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本教材所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对此概念做出了明确界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一定义,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都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途径,它们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既有联系,又有一定区别。
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其一,它们的基本目标与功能是一致的,都是对个体心理进行积极干预、促进其心理良性发展的活动。其二,它们所运用的心理学理论及方法技术基本是一致的。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包含了“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成分。尤其是它与“心理辅导”很难严格区分,有些教科书直接称其为“学校心理辅导”。
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其一,工作侧重点不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或“学校心理辅导”的工作对象是以心理发展正常的学生为主,重在心理问题的预防或促进学生心理的进一步健康发展;而“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更侧重于对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进行矫正或治疗。其二,工作的难度不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或“学校心理辅导”也会介入中小学生中出现的一些轻度心理问题或心理困扰,但往往只是处理一般情境中的表层问题,如认知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而“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需要介入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如人格问题、潜意识问题等等。尤其是“心理治疗”往往还会涉及医学问题。其三,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同。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或“学校心理辅导”的人员一般被称为心理老师或心理辅导员,他们必须接受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能够以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心理辅导的方法、技术和手段,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否则难以胜任,但相对而言要求不是很高。而从事“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的人员一般被称为“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他们需要接受更加系统、深入的理论学习并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要求达到“专家”水平。尤其是“心理治疗师”一般还要求具备医学学科背景。如发达国家一般要求其具有医学和心理学双博士学位。
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涉及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问题。概括地讲,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二者皆为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从素质教育的层面来看,它们二者不是隶属关系,而是并列关系,也不是等圆关系,而是一种交集的关系。
它们的区别主要有:其一,目标与任务不同。德育主要是解决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规范及法律意识等问题,重视按社会规范要求个人行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的心理及行为,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重视个人心理平衡与主观感受,特别关注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帮助建立协调的生活模式。其二,理论基础不同。德育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法学和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以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医学和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其三,工作方法不同。德育工作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说服教育、批评表扬、提供榜样、集体教育、环境陶冶等,具有公开性、群众性等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则采取个别面谈、心理测量、心理换位、行为矫正等方法,具有个别性、保密性等特点。
它们的联系主要有:其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心理基础。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一个学生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必须有健康的心态,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及他人负责任。如果学生心理不健康,如自卑、不信任他人、遇事逃避、推脱责任等,他就失去了接受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条件。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在对道德要求的理解上可能会受到阻碍,他会对教育目的要求、措施手段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和消极行为。另外,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易产生品德不良问题,如:有嫉妒、狭隘、敌对等人格障碍的学生易出现偷窃、攻击等品德问题。对这些学生仅进行品德教育是不够的,他们需要心理辅导,矫正性格障碍。其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补充了德育的内容。德育比较关注的是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但忽视了学生最一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如: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应付挫折等,而这些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补充了德育内容,它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促使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其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提供了新的方法与途径。德育的教育者是主导者和权威者,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易出现抵触情绪。此外,德育多采用理论灌输,学生往往能将行为规范背得滚瓜烂熟,却不能落实到行动上,造成知行脱节。心理健康教育采用疏泄、自由联想、暗示、放松训练、心理换位等方法,让学生感觉到教育者是协助者,使他们会从内心自觉接受教育,并学会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这些方法可以为德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教育部颁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由此可见,目标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发展性目标,对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传授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能正确处理学习和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避免或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其二是调适性目标,针对部分或个别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充分的关心,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矫正、治疗,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健康。
以此为依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强调发展性目标,应遵循助人自助,促人自悟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以心理辅导课程为载体,充分发挥团体辅导的优势,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按照“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不同地区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全面推进。要普及、巩固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协作机制,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在学校普遍建立起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突出重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科学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切实发挥心理辅导室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稳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分类指导。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在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和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提高质量和成效,率先建立成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其他地区,要尽快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室和稳定的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队伍,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协调发展。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倾斜,逐步缩小东西部、城乡和区域之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差距,以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发展为重点,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协调发展。按照“城乡结合,以城带乡”的原则,加强城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和城乡均衡化发展。同时,着力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和成效,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
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第三,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
第四,全体教师都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注重教育方式方法,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第五,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要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自主自助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班主任工作与学科教学渗透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几个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而是全体教师的共同任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和携手努力,应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所有的班主任工作及学科教学当中。因此,现代学校教育要求每个教师都必须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1.班主任的心理辅导工作
班主任不仅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教育者和各项活动的参与者,更是班级学生身心健康的维护者。班主任最了解学生,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需要、心理状态以及出现的问题,以便及时应对和解决问题。因此,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班主任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其他途径所不可替代的。班主任可结合主题班会、集体课外活动、团队活动等开展心理辅导,还可以及时发现个别学生出现的反常行为,及时进行私下谈心,进行个别辅导。班主任还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及配合,共同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是学校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因此,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可以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得以全方位地展开。从教学内容上看,各科内容具有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例如文科类的课程具有许多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培养良好的社会情感、陶冶心灵。有些课程内容直接与心理健康相关。理科类的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其中生物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健康的意识,还可以进行间接的性教育。
(二)心理辅导活动课
心理辅导活动课又称心理健康活动课,它是为开展心理辅导而专门设计的一种活动课程,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为目标,在班级内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它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有专业的授课教师,并有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与标准等,它补充了学科课程中渗透心理辅导的不足。
为使中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理想的效果,必须科学地设计辅导程序,对辅导题目、主题分析、目的要求、课前准备、操作过程及总结和建议等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合理、有序的安排。
(三)个别心理咨询
个别心理咨询是辅导教师与学生一对一地开展的心理辅导活动。比较常用的方法是个别交谈。此外还有电话咨询、信函咨询等(如“心理信箱”)。个别心理咨询大多面临的是因出现某种心理困扰而主动来访的学生,因此,它以校正性辅导为主,当然有时也可以进行发展性或预防性辅导。个别心理咨询的步骤一般分为开始阶段、指导与帮助阶段、巩固与结束阶段。
(四)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团体指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注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互动,相互交流、启发、诱导,达成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有效地处理他们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心理辅导教师承担了团体指导者的责任,若干名参与的辅导学生,称为团体成员。团体辅导的规模一般在6~12人。
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其独特的作用。首先,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接纳、相互感染、相互支持和鼓励,可以形成良好的团体动力场,能使团体成员减少压力,放松自我、产生一种安全、温暖和被接纳的感觉,这对于解决团体成员的心理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次,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同时给多人提供有效的帮助,是一种省时、高效的辅导方式。
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一般包括准备阶段、团体初创阶段、中间阶段和结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