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的发展:物质基础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及国家的起源》中指出:“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这两大部门,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随之而来的是贸易,不仅有部落内部和部落边界的贸易,而且还有海外贸易。”可见,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所带来的经济发展为海外贸易提供了物质基础。海上丝绸之路首先应该是一条经济贸易交流的通道,这条通道的形成需要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可供交易的产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种桑养蚕、缫丝纺织的国家。在新石器晚期,中国劳动人民就会用丝纺织成丝织品。1958年,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里发掘出一批丝织物,其中有绢片、丝带和丝线等,经鉴定发现原料是家蚕丝。钱山漾遗址距今四千七百多年,属于良渚文化。这说明,在殷商之前中国古人植桑养蚕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到商朝,丝织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甲骨文有了蚕、丝等文字,出土文物中有精美的刺绣品和暗花绸。西周丝织业遍布山东的兖州、青州,江苏的徐州、扬州,湖北的荆州,河南的豫州等地,当时的人们不仅能够纺织地帛,而且还能运用朱砂、石黄等做染料,染制成色彩绚丽的刺绣。在商周时期,商品贸易开始活跃起来,据《易·大有》记载:“大车以载,利有攸往,无咎。”当时贸易的地区已不限于临近的部落,而远至甘肃的河西走廊、新疆和中亚一带。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大量出现以小农为主的个体经济,手工业普遍发展起来,而作为手工业重要部门的丝织业得到迅速发展。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下游地区的人民普遍植桑养蚕,缫丝纺织成为农业的主要副业。这一时期,丝织品的种类增多,丝绸产量有了较大增加,已经出现丝绸贸易。随着丝织生产的发展,丝织品逐渐流向波斯、印度和德国等,中国被西方人称为“赛里斯国”,意为丝之国。在秦朝一统之前,虽然考古学家确认已经存在东西方的丝绸贸易,但由于社会分工很不发达,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很落后,这期间的丝绸贸易只是偶然性的、非常不重要的。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政治相对稳定,对度量衡进行统一,在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和贸易的发展。秦朝的商品贸易不局限于本朝的统治区域,其中丝织品经游牧部落贩运并远销到西域和中亚一带。但由于统治的残暴,秦朝很快覆灭。在秦朝基础上建立的西汉王朝吸取了其灭亡的教训,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国策,社会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并日益繁荣,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很大的发展。据《史记》记载,到汉武帝时,出现“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景象。在西汉,丝织、漆器、冶铁等手工业也比前朝有了很大进步。西汉丝织业高度发达,丝织工场规模庞大,《汉书》记载临淄的官营作坊“做工各数千人,一岁费钱巨万”,京师长安的东西织室,所需费用高达数千万之多,而丝织品产量非常丰富。与春秋末年相比,漆器制作更加精细,种类更加多样。铁器制造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冶铁高炉体积增大,出现了水力鼓风机。另外,在炼铁中开始使用石灰石做熔剂,使铁的质量大大提高。西汉王朝经济的发展为汉武帝派出船队出海贸易奠定了基础。
唐朝的统治者在汲取隋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基础上,非常重视吏治,轻徭薄赋,采取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及检括户口等措施缓和阶级矛盾,抑制土地兼并,减轻农民负担,促使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扩大,为唐王朝积累了极大的物质财富。据《通典》记载,唐天宝八年(749)仅粮食库储量“凡天下诸色米都九千六百六万二千二百二十石”。唐朝的手工业也非常发达,较为突出的行业有丝织业、矿冶业、制茶业和制瓷业等。唐朝的丝织业水平远超两汉时期,高级丝织品花纹数目繁多,美不胜收,并且丝绸品种也增加到数十种。唐朝已能利用水力熔铜铸币,铸造器物,天元钱和天宝钱在丝绸之路风行,据钱币考古发现,开元钱已具备丝绸之路的通用货币的功能,流通近百年。唐朝产茶区遍布南方,制茶业呈现规模化、专业化和商品化。制瓷业在隋唐获得技术突破,陆羽在《茶经》中写道:“刑瓷类银,越瓷类玉;刑瓷类雪,越瓷类冰;刑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唐朝的越瓷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闻名世界。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极大活跃了商品经济,为海上贸易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唐朝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丝绸、瓷器和茶叶等源源不断地运输到东南亚、南亚和东非诸国。
宋朝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农业方面,宋朝采取“轻徭薄赋”的措施,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的地位,增强了农民的生产兴趣。宋朝南渡之后,大量的中原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给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另外,宋朝的手工业也发展迅速,特别是丝织业和制瓷业等相当发达。在宋朝,丝绸生产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对周边少数民族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东南沿海的制瓷业有很大进步,冲破了唐朝“南青北白”的格局,在民族性和艺术性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平,闻名中外的越窑、龙泉窑和官窑都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在宋朝,随着经济重心从北方向南方的转移,江南地区的经济繁荣更加便于海上贸易的开展。
元朝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农业还是手工业都发展较快。在农业方面,随着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良,加之政府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农业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稻和麦成为出口物资。在元朝,手工业技术先进,产量非常丰富,纺织业、制瓷业和矿冶业等均有较大发展。官办的手工业局、院组织完善,规模空前,民间手工业除了家庭手工业之外,还有手工业作坊。在纺织业中,丝织业最为重要,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每天运入大都(今北京)供织造用的丝多达千车。由此可见,大都的丝织业非常繁荣。在制瓷业上,无论是胎质、釉料,还是制作技术都有了很大进步,瓷器品种多样,制造工艺精湛,《马可·波罗游记》记载道:福建德化制造碗和瓷器,既多且美。在矿冶业上,产量可观,金、银、铜、铁及其制品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深受东南亚人的喜欢。元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