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系统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一段时间来,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的问题成为这两个领域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能否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两者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则影响更大。围绕着两者关系及结合的问题,不仅学术界、实际工作者有争议,从当时的国家教委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也都有不同的看法和疑虑。人们还不清楚心理咨询到底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什么影响:是加强、改进的福音,还是削弱、偏离的灾难?
那段时间,我对学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研究获得了多方资助。1991年,我申报的《中国高校心理咨询模式研究》获学校文科基金资助;1992年,我申请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研究”经规划领导小组讨论,纳入由黄希庭教授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中,成为国家级重点课题的子课题,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自然是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尤其是1993年,我获得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课题“心理咨询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两者相互影响的研究”,这为我更全面、系统、科学地探讨两者关系创造了良好的科研条件。
1993年8月,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在大连理工大学召开。我受专业委员会委托,致大会闭幕词。我特别谈到,随着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关系的探讨越来越取得较为一致的看法,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里我们在继续深入探讨两者关系的同时,应该把重点更多地放到两者结合的实践上去,深入探讨两者结合过程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一)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阶段性成果自序
作为我承担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课题“心理咨询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两者相互影响的研究”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的子课题“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研究”的阶段性成果,1994年5月,我主编了近10万字的《高校心理咨询探索论集》,它反映了当时我和课题组成员在近两年中所取得的部分成果。该文集被国家教委思政司举办的“首届全国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培训班”用作大会资料。
在该文集的“前言”中,我就高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问题,针对论文集中未尽之言,作了某些补充说明。这些“补充说明”反映了我那段时间的思考和心得,同时也是我下一阶段需要着力探索的问题,是当时该领域探讨更上一层楼的关键之处:
1.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传入中国,已在指导思想、目标、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即经历了本土化的过程(当然目前还只是初步的)。这种变化一方面是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引起的矫正、变异,另一方面则是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与的结果。而后者的影响是深刻的(尤其在学校),这是中国高校心理咨询的显著特点。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参与心理咨询,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心理咨询对思政的影响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新的有效的方法、途径,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态度在深刻地影响着思政工作者,即如何认识人、分析人、理解人、帮助人。就目前而言,心理咨询对思政的影响是积极的、有效的,然而是否存在某些消极的因素、如何对西方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作扬弃,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3.关于心理咨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目前已有不少文章作了探讨。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又对心理咨询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其利弊如何,则几乎无人深入分析。应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与心理咨询(已成为咨询员队伍中人数最多的一支力量),并把它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这不能不影响到心理咨询在我国高校的发展。一方面,它强化了心理咨询的教育、发展功能,而弱化了心理咨询的医疗功能,使之有可能服务于全体人而不只是个别心理障碍者,服务于促进人的心身发展、人格完善而不只是防治心理障碍,其意义是深远的;另一方面,它有可能导致心理咨询的“思政化”,使之完全从属于思政教育,或使心理咨询简单化,名不副实,这会影响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损害大学生及其他来访者的利益,甚至造成不良后果。为此,在深入研究心理咨询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的同时,还需要认真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对心理咨询产生的影响,扬长避短,促进两者健康地发展。作为学科,两者是不同的;但两者的互相渗透、借鉴亦是显然的。问题在于,彼此应该从对方那里借鉴些什么?两者能相融到何种程度?何种程度的结合才是最有效的?结合点在哪里?如何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文化背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达到两者充分的发展等,这些还有待于作更深入、仔细的探讨。
4.为了更好地理解高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关系以及心理咨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影响,我们有必要站在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来把握,即两者的关系不仅表现为在内容、方法等方面的相关性,更重要、更本质的是两者都强调了(或应该强调)对人的关注、体现了人文关怀的价值。两者都强调人是目的,教育和咨询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满足人成长的需要、实现人的潜能与价值,这是两者共同的人文价值、共同的终极目标。通常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一为社会发展,二为人的发展,然而现实中强调前者多,强调为社会服务多,以至于忽视了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功能、最终目标只有一个——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停留在为政治服务上,不能与大众的自身需求结合起来,那么或许永远难以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成为人的内在需要,而只是一种外在的要求,甚至强制性的要求,逆反心理的产生也就在所难免了。高校心理咨询之所以能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其根本也就在于它从人的内在需要出发,解决人在生存和发展中的心理问题,使大学生们能切实地感受到自身的一种成长,因而乐于接受,并且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地寻求这样的帮助。这是心理咨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启示,有助于在某种程度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回归和重整。
在“前言”中,我说:“站在如此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我们才能深刻地把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探寻到两者的内在逻辑联系,从而真正地揭示出我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咨询有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必然性,并为心理咨询、思想教育的发展确立更清晰、科学的发展目标。”
结束部分,我是这样说的:“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心理咨询的发展,也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进程和方向。近年来,高校心理咨询是在自发、民间、业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是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其他学校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执着探索、无私奉献的结果。把心理咨询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并得到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造和贡献,这在某种程度上改造了以往思想政治工作中不相适应的部分,改造了思政人员的传统形象。因此,对高校心理咨询的探索已远远超出了心理咨询本身,其意义是深远的。”
该“前言”虽然过去了20多年,但站在今天来看,其中的不少问题依然还在不断的探索中。
(二)海外大学生心理咨询状况的梳理
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历史很短,而美国、日本等国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已有多年的学校心理咨询发展史。如何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它们对心理咨询与学生教育和管理之间是如何认识、实践的,会对我们有所启发。为此,我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了《海外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一文。
在“国外及港台地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启示”部分,我谈到了心理咨询与学生工作、思想教育的关系问题,认为:“明确心理咨询、辅导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从根本上确立心理咨询在学校的地位。心理咨询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是重要的而不是次要的,是必需的而不是点缀品。目前,把心理咨询作为思想教育的一种途径的观点已开始为人们认可,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途径,更是一种思想和观念,是教育内容之一。它也不应仅仅属于思想教育范畴,而应属于学校教育的大范畴。”“要密切咨询机构与学生工作部门的联系。在国外和港台地区,心理咨询是学生工作必不可少的一块。然而在我国,这一问题却一直争论不休,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咨询的发展。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不能脱离学生工作,不能脱离思想教育工作,否则就缺乏广阔的天地和蓬勃的活力。”
(三)加强浙江高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建议
1993年,经数年筹备的浙江省高校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成立,我当选为主任委员。我和专业委员会的老师们一起积极推进本省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促进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的结合。
针对浙江省高校心理咨询发展的状况,我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发表了“我省高校心理咨询现状及发展对策”一文。在详细回顾浙江省高校心理咨询实践与研究的现状后,该文着重就加强本省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尤其是与思政结合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第一,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心理咨询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改进学生工作的意义。这些观念有三:一是把心理咨询作为思想教育、学生工作的一项必要工作来对待;二是认识到心理咨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又不仅仅只是“途径”,它更是一种思想、观念,将深刻地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三是认识到心理咨询不只是针对心理不健康,也不只是仅仅为了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这只是心理咨询意义的一部分,心理咨询最终是为了帮助人自强自立,开发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和人生质量,达到人格的健全和完善。
第二,省高校工委、省教委等教育部门应加强领导。鉴于心理咨询对思想教育、学生工作的积极意义,省高校工委、省教委等部门应加强对心理咨询工作的指导、支持,以文件的形式肯定其价值、明确其地位,并要求或鼓励各校积极开展这一工作,应把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的好坏作为学校思想教育、学生工作乃至整个学校办学状况的考核指标之一。
第三,各校领导应把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来抓,应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予以实质性的投入,协调学校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学生工作部(处)应成为心理咨询中心(室)的归口管理部门,并把开展心理咨询作为日常工作之一。
第四,加强咨询员的培训、考核,根据国家教委的要求,培养一批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又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专业知识的高校心理咨询教师骨干。
第五,加强心理咨询、心理卫生的宣传、普及工作,应有计划地对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心理咨询知识的教育,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应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类课程,举办各种宣传活动,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第六,应积极发挥省高校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的作用,推进各校心理咨询工作。
该文在浙江省委高校工委主办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发表后,引起了浙江省委高校工委、省教委领导及各校领导的重视,不少高校纷纷行动起来。
(四)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为了客观了解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发展的现状,1994—1995年的两年时间内,我负责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心理咨询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两者相互影响的研究”课题组先后4次在全国100多所高校中面向心理咨询中心的负责人、骨干人员以及大学生作不同内容的问卷调查、测查,达1200人次左右,收回有效资料1043份。其中,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两者的有关问题是调研的重点之一。我们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的重要材料。这为我们全面、深入、客观地揭示两者关系和两者结合的问题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根据调研资料写就的第一篇研究报告《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描述了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现状。调查的结论是:“一、心理咨询机构成立呈现几上几下状况,目前多挂靠在学生工作部门”“二、高校心理咨询队伍主要由思政人员、心理学教师、医务人员三部分构成,但多为兼职,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三、心理咨询机构工作条件贫富悬殊,总的来说还比较艰苦”“四、各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五、高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格局已初步形成,思想教育人员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有利有弊,但多数人对两者的结合持乐观的态度”“六、高校心理咨询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引起领导的重视,提高咨询员的质量”。
其中一部分调查数据涉及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问题。调查显示,70%左右的高校心理咨询机构挂靠在思想教育、学生工作部门;咨询员队伍由思想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三方面构成,又以思政人员为主;认为把高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对心理咨询工作开展“有利”的占90%;评价所在学校所开展的心理咨询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帮助“很大”的占43%, “较大”的占43%,两项合计86%;认为心理咨询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影响的占93%(其中认为“只有利处,尚未发现弊处”的占35%, “利远大于弊”的占38%, “利大于弊”的占20%);对结合的前景有63%认为“广阔而美好”,20%认为“尚可”。这些调查资料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当时学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关系的现状和人们对此的评价。
由于这是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专项调查,调查数据受到了同行们的高度关注。该论文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年会上获优秀论文一等奖。
(五)“第五次德育教育国际交流会”上的发言
1995年11月,我在“第五次德育教育国际交流会”上,作为中方专家之一,作了《心理辅导与德育》的主题报告,受到中外专家、学者的重视。发言中,我又一次指出,“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关系如何,它对德育会产生什么影响,能否实现两者的结合以及如何选择结合点,等等,这是中国学校心理咨询发展中重大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它将成为中国学校心理咨询的显著特色之一”。发言中,我着重谈了“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关系”“心理辅导对德育的作用”“心理辅导与德育结合点的选择”三个问题,认为心理辅导对德育的作用可表现在:“1.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了德育的一部分,从而拓展了德育的领域,丰富了德育的内容,使德育在为人自身服务方面向前迈出了一大步;2.通过心理辅导这一窗口,可更好地了解当代青少年学生真实的思想道德状况和心理行为特征,从而为实施德育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资料;3.心理辅导减少、排除了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素,促进了心理健康,从而为有效地接受德育、内化为信念、转变为行为以及养成习惯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4.心理辅导为解决青少年学生现实的心理行为问题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减少了不良行为的发生,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德行。建立在心理科学基础上的心理辅导方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规范性、可操作性等优势,可为中国德育工作者所借鉴;5.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促进教育者(尤其是德育工作者)重视人的心理需要,重视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和心理过程,从而丰富了德育工作者的心理素养”。
(六)在南开大学研讨会上的发言
1996年4月,在南开大学召开的、由原国家教委思政司和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主办的“首届全国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理论研讨会”上,我的论文《论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之异同》被选为中心发言。该文可以说是1992年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第二届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年会上发表的《论高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一文的续篇和深化。在文章中,我首先针对当时探讨两者关系时方法论上的问题做了反思,指出,导致两者关系探讨上观点纷呈的原因除了问题本身比较复杂外,还有方法论上的问题。即,一些文章在探讨时,往往是先讲同后讲异,或反之,这就容易导致一种可能的不足,即割裂了异同本身的交叉,在讲某一方面同(异)时忽视了它的异(同)处,而使人对此缺乏完整感;有些学者为了强调同而在有意无意中扩大了两者的相同处,有的则相反,有意无意地扩大了两者的相异处,这种分析虽有助于深入对异同的探讨,但容易犯“片面的深刻”“深刻的片面”的错误;有些文章在比较时,往往把两者置于某一比较项目的两个极端,以此来说明两者的不同,或者相反,忽视两者的两端,而只着眼于两者的共同部分,以此证明两者的联系和共同点,这都是有失偏颇的。只有站在全方位的角度来评析两者的关系,全面地加以梳理,才能使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变得清晰起来。文章着重从两者内容的异同、目标的异同、方法的异同三个重要的角度展开了详细的分析。
文章认为,正确认识学校心理咨询内容的重点是发展性问题,以及考虑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是认识两者有联系的关键。此外,心理与思想、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也是把握两者内容关系的要点。在分析两者目标间的关系时,论文引入了具体目标与终极目标,两者的具体目标虽有较多的不同,但两者的终极目标却有一致之处,即都有促进人的发展的目的,两者相辅相成;两者的方法在表面不同的背后又有许多相联系之处,心理咨询中的大多数方法经适当的改造后都可用于思想教育工作中。
文章的结论是:“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异交织,有联系有区别,联系中有区别,区别中有联系。不能把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混为一谈,作为学科来说,心理咨询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但可以彼此从对方那里获取养料;作为工作来说,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互相补充、互相借鉴,两者存在着结合的内在根据。正因为两者之间有联系,所以两者才有结合的基础;正因为两者有区别,所以才有互补的可能性”,“两者的结合有着很大的潜力,无论是心理咨询的发展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都将获得强大的动力。可以预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将成为中国学校心理咨询的必然趋势,成为心理咨询本土化的重要特色之一。两者的科学结合将有效地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七)不同背景的咨询师对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看法的调查
从事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有三支队伍:思想政治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医务工作者。三者由于受训背景不同,特别是工作岗位不同,思考的角度也有差异,“为了深入了解高校心理咨询界内部人们对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关系及结合的看法,我们于1994年问卷调查了全国百余所高校的心理咨询骨干人员,收回有效问卷100份”。
调查发现:思政人员对两者关系及两者结合的态度最为乐观,从感情上也更乐于实现两者的结合。比较起来,心理学人员中持排斥态度的比例最高,他们不太愿意把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挂起钩来,这里既有认识原因也有感情原因,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认为心理咨询主要应由心理学人员担任,而不太认可“有咨询能力的思想教育者”和“有咨询能力的医务人员”。然而比较起若干年前,心理学人员对此已转变了许多,变得更为宽容和理解,这既与他们对思政背景的咨询员有了更多的了解,对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更多的接触有关,也与他们对中国高校心理咨询的特点和心理咨询与思政结合的客观效果有了更深的理解有关。
高校心理咨询的三方力量都是咨询中必不可少的,10年来,经过互相的交流、协作,三方之间相互有了更多的理解。然而,调查发现,三方在选择高校心理咨询主要应由谁担任时,均把自己这方认定为最合适的,尤以心理学人员中比例最高。也就是说,三方有意无意地肯定自己、低估他人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调查也揭示,思政、心理学、医学三种背景的咨询人员对思政人员从事心理咨询不足之处的评价中,思政人员对此的检出率最低,显得较宽容、自信,而心理学人员对此的评价最低。我们的调查结果对促进各方的交流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八)思想政治工作者从事心理咨询的利弊分析
随着越来越多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参与到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来,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工作者的角色、知识、方法、态度、观念乃至形象会对心理咨询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有何利有何弊,如何扬长避短、扬长补短便成为当时学校心理咨询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为此,我在《上海高教研究》(即现在的《教育发展研究》)上发表了“思想教育工作者从事心理咨询的利弊”一文。
该文是根据我对全国百所高校心理咨询机构负责人的问卷调查及自身的感受所作的分析。调表显示,思政人员从事心理咨询有其优越性,表现为熟悉学生生活,有做人的工作的经验,善于观察人、理解人,工作热情高、责任心强等;但也有某些明显的不足,比如容易受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方法的束缚,缺乏心理咨询知识,思政工作者角色与心理咨询员角色存在冲突等。这种角色冲突集中地表现为价值判断要求的冲突、工作立足点的冲突、保密性要求的冲突。文章认为,角色冲突并不是必然的,两者角色的要求并不是对立的、不可逾越的,随着结合的深入,两者将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达到某种程度的融合。角色冲突的结果是冲突的调适,但这种调适并非简单地使思政角色要求变为咨询师角色要求,当然更不是相反。冲突调适的过程也是两者互相取长补短、互相渗透的过程,是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心理咨询改进和加强了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也为中国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九)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前景分析
高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前景如何?黯淡还是光明?曲折还是顺畅?这关系到人们对两者结合的信心、为此所做的努力。针对当时一些人的怀疑、担忧、茫然,我“依据中国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轨迹以及对全国近百所高校100名心理咨询员调查的资料”,在《江苏高教》发表了题为“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结合的前景探讨”的文章。
文章从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首先,“中共中央、国家教委对心理咨询给予了积极的关注和肯定,视之为新时期德育的新任务、新内容、新途径,这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其次,“大量理论研究揭示了两者有机结合的理论基础,两者有联系有区别,具有互为补充、互相结合的内在必然性”;最后,“心理咨询的实践表明高校心理咨询对加强德育工作产生了有益的影响,而德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也大大地推进了心理咨询在我国高校的发展,这种互相促进的格局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文章的结论是:“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结合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前景光明,但道路曲折,两者的结合将成为中国高校心理咨询模式的显著特点。”文章一再指出:“两者的结合绝不是简单的拼凑、叠加,或不加分析、无条件的照搬,而是扬弃、创新、发展的过程,是扬长避短、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两者结合的过程中需要十分注意的问题。”两者结合的过程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实现两者结合的过程,也是德育改革深化的过程,高校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过程,以及中国特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形成的过程。
(十)我国学校心理咨询基本模式的提出
在学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关系的探讨中,有一个问题是关键,即学校心理咨询的性质是障碍性咨询为主还是发展性咨询为主。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既是深化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关系研究的重点,也是影响我国学校心理咨询发展模式的重要问题,因为不同的发展模式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同时会对认识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的关系和实现两者的结合产生重大的影响。
早在1988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召开的全国高校咨询教育研讨会上,我在提交的论文《高校心理咨询的现状及特点》中,曾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即“心理咨询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咨询偏重于心理门诊,属障碍性咨询;广义的心理咨询更多地应偏重于心理保健、情绪调节,对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心理问题提供帮助,指导来询者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属发展性咨询”。并且认为,“高校心理咨询所面对的对象、问题的性质以及技术力量和咨询功能等因素决定了高校心理咨询的含义主要是广义上的。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应着眼于教育的功能、发展的功能。明确这一点,对于把握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发展方向是重要的,而且广义上的心理咨询恰恰是高校心理咨询的特色和生命力所在”。之后,我在多个场合、多篇文章中强调过这一思想,并把这一点作为论证高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很重要的论据之一,但大多论述得比较简单。鉴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现实性,我在提出高校心理咨询应是发展性咨询为主这一观点10年之后,专门撰写了《发展性咨询:学校心理咨询的基本模式》一文。
在这篇近一万字的论文中,我首先提出:“学校心理咨询基本模式的确立是我国学校心理咨询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即学校心理咨询应以障碍性咨询为主还是发展性咨询为主,抑或两者并重。由于对此的不同看法,及由此而导致的咨询模式和理论、咨询人员和对象、咨询途径和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必将最终影响到心理咨询在学校中的地位、作用和存在的意义,影响其发展方向、规模和前景,并将深刻地影响到学校的教育。”
论文基于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的现状和国内外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趋势,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发展性咨询应成为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的基本模式”。论文从四个方面即“发展性咨询的涵义及其理论基础”“障碍性咨询与发展性咨询的比较”“来自海外学校心理咨询模式的启示”“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现状的调查和分析”详细地论证了为什么我国学校心理咨询应该是发展性咨询模式。
在论文的最后,我提出:“发展性咨询模式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观念与学校教育尤其是学校德育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而它对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尤其是学校德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咨询与学校德育的关系,主要是在这一层面上。并且,发展性心理咨询对学校教育尤其是学校德育的影响,不仅仅表现为提供了一种途径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态度。发展性咨询模式特别适合于学校情境,因此很容易被学校采纳、为教育工作者所接受。这一模式将使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到学校心理咨询中来。”
论文的结束语是这样的:“基于以上的种种分析,笔者认为,发展性咨询模式是我国学校心理咨询模式的现实选择、必然选择和正确选择。积极地推进、自觉地运用这一模式,必将有助于中国学校心理咨询与世界学校心理咨询的接轨,有助于规范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方向,促进学校心理咨询的健康、快速发展,真正使学校心理咨询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模式必将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转变教育的观念和方法,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水平,使学校心理咨询真正服务于培养目标,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9年第2期)全文转载。论文对明确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走向,建构其基本模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深化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探讨有积极意义。
(十一)国家社科课题结题成果简介
1997年,我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心理咨询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两者相互影响的研究”顺利结题。在结题成果简介中,我分十个方面概述了我们的研究成果:
1.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是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研究和实践中特有的问题。能否在理论上科学地澄清两者的关系,在实践中正确地处理好两者的结合,不仅关系到中国学校心理咨询发展模式,而且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的建设亦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对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背景作了系统的考察,认为心理咨询在中国学校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与当代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日趋增多,亟须加以调整、干预有关,也与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对人的关注、对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视有关。如何进一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和生命质量,更好地开发人的潜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正在成为现代人关注的焦点,成为现代教育的新观念。而更重要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新的课题,思政人员在探索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发现了心理咨询这一新生事物。一些富有开拓、敬业、奉献精神的思政工作者积极投身其中,成了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拓者、实践者和主力军。因而,从学校心理咨询诞生之日起,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但由此也引出了对两者关系的讨论和争议,并成为制约我国学校心理咨询发展的首要问题。
3.我们在对心理咨询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两者的目标、功能、内容、原则、方法、理论基础等方面作了逐一的梳理、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后认为,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异交织,不能作简单的、笼统的“是”或“否”的判断,关键是要作全面、辩证、发展、本质的考察。作为学科(即心理咨询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两者相对独立,各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学科体系,同时两者在理论上有可互相借鉴的内容;然而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教育活动,两者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可互相补充。当我们在探讨两者关系时,主要是就它们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教育活动而言的。也就是说,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都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面对的都是心身处于发展、趋向成熟中的学生的心灵世界,是对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教育对象的精神世界施加健康的思想心理影响的过程。在工作中,两者都必须遵循人的心理行为发展规律,遵循教育规律,遵循促进人的健康成长的要求。正是这一共同的基本点,奠定了两者相似相近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者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是必然的、本质的。然而,如果仅仅看到这一点,就容易忽视两者的差异。事实上,两者在某些方面的侧重点是有区别的。比如,思想教育较侧重于思想层面、思想品德问题,心理咨询较偏重于心理层面、心理健康问题;思想教育较强调对社会负责,心理咨询较重视对个体负责;思想教育更注重政治方向性,心理咨询更关注人性,等等。然而,我们认为,这种侧重点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为的,彼此存在着互相联系和互相转化的可能性,这种联系和转化的基础是由思想和心理两者的关系所决定的。
4.思想和心理分属不同的层次,但彼此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即心理是思想的基础,思想的发展变化要受心理的影响和制约,而心理活动的方向又受思想的支配。思想对心理起决定作用,而心理对思想有反作用,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正因为如此,现实中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在许多思想问题的背后有复杂的心理原因;有些看起来是思想、道德问题,其根源、其实质却是心理障碍。同样,有些心理问题则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偏颇引起的。心理问题可以引起思想行为问题,并由此进一步加剧心理问题,两者交互作用,导致不良循环;反之亦然。但这并不是说思想问题就是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就是思想问题。那些心理因素起主要作用的问题主要靠心理咨询来解决,那些思想因素为主的问题则多用思想工作的方法,而更多的情况下则要用综合的方法。因而,思政工作者应学习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人员也应懂得一些思想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因为研究人是一门综合的学科,而做人的工作是一项综合的技术;一个优秀的思政工作者必定运用了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而一个出色的学校咨询员必定为学校德育工作做出了贡献。
5.由于心理咨询与学校思想教育两者在理论上的联系与区别,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当思政人员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咨询运用于思政工作时,一方面加强了德育、促进了学生心理行为的健康和发展,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心理咨询观念、角色、方法与思想教育要求的矛盾和冲突。我们认为,两者碰撞所引发的矛盾,从根本上来说,是建立在现代心理科学基础上的心理咨询与传统思想教育中那些跟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观念、方法之间的矛盾,也是建立在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国民心理特点基础上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与中国文化背景、国民心态尤其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求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和冲突在现阶段是难以避免的,它在给我们带来困惑的同时,也促使我们深入思考今日的心理咨询和思想教育的得失及未来的发展。当我们从心理咨询的角度看德育,从德育的角度看心理咨询,以及超越两者来审视两者的碰撞中出现的矛盾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清两者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从而深刻地理解建立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咨询和富有时代性的思想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实现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科学结合的重要意义。
6.正是由于心理咨询与学校思想教育在相似之外存在着侧重点的差异,因而为两者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结合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我们认为,心理咨询对思想教育的价值决不仅仅在于为加强思想教育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一种新方法,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态度在深刻地影响思想教育和思政工作者。如何认识人、理解人、帮助人,其意义远甚于作为一种新方法的价值。尤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本土化了的心理咨询以及伴随心理咨询而发展起来的心理教育,对加强和改进、丰富和发展新时期学校思想教育正在产生并将更多地产生积极作用。同样,思想教育人员大量介入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对于促进心理咨询的中国化,拓展心理咨询的领域,丰富心理咨询的功能,使之超越医学领域,突破心理障碍咨询模式,服务于全体、服务于人的心理健康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促进人格完善,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这将成为现代学校心理咨询发展的趋势和特色。我们认为,广大思政人员参与心理咨询,把心理咨询引入思想教育,是思政人员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创造,是对发展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的一大贡献。
7.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曾先后作了3次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问卷调查。1994年第一次问卷调查了全国百所高校的100名心理咨询员;1995年第二次问卷调查了分布全国各地的高校咨询员,收回问卷86份;另于1995年在全国六大区16所高校中抽样调查了329名大学生。通过这些调查,我们得到了大量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统计显示,有97%的咨询员认同心理咨询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96%以上的咨询员根据自身的实践,认为心理咨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帮助“很大”“较大”;认为其影响“只有利处,尚无发现弊处”“利远大于弊”“利大于弊”的比例合计为91%,只有1%的咨询员认为“弊大于利”;同时90%的咨询员认为两者结合对心理咨询工作开展有利;对两者结合的前景,63%的咨询员认为“广阔而美好”,20%的咨询员认为“尚可”,只有5%的咨询员持“不乐观”态度。调查还显示,思政人员从事心理咨询有其优越性也有可能的不足。优越性表现在熟悉学生生活,有做人的工作的经验,善于观察人、理解人,工作热情高、责任心强等;可能的不足为:容易受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方法束缚,缺乏心理咨询知识,思政工作者角色与心理咨询员角色存在冲突等,从而为思政人员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前的培训、进修提供了参考意见,有助于咨询队伍的建设。
8.在全面考察两者关系及互相影响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两者结合具有很大的潜力,无论是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都将从中获得新的生机。本课题就两者结合的原则、结合点的选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实践,认为从加强思想教育的角度来说,目前至少可以在以下若干方面实现结合,即开展个别心理咨询,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同时深化思想教育,为学生顺利接受思想教育并外化为行为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开设心理指导课,拓宽德育教学领域,丰富德育内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素质;开展心理测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扬长避短,促进自我教育,同时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加强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咨询知识培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提高思政人员心理咨询、心理卫生教育的意识和水平,造就新型的思政工作者。这些结合工作经过在浙江大学的数年实践,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为浙大思想教育工作的特色和经验之一,在国内院校中颇受好评。
9.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拼凑、叠加或不加分析、无条件的照搬,而是扬弃、改造、创新的过程,是扬长补短、共同发展的过程,也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加快学校心理咨询发展以及形成中国特色学校心理咨询模式的过程。我们认为,把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健康心理的塑造与高尚心灵的培养结合起来,正是目前我国学校教育改革过程中需要着力加强的内容之一,也是有望在学生思想教育中有所突破的领域。一方面,只有解决了较低层次的心理负担、心理障碍,促进了心理的正常发展,高尚的心灵才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高尚的心灵、宽阔的胸怀又对健康的心理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两者都是合格人才所需的健全人格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学校心理咨询中,不能孤立地考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把工作仅仅停留在解决学生表层的心理问题上,而要尽可能地在更高层次上为学生指出努力的方向,关注其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提升。这是一种充满了教育意义的心理咨询,它重在促进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建立这样一种能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对学生的心理世界、精神生活产生更为广阔、更为深刻、更为有效的影响的心理咨询模式,正是未来中国学校心理咨询发展模式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德育对学校心理咨询的最大贡献。这一新的模式也将对世界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产生影响。
10.本课题研究的部分成果先后在有关会议上交流、在有关刊物上发表,受到同行们的高度评价,认为对澄清两者的关系、深化两者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对推进两者的科学结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被认为代表了该领域研究中的国内领先水平。1995年,我在“第五届国际德育教育研讨会”上所作的《论心理咨询与学校德育》的专题报告,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同行的浓厚兴趣。我们的研究成果多次分送原国家教委等部门及有关专家,呼吁重视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普通高等院校德育大纲》中都已补充了这方面的内容(我们曾参加了这些文件草案的讨论、修改,提出了有关的建议并被采纳)。我们所提出的某些思想和建议被许多学校所接受和采用;所撰写的研究报告获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优秀成果一等奖;所开展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心理咨询与德育结合的研究曾先后获得浙江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浙江省1991—1995年教育科学重大研究成果二等奖、浙江省教育科学首届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以上十个部分的内容也代表了我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这10年间探索两者的关系及其结合的成果结晶。
(十二)博士论文摘要
2006年底,在导师万斌教授的指导下,我完成了博士论文《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与结合》并通过答辩。我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做我的博士论文,是希望借助于完成博士论文的机会,系统地总结一下我20年的思考。
下面是我博士论文的摘要:
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和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中提出的任务。
建立在现代教育理念和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精神医学等学科基础上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青少年学生的欢迎,也得到了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积极参与,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特别是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得到了中央和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这不是偶然的。然而,关于两者的关系和结合的问题,学术界一直颇有争议,实践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而背后折射出来的其实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不同看法,以及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何去何从的问题。笔者认为,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与结合问题,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两者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而且有助于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结合。
为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为依据,逐一、详细地探讨了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在功能、目标、原则、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异同。在分析两者关系时,引入了具体目标-终极目标、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障碍性内容-发展性内容、一般方法-特殊方法等概念,从而使两者关系的探讨变得更为清晰。本文认为,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异交织,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和区别为两者相互的借鉴与结合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入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作用。本文认为,两者各有所长,可以互补,既要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方法来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来推进中国特色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程。在互动过程中,既要防止思想政治教育泛心理化或泛病态化的倾向,也要防止心理健康教育泛政治化或泛道德化的倾向。
本文在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对各自的影响后,认为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大量的实证资料,具体分析了两者结合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利弊,提出了实现两者有机结合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并构建了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中国特色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力图为实现两者的科学结合、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提供理论的依据和实践的思路。
(十三)西安交通大学研讨会上的报告
2016年5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暨2016年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高峰论坛”。我在会上做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三十年得失之思考”的主题报告。
报告围绕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这个话题“它从哪里来”“它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它要到哪里去”三方面做了回应。报告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的问题,始终伴随着中国高校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发展。30年来,两者在碰撞、结合、磨合、融合的过程中,渐行渐近,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如何评价30年来两者结合的得失利弊,直接关系到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模式。”
报告认为,两者关系的理论探讨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重点是探讨两者有无关系?是什么关系?异同是什么?第二阶段的重点是探索两者如何结合?结合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利弊?思政工作者从事心理咨询的利弊分析;第三阶段的重点是研究两者如何互动、渗透、融合?两者结合的得失,等等。
在回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30年的发展历程后,我提出:两者结合对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体说:第一,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领域,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进一步明确了思想与心理、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的互动关系。第三,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四,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主要领域之一。第五,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后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新的面貌。
我认为,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反过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了两者的结合,是思政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贡献,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贡献,对广大学生的贡献。
报告的最后,我总结说,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是30年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中反映出来的是一种改革的精神、创新的精神、奉献的精神、锲而不舍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正是心理健康教育30年来得以蓬勃发展的动力和宝贵的经验,是我们需要不断发扬光大的。
2016年9月,我申报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30年得失研究》获得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