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行为疗法
行为主义理论是对学校心理辅导具有重要影响的心理治疗理论之一。它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其创始人为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J.B.Watson)。该学派的基本理论主要有: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虽然其心理学内容不完全一致,但这三种理论都是关于个体学习的发生机制和产生条件的理论,都是以“刺激—反应”的学习过程来解释行为的。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眼里,人和动物在行为规律上没有什么区别,都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客观的观测、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学习这一概念是行为疗法的核心,行为治疗技术的实质是一些获得、消除和改变行为的学习程序。
一、行为疗法的基本理论
(一)经典的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又叫应答条件反射,它是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而建立的。一个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反复结合,最后能引起原来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巴甫洛夫(图2-2)在这一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通过对狗的喂食实验阐述了经典条件作用。给狗喂食物时,把食物放在狗的嘴边,狗开始分泌唾液,这是一种应答性的行为。如果给狗喂食时,用一个中性刺激(如铃声)和食物反复结合,经过多次练习,只给狗铃声不给狗食物,狗也会分泌唾液。当一个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配对,最后能引起原来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这就是初级条件反射的形成。在初级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又可以引入一个新的中性刺激建立次级条件反射。由于人具有概念和语词能力,可以用概念和语词替代任何具体的刺激物,所以人能够以语词建立极其复杂的条件反射系统。
图2-2 巴甫洛夫
经典条件反射包含以下主要概念:
(1)强化。伴随条件刺激的呈现给予无条件刺激。强化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
(2)泛化。对一个条件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应,可以由类似的刺激引起。反过来说,条件反应可以迁移到类似原条件刺激的刺激上。俗话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泛化的表现。泛化可能是许多症状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原因。
(3)分化。分化是与泛化相对的过程。在泛化发生后,继续进行条件作用训练,但只对特定条件刺激予以强化,对类似刺激不予强化,会导致有机体抑制泛化反应,只对特定条件刺激发生反应,这就是分化。分化意味着有机体逐渐能够分辨刺激物之间的性质差异。分化的形成是选择性强化和消退的结果。
(4)消退。已形成的条件反射由于不再受到强化,反应强度趋于减弱乃至该反应不再出现,被称作条件反射的消退。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
虽然人类很多行为都是经典条件反射,即应答性条件作用的结果,但许多学者认为,人类更大范围的行为类型是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过程获得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关键点在于有机体(动物或人)做出一个特定的行为反应,这个行为反应导致环境发生某种变化,即发生了一个由有机体引起的事件。这个事件对有机体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不管是哪一种,这个事件都会对有机体后继的反应有影响。如果事件具有积极价值的话,有机体会更倾向于做出同样的行为,如果具有消极价值的话,则会抑制该行为。这自然是一种学习,通过这种过程,有机体“知道”了行为与后效的关系,并能根据行为后效来调节行为。虽然并非如斯金纳(图2-3)设想的那样,一切行为都可以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来解释,但的确有无数的行为和经验是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获得的。既然人们的行为是由行为的后效来塑造的,那么,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环境条件,使特定的行为产生特定的后效,就可以人为地控制、塑造行为。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治疗原理就在于此。
图2-3 斯金纳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一些重要概念与经典条件作用的概念有一些共同之处,但也有明显区别。
(1)强化。强化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核心概念。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正强化指的是,当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给予一个积极强化物。这会增加个体做出该行为的频率。例如,在咨询会谈中,当事人进行自我揭示,咨询师给予点头、微笑等支持反应,当事人会倾向于进一步的自我揭示。负强化指的是,当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出现一个消极强化物消失的事件,这也会增加该行为的出现频率。例如,当一只不断受到电击(消极强化物)的老鼠偶然碰到一个杠杆时,电击停止,老鼠以后在遇到类似情景时会增加压杠杆的反应。
(2)惩罚。惩罚是和强化相反的概念,它涉及的是行为的消除机制。和强化一样,惩罚也分正性惩罚和负性惩罚。正性惩罚是指,当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出现惩罚物。以后个体会减少做出该行为的频率。例如,当一个攻击同伴的孩子打人之后,家长打他的屁股,这个孩子的打人行为会减少。负性惩罚则是当个体做出一特定行为后,他所想望的东西就不会出现,这也会减少做出该行为的频率。例如学校规定,平时上课迟到一次期末考试扣五分,就是利用了负性惩罚原理。
(3)消退。操作性条件作用与经典条件作用的消退概念很接近。它指的是在一特定情景下,如果某人做出以前被强化过的反应,而现在这个反应没有得到通常的强化,那么,此人下次遇到类似情境时,就较少可能再做同样的事。换言之,如果通过积极强化使一种反应的出现率增加了,那么完全停止强化将导致这种反应的频率下降。要使一反应完全消退,需要进行多次消退训练。如果反应在消退期间不时受到偶然强化,则不仅不会出现消退,反而会使该反应更加牢固。因为这种情况已是一种特殊的强化程序了。
由于消退现象的存在,要使一个行为保持下去,就必须不断进行强化。但如果每次反应后均须予以强化,不仅实际上难以做到,而且不一定是最有效的强化办法。强化程序揭示了不同的强化安排的后效,它为强化方式提供了依据。斯金纳研究了四种强化程序的效果,即固定比率程序、变动比率程序、固定时距程序和变动时距程序。
(三)社会观察学习
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强化”是在人的行为学习中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否认人的内在心理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他们把心理与行为等同起来,并以行为代替心理,完全忽视人的活动中认知、态度、欲望和动机等的作用。他们只关心刺激与反应,而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复杂心理过程是不能控制、不能观察和无法研究的“暗箱”。后期的行为主义者已开始认识到,在行为的形成过程中,强化并不是必需的。班杜拉(图2-4)等人认为,人们的许多行为不必通过强化,而只要通过模仿就能获得。如儿童看到成年人或电视片中的攻击行为,自己也会变得富有攻击性。他们提出,以往的行为主义理论家一般都用物理的方法来进行动物实验,忽视社会变量。而班杜拉本人则强调以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实际上,人们在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学到很多行为。有研究表明,个体也可只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习得新的反应。班杜拉将通过这种观察而习得反应称为榜样作用。班杜拉和他的助手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以说明榜样作用的效果。在一项典型的观察学习的实验中,班杜拉分别就现实、电影和卡通片中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所有这三类成人榜样都同样会导致儿童模仿这种攻击性行为。
图2-4 班杜拉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习得的行为主要受三类强化的影响。一是外部强化,即人们更倾向于重复操作经由观察获得导致有价值的结果的行为,这就是外部强化。班杜拉在实验研究中发现,在向儿童呈现不同的示范行为时,儿童通常会选择模仿那些能获得奖赏的行为,而放弃那些不能获得奖赏或导致惩罚的行为。班杜拉认为,外部强化可采取物质的奖赏、积极或消极的社会评价、愉快的或令人难受的感觉刺激等形式。二是替代强化,即经由观察而获得的行为后果,与自己直接体验到的后果,是以同样的方式影响获得行为的表现的。这也就是说,学习者的行为表现是受替代强化的影响的。事实上,在通过观察习得的无数反应中,看到他人获得积极效果的那些行为,比看到他人受到消极后果的那些行为更容易表现出来。三是自我强化。人们对自己行为产生的自我评价的反应,也会调节人们做出那些通过观察学习到的反应。他们倾向于做出感到自我满足的反应,拒绝做出自己不赞成的行为。这就是自我强化。
二、行为疗法的策略和技术
行为疗法基本假定为:异常行为习惯与正常行为习惯一样,都是学习的结果,既然人的行为习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或消除。因此,行为主义把心理辅导的着重点放在直接消除或纠正适应不良或异常行为上,不去研究、分析行为的内在动机,只以特殊的行为为目标,并通过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观察学习等行为治疗技术予以改变。以下介绍常用的行为治疗技术。
(一)松弛训练法
松弛训练法,也称放松训练法,它是一种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激活水平、改善机体紊乱功能的心理辅导方法。其目的在于减轻由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愤怒而引起的肌肉紧张,以达到精神的放松。一般来说,其方法是紧缩肌肉、深呼吸、释放现在的思想、注意自己的心跳次数等等,帮助来访者经历和感受紧张和松弛状态,并比较两者的差异。如渐进性放松法,就是在安静的环境中采取舒适放松的座位或卧位,按指导语或规定的程序,对全身肌肉进行“收缩—放松”的交替练习,每次肌肉收缩5~10秒,放松30~40秒,经过反复训练,使来访者感觉到什么是紧张和松弛,从而提高消除紧张达到松弛的能力。放松训练在学生平时紧张和焦虑时可以使用,特别适宜于考前紧张者。
(二)系统脱敏法
脱敏就是脱离、消除过敏之意。系统脱敏法又称交互抑制疗法。该方法是由精神病学家沃尔帕(Wolpe)于1958年创立的。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来访者缓慢地暴露于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放松的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或恐惧状态习惯的目的。系统脱敏法由三个部分组成:放松训练;建立恐惧或焦虑的等级层次;让来访者在肌肉放松的情况下按焦虑的等级层次进行想象或实地脱敏。当学生对某对象(包括物、人或环境)产生过分敏感的反应时,咨询师可以在来访者身上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例如有的儿童害怕老鼠,看见老鼠就出现惊叫、心跳加快、面色苍白等不良生理反应。对这种过敏反应,可在儿童信赖的人(父母)陪同下,在从事愉快的事情的同时,从无关的话题切入关于老鼠的话题,从图片到玩具宠物,从电视、录音机的形声到真实的老鼠,从远到近,逐渐接近放有老鼠的笼子,鼓励儿童去看、去接触,多次反复,直至儿童不再过度恐惧老鼠。脱敏法与松弛训练法结合一起使用的程序如下:进行全身松弛训练,放松身体各部位;建立焦虑刺激强度等级层次,由来访者想象从最轻微的情境到最恶劣的情境;焦虑刺激想象与松弛训练活动相配合,让学生做肌肉放松,然后想象从焦虑刺激的最轻微等级开始逐步提高,直到最高也不出现焦虑反应为止。若在某一级出现了焦虑紧张,就应退回到较轻的一级,重新进行或暂停。
(三)满灌疗法
满灌疗法,也叫暴露法、冲击法,就是给予来访者能引起其强烈焦虑或恐惧的刺激,从而使紧张焦虑或恐惧消失。满灌疗法一开始时就让来访者进入最使他感到焦虑或恐惧的情境中,或采用想象,或观看电影、录像,或直接进入真实的情境,使来访者接受各种不同形式的焦虑恐惧刺激,同时不允许来访者采取闭眼睛、哭喊、堵耳朵等逃避行为。在反复的刺激下,来访者因焦虑恐惧而出现心跳加快、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反应,但其最担心的可怕灾难却始终没有发生,这样最后焦虑和恐惧的反应也就相应减轻直至消退。满灌疗法使用时应注意:确立主要辅导目标,要求来访者高度配合。另外,要充分了解来访者的身心状况,以免发生意外。
(四)代币疗法
代币疗法又称奖励强化法、代币管制法。它通过某种奖励系统,在来访者出现某种预期的良好行为表现时,立刻给予奖励来强化该种行为,从而使来访者所表现的良好行为得以形成和巩固,同时使其不良行为得以消退。代币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可以是小红旗、带有分值的小卡片、筹码和证券等多种形式。咨询师用代币作为奖励,强化来访者的期望行为,然后来访者可以用获得的代币换取自己喜欢的东西。使用代币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确定所要改变的目标行为。咨询师与来访者都要知道所要改变的行为是什么,并对此达成共识。第二,确定代币的类型。代金券、小红花、小红旗,或是记录分数等。第三,选择支持代币的强化物。如用代币可以换得食物、水果或参加某种有趣的活动等。与来访者商定奖励的内容,这一内容应当是来访者感兴趣并想获得的。第四,建立代币兑换规则,即规定完成哪些行为可以得到代币。
(五)宣泄疗法
宣泄疗法,也叫发泄疗法,是指让来访者把经受过的心理创伤、不幸遭遇和所感受到的情绪发泄出来的一种治疗方法。宣泄的方式有多种。一是倾诉。在倾诉过程中,咨询员要主动地引导来访者回忆那些不幸的遭遇、痛苦的场面以及产生的情绪,尽量让他们把这些痛苦的情绪发泄得干干净净;同时,咨询员还要耐心倾听来访者的诉说,真诚理解来访者的心情,热心安慰和积极鼓励来访者。二是运动。据有关研究表明,剧烈的体育运动可以大大减轻内心的痛苦和焦虑。三是哭。有数据表明,90%以上的女性认为当痛苦和难过时,大哭一场之后感觉就好多了,82%的男性也有同感。
行为疗法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方法,如厌恶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都能在使用中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