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与人才培养
开放办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研究
胡丰华,李建勋
摘要:开放办学已经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重要原则,在给各高等院校有效推进产学研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挑战。文章介绍了开放办学的内涵,分析了其社会化、国际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三大属性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主要影响,提出了在开放办学视域下如何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的发展思考。
关键词:开放办学;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演进,开放办学已经是高等院校办学的一个基本发展趋势,更是现代大学的重要特征。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开放办学”进行了多次论述。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职能已经与社会和时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出深刻的“公共性”的特征。[1]可以说,开放办学是大学内涵提升和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赋予大学的使命。
然而,不可否认高等教育开放办学在给高校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着功利主义的社会文化干扰、西方不良文化渗透、信息化新技术冲击等诸多挑战。因此,基于开放办学视域下如何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已成为高等院校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1 开放办学的内涵界定及其三大属性
开放办学的内涵,有多种解释。其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多维度的概念,学界没有统一的内涵解读。南京大学校长陈骏认为,开放办学的内涵可以概括为,“高校作为教学机构、学术机构、社会机构等三大功能,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漫长历程,是大学自身发展与外在的社会变革紧密联系的过程”。湖南理工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彭时代指出,“开放办学就是打破现代教育制度的限制,在广阔的社会与生活环境中选择性学习与创造性劳动,使人有全面自由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条件,实现个体智力与体力和谐结合”。浙江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陈德喜认为,“开放办学的本质是开门办学,是推进国内联合和国际合作的过程”。不同学者对开放办学的内涵从不同视角进行了解读,不一而足。但其实质是一致的,可以归纳为:“高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等四大功能,对其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社会需求的实践活动,以解决教育面向社会的问题,并从中获得自身的快速发展。”其属性主要表现为:
1.1 社会化属性
大学办学不能脱离社会,必须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相融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放办学。一方面经济转型升级、社会矛盾解决、节能减排、人口政策等社会问题需要高校提供政策咨询、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另一方面高校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必须充分挖掘外部资源,依托地方政府、区域经济、行业协会等组织,实现在人才培养、项目攻关等方面的合作。因此,大学已经成为一个与政府、社会、企业互相渗透、共同合作的开放型组织。[2]从某种意义上说,开放办学的根本属性就是社会化属性。
1.2 国际化属性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开放办学的应然之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特别是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建设构想之后,高等院校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变得更为迫切。可以说,开放办学的国际化属性是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需要,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国家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1.3 信息化属性
开放办学是一个动态的、与时俱进的概念,是大学自身发展与外在技术变革紧密联系的过程。当前阶段,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创新技术持续增强。可以说,信息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时代特征之一。高校开放办学必然与信息技术相互交融、互为作用。一方面,高校通过不断提升办学的信息化水平,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使获得外部信息变得更为便捷,实现了立体化的教学效果,从而推进了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也不断“颠覆”着“象牙塔”围墙之内大学生、高校工作者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交流方式“自媒体化”、教学方式“多媒体化”、生活方式“大数据化”。
2 开放办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影响及挑战
杜威提出的“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是诠释大学办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开放办学的理念及其行动策略是对其有益的补充,使其相得益彰、互为交融,能够充分释放和激发高校创新性要素的活力。与此同时,开放办学的社会化、国际化、信息化等三大属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化。大学生不再是在闭环的条件下进行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社会和实践已经成为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媒介。进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诸多影响及挑战。
2.1 社会化属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与挑战
一所大学如果没有开放办学的意识,依然秉持自我封闭、孤芳自赏、远离社会、只求学术声誉的态度,那这所大学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注定没有希望的。[3]开放办学的首要意蕴就是社会化属性。而社会化属性是通过文化的引领,市场化的运作,区域化的发展,行业化的依托,共同推进其与国家的政策、社会的效用的深度融合的过程。因此,由其社会性而表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影响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核心是大学文化的开放。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是其第四大功能,是由时任国家主席、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10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提出的。优秀的大学文化可以凝聚人心、历久弥新,腐朽的大学文化则催人堕落、涣散人心。顾名思义,大学文化的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也就意味着社会文化、西方文化将融入大学文化。纵然,大学文化的开放能够发挥“文化自觉性”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同样,腐朽文化的滋生能够“传染”大学生的精神灵魂。可以说,对于社会化程度并不高的大学生而言,由于大学文化的开放,其正确的意识形态容易与社会文化错配,从而导致大学生的不适应性。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受“市场化、区域化、行(企)业化”思潮的影响。当前,国家正着力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位一体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努力,高等院校理应与地方合作、区域合作、行(企)业合作,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贯穿于伟大的“中国梦”生动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高校产学研在融入市场化、区域化、行业化的发展历程过程中,大学生的整个灵魂同样被赤裸裸地浸润在“以市场为主导,行(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之中,其意识形态的形成会受到由市场经济决定的上层文化、上层建筑对其的影响。市场化不仅促进了大学生的效率意识、公平意识、竞争意识,庸俗化、狭隘化的“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功利主义思想同样冲击着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2.2 国际化属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与挑战
第一,价值观念的多元性。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不再仅仅依靠“第一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能“成型”。伴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学生从外籍教师、国际留学生的交流活动中获得更多的世界文化、价值观念。第二,西方价值观的渗透。新自由主义发展势头正猛,西方把中国的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正打着所谓自由主义的名号,加紧对中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中国师生传统的道德观会受到世界各国文化的冲击,有时甚至会迷失方向,使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传承面临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第三,宗教价值观传播成为可能。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不断演进,特别是随着留学生项目和中外合作项目的扩展,高校内传播宗教信仰成为可能。宗教信仰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通常夹杂着利益集团、个人崇拜的色彩,不利于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形成。
2.3 信息化属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与挑战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面临网络化、娱乐化、自媒体化的发展趋势。以说教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化背景下获得的知识、价值观形成激烈的碰撞。大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追求刺激、新奇的行事方式。大学生容易受西方势力控制的网络文化影响,网络媒介“新、奇、怪”娱乐化倾向的新闻、“碎片化”的影像资料等内容也无时无刻不在“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崇尚刺激、脱离现实”的虚拟化游戏着实让部分大学生的精神萎靡不振。以QQ、微信、微博等为载体的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大学生“人人都是小喇叭、个个都是广播员”,社会呈现出传播去中心化、信息控制弱化、受众群体分化等特点。[4]随着手机互联网技术的实现和普及,大学生通过智能手机在课堂内外的“刷屏”现象已成为“新常态”,甚至成为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对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信息缺乏有效的判断,正确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形态容易受到生动活泼的娱乐化、低俗化的文化形态的挑战。
3 开放办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3.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基础,是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根本保障。队伍覆盖面广不广、数量齐不齐、教育方式好不好、素质高不高与德育教育效果密切关联。应该说,这方面的建设与开放办学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国际化的发展要求、信息化的时代特征间的矛盾还是比较突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建构:
首先,着力加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任教师、学生骨干五支队伍的思想建设。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应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校外交流学习和实践锻炼制度,完善职称职务评聘机制和干部的长效机制。鼓励部分辅导员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带头人;辅导员应按照师生比1∶200的比例配足数量。班主任应围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风建设、诚信教育等内容,着力提高管理能力。专任教师应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以德育人、以德化人;自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应主要通过课程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5]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应依靠党员、学生骨干、信息员队伍的“自治作用”来实现。
其次,为应对开放办学带来的社会化、国际化、信息化发展趋势,高校应着力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国际化素养、媒介素养和社会化素养。国际化素养包括国际化的跨文化能力、国际化的视野。媒介素养包括运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理性的自媒体交流力、正确的文化舆情宣传和控制力。社会化素养是指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应具备的教学、科研、工程以及文化传承等各种素养的总和。
3.2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建设
内涵建设是核心,是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根本途径。内涵建设的系统性、全面性、规范性、原则性直接关系到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当前,应着力围绕开放办学带来的社会化、国际化、信息化属性的特点,筑牢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建设的各个方面。
首先,牢牢把握“第一课堂”的主阵地建设。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课程的主渠道作用。一方面优化德育教育内容。通过整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按其内涵分解成若干个部分,重点加强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法律观的教育引导。同时,积极发挥形势与政策、心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等课程的积极作用,以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和就业观念、良好的心理素养、健全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崇高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改革德育教育方式。教师可以通过研讨式、互动式、案例式、实践式等多种教育方式,增强德育教育内容的吸引力、渗透力、启发力、引导力、艺术性。例如针对国际化、信息化属性所面临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设计西方价值观、宗教信仰等专题,加强德育教育国际化课程建设,以应对国际化、信息化所带来的德育教育困境。
其次,创新“第二课堂”德育教育内容。除了发挥“第一课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价值观念单向度的传输式教育功能外,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时事热点、心理需求设计“第二课堂”的德育教育内容。例如为提升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可以开展始业教育和毕业教育活动。让学生树立起敬业的精神,养成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为培养大学生诚信品格,可以实施诚信考场制度。引导大学生真诚做人、守信做事,从而形成讲诚实、重信用、守承诺的浓厚氛围。为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家国情怀,可以利用重大节庆日、传统节日等时机,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传统教育,深化大学生对党、对祖国、对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为弘扬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主要内涵的“最美”风尚,可以开展“最美教师”“最美大学生”的先进事迹评比活动。
最后,拓展德育教育渠道,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但应在“第一课堂”内对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施加有计划、有指向的训练,更应融入现实的教学科研实践平台对其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等素养进行训练,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实现路径可以通过校企协同、“双元制”推进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意蕴的“卓越工程师”计划。校企共同配备指导教师,对大学生的学业、思想、安全等内容进行全方位指导。也可以引导广大学生到农村、社区、企业中去,通过工作实习、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增进其对党和人民的感情,在实践中增强理想信念、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3.3 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工程”建设
“三个工程”包括“党建工程”“文化工程”“网络工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其教育范畴已经突破时空限制。它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实施“党建工程”,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其一,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通过党校、红色网站、党建新媒体等载体建设,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共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势政策教育等活动,不断增强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对国家和党的情感认同、组织认同、价值认同、行为认同。其二,可以通过设计党组织和党员活动,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榜样力量促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牵引作用和辐射作用,最终实现主体性思想教育与主体间性思想教育。例如推行党员123计划。即一个党员帮助一个有困难的同学,联系两个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同学,联络三个同专业的寝室。推行“党员1+X共促学风”活动。即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学习上开展“一对多”的帮扶活动,让先进学生帮助学习困难学生。
其次,实施“文化工程”,发挥“以文化人”功能。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不言而喻。大学文化的本质是运用其渗透性和持久性,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客体环境中接受主体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大气、高雅、开放、和谐、中正、创新的大学文化自然能够孕育出卓越的青年学子。硬件文化建设上应着力打造一批文化价值选择符合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以及师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阵地。例如通过实施“文明寝室工程”,把公寓建设成为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熏陶为一体的“第二课堂”,发挥“寝室育人”的功能。软件文化建设上应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学文化景象,以“人文精神”培育为切入点,坚持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和价值观导向。尤其应着力建设“一院一品”、社团文化、学术讲坛三个层次的“文化品牌工程”,发挥其在各路文化思潮中“标杆育人”的作用。例如通过举办“人文大讲坛”,引导大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邀请学者、校友、企业家、音乐家进校园,形成“学术育人、校训育人、创业育人、美育育人”的“文化育人”良好格局。与此同时,应疏堵结合,规范讲座、论坛、报告会、研讨会、学术交流、学生活动等的管理。
最后,实施“网络工程”,发挥“新媒体”功能。以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广阔,传播更为便捷,表现形式更为生动,交流方式更为平等、自由,主客体关系更为模糊,网络信息更为混杂。在此背景下,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构建清朗、文明的“网络工程”刻不容缓。应以正确的舆论导向,理直气壮地占领主流网络媒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建立分团委微博、班级微博、社团微博及校园微信、QQ群等公共账号,借鉴“O2O”模式,实现线下现实自组织与线上网络自组织的融通、融合。加强对网军“排头兵”——辅导员、学生骨干的媒介素养的培养,使其编辑生动活泼、声情并茂,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网络语言,让德育教育更接地气,更容易融入学生。应完善网络舆情的监控管理,及时清理和处置网络不良信息。对唱衰祖国、唱衰社会主义、唱衰改革开放,反道德、反人类、反社会的“意见领袖”,予以坚决打击,必要时运用法律手段、校纪校规,对其进行惩戒。
参考文献
[1]卢丽君.依托行业开放办学激发大学生机活力——访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教授[J].中国高等教育,2011(2).
[2]陈骏.推进开放办学战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0(Z3).
[3]陈骏.推进开放办学战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0(Z3).
[4]谭志敏,吴叶林.略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3).
[5]习文.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