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老人们都说夏天这个孩子肯定是个爽朗人嘞,大多数时候总是露出热情洋溢的脸,不过即便心情不好,也不藏着掖着,总是显露在她的脸上。
这不,一阵狂风暴雨后又成了骄阳似火。锦程家的房子外层糊的泥浆已经被烤干了,像鱼鳞一样布满整个房子。风一吹,干透的泥饼开始脱落,有的地方已经显露出里边藏着的麦秸秆。
场里的麦子已经收回到院子,要不是前几天的暴雨,麦子早已经可以进入到锦程布置好的粮仓里了。现在,这些麦子上溅满泥点子,锦程执意要两位兄弟把麦子卸到院子,两个兄弟都劝说她,挺个大肚子不方便嘞,可是,锦程还是锦程,她有自己的打算,什么事情都要往前赶,干完一件事心静一件。她还要再折腾折腾,她已经借来一个筛子,准备把这些麦子再筛一遍。
连续紧张了几天,麦子已经整齐地摆放在到屋内东北角的石板上,她把那一块故意垫高了,以防地上潮湿,或者屋漏了。锦程终于能坐在院子里的石板上喘口气了。这几天她总能感到肚子疼痛。她在村里的医生看了看,医生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疼痛依然存在,半夜的时候总是一身汗接着一身汗。前几天她趁着上班时,给丈夫发了个电报。她征询丈夫的意见,是否需要到县里看病,若看病,能不能邮点钱,家里一分钱都没有嘞。家里除了一只公鸡和那几袋子小麦外再没有值钱的东西。这两样都不敢动,一个养活大人,一个将来会成为孩子的营养餐。由于疼痛,她已经好几天没有睡好觉,除了逼着自己吃点饭,她不想做任何事情。
这几日,鸡没叫,她就下了床,拿起来抵着房门的棍子,门吱扭一声开了,一阵凉风吹进来,她感到凉爽多了。屋内的小窗户真是聋子的耳朵——摆设。由于承重力度不够,屋顶并没有糊上太多的泥,这么薄薄一层的泥早已晒透,屋内的热气又出不去,关上门就像是合上了蒸笼。条件虽然苦点,但锦程总是告诉自己,一切都会好的,她可不是会挑肥拣瘦的人,何况她内心中充满了希望嘞——。
披着衣服的锦程在院子里走来走去时不时地在院门外两头看看……
这一天只是众多难熬的日子里的最普通的一个。但今天她似乎有点着急,天还没有亮,她已经走到胡同口好几次了那呢。她感到自己的有些可笑,谁会大半夜送电报嘞。不过按照时间推算,电报该到了。
“赵锦程——电报——”天蒙蒙亮,她听到邮递员在院门外喊。每等她说出自己的疑惑,邮递员就接着说:“电报昨天就到了,俺昨天有点事情,冇赶过来……”锦程一把接过电报,上边这样写道:
程,收报后请速赶到我处待产。钱一并寄发,注安全!
在她正在回忆守喜曾经告诉她的路线时,邮递员又递过来一张收款单,并指示她签字。
这个结果可比她想象的要好得多嘞。
她准备即刻出发。
她捉住那只肥胖的公鸡,骑上车子就向娘家奔去。
到了娘家她反复嘱咐她娘要善待这一只公鸡,等她回来她要去集市上换只母鸡,这是孩子的营养品嘞。她娘笑着一一允诺。她还是不放心,又给老赵交代一次才放心坐上了兄弟的车。
县城的路不过十余里,消不得这辆大二八的转动,没多久就到了县城车站,十分幸运嘞,刚到门口就听见售票员拖着长音喊:“郑州郑州——有座——有座——”上了车,她车上她发现座位上已经坐满了,正在寻找座位的时候,售票员不知道从哪里摸出来一个马扎子地给她,一本正经地说:“坐吧,有座——”,锦程的心已经飞向了AH,站着都行嘞,她也不去计较这个,就这样她赶上了最后一班去郑州的汽车。
司机并没有想走的意思,在大家的再三催促下,司机跳下汽车不见了踪影,只听见售货员一个腔调重复着“郑州——郑州,有座儿有座儿——”
约莫着一个小时后,车子尾部冒出一阵黑烟。
分别总有一个招牌动作——挥手。
窗外的树木,村子都一闪而过,她离目的地越来越近了。几次转车,再过几分钟,她将脚踏黄山的土地。
黄山站是个大站,进出的火车也较多,她在人头攒动的人群中寻找的守喜的身影。
她把所有穿军装的男人都看了一遍也没有发现守喜,她有些着急,这该咋办呢?她站在出站口想。她不能乱走,挺着个大肚子也不方便,还是站在这等吧,兴许他让别人来接她呢,她找了个高点的台阶倚在墙上等着守喜的到来。
“你是赵锦程吧”一个穿军装的士兵问。
“你是?”锦程有点吃惊地问。这个人应该是连队来接她的人了,但是又不太确定,她想在核实一下再跟他走了。
士兵估计也猜到了锦程的心思笑着说:“嫂子,放心吧。守喜让俺来接你的”小士兵害怕锦程还不信,一股脑地儿地把守喜是哪里人,甚至身高体重,包括他的老乡连长的情况都说了出来,锦程这才放下心来跟着士兵坐上了小汽车。
车子弯弯绕绕地在山路上行进,可以看出来,小士兵刻意放慢了速度,害怕颠着她肚子的孩子。
没多久,绿皮吉普车就进入了山区,她听守喜说过,他的部队在山区,她透过窗户欣赏着美景,她可没有看见过如此多而高的树嘞。
车子停了下来,一路上没有说话的小士兵扭着头说:“到了”。锦程满脸疑惑地推开门,这不是一户人家呀,咋到这来了呢,没有等她询问,小士兵已经跑进了院子。
她站在门外,没敢进去。门内传来哧啦哧啦的声响,她抬头一看,门头左边挂着一个牌子,牌子上用雕刻着“木匠张”。这咋给我带到一个木匠这来了呢,她满心疑惑,贩卖人口呢?她已经做出了最坏的打算,逃跑吧。
正在她迟疑的时候,院子里出来几个人,她一眼就认出来守喜的身影,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了。
“来了,大妹子”没有等守喜开口,一个五十多岁操着AH话的老汉热情地对她说。
“呃”她出于礼貌地回答道。
“这是咱张大哥,可冇少帮咱忙嘞”守喜说。听守喜说完自己,张老汉不好意思地拍了拍守喜的肩膀,引领着她往里进。看来,丈夫和这一家人关系可不一般嘞,难道自己要住在这里吗?他们怎么认识的?一连串的问题已经像洪水一样涌上心头。
“今个中午都在这吃饭”中年男人拽着守喜说。
“不啦不啦,俺还有事嘞。今个来接俺媳妇,顺便拐这看看兄弟,俺一会就回去了”守喜又解释说“俺今个儿只请了半天假”
老汉一听这也不再挽留,转身招呼西边活的守余赶紧过来。
“二嫂”守余惊讶的说。显然守余对二嫂的到来不敢相信,他竟然惊讶道说不出话来。
锦程似乎有点明白过来点,守余在这当学徒了,她心里稍微轻松些。
原来瘦得皮包骨头的守余现在也圆润起来了,看来伙食不错嘞,她不会想到,这些圆润是她的丈夫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在几十年后,丈夫才告诉他真正的事实。
“胖了点呀”锦程说。
“嗯”惊讶中的守余才醒悟过来,赶紧回答道。
这时,老汉媳妇也凑了过来说:“大兄弟呀,咱家就数四弟能吃嘞,一顿饭能吃好几碗米饭嘞”老汉不等妻子说完就催促道:“你去给客人倒点水!”中年女人白了老汉一眼,往后退了几步站着不动,显然她好像对这些人的到来不太欢迎,锦程注意到。
守喜冲着门外的士兵摆摆手,不一会,两个士兵抬着一大袋子大米径直走到厨房把米倒进米缸。
看到战士抬的米,中年女人走上前来拉住锦程的手热情地说:“这么远来了,一定在这吃顿饭再走嘞”
“对对对”中年男子接着说。
“哎,今个还真不中嘞,回去迟了还得挨处分,改天俺再来吧”守喜边说边拉着锦程往外走。
老汉和妻子守余都跟着走到院门外。
没多久,小汽车便消失在盘山公路的拐弯处。
不知不觉,赵锦程已经到部队几个月了,在这几个月里,锦程过着从未有的生活。每顿饭都能吃得饱饱的。隔三差五还能吃点肉,起初的肠胃的不适应现在也欣冉接受。连队在深山的平地处,按理说,这一段应该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可是这里到没有家里热的那么急切,这里的夏天倒像是温柔的淑女,一点点释放自己热情。对锦程来说,丰衣足食,这样的生活过得赛神仙嘞。
当然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她在这里迎接她的第一个孩子。
当她第一次抱着孩子的时候,她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她要给自己孩子一个好的未来,无论自己多苦,也不能苦着孩子嘞。这也许是千千万万个母亲中最朴实我愿望。对锦程来说,孩子就像天使一样,打破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恐惧,曾经她是那么害怕大嫂的“占”字起了作用。这一切梦魇都随着孩子的到来结束了,她转过身动情地亲吻了身边娃娃的额头……
人生就是这样奇妙,一个人的出生竟然能给一大群带来快乐,正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路,温暖了行人的心。
孩子出生的这一段时间里,守喜是最忙碌的。跑遍了连队,借来一本厚如砖块的大字典,白天抽空一页一页翻,像大多数父母一样,他要给孩子起个响亮的名字。到了晚上,这个字典又有了新的用途,他把字典给儿子当枕头,说是这样睡觉的孩子有文化,关于这个两口子可没少争执,在锦程再三要求下,两个人取了个中,字典照样当枕头,不过在上边加了一条毛巾。多年后,他们的孩子印证了他们的作法是有用的,因为,后脑勺已经平平整整的了。
字典翻了一遍又一遍,还是没个主意,总是觉得哪个字都好,哪个字又都不好。他已经着了魔,站着想,坐着想,躺着也想……
锦程笑话守喜说:“起个名字跟打个仗似的”,守喜却不以为然,在半个月的煎熬中他终于想起来一个名字——王文徽,顾名思义,在AH出生的有文化的男孩。经过守喜的解释,锦程也感觉像那么回事,自己也没有更好的主意,名字算是定了下来。
“文徽,哈哈,你有名字了”守喜冲过来抱着孩子兴奋地说。
锦程看着兴奋得像个小孩子的丈夫,幸福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