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5.对刊授教材《中医各家学说》的评阅意见
(一)中医各家学说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其教材建设已历30多年,它从中国医学史中分化出来,从宏观上反映中医学术思想历史发展的规律,在细节上从介绍著名医学家主要学术思想,勾画出中医学经历学术思想的分化、争鸣、渗透、融合循环往复的演进过程。
(二)本教材综合了四版、五版教材提了十大医学流派(医经、经方、伤寒、河间、易水、攻邪、丹溪、温补、温病、汇通)。学派和流派应有区别,同一学派内部分化而成的派别称为“流派”。名家学说从研究主要医学思想开始,转入流派入手分析研究历代著名医家学术思想,由于具体到一个医家既可能研究医经,又注解伤寒,究应归属什么流派?因此总论、各论、流派讨论与具体医家学说的介绍很难丝丝入扣,表现为各讲各的两张皮。
(三)本书立论是以“《黄帝内经》的逐步形成,标志为中医理论体系基本形成”,以后的流派都是在它的指导下形成不同学术见解所致。例如,在上册总论关于医经学派一段中有:“由于《内经》一书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后世方家则在《内经》的启示下,专门从某一方面发挥《内经》的理论。比如,《难经》诊脉独取寸口,发挥了《内经》脉学的理论;张仲景《伤寒论》在《内经》认识基础上总结出外感伤寒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六经辨证方法大大提高了《内经》对外感病的认识水平。”而在第五页已引过徐大椿的看法,指出《难经》“此说不本于《内经》,此则别有师承,又不得执《内经》而认其可否”。《内经》和《难经》还在命门、三焦、关格等方面的说法不同,可以认为《内》、《难》是不同的学派。若按总论而言,则伤寒学派也是医经学派派生出来的?
(四)为了说明流派是在中医理论体系下展开的,总论一开始介绍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当前中医学术界皆关心:遵循中医理论体系,保持发扬中医特色。为此,对中医理论体系的特色的阐释,应为本书的总纲,可惜这方面内容很单薄,只谈《内经》强调了世界的物质性,用精气学说来解释人与自然,借助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与自然界事物的复杂变化。
(五)第二页称“《内经》建立起:从养生、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到诊法、辨证、治则、针灸等学说,使中医学理论体系较为完整与系统”。若按此表述,则关于“共同研究一个问题,倡导某一学说”形成学派,则各论应该从上述九个方面区分各自的研究方向,应包括养生学、藏象学、病因学、病机学、诊断学、辨证学、治则学、针灸学等方面进行分类。
(六)中医各家学说主要应以研究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为中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者选取之。研究学派流派则是另一个角度,目前看来这方面争议很多。本书所选39家,较之二版教材(也是39家)删去汪机、滑寿、杨继洲、陈实功、戴北山、王维德、徐大椿、陈念祖;所增者为庞安时、罗天益、方有执、缪希雍、薛雪、余霖、王清任、张寿颐。所去者为经络学、针灸学和外科学方面的著名医家,这样中医各家学说就变成大内科为主。既称中医各家,不仅应兼顾内外妇儿及其他临床各科的成一家之言者,还应涉及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辨证治则以及有关养生学方面的学术思想。
(七)中医学的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步履艰难,但近几十年关于某一医家学术思想研究还是有不少论文,教材更新时应吸收这些研究成果,并附文献索引。例如二版教材中王泰林,文后就注引《江苏中医》1963年第五期某某论文。
(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