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服务与服务业的特征
一、服务的特征
(一)服务的外在特征
1.无形性
物质产品的空间形态是确定的、直接可视的、有形的,物质商品的生产、供应和消费随着它的空间形态而产生、移动和消失。人们通常可以根据它们的空间形态直接判断它的价值或价格。而服务是没有空间形态的,它是无形的、不可视的。一方面,服务提供者通常无法向顾客介绍空间形态上的服务样品。另一方面,服务消费者在购买服务之前,往往不能感知服务,因为它还没有被生产;在购买之后,消费者也只能觉察到服务的结果而不是服务本身。
2.非储存性
物质产品可以在被生产出来之后和进入消费之前这一段时间处于被储存状态,储存时间可长可短,如当月生产下月销售、今天生产明天销售等,这不一定会给物质产品所有者造成损失,反而可能是正常现象。而服务是一种活动,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是活动形式的使用价值,它一旦被生产了,事实上消费也同时开始了,也就是它不可能处于库存状态。如果服务不被使用,也就没被生产。所以,可以想象,服务产品没有生产过剩,过剩的只会是服务的供给条件或能力,如开着餐馆没人光顾、飞机或电影院尚有空位等,即服务生产的固定资产能力闲置,服务却没发生。
3.非移动性
移动性对物质商品来说指的是可运输性。物质商品因其有形性而可以根据需要被运输,其实在工厂内它们已经被运输或移动了,如从工序的上一环节移动到下一环节,以及从车间出厂,甚至被运往国外。但服务是无形的,没有物质空间形态,不能被运输或移动。服务的生产和消费通常是同时发生的。物质商品一旦进入市场体系或流通过程便成为感性上独立的交易对象,生产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同它分割开来。相反,服务要么与其提供来源不可分,要么与其消费者不可分。这种不可分性一般要求服务提供者和服务购买者不能与服务在时间和(或)空间上分割开来。服务具有生产和消费的时空同一性。毫无疑问,买了电影票又想看电影的消费者,一定会到电影院;做手术的医生不可能远离他的病人。当然,在通信手段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有些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可以不同时或同地发生,服务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可以通过电子信息流和其他现代通信渠道而发生相互作用,如银行的异地结算、远程教育等,但它们永远只能是服务的少数。
4.非标准性
物质商品的质量和品质通常是均质的,如同一流水线生产制造的家电或服装,具有标准化质量。而同一种服务的质量或品质容易具有差异。这种差异首先来自供给方面,服务提供者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容易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这使得服务随之产生差异;其二,服务消费者对服务也时常提出特殊要求,所以,同一种服务的一般与特殊的差异是经常存在的。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只能规定一般要求,难以确定特殊的、个别的需要,这样,服务质量就具有很大的弹性。服务质量的差异或者弹性,既为服务行业创造优质服务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也给劣质服务留下了活动的余地。因此,与能够执行统一标准的商品质量管理相比,服务质量的管理要困难得多,也灵活得多,正因为如此,往往会导致寻租等外部性(如政府服务中的腐败现象)的存在与蔓延。
(二)服务的内在特征
1.强信息不对称性
服务产品具有无形性、非储存性、非移动性和强异质性等外在特征,这些特征使消费者难以在购买前了解所要购买服务的品质。服务产品只存在于它们被消费时,其品质是不可能在消费前被评价的。但无论什么服务,它们的生产者在任何时候都完全知道其品质,因为服务是他们提供的。这样就产生了买卖双方关于服务品质信息的不对称性。一个法律服务的消费者事先并不很了解所雇律师的这次司法服务的品质;一个病人可能并不清楚给他诊断治疗的那位医生的业务水平,更何况一个医生的服务品质可能会随他的医疗态度的变化甚至不同时间的心情变化而不同。即使是企业类型的服务消费者,也同样不能事前很好地把握它从咨询公司、销售公司或投资银行等所购买的服务的品质。尽管物质商品的买卖有时也可能存在双方关于产品品质信息的不对称,但物质商品的消费前的寻找性特征,可避免或缓解这种信息不对称。买一件衣服或一台电视机甚至一套商品房,消费者在购买前对产品品质的了解程度很容易超过服务产品。尤其在知识性服务和中介服务中,消费者对于他们所购买的服务的质量很难获得完整的信息。这类信息要花很大的代价获得和传播。服务产品的买卖双方的产品品质信息不对称,会导致消费者面临较大的道德风险。在消费者缺乏掌握产品品质条件的情况下,供给者就容易缺乏主动提高或保证质量的推动力,在一次性交易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如一个保险公司的推销员可能骗售,一所不法学校可能在最后发假文凭等。即使是消费者重复购买,由于服务产品的品质不像物质产品那样容易标准化和稳固化,它的人为化、随机化和差异化较强,今天的高品质服务不等于明天的也一定如此。服务市场的供给者败德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在消费者不能准确辨别不同生产者及其服务品质时,逆向选择就容易发生。在自发的市场上,缺乏一种机制让消费者避免选择劣质生产者。这种信息不对称是反消费者利益的,消费者在服务市场中成为弱者。
2.侧重精神消费性
在服务经济思想史上,服务业受到质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对精神和心理享受意义的否定与质疑。亚当·斯密认为,演员的对白、雄辩家的演说、音乐家的歌唱等,不能生产什么东西,这类服务是国民财富的损失。当时和稍后时期的多数学者,都将服务业放在一个附属、无足轻重甚至负面的地位。在这些学者看来,这些服务消费满足的是精神和心理需求,产生的支出是以减少资本积累为代价的。
但是,当下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发展时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精神和心理需求的比重持续上升,精神和心理需求已成为服务消费的一个重要部分。这种变化的意义重要而持久:物质生产占主导的生产方式,已经让位于非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物质消费为主导的消费方式,已经让位于以非物质消费为主导的消费方式。因此,应充分理解服务消费与精神消费的等价性。在经济发展的较早时期,人们追求食品、服装、汽车、住宅等物质产品,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当人们的物质需求满足到一定程度时,来自精神和心理层面的需求就迫切起来。
现实中,不少观点认为,商品消费是“实惠”,而追求舒适享受、寻求愉悦感等是“不实惠”的表现,然而,这些是所有与创意相关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如果认为“产品”与“服务”在经济发展中同等重要,就要承认物质和非物质两种消费行为同样重要。
专栏
精神消费的积极意义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社会需要不断提高。在基本的物质层面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人们更多地关注精神上的需要,因此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极大增加。这种需求,一方面体现在对物化在载体上的书籍、音像、影视、艺术产品的需求,另外一方面更多地体现在对娱乐服务、旅游服务、信息与网络服务等直接的服务产品的需求。
精神消费的重要性不仅表现为它们是服务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表现为它们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高增加值的重要推动力。大量物质产业不断提高附加值,仅仅靠增加科技含量远远不够,要靠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两轮驱动。即使在传统制造业产品层面的衣、食、住、行需要也大大地文化化了。比如穿衣,不再像以前那样过分讲究结实、耐穿、耐用,而更多地关注审美、时髦、品牌与流行等服饰文化的当代特征。文化创意满足的就是精神需求,特别是消费类产品的所谓“名牌”“新款”,多数与新技术关系不大,而与流行、时尚、文化等文化创意密切相关。品牌创建、时尚元素、营销策略等是为高端产品创造出高附加值的主要因素。例如,完全相同材料和质量的运动服装,如果由大牌体育明星代言就身价倍增,几个著名运动服装品牌每年付给体育明星和俱乐部的代言费用就达数亿美元甚至更高。穿费德勒、罗纳尔多、姚明代言过的衣服,虽然价格不菲,却附带有一种精神消费,消费者从中获得了满意、愉悦、快乐的感受,并愿意为此付费。
3.强私人定制性
服务的需求者对服务也时常提出特殊的定制化要求。所以,同一种服务的一般与特殊的差异是经常存在的。定制服务能够按照定制者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合其需求的,并让定制者满意的服务。“私人定制”突出了个性空间。追求高品质服务的需求者们,享受量身定制特殊服务带来的体验,这种体验是私享的,完全风格化的,甚至带有神秘感的。在这里,有定制需求的人可以是普通个体消费者,也可以是企业厂商。定制服务需要服务提供者有更高的素质、更丰富的专业知识、更积极的工作态度,这种服务劳动较非定制化的普通无形服务理应具有更大的商业价值。同时由于给消费者提供了非同一般的服务体验,对于服务提供商而言,提供定制化服务是相当有利可图的。消费者对这种美好的感受不会独自享有,而会积极地传播,进而产生放大效应。理论上讲,服务定制化完全可以做到针对每个消费者的具体需求设计出一套服务方案,但在实践中,受限于成本和技术手段等因素,广泛的私人定制仍然有经济上的门槛和技术上的难度。这种有需有供的活动,既不会出现生产过剩,也不会出现需求抱怨。
(三)服务的其他经济属性
1.价格竞争的低效性
服务产品生产与消费的时空同一性,使一般产品市场的价格竞争效率被削弱了。价格竞争在买方市场中主要是供给者之间的竞争,在卖方市场中主要是购买者之间的竞争,现实服务市场中主要是供给者之间的竞争。市场价格竞争应该是公平和有效的。一个公平的竞争应该让买卖双方具有对信息掌握的公平地位,但服务市场显然没有。一个有效的价格竞争必须存在一个前提,这就是消费者在购买前了解竞争产品的价格比例与效用比例,从而能衡量产品的性价比。如在可选择的两种同类竞争产品中,消费者购买绝对价格高的不一定不经济,因为相比另一产品,它的效用可能比价格高出更多。但若要让消费者选择高价产品成为理性行为,前提是让消费者了解竞争产品间的品质差异状况。而服务市场显然缺乏这个前提,如花了较多的钱买了低效甚至无效的医疗服务、支付了较高的费用买了错误的咨询报告等现象就容易发生。因此,服务市场对价格竞争的依赖较物质产品市场要少。
2.公共服务的自然垄断性
公共服务领域有不少产业有不同程度的自然垄断性。所谓自然垄断性,是指公共服务领域由于存在资源稀缺性和规模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效益,由一家企业或极少数企业提供服务的概率很高。自然垄断几乎都发生在与网络投入相联系的部门。网络投入的巨大成本需要相当大的需求规模来分解,因此重复投入就成为不经济。供电(输电、配电)、供气、供水、基础电信、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等部门就是典型的自然垄断服务部门。在公共服务领域,这种自然垄断性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垄断性又是不完全的,自然垄断并不排斥竞争。同一行业不同部门的自然垄断性也不一样。有的公共服务部门的自然垄断性较强,有的则较弱。公共服务产业的这种自然垄断性所呈现出来的强弱态势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由于国情不同或一个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各国对于公共服务领域的管制政策也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在同一公共服务产业内垄断因素与竞争因素并存的局面。
3.政府对服务供给的规制
针对上述服务产品的特征与经济属性,不少经济学家将政府对服务供给有更多规制作为服务市场的一个特征。任何产品在市场上都受一定的方式与力量的管制与约束。对于大多数商品,它们受市场力量本身的约束,市场机制能发挥圆满的调节作用。但是对于具有上述市场特征的服务产品,市场机制在某种程度上是失灵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弥漫着服务市场,政府应通过适当管理手段干预,以弥补市场失灵。如对于专业服务市场的职业许可证制度就是一种必要的、有效的管理形式。它迫使供给者提高服务信誉,它也是传递服务品质的有效机制。除了自然垄断部门,大多数服务部门是寡头垄断或垄断竞争的,市场机制有效性的假设条件不存在,市场无法引致平衡,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最大化很难在市场上实现。政府管理或规制的具体形式可以有很多,包括各种规则的管理、许可证制度、差别税收和政府在有些市场直接介入供给等,但这些管理形式在作用机制上无非归为两类:一是部门结构管理,即管理和控制新进入者。这尤其指政府对有些服务部门的进入应建立资格门槛并进行严格审查。二是企业行为管理,即规范和影响已有供给者的行为。它包含产品质量、服务态度、价格等一系列企业供给元素的最低要求的限制。
二、现代服务业的特征
(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背景
现代服务业提出的背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产业结构出现软化现象,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大幅度提高,服务业的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第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和知识成为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从事与知识劳动有关的白领工人大量增加,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快速发展。第三,随着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制造业价值创造活动中的一些环节独立出来,如研究开发、设计、后勤供应等;制造业的服务成分不断增加,如技术支持与培训、售后服务等。第四,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对信息技术服务的大量新需求,创造了新的产业和就业岗位,扩展了传统服务业的内容。第五,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大量应用,扩大了服务业的市场,推动了传统服务业的产品和过程创新,传统服务业向新型服务业转变。最后,随着全球市场的开放,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上升,提高服务业的竞争力成为新的关注焦点。
(二)现代服务业的基本特征
现代服务业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优点,是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现代服务业的内涵一般表现出以下几个共性:一是指出在经济发展到工业化成熟阶段或者后期才有现代服务业,突出了时间性;二是强调了技术进步在产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突出了技术性;三是体现了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组织方式所发挥的作用,突出了制度性;四是指出了现代服务业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具体的产业,而是许多新兴产业的有机组合,突出了整体性。
现代服务业具有“两新四高”的时代特征。
一新:新服务领域——适应现代城市和现代产业的发展需求,突破了消费性服务业领域,形成了新的生产性服务业、智力(知识)型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的新领域。
二新:新服务模式——现代服务业是通过服务功能换代和服务模式创新而产生新的服务业态。
四高:高文化品位和高技术含量;高增值服务;高素质、高智力的人力资源结构;高感观体验、高精神享受的消费服务质量。
从理论归纳的角度分析,现代服务业一般具有五大基本特征。
1.现代性
现代性主要指服务业在传统服务业基础上的现代化改造和提升。由于服务范围扩大、经营领域拓宽、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现代服务业必须提高运行效率,加大资源配置和劳动力组织的有效性。因而,必须采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对成千上万种商品实行单品管理、全过程管理等。
2.先进性
先进性包括理念上的先进性、管理上的先进性和手段上的先进性。理念上的先进性主要表现在企业文化上,如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等;管理上的先进性即采用最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表现在集专家研究成果和自身经验总结基础上的制度化、程序化、模式化、人性化等控制企业流程的软件上;手段上的先进性就是先进科技成果、技术的广泛采用,尤其是数字化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3.创新性
现代服务业在时间上,是指现代兴起的服务领域或从过去演变而来的、进行了开发和拓展的服务领域。可以说,现代服务业将前所未有的资源和信息用于拓展新的生产行业和经济领域,使现代服务业充满了创新的空间和拓展的领域,突破了大规模和低成本的思维瓶颈,引入了全新的“服务竞争”模式。如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是新兴的,以电子商务和第三方集中配送为基础的物流服务业则是从传统商业、运输业中衍生而来的。
4.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密集性
现代服务业利用科学技术进行更为精细的专业化分工,把传统上由企业内部组织进行的服务活动外包出来,由拥有专门人才和专业技术的服务企业或机构应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客户提供某一领域的专业服务,从而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并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因此,现代服务业具有技术化、知识化的特征,且高素质的人才成为该产业竞争力的核心
5.高附加值和集群性
现代服务业处于产业链的利润高端,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在整个价值链中,咨询、创意、研发、设计、销售、物流、售后服务等服务活动的价值含量日益增高。如在欧美发达国家,汽车、计算机行业80%的利润来自服务过程,而制造过程只能获得20%的利润。同时,现代服务业不仅可以使服务过程产生知识的增值,而且可以产生服务的规模效应和各种服务相互融合的集聚效应,引起服务的大幅度增值。如现代服务业的交互融合程度高,大多集聚于纽约、伦敦、东京、北京等国际大都市,形成大都市的服务经济并产生规模效应和乘数效应,引起现代服务业的不断扩张、专业分工细化和高效益的协作。
三、发展服务业的经济效应
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在经济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各国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发展突破口和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东道国服务业是服务业直接投资的作用对象。
(一)服务业直接投资的正效应
1.经济增长效应
资本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被认为是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国际直接投资)影响东道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两条途径。就国际投资对东道国的资本形成效应来看,促进资本形成历来被认为是国际投资对东道国(尤其是发展中东道国)经济增长的重大贡献。FDI不仅能增加东道国的资本存量,也能为东道国当地资本市场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动员当地储蓄,成为引发国内投资的催化剂。外资在资本形成方面的作用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为突出,这是因为资本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稀缺资源。
服务业FDI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效应也是通过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效应来实现的。服务业FDI的进入首先表现为给东道国带来了大量的资本,增加了相关东道国产业的资本投入。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增长重要的直接推动力。但根据资本效用递减规律,FDI投入资本对东道国的作用产生的是短期效应。FDI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长期效应还要依靠技术进步效应来实现。服务业中所包含的技术组合不同于制造业,FDI不仅是东道国服务业获得硬技术的主要途径,也是东道国服务业获得软技术的主要来源。
例如,在银行、保险和饭店等行业,投资方会对其子公司进行一系列的技能与知识培训;管理咨询公司通过培训逐步提高当地企业的专业服务能力等。服务业FDI软技术的输入所带来的不是单纯的一种技能,也是对东道国服务环境的不断改进。这是经济发展到工业化中后期,继续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服务业FDI技术进步效应对东道国的作用既产生于服务业FDI自身较高的技术水平,也产生于与东道国服务业合作竞争过程中的技术溢出。
2.劳动就业效应
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具有较高的就业增长弹性,因此,服务业FDI就能创造出比制造业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带动更大程度的就业增长。如肯德基1987年11月12日在中国大陆开设第一家店,到2007年年底,已在450个城市开设了2100余家连锁餐厅,提供了14.6万个直接就业机会,以及大量的间接就业机会。当然,服务业FDI的进入,在短期内由于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可能会引起就业量的暂时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外资企业的进入促使东道国本国一些竞争力较为薄弱的同类型服务企业的倒闭,跨国服务企业在接收或并购这些倒闭企业后一般都要进行裁员或者是削减公司组织结构等。但这种短期的挤出效应并不能对外资的进入做出全盘的否定,从长期来说,服务业外资的进入对东道国就业量的增加有积极作用,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3.竞争效应
外资的进入,尤其是一些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的进入,给东道国国内的相关服务业企业带来强大的竞争压力,使得他们不得不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改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这些客观上都有利于东道国企业的发展,这就是竞争效应。以零售业为例,家乐福、沃尔玛在我国各大中型城市纷纷设立营业点,由于其资金、管理、人员等各方面的优势,它们的大举扩张占领了不小的市场份额,给国内其他零售商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2003年,华联集团、物资集团总公司、上海一百集团、友谊集团等四家国内知名企业,为了共同应对入世后外资的进入压力,合并成立了上海百联集团有限公司,提高自身竞争能力,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商业企业。
此外,由于服务业具有依赖性强、渗透性强、价值链延展性强等特点,服务业FDI对东道国的作用不仅仅局限在服务业自身,对东道国的第一、第二产业结构同样产生作用,尤其是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是第二产业价值增值的重要动力。
(二)服务业直接投资的负效应
1.对国际收支的干扰
大部分服务业FDI旨在开拓市场,寻求非交易性活动,并有可能以对外支付的形式进行利润汇出,所以,不仅可能对增加外汇收入无任何作用,反而可能对国际收支造成负面影响。许多跨国公司通过利润转移方式来进行逃税,从而严重干扰了东道国的市场秩序。
2.对东道国相关服务行业的竞争冲击
在东道国原有的高度保护下,如银行、电信、旅游等行业,其国内市场是非完全竞争的,甚至是垄断的,因而适应市场的能力和提高竞争优势的自身能力有限。随着外资进入这些行业,东道国国内原有企业从资金、经验、技能和创新方面都受到巨大挑战。跨国公司往往凭借其资金雄厚的优势大规模收购当地同行业企业甚至龙头企业及其原有品牌,从而在当地形成技术、品牌、市场和产业垄断。这种情况在我国的许多行业都存在,有些还十分突出。这不仅严重压抑了民族产业的发展,而且在形成品牌市场垄断后还会侵害消费者权益,对我国的经济和产业安全都构成严峻挑战。
3.人才流失
为了节省开支,跨国服务企业不得不在东道国寻找合适的人力资本,同时这也是本土化战略的需要。特别是在一些文化差异较为明显的国家或地区,挑选当地的劳动者和管理者是为了更好地经营和管理。而这些跨国企业的资金雄厚,在薪酬水平和投资力度等各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招聘中往往处于主动地位,这样就可能导致大批优秀人才资源流向外资企业,从而对本地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困难。
此外,服务业FDI还可能带来三方面的风险:①如果东道国政府管理控制不善,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有可能在体制方面带来严重的本国经济动荡;②如果在管理公用事业和私有化时缺乏有力控制,有可能导致私人垄断;③因为各国在社会文化背景上差异极大,外资在这些领域的运作容易造成冲突和伤害。
四、当前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一)现代服务经济正在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
目前,发达国家基本确立了服务经济的产业结构,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发展服务业,开始逐步向服务经济转型。现代服务业作为服务经济时代下的支柱产业,正逐渐取代制造业,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现代服务业是知识经济的主体,它的发展大大加快了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和物流,对提高国家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和质量,增强国家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起到了关键作用。
其次,现代服务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对GDP和就业贡献的增长主要源于金融、保险、房地产、商务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等,这类服务业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因此具有较高的生产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正是服务业经济不断深入的体现。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连续数年经济增长率在8%以上,成为仅次于中国的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也主要得力于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印度人最引以为豪的信息技术外包服务业更为印度的GDP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后,现代服务业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了技术、新生产模式在产业中的渗透。随着现代服务业成为服务业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实现了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产品结构也呈现高技术化和高附加值化。产业组织在经历了工业时代跨国化后,在服务业经济时代正在出现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协作化的新趋势。
(二)国际化大都市成为各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领头军”
国际化大都市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通常指那些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具有较强影响力、较大人口规模和集聚扩散能力的特大城市,一般具有全球或地区经济活动控制、协调和指挥的作用。国际大都市在国际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一个或多个突出功能,其影响力和辐射功能超越地区、国界,波及全球。
就产业发展而言,国际大都市在各个国家都扮演着关键角色。世界不少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在20世纪70年代或以前就完成了由制造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过程。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在这些区域制造业减退过程中的快速发展,使国际化大都市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领头羊”;并且,由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这些区域的辐射半径,其辐射力和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强大。
目前,发展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北京、上海等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正在不断加速,向着国际化大都市迈进已经成为这些地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