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让库存清零(《商业评论》2019年8/9月号)(《商业评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编者寄语 打破行业魔咒

今年4月的海澜之家股东大会上,董事长周建平与参会股东怼了起来,导火索是投资者对海澜之家的高库存提出了质疑。截至2018年年末,海澜之家存货94.7亿元,相当于年利润的3倍,较上年末增加9.8亿元,同比上升11.55%。更令人担忧的是存货周转天数高达286天。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曾经的服装龙头企业美特斯·邦威,在2012年业绩开始大幅下滑,此前一年的第4季度存货周转天数约为130天。可见海澜之家面临着多大的危机。

事实上,这种状况不是海澜之家独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30日,A股85家纺织服装企业中,存货超过1亿元的有81家,存货超过10亿元的有20家,85家纺织服装企业的总存货量高达985.64亿元,高出它们的净利润总和172.51亿元,而且几乎所有企业的存货量都大大高于它们的净利润。高库存就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会掉下来将企业置于死地。

为什么全行业会陷入高库存的困境?根源在于服装行业普遍采用的订货制模式。一般来说,服装企业一年有春夏、秋冬两次订货会,会上订的货就是半年之后要上市的新品,品牌商设计团队猜测着半年之后的流行元素和流行色,零售商猜测着本地消费者喜好。消费者的心思本就难捉摸,竟然还要提前半年以上做预测,可想而知这种预测的偏差有多大了。零售的本质是人货匹配,货品不能精准匹配消费者需求,库存积压就是必然结果。无怪乎,整个服装行业都被高库存魔咒笼罩。

怎么破局?还得从人货匹配这个根本原则着手。从货品供给端来说,预测需求不如快速反应。既然预测有偏差,事先生产大量货品风险很大,不如在接到顾客的明确需求信号之后,再快速生产满足需求。但这种模式要求企业的供应链具备柔性和快速反应能力,服装行业当下通行的大规模生产线根本无法胜任这种模式。

可喜的是,已有少数先锋企业在这条路上探索,并且初获成功。杭州葳芸旗袍公司是一家业内领先的企业,曾被杭州G20峰会、电视节目《偶像来了》等指定为服装提供商,曾在全国百货公司开设了70家门店。但在2014年,随着百货公司客流骤减,门店销售下滑,库存堆积如山无法变现,导致门店缩减到30家。库存的切肤之痛,令葳芸旗袍创始人叶丽英想到了以物联网智能技术改造后端供应链,提高整个企业的库存管理效率和多款式生产快速反应能力。

经过两年的努力,葳芸旗袍的供应链物联网智能改造终于完成。整套智能制造系统主要包括三大功能:大批量成衣生产+小单快返+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多款式混流生产体系。智能改造后,葳芸的做法是,把订货会改为提前半年下订单,并且只订以前60%到70%的货量,通过压缩订货时间贴近上新市场时间;通过压缩订货量降低库存和成本。先投入生产小批量新款试探市场反应,畅销款则快速补单,滞销款则立马停产,因应当下顾客的需求,及时研发出符合当季顾客需求的新款。由于拥有多品种快速反应能力,葳芸只需一个月即可完成畅销款和新研发款的所有补单。

同时,葳芸旗袍拥有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能力,可以满足顾客增值服务以及未来服装行业定制化的趋势。葳芸旗袍经过一年半的智能改造,目前库存与改造前相比已经下降40%,企业利润率上升30%,并计划在2019年下半年开始在国内重新增设门店。(参见本期《瓦解与重生:这家旗袍企业如何用AI逆转命运》)

葳芸旗袍的案例在“新零售商业评论”微信公众号发表后,引发了业界的强烈反响,有多个服装企业与我们联系,希望引荐智能改造的技术服务商。其实,建立柔性快速反应供应链,技术固然重要,但最大的障碍在于企业体制。比如,由于很多企业不做零售只做批发,货品数据其实掌握在经销商手中。因为担心数据被品牌方掌握,经销商大多会拒绝使用品牌方推出的供应链系统。又如,企业的商品部、研发设计部、供应链部、销售部往往KPI不一样,各自为战,无法统一。这些都属于智能改造的顶层设计工作,需要企业在实行智能改造之前妥善处理。最后,我们相信,必将有更多的服装企业打破行业魔咒,走上健康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