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让平淡的日子遇见有格调的生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律,既让你孤独又给你自由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最深刻的错误认识是什么?点赞最高的答案是:

以为自由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后来才发现自律者才会有自由。

我们坚定地认为,人生在世短短数十载,就要活得自由自在,但事实上却慢慢发现,我们相当一部分的不快乐,恰恰是来源于这里,懒惰和空虚让我们的生活不受控制地走下坡路。

说到自律,有个大家都知道的试验:

老师在十几个孩子面前放了糖果,老师出去几分钟期间不允许他们吃,可有的孩子马上就吃了,有的孩子能坚持到最后。这个简单的实验美国坚持做了30年。跟踪调查发现坚持到最后的孩子在同龄人成就排名都是正数15%,而最先吃掉糖果的孩子总排在倒数30%这个结果。说明优秀的孩子自律性强,具有延迟满足能力。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几十岁的成年人,有的只知道吃喝玩乐,很可能就是他们在儿时口唇期没有充分建立自我,所以即使成年也可能停留在更低生命层面上,只懂满足简单欲望。

康德曾经说过:“自由即自律,一个人只有绝对自律才会相对自由。”我们周围有不少例子都是不节制造成身体问题,有人约四十出头,熬夜、陪客户、喝酒,睡懒觉,之后就是脑梗,每天大把大把吃药,一点自由都没有了。在这里,自制力意味着健康。

社会学家托马斯用五年时间研究170个富有人士的生活,发现76%的富人坚持有氧运动30分钟以上,因此他创造出“富有的习惯”这个短语。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正如康德所说,假如我们像动物一样,听从欲望、逃避痛苦,我们并不是真的自由,而是在服从,唯有自律才会使我们与众不同。

我大学时的一个室友,从大一开始练瑜珈,到现在已经坚持练瑜珈12年了。12年,四千多天,她没有一天间断过:每天早上五点,她不用闹钟,就习惯性地起床,梳洗完毕后,练四十分钟的瑜珈,吃早餐,然后神采奕奕地去上班。

12年坚持的结果是,她几乎没生过病,就连偶尔感冒一次,她也不用吃药,用喝水和运动治愈感冒;即将四十岁的她,生过两个小孩,但她身材比婚前还要苗条,皮肤比二十岁时还要紧致、有弹性。

走在人群里,她的气质显得那么出众。每次她们公司去了新员工,都会误以为她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许多人惊叹于她年轻美丽的同时,纷纷向她讨要保持青春的秘方。当听到她说五点起床时,就会频频摇头,觉得做不到。

悉尼大学的一项心理学研究发现,早起者为人通常更友善,更少出现“黑暗性格”。

南怀瑾说:能控制早晨的人,方可控制人生。一个人如果连早起都做不到,你还指望他这一天能做些什么呢?古人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早上都抓不住,怎么能抓住当天?

早上起来,人体从代谢率最低的睡眠状态中醒来,如能适当运动,有利于提升代谢率,改善血液循环。早上运动,就意味着要早起,而早起的前提是早睡。早睡早起,生活规律,本来就有利于健康。

然而,在这个年轻人都崇尚“夜生活”的时代,夜猫子型的人越来越多,早上五点钟起床,成为多少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为什么很多人做不到?就是因为缺乏自律性。

有一位朋友曾经意味深长地对我说过这么一段话:

说句实话,自律时我们所要面对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孤独。你想啊,一个人每天一早一晚持久地重复做一件事情,确实让人感到枯燥无味。但自律就像蜕变的蛹,在经过一段漫长、痛苦或者前途未卜的经历后成为美丽的蝶。一个人,只有经历了前期的挣扎和锤炼,才会体会到那份悠然自得的从容。

朋友的比喻形象地道出了一个人自律的重要性。任何一个想成功的人都要自律,都会不满足眼前的一时之快、一时之乐、一时之美,而是着眼于对未来损失的避免、对自身和整体根本利益的考量。

一个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人,在成功路上必定能抵御种种诱惑,规避种种风险,开拓豁达人生。这样的人,不与世俗之人为伍,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从这一点来看,在茫茫人海中,自律者又都是孤独者。他们之所以能够在繁华的都市里做到大隐隐于市,是因为他们拥有严格的自律能力。他们不让外界的“灯红酒绿”扰乱自己,在享受孤独的同时,能够一心一意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康德说:“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可以说,自律的最高境界是享受孤独和自由。因为自律而孤独,因为孤独而成就最好的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微信,俨然成为现代人沟通的主要方式了。当我们登录微信时,会看到一个孤独的人背对着我们看那蓝色的星球。我曾经对这个画面有过疑问,不明白微信的创造者张小龙,怎么设置一个如此孤独的画面。后来我查相关的资料得知,张小龙在创造微信之前,过了三年的孤独岁月!事实上,张小龙本身也是一个沉默寡言、没有其他不良嗜好的技术人员。

早在大学时代,很有头脑的张小龙就是一个自律性极强、不爱说话的孤独者。他几乎把学习之余的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捣鼓电脑”上。其他同学聚会聊天玩游戏时,他却在利用这些时间研究电脑。

正是因为不擅长与人打交道,他开发了很多需要借助工具完成与周围人沟通的软件。在开发微信之前,他先后开发了Foxmail、QQ邮箱,这些产品都有一个共性:更好、更容易地与他人进行沟通。

不知道是哪一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强的人,也就是最孤独的人。只有伟大的人,才能在孤独寂寞中完成他的使命。”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灯火缭绕,美酒咖啡,混在其间的人,通常都是向往繁华和热闹的,因为要与各种各样的人甚至是不喜欢的人打交道,所以,他们会戴上连自己也讨厌的面具,这样的人,是很难做真实的自己的,更不会有时间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对于自律者来说,他们是不会走入这样的场合的,也就不会有这种困扰。

孤独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特质。为此,卡夫卡说:“尽管人群拥挤,但每个人都是沉默的孤独的。”但如果我们学会让自己的灵魂与孤独相处,那么我们就会把孤独当成享受,当我们甘愿与孤独相伴,就会实现身心合一的自由。

当一个人缺乏自律的时候,他做的事情总是在受习惯和诱惑的影响,或者就是被他人的思想观念所扰,几乎永远不可能去做内心真正渴望的事。

谷歌有位高级工程师,叫马特?卡茨。他给自己订下了一个30天改变的计划,每天做一些之前未能坚持的事:每天骑自行车上班,每天步行10000步,每天拍一张照片,写一本5万字的小说;不看电视,不吃糖,不玩推特,拒绝咖啡因……可以说这份计划充满了挑战性,做不到自律的人势必无法完成。但马特坚持了下来。

30天后,昔日那个肥腻的宅男工程师不见了,他开始发自内心地喜欢骑自行车去工作,甚至完成了在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的远足。

心理学家曾经总结过这样的规律:自律的前期是兴奋的,中期是痛苦的,后期是享受的。但有没有发现,大部分人都在自律的中期——痛苦期徘徊太久,以至于把痛苦当作是自律。而当你自律到极致,你会发现:自律能够带给你发自内心的平静和享受。因为你知道,自己在一天天地改变,自律已经变成了一种深入骨髓的习惯。

其实,自律并没有那么难。因为自律这件事情,不仅仅局限于肉体或者是时间。更重要的是,思维模式的修正和改变。只有思维转变了,才会从时间、精力、情绪和身材各个方面,都形成“自律思维”。

那么,如何才能将自律坚持到极致?

一是设立具体目标,坚持无一例外原则

研究显示:当人们用具体的条文对他们的目标进行定义后,他们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大多数制订了明确目标的减肥者,比如我要在一个月内瘦下10斤,会比那些目标含糊不清的减肥者减肥效果要好得多。

如果没有目标,那么每次面对美食时,就会放纵自己。在进行考虑的过程中,将会耗费能量,而这些能量,是维持毅力的关键。

二是一次只完成一项任务,不要过多消耗毅力

在改变自己的道路上,许多人会一次性给自己定下太多目标,比如,半年内练出马甲线、一周看两本书、看美剧不需要字幕……然而,毅力就像人的肌肉一样,会产生疲劳。同时接受太多挑战,通常无法坚持实施下去。

意志力就像手机的剩余电量一样。每天早晨你都是充满电的,随着你不断使用你的电力,最后电力耗尽,你也就毫无意志力可言。

你在一件事上用的意志力太多,不等它恢复就投入下一件事,那么肯定会疲惫不堪。注意保存你的意志力,以便在最需要的时候使用。

三是把挑战分解成小而易于管理的目标

太多人幻想着能够一蹴而就,一夜之间达成目标。当完成一个任务所需的时间跨度很长、难度很大时,许多人容易半途而废。这个时候,需要学会对任务进行分解。日本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山田本一,曾在自传中写到自己成功的秘密:

每次比赛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标志是银行,第二标志是古怪的大树,第三标志是一座高楼……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结束。比赛开始后,我就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跑起来就轻松多了。

开始我把我的目标定在终点线的旗帜上,结果跑到十几公里的时候就疲惫不堪了,因为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吓到了。通往目的地的道路是由许多细小的、易于管理的步骤组成的。

不要总想着毕其功于一役。慢一点、稳一点,关键在于把大目标分解成易于消化、循序渐进的小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