不醒:葛根10g,煮汁服,醒即停服。

【注意事项】表虚多汗与虚阳上亢者慎用。

淡豆豉(种子的发酵品)

来源于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max (L.) Merr.的成熟种子经蒸制发酵而成,产于全国各地。入药以色黑,附有膜状物者为佳。晒干,生用。

形:椭圆形,略扁,一侧有棕色的条状种脐

色:黑色

气味:气微香,味微甜

【性味功效】苦、辛,平。解肌发表,宣郁除烦。内服煎汤6~12g。

【功用特点】本品发汗之力颇为平稳,有“发汗不伤阴”之说,故对外感风寒、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均可应用;又可宣散邪热除烦。

【验方精选】

1.痔漏:淡豆豉、槐子等份。为末。每服3g,水煎空腹服。

2.疟疾腹胀,寒热,遍身痛:淡豆豉15g,槟榔1.5g。水煎服,得吐即愈。

【注意事项】胃虚易泛恶者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