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护理操作的配合

一、留置针穿刺技术
(一)概述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是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具有操作简单、利于抢救、保护血管、减少反复穿刺等优点。留置针的应用是临床输液较好的方法,一方面可以为长期输液的患者减轻多次穿刺的痛苦从而保护血管,而且可以减轻患者在输液时轻微活动的不适感,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另一方面也减轻临床护士的工作量。
(二)静脉留置针的意义
静脉留置针可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以便于抢救,适用于长期输液患者。
(三)静脉留置针的适应证
1.急、危、重症患者需要大量、按时用药,如脑出血、脑梗死、各种手术等。
2.需要在短时间内大剂量应用一些刺激性药物,如甘露醇、脂肪乳、碳酸氢钠、化疗药物等。
3.需要持续静脉输液、微量泵输入药物等。
(四)静脉留置针的禁忌证
1.局部感染、静脉炎、血管硬化者。
2.躁动不能合作的患者,未实施镇静前。
(五)留置针穿刺前患者的准备
1.静脉留置针穿刺前,患者需选择合适的卧位,排空大小便。
2.患者需保持穿刺部位清洁,避免选择关节部位作为穿刺点。
3.静脉留置针穿刺前,患者应保持情绪稳定;躁动不安的患者,应给予镇静剂。
(六)留置针穿刺的配合
1.患者取舒适卧位,在穿刺部位下方垫小枕,在穿刺点上方10~15cm处扎止血带。
2.消毒穿刺部位,先用酒精脱脂去污1遍,再用安尔碘消毒2遍,直径大于8cm。
3.进针时患者应握拳,护士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翼,在血管上方以15°~30°角进针,见回血后再进针约2mm,针芯退5~10mm,送软针,松开止血带,患者应松拳,撤出针芯,打开流量调节器。
4.固定。以穿刺点为中心,用透明敷贴固定针翼,延长管呈U型固定于敷贴上方的皮肤上,撤止血带及小枕。
5.再次核对患者姓名、药物及医嘱单,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药物性质调节滴速,成人40~60滴/分,儿童20~40滴/分,老年人及心脏疾病患者要适当减慢滴速,或按照医嘱调节滴速。
6.注明穿刺时间,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告知注意事项。
(七)留置针穿刺后的注意事项
1.留置针留置时间为72小时,留置期间指导患者不宜过度活动穿刺侧肢体,以免留置针在血管内来回移动导致静脉炎及血流不畅而致套管尖端血液凝固,缩短留置时间;不输液时也尽量避免肢体下垂姿势,以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阻塞导管。
2.对于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炎症抗炎能力。
3.应避免留置针被水沾湿,如需洗脸或洗澡时,用塑料纸将局部包裹好。
4.能下地活动的患者,静脉留置针避免保留于下肢,以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阻塞导管。
5.使用留置针输液过程中,持续湿热敷穿刺侧肢体,湿热敷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静脉回流,增加患者新陈代谢及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有助于血管壁创伤的修复,增强患者局部的抗炎能力。
二、吸 氧
(一)概述
吸氧即吸入氧气,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氧疗中的一部分。
(二)操作的意义
吸氧用于纠正缺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的水平,促进代谢,是辅助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吸氧的适应证
1.呼吸系统疾病是影响肺活量的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2.心脏功能不全,使肺部充血致呼吸困难者,如高山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大动脉栓塞等。
3.中毒使氧不能由毛细血管进入组织而产生缺氧者,如一氧化碳中毒、氰化物中毒。
4.贫血、昏迷患者,如脑血管意外等。
5.某些外科手术后患者,如大出血休克或颅脑疾病患者、产程过长或胎心音不良等。
(四)吸氧的禁忌证
肺泡增大不宜吸氧;面部充血者不宜吸氧;刚进行剧烈活动后不宜吸氧。
(五)吸氧前患者的准备
1.了解吸氧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安全用氧的有关知识。
2.卧位舒适、愿意配合、情绪稳定;排空大小便。
3.周围环境安全:环境中无火险隐患及易燃物品。
(六)吸氧的配合
1.护士解释操作目的,询问既往有无鼻部疾病、手术史;检查鼻腔有无分泌物堵塞及异常;取舒适卧位。
2.用湿棉签清洁双侧鼻腔。
3.连接吸氧装置。湿润鼻导管并检查鼻导管是否通畅。
4.将鼻导管插入患者双侧鼻孔1cm,动作轻柔,避免损伤鼻黏膜。
5.将导管环绕患者耳部向下放置,根据情况调整松紧度。
6.记录给氧时间、氧流量,观察患者反应。
7.护士告知患者和家属不能私自调节氧流量表,当需要停止吸氧或调节氧流量时,应由护士操作,先取下鼻导管,调节好流量后再连接鼻导管或关闭流量表。护士协助取舒适卧位。
(七)吸氧的注意事项
1.患者用鼻吸气,用嘴呼气,不可自行摘除吸氧管或调节氧流量。
2.鼻部干燥或胸闷憋气时,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3.患者及家属应注意吸氧环境的安全性,确保远离烟火及易燃品,做到“四防”,即防火、防热、防油、防震。
4.当出现病情变化需要调节氧流量时,由护士调节。应先分离吸氧管,重新调节氧流量后,再连接鼻导管,观察患者反应,及时记录氧流量的调节时间、大小及氧疗效果。
5.积极宣传呼吸道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
6.吸氧装置上不得悬挂食物、用物等,以免损伤氧气开关造成氧气泄漏。
7.若发现有氧气泄漏或吸氧不适感时,应及时通知护士,不能擅自处理。
三、雾化吸入
(一)概述
雾化吸入法是应用雾化装置将药液分散成细小的雾滴以气雾状喷出,使其悬浮在气体中经鼻或口由呼吸道吸入的方法。
(二)雾化吸入的意义
雾化吸入的意义有:①湿化气道;②控制呼吸道感染;③改善通气功能;④预防呼吸道感染。
(三)雾化吸入的适应证
雾化吸入的适应证包括:①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感染;②肺部感染,如支气管肺炎、肺化脓症等;③支气管哮喘;④湿化气道,祛痰;⑤支气管麻醉,如支气管镜检术前麻醉;⑥作为抗过敏或脱敏疗法的一种途径,吸入抗过敏药物或疫苗接种。
(四)雾化吸入的禁忌证
自发性气胸及肺大疱患者慎用。
(五)雾化吸入前患者的准备
雾化吸入前,患者应做好如下准备:①了解雾化吸入的目的、方法、时间药物及配合方法;②抬高床头,取舒适卧位;③排空大小便。
(六)雾化吸入的配合
1.护士携带用品至床旁,核对患者姓名并讲解雾化吸入目的。
2.安装雾化装置,将雾化药物倒入雾化罐内,调节氧流量6~8L/min。
3.将面罩戴在患者口鼻部,面罩应完全遮盖口鼻,若为口含式应让患者完全含住雾化嘴,在护士指导下用口吸气、鼻呼气,做均匀呼吸。
4.每次雾化时间为15~20分钟,如有呛咳、胸闷、憋气等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告诉护士。
5.雾化结束后,去除雾化器,关闭氧气,协助患者漱口并擦净面部;必要时协助患者叩背排痰。
(七)雾化吸入后的注意事项
1.雾化吸入完毕,在护士指导下,采用正确的咳嗽方法:
(1)患者尽可能采用坐位,先进行深而慢的呼吸5~6次,后深吸气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气3~5秒,继而缩唇(撅嘴)呼气,缓慢地通过口腔将肺内气体呼出,再深吸一口气后屏气3~5秒,身体前倾,从胸腔进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咳嗽同时收缩腹肌,或用手按压上腹部,帮助痰液咳出。
(2)取俯卧屈膝位,借助膈肌、腹肌收缩,增加腹压,咳出痰液。
(3)对于胸痛不敢咳嗽或胸部有伤口者,可用双手或枕头轻压伤口两侧,使伤口两侧的皮肤及软组织向伤口处皱起,可避免咳嗽时胸廓扩张牵拉伤口而引起疼痛。疼痛剧烈时可遵医嘱给予止痛剂,30分钟后再进行有效咳嗽。
2.护士向患者和家属讲解有关预防呼吸道疾病发生的相关知识。
四、口腔护理
(一)概述
口腔护理是根据患者病情和口腔情况,采用恰当的口腔护理溶液,运用特殊的口腔护理手段,为患者清洁口腔的方法。对于高热、昏迷、危重、禁食、鼻饲、口腔疾病、术后、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护士应给予口腔护理,一般每日2~3次,如病情需要,可酌情增加次数。
(二)口腔护理的意义
1.保持口腔清洁、湿润,使患者感到舒服,预防口腔感染等并发症。
2.预防或减轻口腔异味,清除牙垢,增进食欲,保持口腔正常功能。
3.便于护理人员观察口腔黏膜和舌苔的变化,有无特殊口腔气味,提供病情变化的信息。
(三)口腔护理的适应证
高热、昏迷、危重、禁食、鼻饲、口腔疾病、术后、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
(四)口腔护理的禁忌证
口腔护理的禁忌证包括:口腔手术、口腔烧伤、癫痫发作。
(五)口腔护理前患者的准备
1.取舒适体位,在护士协助下取侧卧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面向护士。
2.排空大小便,周围环境安全。
3.若有义齿,应取下。
(六)口腔护理的配合
1.护士备齐用物至患者床旁,核对患者信息,解释操作目的及配合方法。
2.将治疗巾铺于患者颌下及枕上,弯盘置于患者口角旁,协助漱口(昏迷者禁忌),用纱布擦净口唇及面颊部。
3.检查患者口腔情况,昏迷患者用开口器应从臼齿处放入打开口腔,痰多者可先给予吸痰处理。
4.清点棉球数量,注意棉球不可过湿,应用血管钳将棉球拧至不滴水为宜。
5.擦拭口唇、口角;嘱患者咬合上下齿,依次擦拭上下齿左外侧,由内向门齿纵向擦拭,同法擦拭右外侧面;嘱患者张开上下齿,擦洗左上内侧面、左上咬合面、左下内侧面、左下咬合面;弧形擦拭左侧颊部。同法擦拭右侧;擦洗硬腭部及舌面(Z字形擦拭);擦拭口唇及口角。
6.协助患者漱口,用纱布擦净口唇及面颊部,撤去弯盘。
7.用手电筒再次观察口腔,若口腔黏膜溃疡时使用溃疡粉,口唇干裂时使用液状石蜡。
8.撤去治疗巾,清点棉球数量。
(七)口腔护理后的注意事项
1.护士解释保持口腔卫生的重要性并介绍口腔护理的相关知识,如清洁用具的使用、刷牙方法、牙线的使用方法及义齿的清洁与护理方法。
2.日常刷牙动作要轻柔,特别对凝血功能差的,要防止碰伤黏膜及牙龈。
3.如长期使用抗生素,应观察口腔黏膜有无真菌感染征象。
4.义齿不可浸泡在酒精或热水中,以防变色、变形或老化。
5.日常进食后应漱口或用软毛牙刷刷牙,保持口腔卫生。
五、留置胃管及鼻饲
(一)概述
鼻饲法是将导管经鼻腔插入胃内,从管内灌注流质食物、水分和药物,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水、营养物质及药物,以利于早日康复。
(二)留置胃管及鼻饲的意义
对不能自行经口进食的患者以鼻胃管供给食物和药物,以维持患者营养和治疗的需要。
(三)留置胃管及鼻饲的适应证
留置胃管及鼻饲的适应证包括:①昏迷患者;②口腔疾病或口腔手术后患者,上消化道肿瘤引起吞咽困难患者;③不能张口的患者,如破伤风患者;④其他患者,如早产儿、病情危重患者、拒绝进食者等。
(四)留置胃管及鼻饲的禁忌证
上消化道出血,食管下段、胃底静脉曲张,鼻腔、食管手术后以及食管癌和食管梗阻的患者。
(五)留置胃管及鼻饲前患者的准备
1.患者取半坐位或坐位,无法坐起者取右侧卧位,昏迷患者取去枕平卧位,头向后仰。
2.若有义齿应取下,排空大小便。
(六)留置胃管及鼻饲的配合
1.护士携用物至患者床旁,核对患者信息并解释操作目的及配合方法。
2.确定剑突位置,弯盘置于方便取处,备胶布,将治疗巾铺于颌下。
3.观察鼻腔是否通畅,选择通畅一侧,用棉签清洁鼻腔。
4.检查胃管是否通畅,测量胃管插入长度(从前发迹至剑突下的长度或由鼻尖经耳垂至胸骨剑突处的距离),成人一般为45~55cm,用液状石蜡棉球润滑胃管前端15~20cm。
5.左手持胃管,右手持镊子夹住胃管前端,沿选定侧鼻孔轻轻插入,插至咽喉部10~15cm处时,清醒患者做吞咽动作,昏迷患者将患者头托起,使下颌靠近胸骨柄,缓缓插入胃管至所需长度。
6.插管过程中若出现恶心、呕吐可暂停插管,患者做深呼吸。若出现呛咳、呼吸困难、发绀等表示胃管误入气管应立即拔出,休息片刻后重新插管。
7.验证胃管在胃内的方法
(1)在胃管末端连接注射器抽吸有胃液抽出。
(2)听诊器置于胃部,快速将胃管向胃内注入10~20ml空气可闻及气过水声。
(3)将胃管末端置于盛水的治疗碗中,无气泡逸出。
8.确定胃管在胃内后用胶布固定在鼻翼及面颊部,护士遵医嘱注入流质饮食(温度为38~40℃,每次量不超过200ml,间隔时间大于2小时),注食结束后,再注入少量温水冲洗胃管,提高胃管末端,水流尽后将胃管末端反折,用纱布包好,将注明插管时间、深度的标签贴于胃管末端。用别针将胃管固定于合适位置。
(七)留置胃管及鼻饲后的注意事项
1.鼻饲液的温度应在38~40℃,每次鼻饲量应在150~200ml,每次间隔时间在2小时,以免引起胃潴留。
2.鼻饲后保持半卧位30~60分钟后再恢复平卧位,以免吸气时将食物吸入肺内引起吸入性肺炎。
3.若鼻饲后如有恶心、呕吐、呛咳等不适,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4.戴胃管过程中,应避免剧烈活动,防止胃管脱出;若胃管不慎脱出,不能自行回纳,应立即通知护士。
5.住院期间患者及家属不能自行进行鼻饲食物及药物。需进行鼻饲给药时应先研碎,溶解后注入,鼻饲前后均应用20ml温水水冲洗胃管,防止管道堵塞。
6.若为家庭自备鼻饲液,应保持餐具清洁卫生并用清洁纱布过滤,鼻饲液应现用现配。鼻饲混合流食,应当间接加温,以免蛋白凝固堵塞胃管。
六、留置尿管
(一)概述
留置尿管术是在无菌操作下将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并将导尿管保留在膀胱内,引流尿液的方法。
(二)留置尿管的意义
1.抢救危重、休克患者时正确记录每小时尿量、测量尿比重,以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2.为盆腔手术排空膀胱,使膀胱持续保持空虚状态,避免术中误伤。
3.某些泌尿系统疾病手术后留置导尿管,便于引流和冲洗,并减轻手术切口的张力,促进切口的愈合。
4.为尿失禁或会阴部有伤口的患者引流尿液,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干燥。
5.为尿失禁患者行膀胱功能训练。
(三)留置尿管的适应证
1.无菌法取尿标本做检查或做尿细菌学检查。
2.解除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
3.测定膀胱内残余尿量。
4.测量膀胱容量和膀胱内压力改变,测定膀胱对冷热刺激的感觉及膀胱本体觉。
5.行膀胱注水试验,鉴别膀胱破裂。
6.膀胱内注入造影剂或灌注药物进行治疗。
7.危重患者观察尿量变化。
8.产科手术前的常规导尿,大型手术中持续引流尿液,防止膀胱过度充盈及观察尿量。
9.进行下尿路动力学检查。
10.探测尿道有无狭窄;了解少尿或无尿原因。
(四)留置尿管的禁忌证
急性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急性附睾炎、月经期;尿道下裂;尿道内开口于阴道内、无法看到尿道口者。
(五)留置尿管前患者的准备
1.周围环境安全,温湿度适宜,关闭门窗,拉围帘并劝家属离开,注意隐私保护。
2.护士查看患者会阴部皮肤黏膜情况,有条件清洗会阴部,以保持会阴部清洁。
(六)留置尿管患者的配合
1.患者取仰卧位,护士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及注意事项,查看膀胱充盈程度。
2.松开床尾盖被,脱去对侧裤腿,协助患者取屈膝仰卧位,两腿略外展,暴露外阴,将治疗巾垫于臀下,弯盘置于外阴处,治疗碗放于两腿之间。
3.初步消毒,消毒顺序由外向内、自下而上。
4.打开导尿包,铺洞巾,润滑尿管前端,消毒尿道口。此时患者保持姿势,不能活动,否则尿道口容易污染。
5.将无菌弯盘置于洞巾口旁,女性患者将导尿管轻轻插入尿道4~6cm,男性患者将阴茎提起与腹壁成60°,将导尿管轻轻插入尿道20~22cm,见尿液后再插入1~2cm,将尿液引入弯盘内,向导尿管气囊注入生理盐水10~15ml。
6.夹管、倒尿 当弯盘内盛2/3满尿液,用血管钳夹住尿管尾端,将尿液倒入便器内,再打开尿管继续放尿,首次放尿不能超过1000ml。
7.取标本 如果需做尿培养,用无菌标本瓶接取中段尿5ml。
8.操作后处理 撤出洞巾,擦净外阴,脱去手套,撤除臀下的治疗巾,协助患者穿好裤子,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测量尿量,标本贴签送检。
(七)留置尿管后的注意事项
1.如需长时间留置尿管,要摄取足够的水分并进行适当的活动,有助于预防泌尿道感染;每天保证尿量维持在2000ml以上,达到自然冲洗尿道的作用,以减少尿道感染的机会,同时也可以预防尿路结石的形成。
2.注意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因导尿管受压、扭曲、堵塞等导致泌尿系统的感染。
3.离床活动时,应用胶布将导尿管远端固定在大腿上,以防导尿管脱出。集尿袋不得超过膀胱高度并避免挤压,防止尿液反流,导致感染的发生。
4.观察尿量及尿液情况,发现尿液混浊、沉淀、有结晶时,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处理,每周检查尿常规1次。
5.可采用间歇性夹管方式训练膀胱的反射功能,每3~4小时开放1次,使膀胱定时充盈和排空,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
七、压疮的预防
(一)概述
压疮是指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
(二)压疮预防的意义
压疮本身不是原发疾病,它大多是由于其他原发病未能很好地护理而造成的皮肤损伤。一旦发生压疮,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加重病情,延长疾病康复的时间,严重时还会因继发感染引起败血症而危及生命。因此,必须加强对患者的皮肤护理,预防和减少压疮的发生。
(三)压疮预防的适应证
1.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如昏迷、瘫痪、自主活动能力丧失、长期卧床、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2.老年、肥胖、水肿、疼痛、石膏固定、发热、身体衰弱、营养不良、使用镇静药、大小便失禁患者。
(四)压疮预防的配合
1.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并充分暴露受压部位,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2.减少局部受压
①定时翻身,间歇性解除局部组织承受的压力,鼓励和协助患者经常更换卧位,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必要时每30分钟翻身一次;②保护骨隆突处和支持身体空隙处,长期卧床者可使用气垫床,骨突处皮肤使用减压贴保护;③正确使用石膏、绷带及夹板固定,适当调节松紧,衬垫应平整、柔软。
3.皮肤保护
保持患者皮肤和床单的清洁干燥是预防压疮的重要措施。经常用温水擦拭皮肤,使皮肤清洁无汗液;对有大小便失禁者,应及时擦洗皮肤,更换床单及衣服。床单位应保持清洁、干燥、平整、无碎屑。
4.防烫伤、冻伤
使用热水袋前认真检查有无热水渗漏;水温不宜超过70℃,昏迷患者不超过50℃;热水袋用时以软布包裹;使用中经常检查热敷部位皮肤情况。冷敷袋使用时也应用软布包裹,并经常检查冷敷部位,末梢部位禁忌做冷敷。
5.加强营养
根据患者情况摄取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高矿物质饮食,必要时,少食多餐。
6.促进皮肤血液循环
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应每日进行主动或被动的全范围关节运动练习,以维持关节的活动性和肌肉张力,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减少压疮发生。
(五)压疮预防的注意事项
1.患者及家属在护士指导下,掌握预防压疮的方法。
2.加强营养,增加皮肤抵抗力和创面愈合能力。
3.功能障碍患者尽早开始功能锻炼。
4.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措施,预防压疮,促进愈合。
5.压疮预防“六勤”,即勤观察、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勤翻身。
八、坠积性肺炎的预防
(一)概述
坠积性肺炎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导致患者长期卧床,呼吸道分泌物难以咳出而淤积于中小气管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它是老年患者较常见的临床并发症。
(二)预防坠积性肺炎的意义
1.由于长期卧床,人体血液循环功能减退,血液流速变慢,易导致淤血或微血栓形成,并且各器官,组织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下降,尤以老年人肺部为主。
2.长期卧床会使呼吸功能降低,气管、支气管的分泌物不易排出或咳出,且向细支气管坠积而引起坠积性肺炎。
3.由于创伤或大手术等原因导致全身衰弱,人体抵抗力下降,呼吸功能减弱,一些条件致病菌(如肺炎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发挥其致病作用;加之长期卧床,肺淤血、水肿均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而人体防御能力的下降有利于细菌和毒素的传播和扩散,并进一步并发多器官功能的损害,形成恶性循环。
(三)预防坠积性肺炎的适应证
1.年老
老年人易患坠积性肺炎,这与衰老使肺纤毛运动功能下降,咳嗽反射减弱,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清出呼吸道,随重力流向肺底有关。
2.长期卧床
患者长期卧床,不能自主改变体位,胸廓活动度小,双肺野后部易蓄积分泌物。
3.呼吸肌麻痹
胸4以上脊髓损伤可造成肋间瘫痪,呼吸肌麻痹,影响胸式呼吸,造成呼吸困难、呼吸变浅、肺不张、肺萎缩等情况,这些因素会加重肺底分泌物蓄积。
4.呼吸道清除功能减弱或消失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道清除无效,气管及双肺小气道的纤毛运动障碍,咳嗽、喷嚏反射等保护性反射减弱,患者不能将痰液、分泌物有效排出。
5.侵入性操作
部分患者需气管切开、全麻气管插管等,破坏了呼吸道原有的屏障功能,增加细菌侵入呼吸道概率,造成肺部感染。严重者炎性充血,水肿渗出,并发坠积性肺炎。
6.全身性因素
如昏迷等。有研究表明,格拉斯哥分级法评分值越低,越易发生坠积性肺炎。
(四)预防坠积性肺炎的注意事项
1.饮食指导
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的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对于伴有发热的患者应注意多饮水,每日2000~4000ml,不仅可使机体丢失的水分得到补充,还有利于毒素的排泄及降低体温。多食水果,禁食辛辣油腻食物。
2.休息和活动
发热患者要卧床休息,注意保暖,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鼓励患者每隔1小时进行1次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卧床患者应注意翻身,每隔4小时为患者叩背排痰1次。恢复期适当活动,应增加休息时间,坚持深呼吸锻炼,至少要持续4~6周,这样可减少肺不张的发生。还要避免呼吸道刺激,如吸烟、灰尘、化学飞沫等,尽可能避免去人群拥挤的地方。
3.日常生活指导
(1)增加休息时间,避免劳累,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通风时注意保暖,避免冷空气直吹或对流。
(2)注意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加强耐寒锻炼,增强抵抗力。
(3)避免淋雨、受寒、酗酒、过劳等诱因。
(4)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慢性心肺疾病、慢性肝病、糖尿病和口腔疾病等。
(5)必要时可遵医嘱接种肺炎球菌疫苗。
九、记录出入量
(一)概述
记录出入量是详细记录并累计通过各种途径、以各种形式进入人体或排出体外的水量。一般以24小时为单位。
(二)记录出入量的意义
正常人每天的液体摄入量与排出量需保持动态平衡。当患者休克、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或患有心脏病、肾脏病、肝硬化腹水等疾病或重症,常需记录24小时摄入和排出量。以作为了解病情、协助诊断、制订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三)记录出入量的适应证
适应证包括:①各种病危、病重、需要严格计算出入量的患者;②大面积烧伤的患者;③各种大手术后的患者;④患有心脏病、肾脏病、肝硬化腹水,需要严格记录出入量的患者。
(四)记录出入量的注意事项
1.液体
指摄入的各种液体状食物的量,如果汁、牛奶、汤类、酒类等,它们的含水量就是用量杯测得的实际毫升数。
2.食物
指摄入的各种食物的含水量,它们的含水量等于实际的重量乘以含水百分比。主食类、蔬菜类、水果类含水90%;冰淇淋和酸奶含水80%;点心类(饼干、蛋糕、糖、巧克力等)含水10%。
3.输液量
指静脉输注的各种药物,如葡萄糖、生理盐水、血浆,它们的含水量就是实际毫升数。
4.尿液
指24小时内排出尿液的实际毫升数。
5.粪便
指24小时排出粪便的实际重量乘以含水百分比,干便、糊状便的含水百分比计为70%,稀便的含水百分比计为90%。
6.呕吐
指24小时内呕吐物的实际重量乘以含水百分比,偏干的呕吐物含水量计为70%,稀的呕吐物的含水量计为90%。
7.汗液
指24小时通过体表蒸发和排出的汗液,通常计为500ml,体温每超过正常(37.3℃)1℃,汗液应多计100ml。
十、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一)概述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肘正中、头静脉)穿刺插管,其末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导管。
(二)PICC置管的意义
其意义包括:①为患者提供中、长期静脉输液治疗的通路;②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③有效减少输液所致的血管机械性或化学性损伤。
(三)PICC置管的适应证
1.外周静脉穿刺困难,需要长期(间断性、持续性)输液治疗的患者。
2.有锁骨下或颈内静脉插管禁忌证的患者。
3.用刺激性强(高渗性、强酸、强碱性药物)或有毒性的药物治疗者。
4.需要输注黏稠性液体、高渗性药物,如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
5.长期输液家庭病床的患者。
6.需反复输血或血制品,或反复采血的患者。
(四)PICC置管的禁忌证
禁忌证有:①患者肘部静脉条件差无法确定穿刺部位;②穿刺侧有外伤史、血管外科手术史、放射治疗史、静脉血栓形成史与乳癌术后患侧上肢;③穿刺部位有感染或损伤;④有严重的出血性疾病;⑤静脉穿刺不配合的患者。
(五)PICC置管前患者的准备
1.患者充分认识并接受置管的操作,不要过度紧张。
2.做好留置导管期间按时维护的思想准备。
3.了解PICC置管相关事宜,签署PICC术置管协议书。
4.认识并能接受置管过程中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如置管失败、出血、神经损伤等。
5.置管前一日拔除置管侧手臂上的留置针,尽可能避免在置管部位穿刺、抽血,保护皮肤及血管。
6.清洁剂清洁双侧整个手臂。
7.准备宽松衣物一套。避免衣物袖口过紧。
8.准备小热水袋及一条清洁干毛巾,用于置管后穿刺点上方血管的热敷以预防静脉炎。
9.护士会给患者准备一个口罩。
10.将消毒剂及化学材料过敏史告知置管者。
(六)PICC置管操作中的配合
1.着宽松柔软衣物,戴好口罩,充分暴露穿刺侧肢体。
2.置管时面部不要直面穿刺部位,应转向对侧,以减少感染机会。
3.置管侧手臂与身体纵轴垂直放置,不得随意活动。
4.置管过程中勿紧张,以免血管收缩,加大置管难度。
5.置管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与置管人员沟通。
6.拍片定位期间,肢体不要剧烈活动,手臂不要打弯。
(七)PICC置管操作后的注意事项
1.穿刺后第一个24小时或48小时更换敷料,并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感染现象,如有异常应及时联络医师或护士。
2.适当进行穿刺侧手臂活动等,以增加血液循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睡眠时,注意不要压迫穿刺侧血管,可将肢体抬高;更衣时,注意不要将导管勾出或者拔出;穿衣时,先穿患侧衣袖,再穿健侧衣袖;脱衣时,先脱健侧衣袖,后脱患侧衣袖;肘部关节避免剧烈运动。
4.将准备好的热水袋(水温适宜)用毛巾包裹后,热敷穿刺点上方的静脉,以预防静脉炎。
5.充分使用握力球,加强握拳运动,以促进穿刺点伤口的愈合。
6.观察皮肤穿刺点处导管是否移动,以了解体内长度是否改变。
7.置管后弹力绷带包裹穿刺部位,穿刺点不出血后包裹可适当放松,避免影响肢体血液循环。
8.出院后手臂可以做一般运动,如弯曲、伸展,做家务(煮饭、洗碗、扫地等);注意避免带管的手臂使用过度,如用力提重物、拄拐;注意衣服袖口不宜过紧。
9.置管一侧手臂避免测血压及静脉穿刺。
10.穿刺点及导管适当保护后,可以淋浴,但不可泡浴或游泳。
11.出院后,导管无特殊情况每周维护一次,如贴膜潮湿、脱落、卷边,穿刺点红肿热痛,穿刺点有分泌物,导管脱出、断裂,穿刺侧肢体肿胀,正压接头脱落,管路回血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维护,不能擅自处理。

(李晓娟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