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关系视角下制度与政策环境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2 资源观理论

资源基础观理论强调资源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Penrose(1956)最早提出企业资源观理论,认为企业不仅是一个行政单位,生产要素的集合是企业更为重要的存在形式,而对资源进行组合配置则是企业家最重要的职能。Birger Wernerfelt(1984)也表达了类似观点,认为与外部环境相比,内部环境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更具决定意义。Barney(1991)创造性地提出,资源在企业间分布不均匀且难以自由流动,资源差异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是对市场的优质资源进行搜寻和配置。Simon, Hitt和Ireland(2007)提出,有关资源基础观讨论多局限于静态分析,对资源转换的相关分析较为匮乏,导致企业内部资源产生竞争优势的过程成为一个“黑箱”。围绕资源观研究存在的问题,学者们转而开始关注资源创造价值的过程,Newbert (2007)在对资源创造价值机制展开研究过程中,尝试将研究重心由资源特征向资源利用过程转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资源观静态截面分析方法存在的固有弊端。随着理论的发展,该理论学派认为除了资源禀赋之外,企业对资源配置利用的行动和能力同样也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资源基础观理论研究表明,能够帮助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资源往往需要具备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等四个条件。我们认为政企关系作为一项有价值的资源,资源基础观理论能够为政企关系调节作用的发挥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理由如下:

1.政企关系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

资源观理论认为,资源和能力是企业获取超额回报的主要来源。政企关系作为一种无形资源,建立与政府密切的关系有助于企业获取各种信息、资金等资源,更好地创造或把握投资机会,抵御安全事故等不利事件对企业运营的负面冲击,从而对企业绩效产生增进效应。同时,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可以充当隐性担保,缓解企业面临融资约束,帮助企业获取融资便利。

2.政企关系是一种稀缺的资源

尽管关系资源本身不具有排他性,但由于政府控制经济资源具有有限性以及在进行资源分配过程中存在的优先顺序和配置偏好,企业政企关系密切程度的差别就会体现在最终获取资源的数量以及质量上。从这个角度看,政企关系特别是密切、稳定的政企关系具有稀缺性。

3.政企关系是一种不可模仿的资源

政企关系在不同企业之间的分布呈非对称、稀缺和非竞争性特征,除了股权上天然联系外,构建政企关系需要通过与政府一定期间的互动积累而成,由于不同企业与政府互动方式、持续时间以及时期上存在的差异性,导致政企关系无法轻易复制且具有较高的模仿成本。

4.政企关系是一种难以替代的资源

密切的政企关系能够帮助企业以更低的搜寻成本获取准确的政策信息、更容易获取行政垄断资源,这些竞争优势的获取难以通过其他资源途径实现。尽管企业也可能通过贿赂等手段取得类似效果,但企业凭借政企关系寻求竞争优势活动所具有的合法性却是其他手段无法比拟的。

根据资源观理论,企业间政企关系疏密程度的差异可能导致企业经营行为异化。当企业构建密切的政企关系时,企业能够通过这种关系资源营造更好的外部经营环境,抵御外部环境对企业不利影响的同时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带来的机会,这为本书考察政企关系调节制度及政策环境对企业研发活动影响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