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关系视角下制度与政策环境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3 预期理论

所谓预期,是经济行为主体在进行某项活动前,对未来状况进行的主观估计和判断。自Marshall(1890)引入预期因素分析以来,国外学者不断发展和完善预期理论。Fisher(1896)提出了利率期限结构预期假说,认为长期利率相当于一定期限内短期预期利率的平均数,收益率曲线是金融市场参与者综合预期的一种反映。Hicks(1939)提出“预期弹性”的概念,即因现时价格调整而引发的预期价格波动幅度与现时价格波动幅度之比。当预期弹性小于1时,经济系统就能够维持自我均衡,反之,则无法实现均衡。Keynes(1936)的预期理论创造性地将不确定性与预期联系起来,确立了预期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目前已有预期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1.静态预期

静态预期假定经济活动主体完全依据过去的情况推断未来的状况,即,其中为经济主体对t+1期变量预期,pt为该变量在t期实际值。静态预期形成所获取的信息完全来自于当期,行为主体这种处理信息的方式完全忽略了学习效应,因此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

2.外推性预期

由于静态预期存在过于简化、假设脱离实际情况等问题,Metzler(1941)对静态预期进行拓展,提出外推性预期,他认为经济主体的预期不仅依赖过去变量实际水平,还会考虑变量未来变化趋势。用公式表示为:, λ表示预期系数;当λ=0时,外推性预期即为静态预期;当λ≠0时,外推性预期等于当期变量实际水平加上(或减去)一定比例的前两期变量变动趋势。外推性预期克服了静态预期的缺陷,考虑了变量的变动方向,但其存在的问题在于,仅考虑了前两期而未将更前期因素的影响纳入分析,同时外推性预期也忽视了经济主体对过去错误预期进行修正的可能。

3.适应性预期

Cagen(1956)在研究恶性通货膨胀问题时提出了适应性预期理论,将其定义为:, λ表示人们根据过去预期误差修正当期预期的速度。适应性预期强调人们在进行预期时,不仅会对考虑以往预期状况,还会对预期偏差进行修正调整。通过无限次迭代,可以使用过去所有期实际变量值加权平均表示,即。适应性预期克服了静态预期和外推性预期未考虑经济主体从以往预期错误中吸取教训的缺点,但该预期方式仍然假设人们只是凭借过去经验对未来进行判断,忽视了当期信息对于预期形成的影响。因此,其预期的准确程度主要取决于相关变量是否处于相对稳定合理状态。

4.理性预期

Muth(1961)认为无论静态预期、外推性预期还是适应性预期都不符合理性人的行事规则,进而提出理性预期假说。理性预期假定经济主体会充分利用过去和现在的全部信息形成对未来进行预期,人们对信息资源的利用充分有效,即信息搜寻活动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理性预期用公式可表示为:, It表示t期经济主体获取的信息集。当然,理性预期并非意味经济个体的预期完全正确并与客观现实相一致,个体预期准确性与其掌握信息集密切相关,信息越完备,预期的准确性越高。Lucas进一步发展了理性预期理论,认为微观意义上经济行为主体能够充分搜集利用信息进行预期,这种预期是无偏、不存在系统性错误的。Lucas和Prescott(1971)将理性预期作为一个均衡概念,从数理上对理性预期均衡唯一不动点的存在性进行论证,使得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计量研究产生交织。进一步,Lucas(1976)提出,由于经济行为主体具有理性预期能力,会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对自身行为进行调整,故无法获取政策效应的正确评价,即“卢卡斯批判”。此外,Sargent和Wallace(1975, 1976)等人也对政策无效性命题以及理性预期均衡鞍点路径的稳定性等进行证明,对理性预期理论进行拓展。

预期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完备条件下,经济主体根据预期调整自身行为,而不确定性对预期具有重要影响和决定作用,这为政策扰动影响政策效应提供重要理论参考。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政策扰动信息对企业对于未来政策动向预判具有重要影响,当政策存在高度不确定性时,企业预期难度增加,政策预期与实际政策执行偏差增大,导致企业行为政策非合意性,进而对政策效力产生影响,影响政策环境与企业研发活动之间的关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