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葛根汤方证
【原文】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解析】
一、刚痉与柔痉的含义
《金匮要略》“痉病”条文中,首列“刚痉”、“柔痉”两条,即“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文中既云“太阳病”,则知痉病为外感病邪所引起,其病位在于肌表。对于“刚”“柔”所表示的意义,观张仲景《伤寒论》中,太阳病,发热无汗,脉浮紧者,名为“太阳伤寒”,证属表实;太阳病,发热汗出,脉浮缓者,名为“太阳中风”,证属表虚。遵循这一命名原则,其《金匮要略》刚痉、柔痉的含义不言自明。正如日本丹波元简在《金匮玉函要略辑义》所释:“盖刚柔乃阴阳之义,阴阳乃虚实之谓,表实故称以刚,表虚故称以柔。”清·徐彬在《金匮要略论注·卷二》更指出:“……但治痉病,刚柔之辨,最为吃紧,故首拈无汗及恶寒为刚,有汗不恶寒为柔,以示辨证之要领耳。”
二、刚痉的病因病机
刚痉是外感风寒湿邪所引发,已为多数医家所共识。早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一书中,关于痉病的病因主要是从外因方面来认识的,认为与风寒湿邪关系最为密切。《黄帝内经》对痉病的成因,强调风、寒、湿、热均可影响经脉而发病。如《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灵枢·热病》:“风痉,身反折。”《灵枢·经筋》:“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灵枢·热病》:“热而痉者死。腰折,瘛疭,齿噤 也。”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其《金匮要略》关于“痉病”的论述,无疑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进一步指出了“痉病”的“辨证论治”要领。至唐宋时期,对痉病基本上以外感风寒湿邪致病说,治疗也以散邪为主,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有风痉候、风角弓反张候、金疮中风痉候等,并指出:“风邪伤于太阳经,复遇寒湿则发痉也”,“邪入诸阳经故也”。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及王焘《外台秘要方》所持之论亦大体类同。正基于此,清·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辨痉湿暍病脉证第四》对“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释为:“太阳中风,重感寒湿,乃变为痉。”尤怡《金匮要略心典》对葛根汤方证条文也注解为:“无汗而小便反少者,风寒湿甚,与正气相持,不得外达,亦并不下行也,不外达不下行,势必逆而上冲,为胸满,为口噤不得语,驯至面赤头摇,项背强直,所在不待言,故曰欲作刚痉。”
《金匮要略》论痉,除了继承《黄帝内经》外感风寒湿邪致痉的理论外,还特别重视津液匮乏这一病理因素在痉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仲景反复强调因误治伤津耗血与痉病发病的相互关系,指出“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可见,《金匮要略》对《内经》痉病理论有继承,更有发展,这对后世医家完善和创新痉病病机理论有重要指导意义。如宋·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痉叙论》中对痉之内外因都有阐述,谓“夫人之筋,各随经络结束于身,血气内虚,外为风寒湿热之所中则痉……原其所因,多由亡血,筋无所营,故邪得以袭之。”明清医家对痉病更有不少新的见解,使痉病论治渐臻完备。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卷六·痉有寒热虚实四大纲论》中对痉有专门论述,主张以寒热虚实来纲领痉病之因:“六淫致痉,实证也;产妇亡血,病久致痉,风家误下、温病误汗、疮家发汗者,虚痉也;风寒、风湿致痉者,寒证也;风温、风热、风暑、燥火致痉者,热痉也。”在治疗方面,除了寒痉参考《金匮要略》刚痉、柔痉之外,其他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补充,如辛凉甘润、开窍醒神、化湿泄浊、育阴柔肝之剂等,使痉病的病机理论及论治经验愈加丰富。
三、对“无汗而小便反少”的理解
“无汗而小便反少”是本条文辨证要点。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为刚痉。一般而言,表实无汗,小便应多,现反而减少,为什么?历代医家对“小便反少”形成的原因诠释不一,主要有以下观点:
1.邪气盛实,津液输布不利说
认为由风寒湿邪侵袭,气机郁闭,津液输布障碍所致,如尤怡《金匮要略心典》谓“无汗而小便反少者,风寒湿甚,与气相持,不得外达,亦并不下行也。”清·章楠《医门棒喝》解为“营卫三焦之气皆闭。”清·吴谦《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痉湿暍病》谓小便反少者,“是寒气盛而收引也。”
2.津液不足说
如日本丹波元坚在《金匮玉函要略述义》否定尤怡之说,指出:“按无汗则津液内多,小便当利,而反少者,以其人津燥之故,尤注谬矣。”张长恩 [1]也说,这里的“太阳病,无汗”,是表实证。“小便反少”是津液不足。
无疑,津液输布障碍和津液不足都可形成小便少。邪阻与津亏是事物的两个方面,但两者在同一机体内也时常相互影响、相互存在。我们应该把邪阻与津亏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来理解“小便反少”的形成原因,“小便反少”,除气机郁闭外,还当有津液不足之缘故,这是痉病的特点,也是治疗痉病时应该考虑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较全面地体现《金匮要略》论痉的要旨。
【应用】
葛根汤以葛根为主药,升发津液而润筋脉,以舒其拘急;麻黄、桂枝发散外邪,芍药、甘草益营阴,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诸药共用,达解表散邪,滋润筋脉之功效。
葛根汤主治刚痉,以项背腰部强痛拘急、紧束不舒为特征的疾病多用本方,病症包括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颈椎病、落枕、腰椎间盘脱出症等。如黄昌计 [2]以葛根汤加味治疗颈椎病120例,药用葛根20g,麻黄、桂枝、生姜(切片)、白芍各10g,炙甘草6g,大枣5枚,羌活10g,川乌、秦艽各6g。结果:临床治愈95例,好转22例。本方还具通经活络、调理气血的功效,现代临床常用本方加减治疗周围神经麻痹、各类神经性疼痛、各类病症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等。头痛,加天麻、川芎;枕神经痛,加制南星、蜈蚣;颈项强急、颈肩疼痛、麻木或不适,加威灵仙、姜黄;肩臂疼痛麻木,加桑枝、羌活、当归;面部疼痛,加天麻、升麻;三叉神经痛,加细辛、白芷、川芎;面肌痉挛,加僵蚕、丹参、酸枣仁;坐骨神经痛,加制川乌、蜈蚣、乌梢蛇等。
本方用于急性呼吸道疾病,以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为辨证要点。宋华妮等 [3]以240例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断为外感风寒型感冒患者为对象,进行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药平行对照研究,显示葛根汤合剂能安全有效地治疗感冒。虞桂等 [4]用加减葛根汤治疗外寒内热型上呼吸道感染47例,药用葛根、麻黄、桂枝、柴胡、生石膏等,取得较好疗效。不但体温起效时间、退热时间均优于复方盐酸伪麻黄碱缓释胶囊,而且中医证候疗效、体温疗效也优于复方盐酸伪麻黄碱缓释胶囊,且无不良反应。
顾仲明 [5]用本方治疗局限性硬皮病,药用葛根15~60g,桂枝10~20g,麻黄5~10g,白芍10~30g,甘草10~20g,大枣10~20g,生姜5~15g。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配合肌肉或皮损处皮下组织内注射人胎盘组织液,每次2~4ml,隔日1次,15日为1疗程。用药4个疗程后,28例中痊愈15例,显效9例,无效4例;痊愈率54%,总有效率86%。柴程芝等 [6]用葛根汤辨证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患者符合以下特征:体质壮实,肌肉坚紧,唇舌色淡黯,肤色黯缺乏光泽,经期体重增加明显;具有过食寒凉冰冷之品、着装暴露等不良生活习惯,或行经期间感受外邪;经期恶寒,腰腹冷痛,得温热痛减。
本方的药性偏于辛温,假使患者内热已鸱张,纵然见葛根汤证,须去掉或减少辛温的姜、桂而加一些苦寒泄热药。如《外台秘要方》引延年秘录“主天行病二三日,头痛壮热”的解肌汤,是由本方去生姜,加黄芩。《备急千金要方》治疗伤寒温病的解肌汤,是由本方去生姜、桂枝,加黄芩。这两首解肌汤可供我们临床参考应用。
【病案】
1.刚痉
张某,女,13岁。1977年9月13日初诊。起病偶有外感症状,身体不适。2天后猝然抽搐,先口噤,继而项背强急,角弓反张,无汗,神清,自觉憋气,困倦酸重。检查:体温37.5℃,血压110/70mmHg,生理反射正常,无病理反射。化验血象:白细胞15200/mm 3(15.2×10 9/L)。舌苔薄白,脉紧数。诊断:刚痉。由风寒壅阻脉络,气血阻滞,故筋脉挛急,项背强直。治以祛风散寒,解肌和营。处方:葛根10g,麻黄、甘草各3g,桂枝5g,芍药12g,生姜3片,大枣4枚(擘)。水煎取汁,送服解痉散(全蝎、蜈蚣等分,共研细末)3g,覆被取汗。复诊:服药1剂,遍身微似有汗,痉止。嘱其再服1剂而愈。(薛近芳医案) [7]
2.高血压危象
颜某,男,51岁。患高血压10年有余。4天前突发头昏,心悸,失眠,手足不温,手指轻微麻木,在街上走见汽车则心情紧张而不敢过街,在某医院测血压250/105mmHg,用平肝息风、清热育阴、疏肝降逆等治疗4天罔效,服扩血管、降压西药疗效不显,故心情更为紧张,头痛加重而卧床,且彻夜难寐,急延余诊治。测血压250/105mmHg,视其面色青黄,神情紧张,手略抖颤,指端麻木,头昏胀,心悸,脉弦数,苔薄白;虽厚被而手足冰凉,恶风无汗,小便清长。思其前数日诸法皆用,何以血压不降?乃忽略风寒外束,阳气虚微,气机不转之象,虽着力息风、清热、降逆诸法,然血压居高、面色青黄、神乱、手颤、脉弦数等肝风欲动之危象始终未减,此时若不急解太阳、回阳救逆,则肝风势必更张,意外即在眼前。急拟祛风散寒,回阳救逆。处方:粉葛根30g,桂枝12g,麻黄12g,白芍15g,制附片30g(先煎),甘草6g,生姜3片,红枣30g。水煎即服,并停服所有西药。次日复诊:汗出而手足温,不再恶风,能安然入睡,头目清醒而不眩,心情平静,脉浮大,眩晕、手颤、神情慌乱等症消失,测血压180/95mmHg。原方去制附片,续服2剂,诸症消除,且能独立外出行走,测血压160/90mmHg。其后恢复工作。随访3个月,未见病情反复。(杜文孝医案) [8]
参考文献
[1]张长恩.葛根汤证探究[J].北京中医,1990,(2):41
[2]黄昌计.葛根汤加味治疗颈椎病120例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2,4(7):90~91
[3]宋华妮,毛宗福,韩定芬,等.葛根汤(合剂)治疗感冒(外感风寒证)的随机对照研究[J].临床荟萃,2005,20(6):313
[4]虞桂,杨秀捷,马荣,等.加减葛根汤治疗外寒内热型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12):1048~1051
[5]顾仲明.葛根汤治疗局限性硬皮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4):1884
[6]柴程芝,寇俊萍,朱丹妮,等.葛根汤辨证治疗原发性痛经[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3):244~246
[7]薛近芳.薛近芳医案[J].江苏医药·中医分册,1979,(1):24
[8]杜文孝.葛根汤治疗高血压危象的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4,13(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