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3.糖尿病综合治疗50例初步观察(摘要)
既往对糖尿病治疗常限于饮食控制及降血糖药物的应用,疗效较低,低糖饮食往往不能维持正常生理需要,严重影响劳动生产力。本院先后对50例糖尿病患者分4批在病房及门诊进行中西医综合治疗,其基本精神为:①充分调动患者主动作用;②中西医治疗措施相结合;③整体与局部相结合;④保护及锻炼机体调节能力相结合。
病例来源和方法
(一)病例来源
本组病例未经选择,计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分布为<20岁者1例;20~29岁3例;30~39岁9例;40~49岁13例;50~59岁16例;>60岁者8例。其中最小为17岁,最大为72岁,全组平均年龄48.5岁。4批患者除第1批观察时间较长共用药4个月外,第2、3、4批的疗程均为3周。凡合并酮症者,经控制后再参加综合治疗。
(二)治疗方法
1.分批集体治疗,首先举行动员会,疗程中定期介绍本病的基本防治知识,建立规律的生活制度。
2.普遍学习气功,鼓励参加适当的体力活动,如太极拳或保健操。
3.有步骤地放宽饮食,使食物构成及热量能尽快满足患者的生理需要;部分采取少量多餐(5餐),鼓励细嚼慢咽;少数病人曾应用麦麸代替部分主食。
4.适时地应用降血糖药物以保护和锻炼患者的代谢调节能力。
5.试用中药成方,并重点地进行辨证治疗。
6.积极防治并发症。
(三)实验观察
1.气功前后有关化验指标的观察。
2.部分患者做咀嚼试验、D 860敏感试验,以及治疗前后进行植物神经功能状态的检查。
结果
(一)疗效
1.疗效标准
根据患者治疗前后膳食量(包括糖量)、药物使用情况、血及尿糖的改变,以及症状的改善情况,参照患者于综合治疗前的病情程度,将疗效分为四级(血糖测定采用福—吴二氏法)。
(1)显效:
经治疗后,膳食放宽至能满足需要,其中糖量已达350~400克/日,能撤除降血糖药物而糖尿病症状消失,血及尿糖能维持正常水平(空腹血糖<120毫克%,24小时尿糖阴性);或原为重症病例,膳食能达上述水平,胰岛素减少2/3左右,而症状消失,血及尿糖仍能维持正常或显著下降,接近正常水平(空腹血糖<150毫克%,24小时尿糖<10克者)。
(2)良效:
经治疗后,膳食放宽能基本满足需要,其中糖量达300~350克/日,能撤除降血糖药物而症状消失,血及尿糖维持近于正常水平者,或原为重症病例,膳食能达上述水平,症状消失,胰岛素用量显著减少(已至每日30单位左右),血及尿糖有显著改善者(空腹血糖<200毫克%,24小时尿糖20克左右);或为轻症病例,经治疗后糖量达>350克/日,症状消失,降血糖药物减少或撤除,血及尿糖能维持正常水平者。
(3)进步:
经治疗后,饮食仍需要控制,糖量在200~300克/日,降血糖药物减量,症状减轻,血及尿糖也有进步者。
(4)无效:
无论病例轻重,经治疗后,仍需原来膳食及药物用量,症状及血、尿糖无明显进步者。
2.总的疗效
全组病例总的有效率(较原治疗方法所获得的进步率)为80%。
3.与旧疗法的比较
(1)第一批患者10例在综合治疗前后某些指标变化:经旧疗法(单纯饮食控制和胰岛素)2月左右,仍未摆脱低热量低糖饮食(热量平均每日1950卡,糖入量平均198克),在胰岛素日量>50单位的条件下,仅获耐糖量172克、平均血糖254毫克%的效果;在综合治疗后,第一阶段44天内,予以接近正常生理需要的饮食,热量2400卡,糖量400克,胰岛素日量<40单位,获耐糖量进步为383克、平均血糖下降为219毫克的治疗效果。
(2)第一批患者10例与旧住院的14例的比较,其两组病情基本相似,经类似的疗程(综合治疗组自入院至综合治疗第二阶段末,平均为87天;旧疗法组自入院至出院,平均为92天),综合治疗组胰岛素用量虽较多于旧疗法组,但在血糖下降程度、摄入热量及糖量、耐糖量及体重等各方面均显示显著进步,其中尤以体重的增长率较旧疗法大2倍。
如上分析比较,综合疗法较原有疗法为优,其突出之处在于获得血糖显著下降的同时,膳食中热量糖量的放宽,纠正了既往低糖低热量的“饥饿疗法”,减少患者痛苦,促进其活动和劳动能力。旧疗法每日摄入糖量仅200克,总热量1820卡,显然难使病人接受。综合治疗则使患者每日接受400克糖,总热量2400卡,相当于普通膳食的水平。
(二)影响疗效的因素
1.性别、年龄、血糖水平与疗效的关系
男性疗效优于女性,男性22例中,有效率为91%,其中显效率为22.6%;女性28例中,有效率为72%,显效率14%。<30岁组4例,血糖水平最高(平均335毫克%),男女两组均无一例显效者;30~50岁组22例中,女性血糖水平(210毫克%)为男性(152毫克%)的1.37倍,而疗效也低于男性;>50岁组24例,女性血糖(213毫克%)为男性(135毫克%)的1.58倍,其疗效明显低于男性。
2.病期、并发症、既往治疗情况与疗效的关系
显效率随病期愈长而愈降,>5年者(13例),其疗效远低于<5年者(33例),>10年者(4例)无1例为显效者。合并高血压或酮症与否,其有效率未见明显差别,但合并酮症者其显效率则低于无酮症者。合并神经炎者其疗效低于无神经炎组。在做眼底检查的18例中,合并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有6例,其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
既往治疗为胰岛素加饮食治疗组(17例),有效率70.6%;D 860加饮食治疗组(24例)有效率79.2%;单纯饮食治疗及未经治疗者(9例)则全部有效。
3.胰岛功能与疗效的关系
利用咀嚼试验和D 860敏感试验作为探索胰岛功能状态的指标(血糖测定系按林、沈二氏根据Shaffer、Hartmann-Somogyi所修订的血糖微量滴定法),对部分病例进行观察,结果在两种试验反应性与临床疗效间尚未发现明显的关系。
4.植物神经功能状态与疗效的关系
对17例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植物神经功能状态的测定。利用冷加压实验作为测定交感神经功能状态的指标;利用唾液分泌酸反射作为测定副交感神经功能状态的指标(口含维生素B片剂后,收集5分钟内腮腺分泌液量。此法为北京医学院生理教研组所创用,血糖测定方法同前)。治疗前副交感功能正常者10例,低下者5例,亢进者2例;交感神经功能正常者2例,亢进者12例,颠倒者3例。最终结果显示:治疗前植物神经功能异常者其临床疗效低于正常组,副交感神经功能正常者疗效优于异常组,但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与否,则似与疗效的优劣关系不大。
如将经过治疗后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消失、副交感神经功能正常者判定为植物神经功能显著进步;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减轻、副交感神经功能轻微提高者判定为进步,则结果显示:临床疗效似与植物神经功能进步情况有较一致的关系。
5.中医辨证治疗与疗效的关系
对17例进行中医辨证结果,均属虚证;病象涉及五脏,且均表现有肾虚,次为脾虚,半数病例兼有心肺肝三经症状,少数是虚火上亢现象。临床分型:阴虚型(以阴虚为主)1例,阳虚型(以阳虚为主)3例,阴阳两虚型13例。临床表现为典型的三消症状者并不多见,主要表现为脾肾两虚,此或由于病期较久,并既往曾经治疗,病情有所控制之故。初步结果显示:阴虚型年龄轻,病期短,血糖水平高,近期疗效较好,但不稳定。阳虚型平均病期长,血糖水平虽不甚高,但病情顽固,临床疗效不显著。多数为两虚型,其临床疗效则优劣各居其半。明·李梴(1575年)谓初宜养肺降心,久则滋肾益脾,此治疗主为滋补脾肾,兼及平肝清热或温阳补涩。综合治疗后,心肺阴虚,肝阳上亢征象消失,阴虚程度减轻,脾肾阳虚亦减轻。据古籍看法,本病初期多属阴虚,久则阴阳两虚,后期则多为阳虚。因此,若将由阳虚型转变为阴阳两虚型,以及由阴阳两虚型转变为阴虚型,看作为有征象上的进步,则综合治疗后17例中有10例显示进步转变(58.5%),其进步情况与临床疗效有较一致的关系。试将17例合并中医辨证治疗组与第二、三批23例进行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分布大致相仿,平均病期稍短于对照组,并发症高于对照组,其临床疗效似比对照组高。但因这批17例在综合治疗中又增加其他治疗措施,故其疗效优于第二、三批亦或与增加其他治疗措施有关。
6.精神因素的影响
对第一批患者6例,在动员会(1960年6月6日上午举行)当天增加膳食中糖量,并于当天及今后隔天测定空腹血糖结果。由于观察期间,除膳食增加外,其他治疗措施均无变动,故其血糖变化可初步认为是动员会影响患者精神状态的结果。结果显示在平均增加糖量62克/日的情况下,血糖平均降低83毫克%。说明积极的情绪状态对病情的良好作用。
但精神创伤却诱使糖尿病的发病与恶化。例如:病例某,男,30岁,钢厂工人,于1958年12月不慎将衣袖夹持于机器输带,而全身被急剧转动三圈,当时虽无头部及躯体创伤,但因极端恐惧致短时失神。嗣后逐渐发生多尿多饮多食,于1959年6月发现为糖尿病,病情未能很好控制。1960年6月来人民医院(血糖286毫克%),参加综合治疗后,日趋稳定,进普通饭(糖450克/日),血糖在71~105毫克%,尿糖2.4~19克/24小时。1960年8月因得悉其爱人砸伤手指,闻讯当天尿糖即上升为110克/24小时。后经具体帮助解决其困难,其爱人伤势经治疗好转,患者情绪渐稳定,半月后血、尿糖又恢复正常,1960年10月出院,停用胰岛素,进普通饭,血糖维持正常。
如上所示,精神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不容忽视。更须指出,患者信心的树立及主动性的发挥,是接受并坚持综合治疗的必要思想前提。
7.膳食因素的影响
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增加膳食中热量及糖量,使较速达生理需要水平,消除饥饿感,对患者的体力恢复及精神状态均有良好的影响,在与其他治疗措施综合作用下,其疗效明显较既往严格控制于低糖低热量膳食为优。至于膳食增量速度,经初步分析,对一般不甚严重的病例,在胰岛素剂量不变的情况下,结合血及尿糖的观察,一般平均每隔3天增加糖量50克左右时,对病情尚无不利影响,若增量过大(如达100克)则会导致尿糖显著增加,对病情不利。
对4例患者,按30%~60%的比例用麦麸代替主食,初步观察在其他治疗措施不变的情况下,麦麸膳食对血、尿糖的改善较对照期显示良好的作用。在食用麦麸的初期,个别会出现腹胀或腹泻,数日自愈,此可能与其质量、制作方法及增加速度有关。
8.无效病例的分析
无效病例半数以上是与病情顽固、过劳、对治疗信心不足以及对综合治疗各项措施的接受程度与执行较差等因素有关。
9.有效病历追踪情况的分析
经3~12个月的追踪观察,在可查的34例中有15例未能巩固,其既往最高血糖水平高于400毫克%(80%病例不能巩固);综合治疗的疗效属一般进步者,有半数以上病例不能巩固;综合治疗后,摄入糖量变化较大,降血糖药物未正规应用者有60%以上病例有恶化。此外,除过度的重体力劳动及精神刺激外,性别、病期及工作生活的轻微变动与疗效巩固似无明显关系。
讨论
通过以上疗效分析及新旧疗法的对比,综合治疗的主要优点为:①在较大程度上解除了低糖低热量膳食的限制,迅速纠正消瘦,增强患者活动及劳动能力;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降血糖药物用量,亦即加强了机体自身调节能力;③较全面地改善症状,并使其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④患者主动作用的发挥,有利于疗效的提高和巩固。
精神因素对发病及病情的影响,突出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应多加考虑中枢神经机能状态以及在其支配下的除胰岛素外的神经体液因素对糖代谢的影响。在本组糖尿病,高血压并发率甚高(48%),上海报告922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占28.3%。本组24例并发高血压者仅1例证明有肾动脉硬化,13例眼底检查仅4例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故很难用糖尿病来解释全部患者高血压的成因。米亚尼科夫指出,高血压病和糖尿病发生在共同的神经调节紊乱的基础上,此种紊乱决定了此两种病的发病机制。因此,全面地关心病人、细致地思想工作、建立积极的情绪状态是有重大意义的。
有步骤地放宽膳食并不意味“放任”,从既往实践体会,“饥饿疗法”常使患者经常处于强烈的劣性刺激下,迫切的进食要求产生对饮食控制很大的抵触情绪,使治疗难为患者接受和坚持。《巢氏病源》于治疗消渴提倡细嚼慢咽,“少眇著口中,数嚼少湍咽,食已亦勿眠,此名谷药,并与气和,即真良药”。王氏等研究假饲可引起胰岛素反射性分泌而使血糖下降,而胃的机械性扩张可减低由假饲所引起的胰岛素分泌,细嚼唤起反射性胰岛素分泌,慢咽减少胃的急剧扩张,似会更有助于胰岛素的反射性分泌而有助于病情。因此,我们鼓励病人多餐少吃,细嚼慢咽。用麦麸代替部分主食治疗糖尿病曾有报道,经初步观察,似有减轻症状、降低血糖和尿糖的效果,值得今后继续改进试用。
祖国医学很早指出气功对消渴病的良好作用,气功对本病的作用机制尚待研究。本文的初步观察,气功后血糖未见明显下降,血清蛋白、血清胆碱酯酶及电泳分析除α2球蛋白于气功后稍有增加外,余均未见明显变化。气功后基础代谢率下降,血清钠降低,及部分病例嗜伊红细胞增多等现象,虽尚不足以说明甲状腺及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抑制,但据气功机制的研究报告,认为入静状态是大脑皮层的内抑制过程。因此,前述指标的改变能否反映在皮层内抑制状态下,通过植物性神经(或间脑-垂体)系统使某些内分泌腺(垂体、肾上腺等)处于一时性的抑制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气功后血糖未降,尚不能排除其对本病间接或逐步有利的影响。气功对高血压病的疗效已经证实,而高血压病与糖尿病两者在发病机制上有某些共同之处,据此气功疗法对糖尿病的有益作用是可以预期的。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有较良好的影响,根据40年来国内外对中药的实验观察尚未能证明中药能直接降低血糖。因此,初步认为中医辨证治疗的作用可能与调整机体调节机能和内环境平衡有关。从中医辨证上的转变,植物神经功能进步程度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来看,亦可说明这一点。中医对本病治疗的指导思想及具体措施在综合治疗中的应用,使人们今后应更细致地进行辨证,同时也应重视发掘可能具有降低血糖作用的中药,以提高疗效。
从某些因素与疗效间的关系来看,治疗前血糖水平高,病期长者疗效低,并发神经炎、酮症或既往需用胰岛素治疗者疗效较差。上述因素反映病情较重,故影响疗效。对咀嚼和D 860试验无反应者血糖水平高于有反应者(D 860敏感试验可能反映胰岛功能状况,咀嚼试验则可能反映感受器-皮层-迷走神经-胰岛装置系统的整个反射弧的功能,此有待于更多的工作证实);植物神经功能及中医分型与临床疗效的初步相应关系等说明上述各项指标若能综合应用,或可更全面地反映病情程度。
从年龄因素分析,30岁以下的患者平均血糖水平高,对咀嚼及D 860试验均无反应,疗效较低,符合以胰岛素装置病变为主的青年不稳定型糖尿病的论点,是否尚与生长发育期的垂体、肾上腺及甲状腺功能比较活跃有关。50岁以上的女性患者,血糖水平较高,疗效亦显著低于同年龄组的男性病例。Houssay氏(1931)发现于去胰腺的动物身上切除垂体可使糖尿病明显减轻,临床上亦见糖尿病患者若继发Sheehan氏综合病征,则糖尿病程度减轻,McCullugh氏报告伴有糖尿病的肢端肥大症患者经用雌激素治疗后糖尿病减轻,说明雌激素在抑制生长激素方面,对减轻糖尿病有一定影响,故更年期女性糖尿病病情较重,疗效较低。
综上所述,糖尿病综合治疗在治疗方法上有很大的变革,治疗措施较前丰富,今后应进一步研究各项措施的作用机制,使能更有成效地应用,进一步提高疗效。
摘要
1.综合治疗糖尿病50例的初步观察,其近期疗效,即进步率为80%,其中半数为显效及良效,半数属一般进步。经3~12个月追踪观察的34例中有15例疗效未能巩固。
2.精神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表明全面地关心病人,充分调动病人的主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3.调整饮食使达符合于生理需要,减少因“饥饿疗法”所造成的劣性刺激,有利于病人的活动和劳动能力的恢复,少量多餐及细嚼慢咽对糖尿病发生良好的影响。
4.气功疗法及中医辨证施治有利于症状的改善,可能具有改善病人神经系统状态的作用,从而有助于病情的稳定与进步。
5.结合患者多方面的资料,如病期、年龄、既往治疗后的血糖水平、并发症的有无,以及利用对咀嚼或D 860反应性的测定,可以更全面地反映病情程度,更好地指导治疗。
论文署名为: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黄大有、陶其敏、陆广莘、陈珊珊、田雅文、赵继祖,该文由陆广莘执笔。其中涉及中西医治疗的结合和中医诊疗思想,反映50年代末综合治疗的情况。
全文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196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