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互联网+”的本质
(一)国内学者的观点
针对“互联网+”的本质,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理解。陈禹安认为传统商业模式受制于其所立基的时空秩序,即时空约束、时空枯竭、时空闲置上。“互联网+”通过不断地突破时空的约束而达成对旧有时空的消解,并在这一消解过程中重构新的时空运行秩序。吴晓求认为“互联网+”最基础的功能是对信息的整合,实现了信息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整合,进而对已有产业进行重构。李海舰、田跃新等同样认为互联网打通虚拟实体,打破时空约束。金永生认为所谓“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与应用,并不断释放出数据流动性的过程。在他们眼里,“互联网+”更多在于通过信息技术来消解时空。
而产业界腾讯CEO马化腾认为,互联网本身是一个技术工具,是一种传输管道,因而更多地认为“互联网+”是一种能力,是因为“+”而激活的“信息能源”。唯品会副总裁姜海东认为“互联网+”的本质是数据的流动,而数据就是能源。阿里UC移动事业群总裁俞永福认为,“互联网+”的本质是重构供需,意味着传统互联网创业时代的结束和新的创业第二春的到来。
要理解“互联网+”的本质,我们首先要了解“互联网+”的核心生产要素是数据资源。人类社会的各项活动都与数据的创造、传输和使用直接相关。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数据处理能力快速提高,海量数据的积累与交换、分析与运用极大地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数据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带动了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深刻转型。
(二)“互联网+”的两个本质
“互联网+”的第一个本质就是数据驱动,“互联网+”的魅力正在于对海量数据资源的挖掘和运用,突出表现为“云计算+大数据”。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资本和劳动力。随着技术的进步,有学者提出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生技术进步上。而“互联网+”的出现进一步改变了经济增长的要素。由于数据具有即时性、共享性和边际生产力递增性,即数据生成实时在线,处理速度快,使用过程中非但没有被消耗,还会产生新的数据。在生产要素层面,数据投入大量替代物质投入,数据技术与其他技术一起驱动经济强劲增长。“互联网+”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配套技术的嵌入,在行业间产生反馈、互动与协调,最终出现大量化学反应式的融合与创新,倒逼一个个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在线化、数据化,从而使“互联网+”蓬勃发展。
“互联网+”的第二个本质在于链接。链接产生了两个影响,一个是用户主导,一个是产业协同。“互联网+”使得用户与用户链接,用户与企业链接,企业与企业链接,从而打破了时空的秩序。传统产业有个弊端,就是信息不对称。传统产业往往借助广告厂商垄断内容生产和内容传播,消费者是被动接受因而往往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互联网+”使得用户与用户链接,用户与企业链接,企业与企业链接,“链接”消除了消费者在传统媒体时代的信息不对称,使得用户与企业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地位发生了反转。企业单向主导的营销模式已难以立足,用户宁愿相信那些陌生人的评论,也不愿理会企业狂轰滥炸的广告。市场逐渐形成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客户主导模式。传统的价值链中以供给为导向的商业模式正在逐渐走向消亡,以需求为导向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和价值创造正在出现。同时,互联网汇聚分散的个性化需求,既降低了企业之间的协作成本,也降低了企业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协作成本,使得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可以更容易地汇集、分类、呈现零散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与企业的有效对接。企业可以实现供应链上的互联网化,逐步实现产业协同。跨界协作成为商业新常态,“互联网+”将金融、医疗、征信、法律、教育、娱乐等看似毫不相干的各类产业服务,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理念结合在一起。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智能手机不再局限于信息交流和支付交易,还将逐渐成为人们的医疗保健、理财服务、征信信息、法律顾问、教育、娱乐等行为的中心。社群逐渐成为企业的异质性资源,替代技术研发作为企业的主要隔绝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