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浅基础工程施工
天然地基上的基础,由于埋置深度的不同,所采用的施工方法、基础结构形式和设计计算方法也不同,因而分为浅基础和深基础两类。其中浅基础一般是指基础埋深3~5m,或者基础埋深小于基础宽度的基础,且只需排水、挖槽等普通施工即可建造的基础。浅基础由于其埋深浅,结构形式简单,施工方法简便,造价也较低,因此成为建筑物最常用的基础类型。浅基础常见的形式有无筋扩展基础(见图2-9)、独立基础(见图2-10和图2-10(续))、条形基础(见图2-11)和筏板基础(见图2-12)及箱形基础(见图2-13)等。

图2-9 无筋扩展基础

图2-10 独立基础

图2-10(续)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

图2-11 条形基础

图2-12 筏板基础

图2-13 箱形基础
2.2.1 无筋扩展基础
无筋扩展基础是基础的一种做法,是指由砖、毛石、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灰土和三合土等材料组成的,且不需配置钢筋的墙下条形基础或柱下独立基础。无筋扩展基础也称为刚性基础。这种基础的特点是抗压性能好,整体性、抗拉、抗弯、抗剪性能差。它适用于地基坚实、均匀、上部荷载较小,六层和六层以下(三合土基础不宜超过四层)的一般民用建筑和墙承重的轻型厂房。
1.刚性角的概念
基础是上部结构在地基中的放大部分,但当放大的尺寸超过一定范围时,材料就会受到拉力和剪力作用,若内力超过基础材料本身的抗拉、抗剪能力,就会引起折裂破坏。各种材料具有各自的刚性角α,如混凝土的刚性角为45°,砖的刚性角为33.4°,等,如图2-14所示。

图2-14 刚性角
2.砖基础
砖基础的下部为大放脚、上部为基础墙。
大放脚有等高式(二皮一收)和间隔式(二一间隔收)。等高式大放脚是每砌两皮砖,每边各收进1/4砖长(60mm);间隔式大放脚是两皮一上与一皮一收相间隔,两边各收进1/4砖长(60mm)。如图2-15所示。

图2-15 砖基础大放脚(单位:mm)
砖基础大放脚一般采用一顺一丁砌筑形式,即一皮顺砖与一皮丁砖相间,最下一皮砖以丁砖为主。上下皮垂直灰缝相互错开60mm。
砖基础的转角处、交界处,为错缝需要应加砌配砖(3/4砖、半砖或1/4砖)。如图2-16所示。

图2-16 大放脚转角处分皮砌法
砖基础的水平灰缝厚度和垂直灰缝宽度宜为10mm。水平灰缝的砂浆饱满度不得小于80%。
砖基础的转角处和交接处应同时砌筑,当不能同时砌筑时,应留置斜槎。
基础墙的防潮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宜用1∶2水泥砂浆加适量防水剂铺设,其厚度宜为20mm。防潮层位置宜在室内地面标高以下一皮砖处。
3.毛石基础

图2-17 毛石基础
砌筑毛石基础的第一皮石砌块应坐浆,并将石块的大面朝下。毛石基础的第一皮及转角处、交接处应用较大的平毛石砌筑。基础的最上一皮,宜选用较大的毛石砌筑。
毛石基础的扩大部分,如做成阶梯型,上级阶梯的石块应至少压砌下级阶梯石块的1/2,相邻阶梯的毛石应相互错缝搭接。如图2-17所示。
毛石基础必须设置拉结石。拉结石应均匀分布。毛石基础同皮内每隔2m左右设置一块。拉结石长度:若基础宽度等于或小于400mm,则拉结石长度应与基础宽度相等;若基础宽度大于400mm,可用两块拉结石内外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50mm,且其中一块拉结石长度不应小于基础宽度的2/3。
4.素混凝土基础
素混凝土基础是指不设钢筋的混凝土基础,它与砖基础、毛石基础相比具有整体性好、强度高、耐水等优点。
5.无筋扩展基础施工
(1)施工工艺流程:基地土质验槽→施工垫层→在垫层上弹线抄平→基础施工。
(2)施工要点:
①基础所采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应符合表2-6的要求。
表2-6 地面或防潮层以下砌体所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

②在进行基础施工前,应先进行验槽并将地基表面的浮土及垃圾清除干净。在主要轴线部位设置引桩控制轴线位置,并以此放出墙身轴线和基础边线。
2.2.2 独立基础
建筑物上部结构采用框架结构或单层排架结构承重时,基础常采用圆柱形和多边形等形式的基础,这类基础称为独立式基础,也称单独基础。独立基础分为阶形基础、锥形基础和杯形基础三种。如图2-18所示。当柱为现浇时,独立基础与柱子是整浇在一起的;当柱子为预制时,通常将基础做成杯口形,然后将柱子插入,并用细石混凝土嵌固,此时称为杯口基础。轴心受压柱下独立基础的底面形状常为正方形;而偏心受压柱下独立基础的底面形状一般为矩形。

图2-18 独立基础
1.独立基础施工工艺流程
独立基础的工艺流程一般为:清理→混凝土垫层→测量放线→钢筋绑扎→相关专业施工→清理→支模板→清理→混凝土搅拌→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振捣→混凝土找平→混凝土养护→模板拆除。

2-3 独立基础施工工艺
2.独立基础施工工艺
(1)清理及垫层浇灌
地基验槽完成,清除表层浮土及扰动土,不留积水,立即进行垫层混凝土施工。垫层混凝土必须振捣密实,表面平整,严禁晾晒基土。
(2)钢筋绑扎
垫层浇灌完成,混凝土达到1.2MPa后,表面弹线进行钢筋绑扎,底板钢筋网片四周两行钢筋交叉点应每点扎牢,中间部分交叉点可相隔交错扎牢,但必须保证受力钢筋不发生位移。对于双向主筋的钢筋网,则须将全部钢筋的相交点扎牢。柱插筋弯钩部分必须与底板筋成45°绑扎,连接点处必须全部绑扎,距底板5cm处绑扎第一个箍筋,距基础顶5cm处绑扎最后一道箍筋,作为标高控制筋及定位筋,柱插筋最上部再绑扎一道定位筋,上下箍筋及定位箍筋绑扎完成后将柱插筋调整到位并用“井”字木架临时固定,然后绑扎剩余箍筋,保证柱插筋不变形走样,两道定位筋在基础混凝土浇完后,必须进行更换。

图2-19 独立基础支模现场
钢筋绑扎好后底面及侧面搁置保护层塑料垫块,厚度为设计保护层厚度,垫块间距不得大于1000mm(视设计钢筋直径确定),以防出现露筋的质量通病。注意对钢筋的成品保护,不得任意碰撞钢筋,造成钢筋移位。
(3)支模板
钢筋绑扎及相关专业施工完成后立即进行模板安装,模板采用小钢模或木模,利用架子管或木方加固。如图2-19所示。
①阶梯型独立基础。根据图纸尺寸制作每一阶梯模板,支模顺序是由下至上逐层向上安装,即先安装底层阶梯模板,用斜撑和水平撑钉牢撑稳;核对模板墨线及标高,配合绑扎钢筋及垫块,再进行上一阶模板安装,重新核对墨线各部位尺寸,并把斜撑、水平支撑以及拉杆加以钉牢、撑牢,最后检查拉杆是否稳固,校核基础模板几何尺寸及轴线位置,如图2-20所示。

图2-20 阶梯型基础支模示意
②锥形独立基础。锥形基础坡度>30°时,采用斜模板支护,利用螺栓与底板钢筋拉紧,防止上浮,模板上部设透气及振捣孔;坡度≤30°时,利用钢丝网(间距30cm)防止混凝土下坠,上口设井子木控制钢筋位置。不得用重物冲击模板,不准在吊绑的模板上搭设脚手架,保证模板的牢固和严密性。
③杯形独立基础。与阶梯形独立基础相似,不同的是增加了一个中心杯芯模,杯口上大下小,斜度按工程设计要求制作。芯模在安装前应钉成整体,轿杠木钉与两侧,中心杯芯完成后要全面校核中心轴线和标高,如图2-21所示。制作杯形基础模板时应防止中心线不准、杯口模板位移、混凝土浇筑时芯模浮起、拆模时芯模拆不出的情况发生。

图2-21 杯形基础支模示意
(4)清理
清除模板内的木屑、泥土等杂物,木模应浇水湿润,堵严板缝及孔洞。
(5)混凝土现场搅拌
①每次浇筑混凝土前1.5h左右,由土建工长或混凝土工长试写“混凝土浇筑申请书”,一式3份,施工技术负责人签字后,土建工长留1份,交试验员1份,交资料员1份归档。
②试验员依据混凝土浇筑申请书填写有关资料,做砂石含水率体验,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中的材料用量,换算每盘的材料用量,写配合比板,经施工技术负责人校核后,挂在搅拌机旁醒目处。
③材料用量、投放:水、水泥、外加剂、掺合料的计量误差为±2%,砂石料的计量误差为±3%。投料顺序为:石子→水泥→外加剂粉剂→掺合料→砂子→水→外加剂液剂。
④搅拌时间:强制式搅拌机,不掺外加剂时,不少于90s,掺外加剂时,不少于120s。自落式搅拌机,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时间的基础上增加30s。
⑤当一个配合比第一次使用时,应由施工技术负责人主持,做混凝土开盘鉴定。如果混凝土和易性不好,可以在维持水灰比不变的前提下,适当调整砂率、水及水泥量,至和易性良好为止。
(6)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应分层连续进行,间歇时间应不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一般不超过2小时。为保证钢筋位置正确,需先浇一层5~10cm厚混凝土固定钢筋。台阶形基础每一台阶高度整体浇捣,每浇完一台阶停顿0.5h待其下沉,再浇上一层。分层下料,每层厚度为振动棒的有效振动长度。防止由于下料过厚、振捣不实或漏振、吊帮的根部砂浆涌出等原因造成蜂窝、麻面或孔洞。
(7)混凝土振捣
混凝土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插入的间距不大于作用半径的1.5倍。上层振捣棒插入下层3~5cm。尽量避免碰撞预埋件、预埋螺栓,防止预埋件移位。

图2-22 独立基础混凝土浇筑
(8)混凝土找平
混凝土浇筑后,表面比较大的混凝土,使用平板振捣器振一遍,然后用杆刮平,再用木抹子搓平。收面前必须校核混凝土表面标高,不符合要求处立即整改(见图2-22)。浇筑混凝土时,经常观察模板、支架、钢筋、螺栓、预留孔洞和管有无走动等情况,一经发现有变形、走动或位移时,立即停止浇筑,并及时修整和加固模板,然后再继续浇筑。
(9)混凝土养护
已浇筑完的混凝土,应在12h左右加以覆盖和浇水。一般常温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昼夜,特种混凝土养护不得少于14昼夜。养护设专人检查落实,防止由于养护不及时,造成混凝土表面裂缝。
(10)模板拆除
侧面模板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棱角不因拆模板而受损坏时方可拆模,拆模前设专人检查混凝土强度,拆除时采用撬棍从一侧顺序拆除,不得采用大锤砸或撬棍乱撬,以免造成混凝土棱角破坏。
2.2.3 条形基础
条形基础是指基础长度远远大于宽度的一种基础形式。按上部结构,条形基础分为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和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其中,柱下条形基础又可分为单向条形基础和十字交叉条形基础。条形基础必须有足够的刚度将柱子的荷载均匀地分布到扩展的条形基础底面积上,并且调整可能产生的不均匀沉降。当单向条形基础底面积仍不足以承受上部结构荷载时,可以在纵、横两个方向上将柱基础连成十字交叉条形基础,以增加房屋的整体性,减少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如图2-23和图2-24所示。

图2-23 墙下条形基础

图2-24 柱下交叉条形基础
1.条形基础施工工艺流程
条形基础的施工工艺流程与独立基础一样,一般为:清理→混凝土垫层→测量放线→钢筋绑扎→相关专业施工→清理→支模板→清理→混凝土搅拌→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振捣→混凝土找平→混凝土养护→模板拆除。

2-4 条形基础施工工艺
2.条形基础施工要点
条形基础的施工要点与独立柱基础十分相似。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以下几点:
(1)当基础高度在900mm以内时,插筋伸至基础底部的钢筋网上,并在端部做成直弯钩;当基础高度较大时,位于柱子四角的插筋应伸至基础底部,其余的钢筋只需伸至锚固长度即可。插筋伸出基础部分长度应按柱的受力情况及钢筋规格确定。
(2)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在T形、L形与“十”字交接处的钢筋沿一个主要受力方向通长设置。
(3)条形基础模板工程。侧板和端头板制成后应先在基槽底弹出中心线、基础边线,再把侧板和端头板对准边线和中心线,用水平仪抄测校正侧板顶面水平,经检测无误后,用斜撑、水平撑及拉撑钉牢,如图2-25所示。制作条形基础模板时要防止沿基础通长方向模板上口不直,宽度不够,下口陷入混凝土内,拆模时上段混凝土缺损,底部钉模不牢等情况的发生。

图2-25 条形基础支模示意
(4)条形基础混凝土工程。对于锥形基础,应注意保持锥体斜面坡度的正确,斜面部分的模板应随混凝土浇捣分段支设并压紧,以防模板上浮变形;边角处的混凝土必须捣实。严禁斜面部分不支模,用铁锹拍实。基础上部柱子后施工时,可在上部水平面留设施工缝。施工缝的处理应按有关规定执行。条形基础根据高度分段分层连续浇筑,不留施工缝,各段各层应相互衔接,每段2~3m,做到逐段逐层呈阶梯形推进。浇筑时先使混凝土充满模板内边角,然后浇筑中间部分,以保证混凝土密实。分层下料,每层厚度为振动棒的有效振动长度,防止由于下料过厚、振捣不实或漏振、吊帮的根部砂浆涌出等原因造成蜂窝、麻面或孔洞。
(5)浇筑混凝土时,经常观察模板、支架、螺栓、预留孔洞和管道有无走动情况,一经发现有变形、走动或移位时,立即停止浇筑,并及时修整和加固模板,然后再继续浇筑。
2.2.4 筏板基础
当建筑物上部荷载较大而地基承载能力又比较弱时,用简单的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已不能适应地基变形的需要,这时常将墙或柱下基础连成一片,使整个建筑物的荷载承受在一块整板上,这种满堂式的板式基础称为筏形基础。筏形基础由于其底面积大,故可减小基底压强,同时也可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并能更有效地增强基础的整体性,调整不均匀沉降。筏形基础又叫筏板形基础,即满堂基础。筏形基础分为平板式和梁板式,一般根据地基土质、上部结构体系、柱距、荷载大小及施工条件等确定。如图2-26所示。

图2-26 筏板基础
平板式筏形基础的底板是一块厚度相等的钢筋混凝土平板。板厚一般在0.5~2.5m。平板式筏形基础适用于柱荷载不大、柱距较小且等柱距的情况,其特点是施工方便、建造快,但混凝土用量大。底板的厚度可以按升一层加50mm初步确定,然后校核板的抗冲切强度。通常5层以下的民用建筑,板厚不小于250mm;6层民用建筑的板厚不小于300mm。
当柱网间距大时,一般采用梁板式筏形基础。根据肋梁的设置,梁板式筏形基础可分为单向肋和双向肋两种形式。单向肋梁板式筏形基础是将两根或两根以上的柱下条形基础中间用底板连接成一个整体,以扩大基础的底面积并加强基础的整体刚度。双向肋梁板式筏形基础是在纵、横两个方向上的柱下都布置肋梁,有时也可在柱网之间再布置次肋梁以减少底的厚度。如图2-27所示。

图2-27 筏板基础(A:平板式;B、C:梁板式)
1.筏板基础工艺流程

2-5 筏板基础施工工艺
(1)钢筋工程工艺流程:放线并预检→成型钢筋进场→排钢筋→焊接接头→绑扎→柱墙插筋定位→交接验收。
(2)模板工程工艺流程:
①240mm砖胎模:基础砖胎模放线→砌筑→抹灰。
②外墙及基坑:与钢筋交接验收→放线并预检→外墙及基坑模板支设→钢板止水带安装→交接验收。
③混凝土工程工艺流程:钢筋模板交接验收→顶标高抄测→混凝土搅拌→现场水平垂直运输→分层振捣赶平抹压→覆盖养护。

2-6 基础底板钢筋施工工艺
2.筏板基础钢筋工程施工
筏板基础钢筋工程施工如图2-28所示。

图2-28 筏板基础钢筋工程施工
(1)绑底板下层网片钢筋
根据在防水保护层弹好的钢筋位置线,先铺下层网片的长向钢筋,后铺下层网片上面的短向钢筋,钢筋接头尽量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要求接头在同一截面相互错开50%,同一根钢筋尽量减少接头。在钢筋网片绑扎完后,根据图纸设计依次绑扎局部加强筋。在钢筋网的绑扎时,四周两行钢筋交叉点应每点扎牢,中间部分交叉点可相隔交错扎牢,但必须保证受力钢筋不发生位移。对于双向主筋的钢筋网,则须将全部钢筋的相交点扎牢。绑扎时应注意相邻绑扎点的铁丝扣要成8字形,以免网片歪斜变形。
(2)绑扎地梁钢筋
①在放平的梁下层水平主钢筋上,用粉笔画出箍筋间距。箍筋与主筋要垂直,箍筋转角与主筋交点均要绑扎,主筋与箍筋非转角部分的相交点成梅花型交错绑扎。箍筋的接头,即弯钩叠合处沿梁水平筋交错布置绑扎。
②地梁在槽上预先绑扎好后,根据已划好的梁位置线用塔吊直接吊装到位,并与底板钢筋绑扎牢固。
(3)绑扎底板上层网片钢筋
①铺设上层钢筋撑脚(铁马凳):铁马凳用剩余短料焊制成(见图2-29),铁马凳短向放置,间距1.2~1.5m。

图2-29 钢筋撑脚(铁马凳)
②绑扎上层网片下铁:先在铁马凳上绑架立筋,在架立筋上划好钢筋位置线,按图纸要求,顺序放置上层网的下铁,钢筋接头尽量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要求接头在同一截面相互错开50%,同一根钢筋尽量减少接头。
③绑扎上层网片上铁:根据在上层下铁上划好的钢筋位置线,顺序放置上层钢筋,钢筋接头尽量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要求接头在同一截面相互错开50%,同一根钢筋尽量减少接头。
④绑扎暗柱和墙体插筋:根据放好的柱和墙体位置线,将暗柱和墙体插筋绑扎就位,并和底板钢筋点焊固定,要求接头均错开50%,根据设计要求执行,设计无要求时,甩出底板面的长度≥45d,暗柱绑扎两道箍筋,墙体绑扎一道水平筋。
⑤垫保护层:底板下保护层为35mm,梁柱主筋保护层为25mm,外墙迎水面为35mm,外墙内侧及内墙均为15mm。保护层垫块间距为600mm,梅花型布置。
⑥成品保护:绑扎钢筋时钢筋不能直接抵到外墙砖模上,并注意保护防水层,钢筋绑扎前,导墙内侧防水层必须甩浆做保护层,导墙上部的防水浮铺油毡加盖砖保护,以免防水卷材在钢筋施工时被破坏。
3.筏板基础模板工程施工
(1)240mm砖胎模
①砖胎模砌筑前,先在垫层面上将砌砖线放出,比基础底板外轮廓大40mm,砌筑时要求拉直线,采用一顺一丁“三一”砌筑方法,转角或接口处留出接搓口,墙体要求垂直。砖模内侧、墙顶面抹15mm厚的水泥砂浆并压光,同时阴阳角做成圆弧形。
②底板外墙侧模采用240mm厚砖胎模,高度同底板厚度,砖胎模采用MU7.5砖、M5.0水泥砂浆砌筑,内侧及顶面采用1∶2.5水泥砂浆抹面。
③考虑混凝土浇筑时侧压力较大,砖胎模外侧面必须采用木方及钢管进行支撑加固,支撑间距不大于1.5m。
(2)集水坑模板
①根据模板板面由10mm厚竹胶板拼装成筒状,内衬两道木方(100mm×100mm),并钉成一个整体,配模的板面保证表面平整、尺寸准确、接缝严密。
②模板组装好后进行编号。安装时用塔吊将模板初步就位,然后根据位置线加水平和斜向支撑进行加固,并调整模板位置,使模板的垂直度、刚度、截面尺寸符合要求。
(3)外墙高出底板300mm部分
①墙体高出部分模板采用10mm厚竹胶板事先拼装而成,外绑两道水平向木方(50mm ×100mm)。
②在防水保护层上弹好墙边线,在墙两边焊钢筋预埋竖向和斜向筋(用A12钢筋剩余短料),以便进行加固。
③用小线拉外墙通长水平线,保证截面尺寸为297mm(300mm厚外墙),将配好的模板就位,然后用架子管和铅丝与预埋铁进行加固。
④模板固定完毕后拉通线检查板面顺直。
4.筏板基础混凝土施工

2-7 基础底板混凝土浇筑施工工艺
由于筏板基础一般为大体积混凝土,因此其浇筑应按照第4章中所述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要求进行,并按规定留设后浇带。
(1)泵送前先用适量与混凝土强度同等级的水泥砂浆润管,并压入混凝土。砂浆输送到基坑内,要抛散开,不允许水泥砂浆堆在一个地方。
(2)混凝土浇筑。基础底板一次性浇筑,间歇时间不能太长,不允许出现冷缝。混凝土浇筑顺序由一端向另一端浇筑,混凝土采用踏步式分层浇筑,分层振捣密实,以使混凝土的水化热尽量散失。具体为:从下到上分层浇筑,从底层开始浇筑,进行5m后回头来浇筑第二层,如此依次向前浇筑以上各层,上下相邻两层时间不超过2h。为了控制浇筑高度,须在出灰口及其附近设置尺杆,夜间施工时,尺杆附近要有灯光照明。
(3)每班安排一个作业班组,并配备3名振捣工人,根据混凝土泵送时自然形成的坡度,在每个浇筑带前、后、中部不停振捣。振捣工要认真负责,仔细振捣,以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防止上一层混凝土盖上后而下层混凝土仍未振捣,造成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振捣时,要快插慢拔,插入深度各层均为350mm,即上面两层均须插入其下面一层50mm。振捣点之间间距为450mm,梅花型布置,振捣时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漏振。每一插点要掌握好振捣时间,一般为20~30s,过短不易振实,过长可能引起混凝土离析,以混凝土表面泛浆,不大量泛气泡,不再显著下沉,表面浮出灰浆为准,边角处要多加注意,防止出现漏振。振捣棒距离模板要小于其作用半径的一半,约为150mm,并不宜靠近模板振捣,且要尽量避免碰撞钢筋、芯管、止水带、预埋件等。
(4)混凝土泵送时,注意不要将料斗内剩余混凝土降低到200mm以下,以免吸入空气。混凝土浇筑完毕要进行多次搓平,保证混凝土表面不产生裂纹,具体方法是振捣完后先用长刮杠刮平,待表面收浆后,用木抹刀搓平表面,并覆盖塑料布以防表面出现裂缝;在终凝前掀开塑料布再进行搓平,要求搓压三遍,最后一遍抹压要掌握好时间,以终凝前为准。终凝时间可用手压法把握。混凝土搓平完毕后应立即用塑料布覆盖养护,浇水养护时间为14天。
5.成品保护
保护钢筋、模板的位置正确,不得直接踩踏钢筋和改动模板;在拆模或吊运物件时,不得碰坏施工缝止水带。当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后,方可拆模及在混凝土上操作。
2.2.5 箱形基础
箱形基础是由钢筋混凝土的底板、顶板、侧墙及一定数量的内隔墙构成封闭的箱体,基础中部可在内隔墙开门洞作地下室。如图2-30所示。这种基础整体性和刚度都好,调整不均匀沉降的能力较强,可消除因地基变形使建筑物开裂的可能性,减少基底处原有地基自重应力,降低总沉降量。它适于作软弱地基上的面积较小、平面形状简单、荷载较大或上部结构分布不均的高层重型建筑物的基础及对沉降有严格要求的设备基础或特殊构筑物,但混凝土及钢材用量较多,造价也较高。

图2-30 箱形基础
1.箱形基础施工工艺流程
(1)钢筋绑扎工艺流程:核对钢筋半成品→划钢筋位置线→绑扎基础钢筋(墙体、顶板钢筋)→预埋管线及铁件→垫好垫块及马凳→隐检。
(2)模板安装工艺流程:确定组装模板方案→搭设内外支撑→安装内外模板(安装顶板模板)→预检。
(3)混凝土工艺流程:搅拌混凝土→混凝土运输→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养护。
2.箱形基础钢筋工程
(1)基础钢筋绑扎
①核对钢筋半成品:按设计图纸(工程洽商或设计变更)核对加工的半成品钢筋,对其规格型号、形状、尺寸、外观质量等进行检验,挂牌标识。
②划钢筋位置线:按照图纸标明的钢筋间距,从距模板端头、梁板边5cm起,用墨斗在混凝土垫层上弹出位置线(包括基础梁钢筋位置线)。
③按弹出的钢筋位置线,先铺底板下层钢筋,如设计无要求,一般情况下先铺短向钢筋,再铺长向钢筋。
④钢筋绑扎时,靠近外围两行的相交点每点都要绑扎,中间部分的相交点可相隔交错绑扎,双向受力的钢筋必须将钢筋交叉点全部绑扎。绑扎时采用8字扣或交错变换方向绑扎,必须保证钢筋不位移。
⑤底板如有基础梁,可预先分段绑扎骨架,然后安装就位,或根据梁位置线就地绑扎成型。
⑥基础底板采用双层钢筋时,绑完下层钢筋后,摆放钢筋马凳或钢筋支架(间距以人踩不变形为准,一般为1m左右1个为宜)。在马凳上摆放纵横两个方向定位钢筋,钢筋上下次序及绑扣方法同底板下层钢筋。
⑦基础底板和基础梁钢筋接头位置要符合设计要求,同时进行抽样检测。
⑧钢筋绑扎完毕后,进行垫块的码放,间距以1m为宜,厚度满足钢筋保护层要求。
⑨根据弹好的墙、柱位置线,将墙、柱伸入基础的插筋绑扎牢固,插入基础深度和甩出长度要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同时用钢管或钢筋将钢筋上部固定,保证甩筋位置准确,垂直,不歪斜、倾倒、变位。
(2)墙钢筋绑扎
①将预埋的插筋清理干净,按1∶6调整其保护层厚度至符合规范要求。先绑2~4根竖筋,并画好横筋分挡标志,然后在下部及齐胸处绑两根横筋定位,并画好竖筋分档标志。一般情况横筋在外,竖筋在里,所以先绑竖筋后绑横筋,横竖筋的间距及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②墙筋为双向受力钢筋,所有钢筋交叉点应逐点绑扎,竖筋搭接范围内,水平筋不少于3道。横竖筋搭接长度和搭接位置,应符合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要求。
③双排钢筋之间应绑间距支撑和拉筋,以固定钢筋间距和保护层厚度。支撑或拉筋可用A6和A8钢筋制作,间距600mm左右,用以保证双排钢筋之间的距离。
④在墙筋的外侧应绑扎或安装垫块,以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
⑤为保证门窗洞口标高位置正确,应在洞口竖筋上画出标高线。门窗洞口要按设计要求绑扎过梁钢筋,锚入墙内长度要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⑥各连接点的抗震构造钢筋及锚固长度,均应按设计要求进行绑扎。
⑦配合其他工程安装预埋管件、预留洞口等,其位置、标高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3)顶板钢筋绑扎
①清理模板上的杂物,用墨斗弹出主筋,分布筋间距。
②按设计要求,先摆放受力主筋,后放分布筋。绑扎板底钢筋一般用顺扣或8字扣,除外围两根筋的相交点全部绑扎外,其余各点可交错绑扎(双向板相交点须全部绑扎)。如板为双层钢筋,两层筋之间须加钢筋马凳。以确保上部钢筋的位置。
③板底钢筋绑扎完毕后,及时进行水电管路的敷设和各种埋件的预埋工作。
④水电预埋工作完成后,及时进行钢筋盖铁的绑扎工作。绑扎时要挂线绑扎,以保证盖铁两端成行成线。盖铁与钢筋相交点必须全部绑扎。
⑤钢筋绑扎完毕后,及时进行钢筋保护层垫块和盖铁马凳的安装工作。垫块厚度等于保护层厚度,如设计无要求时为15mm。钢筋的锚固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3.箱形基础模板工程
(1)底板模板安装
①底板模板安装按位置线就位,外侧用脚手管做支撑,支撑在基坑侧壁上,支撑点处垫短块木板。
②由于箱形基础底板与墙体分开施工,且一般具有防水要求,所以墙体施工缝一般留在距底板顶部30cm处,这样,墙体模板必须和底板模板同时安装一部分。这部分模板一般高度为600mm即可。采用吊模施工,内侧模板底部用钢筋马凳支撑,内外侧模板用穿墙螺栓加以连接,再用斜撑与基坑侧壁撑牢。如底板中有基础梁,则全部采用吊模施工,梁与梁之间用钢管加以锁定。
(2)墙体模板安装
①单块墙模板就位组拼安装施工要点:
a.在安装模板前,按位置线安装门窗洞口模板,与墙体钢筋固定,并安装好预埋件或木砖等。
b.安装模板宜在墙两侧模板同时安装。第一步模板边安装锁定边插入穿墙或对拉螺栓和套管,并将两侧模对准墙线使之稳定,然后用钢卡或碟形扣件与钩头螺栓固定于模板边肋上,调整两侧模的平直。
c.用同样方法安装其他若干模板到墙顶部,内钢楞外侧安装外钢楞,并将其用方钢卡或蝶形扣件与钩头螺栓和内钢楞固定,穿墙螺栓由内外钢楞中间插入,用螺母将蝶形扣件拧紧,使两侧模板成为一体。安装斜撑,调整模板垂直度合格后,与墙、柱、楼板模板连接。
d.钩头螺栓、穿墙螺栓、对接螺栓等连接件都要连接牢靠,松紧力度一致。
②预拼装墙模板施工要点:
a.检查墙模板安装位置的定位基准面墙线及墙模板编号,符合图纸后,安装门窗口等模板及预埋件或木砖。
b.将一侧预拼装墙模板按位置线吊装就位,安装斜撑或使工具型斜撑调整至模板与地面呈75°,使其稳定坐落于基准面上。
c.安装穿墙或对拉螺栓和支固塑料套管。要使螺栓杆端向上,套管套于螺杆上,清扫模内杂物。
d.以同样方法就位另一侧墙模板,使穿墙螺栓穿过模板并在螺栓扦端戴上扣件和螺母,然后调整两块模板的位置和垂直度,与此同时调整斜撑角度,合格后,固定斜撑,紧固全部穿墙螺栓的螺母。
e.模板安装完毕后,全面检查扣件、螺栓、斜撑是否紧固、稳定,模板拼缝及下口是否严密。
(3)柱模板安装
①组拼柱模的安装:将柱子的四面模板就位组拼好,每面带一阴角模或连接角模,用U形卡正反交替连接;使柱模四面按给定柱截面线就位,并使之垂直,对角线相等;用定型柱箍固定,锲块到位,销铁插牢;对模板的釉线位移、垂直偏差、对角线、扭向等全面校正,并安装定型斜撑或将一般拉扦和斜撑固定于预先埋在楼板中的钢筋环上;检查柱模板的安装质量,最后进行全体柱子水平拉杆的固定。
②整体吊装柱模的安装:吊装前,先检查整体预组拼的柱模板上下口的截面尺寸、对角线偏差,连接件、卡件、柱箍的数量及紧固程度。检查柱筋是否妨碍柱模套装,用铅丝将柱顶筋预先内向绑拢,以利柱模从顶部套入;当整体柱模安装于基准面上时,用四根斜撑与柱顶四角连接,另一端锚于地面,校正其中心线、柱边线、柱模桶体扭向及垂直度后,固定支撑;当柱高超过6m时,不宜采用单根支撑,宜采用多根支撑连接构架。
(4)楼板模板安装
①支架的支柱可用早拆翼托支柱从边跨一侧开始,依次逐排安装,同时安装钢(木)楞及横拉杆,其间距按模板设计的规定。一般情况下支柱间距为80~120cm,钢(木)楞间距为60~120cm,并根据板厚计算确定。需要装双层钢(木)楞时,上层钢(木)楞间距一般为40~60cm。对跨度不小于4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当设计无其体要求时,起拱度宜为1‰~3‰。
②支架搭设完毕后,要认真检查板下钢(木)楞与支柱连接及支架安装的牢固与稳定,根据给定的水平线,认真调节支模翼托的高度,将钢(木)楞找平。
③铺设竹胶板,板缝下必须设钢(木)楞,以防止板端部变形。
④平模铺设完毕后,用靠尺、塞尺和水准仪检查平整度与楼板底标高,并进行校正。
4.箱形基础混凝土工程
(1)基础底板混凝土施工
①箱形基础底板一般较厚,混凝土工程量一般也较大,因此,混凝土施工时,必须考虑混凝土散热的问题,防止出现温度裂缝。
②一般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经设计同意,可考虑设置后浇带。
③混凝土必须连续浇筑,一般不得留置施工缝,所以各种混凝土材料和设备机具必须保证供应。
④墙体施工缝处宜留置企口缝,或按设计要求留置。
⑤墙柱甩出钢筋必须用塑料套管加以保护,避免混凝土污染钢筋。
(2)墙体混凝土施工
①混凝土运输:混凝土从搅拌地点运至浇筑地点,延续时间尽量缩短,根据气温控制在2h内。当采用预拌混凝土时,应充分搅拌后再卸车,不允许随意加水;混凝土发生离析时,浇筑前应二次搅拌,已初凝的混凝土不能使用。
②混凝土浇筑、振捣:
a.墙体浇筑混凝土前,在底部接槎处先均匀浇筑5cm厚与墙体混凝土成分相同的减石子砂浆。用铁锹均匀入模,不应用吊斗直接灌入模内。利用混凝土杆检查浇筑高度,一般控制在40cm左右;分层浇筑、振捣。混凝土下料点应分散布置。墙体连续进行浇筑,上下层混凝土之间时间间隔不得超过水泥的初凝时间,一般不超过2h。墙体混凝土的施工缝宜设在门洞过梁跨中1/3区段。当采用平模时,在内纵横墙的交界处,应留垂直缝。接槎处应振捣密实。浇筑时随时清理落地灰。
b.洞口浇筑时,使洞口两侧浇筑高度对称均匀,振捣棒距洞边30cm以上,宜从两侧同时振捣,防止洞口变形。大洞口下部模板应开口,并保证振捣密实。
c.振捣:插入式振捣器移动间距不宜大于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一般应小于50cm。门洞口两侧构造柱要振捣密实,不得漏振。每一振点的延续时间,以表面呈现浮浆和不再沉落为达到要求,避免碰撞钢筋、模板、预埋件、预埋管等,发现有变形、移位,各有关工种应相互配合进行处理。
d.墙上口找平:混凝土浇筑振捣完毕,将上口甩出的钢筋加以整理,用木抹子按预定标高线,将墙上表面混凝土找平。
e.拆模养护: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在12h以内加以覆盖和浇水。常温时混凝土强度大于1.2MPa;冬季时掺防冻剂,使混凝土强度达到4MPa时拆模。保证拆模时,墙体不黏模、不掉角、不裂缝,并及时修整墙面、边角。常温时应及时喷水养护,养护期一般不少于7天,浇水次数应以保持混凝土有足够的润湿状态为宜。
(3)顶板混凝土施工
①浇筑板混凝土的虚铺厚度应略大于板厚,平板振捣器在垂直浇筑方向上来回振捣,厚板可用插入式振捣器顺浇筑方向拖拉振捣,并用钢插尺检查混凝土厚度。振捣完毕后用长木抹子抹平,表面拉毛。
②浇筑完毕后应及时用塑料布覆盖混凝土,并浇水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