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九、反流性食管炎(2例)
反流性食管炎(简称食管炎)是一种因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失调或幽门括约肌关闭功能不全,导致胃液中的胃酸、胃蛋白酶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现剑突下烧灼感、烧灼样疼痛、吞咽困难、泛酸或呕吐为主要表现的消化系统疾病。该病相当于中医食管痹、胸痹、噎膈、胃痛、呕吐、反酸、嘈杂等病症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病乃因情志不和、饮食不节诸因素作用于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其病在食管,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是其基本病机。
1.郁热痰阻证
患者曹某,男,66岁,长沙人。
【初诊】2012年4月12日。
[主诉]烧心反复2个月。
[临床表现]患者于2个月前因饮酒后出现烧心,当时未予重视,后逐渐加重,发作渐频繁,遂于2012年3月26日在某医院经纤维胃镜检查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正服用西药(不详)治疗,症状未见缓解,遂来本院就诊。现症见烧心,在进食后及夜间醒来时出现,无哽塞感,时伴反胃,口不干苦,纳食尚可,胃不胀不痛,大便、小便正常,睡眠可,舌质黯,苔薄腻,脉细滑。
[诊断]中医诊断:嘈杂。中医辨证:郁热痰阻证。
西医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
[治法]解郁清热,化痰和胃。
[方药]启膈散合四逆二陈汤加减。
南沙参10g,丹参15g,郁金10g,浙贝母10g,荷叶蒂10g,茯苓15g,砂仁5g,麸炒柴胡10g,酒白芍15g,法半夏10g,陈皮10g,川楝子10g,蒲公英15g,乌贼骨10g,旋覆花6g(布包),甘草5g。7剂。
【结果】患者2013年1月23日因感冒来诊,讲服上方3剂后烧心即缓解,以后一直未复发。
【按】此案以烧心为主症,即《医林绳墨·嘈杂嗳气》所谓嘈杂者“有若热辣不宁之状”之意。患者起因于饮酒之后,酒乃“气热而质湿”(《医述·脾胃》)之物,其热郁不解,伤及于胃络则烧心,其湿化痰,阻碍于胃气则反胃。其治用启膈散解郁和胃,理气宽中,四逆散加川楝子疏肝解郁,二陈汤加旋覆花化痰降逆,另用蒲公英清解郁热,乌贼骨制酸护胃。方与症符,故很快见效。
2.肝郁化热兼脾虚证
患者黄某某,男,45岁,长沙人。
【初诊】1985年2月26日。
[主诉]胸骨后闷痛反复2个月,吞咽哽塞半个月。
[临床表现]患者于1984年12月去云南省出差期间出现食欲明显减退,回长沙后胸骨后闷痛日渐明显,未予重视。近半个月出现吞咽哽塞,遂于1985年2月15日在某人民医院经胃镜检查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浅表性胃炎伴局部糜烂。经用西药(不详)治疗,症状未见缓解,遂来本院就诊。就诊时症见胸骨后闷痛,呈持续性,吞咽哽塞,进质硬的米饭时尤甚,口干口苦,喜饮,纳差,时脘中灼热,大便溏,小便正常,心烦易怒,善太息,疲乏无力,舌质黯红,苔薄,脉弦。腹平软,剑突下有轻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
胃镜检查:食管下段黏膜发红,血管网增多,无溃疡及狭窄。胃底及穹隆黏膜红肿,红黄相间,胃底及胃体交界部有两处斑点状糜烂面,上覆血痂,胃角、体、窦黏膜稍红肿,红黄相间。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浅表性胃炎伴局部糜烂。
病理学检查:(胃底)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
[诊断]中医病名:噎膈。中医辨证:肝郁化热兼脾虚证。
西医病名:反流性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
[治法]解郁清热,疏肝理脾。
[方药]逍遥散加减。
柴胡7g,白芍12g,当归10g,茯苓10g,焦白术10g,薄荷6g,太子参15g,黄芩10g,郁金10g,丹参15g,炒山楂10g,甘草5g。7剂。
【二诊】1985年3月4日。服药后胸骨后闷痛及吞咽哽塞感明显减轻,脘中无明显灼热感,进食时如常,但进食量仍少,口不干苦,大便溏,仍感疲乏,舌质淡黯,苔薄,脉弦细。目前脾虚为主,改用健脾益气,解郁活血法。用活胃六君汤加减。
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5g,陈皮10g,枳壳10g,丹参15g,蒲黄15g,败酱草15g,酒川楝子10g,生麦芽30g,炒山楂10g,甘草5g。7剂。
【三诊】1985年3月11日。胸骨后闷痛及吞咽哽塞感不明显,但偶有脘中隐痛,纳食及大小便均正常。仍守原法,用上方加三七粉3g以巩固疗效。
【结果】追访至1985年4月8日,上方坚持服28剂,胸脘无明显不适,嘱间断服用上方以善后。1985年4月25日复查胃镜检查,结果表明:食管下段及胃窦、角、体、底黏膜均已恢复正常。
【按】胃为水谷之海,主接受和容纳水谷。饮食入口,经过食道,容纳并暂存于胃腑,这一过程称之为受纳,故《灵枢·胀论》称“胃者,太仓也”,《灵枢·本输》称“胃者,五谷之府”,《类经·藏象类》也说:“胃司受纳,故为五谷之府。”胃主受纳的正常与否,取决于胃气的盛衰,同时与脾主运化和肝主疏泄密切相关。此案发病之前,先出现出差期间食欲减退,乃劳倦损伤脾胃之征兆,嗣后胸骨后闷痛,已为肝木侮土之见症,均未引起患者重视,逐渐影响胃的受纳和通降功能,从而出现吞咽哽塞,即《灵枢·本藏》所谓:“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膈中。”肝气郁结,失于疏泄,则善太息、其脉弦。肝郁化热,则口干口苦、喜饮、脘中灼热、心烦易怒。脾胃亏虚,健运失职,故纳食减少、大便溏、疲乏无力。《灵枢·四时气》曰:“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胃脘之邪,除气滞、郁热之外,还要考虑瘀滞,乃因症见胃脘压痛、舌质兼黯之故。其治用逍遥散去生姜,加郁金、太子参疏肝理气,健脾益气;再加黄芩清解郁热,丹参疏通脉络,山楂和胃化食。服药后症状明显减轻,改用六君子汤加味,健脾理气以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