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5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者,此风邪之伤人,病在于卫也。
“身疼腰痛,骨节疼痛”者,此寒邪之伤人,更病在于营也。
“恶风”者,此风伤于卫,证为恶风,寒伤于营,当证为恶寒,反而只言恶风者,是为即恶风邪之轻,必恶寒邪之重,可取一以代之,不必再言也。
“无汗而喘者”,此邪气之外束,肺气不出于皮毛,故上逆而为喘。是为风寒之两伤,由卫以入营,其所病者为重。与中风之轻者,证有不同也。
“麻黄汤主之”者,此方之组合,既有桂草之散风,更有麻杏之逐寒。是为风寒两治之法,亦发汗逐邪之方也。
《千金翼》、《玉函》、《脉经》中皆有“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病,骨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麻黄汤”一条,而成本与赵本中无之。可知是为自宋季以来,为刻书之匠人脱落,而有失于其意。故后人误为中风者,无关于寒,伤寒者,亦无关于风。如书中不落此条,后人必不为此解也。
麻黄汤方
麻黄 三两, 去节 桂枝 二两, 去皮 甘草 一两, 炙 杏仁 七十个, 去 皮尖
上四味, 以水九升, 先煮麻黄, 减二升, 去上沫, 内诸药, 煮取二升半, 去滓, 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 不须啜粥, 余如桂枝法将息。
麻黄汤中,用麻黄为君,发汗以逐寒;桂枝为臣,解肌以祛风;杏仁为佐,利气以止喘;甘草为使,和气以安中。是为风寒两伤,发汗散邪之方也。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者,此如放冷而服之,则有失其功,不覆被以汗之,则邪不得去。是为服汤之法,而不得有违也。“不须啜粥”者,此方发汗之力本足,不须啜粥以助之,其汗自出也。余如桂枝法将息者,此余者当依桂枝汤法,于服汤之后,须调养得宜,其病自愈,不可只赖于服药,而不知所禁也。
按:麻黄汤中,麻黄之力雄烈,有开泄皮毛,行阳发汗之功,但如用之不当,误发虚人之汗,实又易为治逆。曾治一少年男子,因入海捕鱼,而得身痛肢冷证。医与麻黄汤以发汗,数月不得愈,因前来求治。诊其面色苍白,脉象沉微,知为发汗不当,而转属于少阴,乃与附子汤,服至七剂,始得以痊愈。
医案
1.嗜睡
本村宁某之亲戚,男,年30余。自外地来就医,据诉:得嗜睡病已四年,其病之原委,并不得而知。只是病来之时,即蜷卧而欲睡,于呼醒之后,亦难以自解,移时而又睡。外出行路之时,如值其病之发作,亦卧于路旁而自睡。虽然四处求医,又皆投药不效,已失去治愈之信心。
乃细询其证,自言并无他处不适,体格亦堪称健壮。诊其脉象却为浮而无力,知其病属阳气不开。《伤寒论》为辨治百病之大法,太阳篇37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柯韵伯说:“太阳为开,开病反阖,故嗜卧。与麻黄汤以开之,使卫气行阳,太阳仍得主外,而喜寤矣。”据此可知,是为太阳之气不得开,故而病为嗜睡也。
处方:麻黄3g,桂枝10g,杏仁10g,甘草6g,升麻3g,党参20g。水煎服,日服二次。两剂。
两剂服完,病人复诊时欣喜万分,连连诉说:睁开眼了,已不再想睡觉了,知其病已得愈,因令依照原方,再继服两剂,以后未再复发。(编者案)
按:人物动植,皆禀阴阳,阴阳之气,各有开阖。太阳为三阳之首,而主之于开,是为太阳之气开,则卫气行于阳,而喜之于寤。太阳之气阖,则卫气行于阴,而病为嗜睡。麻黄汤虽为发汗逐邪之法,亦是开发阳气之方,此阳气不开之病,与麻黄汤以开之,而服后立愈。可见柯韵伯之注解,实不同于寻常,而有功于后世也。
2.三叉神经痛
邢某,女,67岁。左面部疼痛,其后逐渐转为剧痛,阵阵发作持续三年之久。任丘县医院、北京某医院等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经针灸、中西药物治疗,未见明显好转。1978年12月18日来诊,按太阳偏头痛论治,两诊而愈。
12月18日初诊:近日来疼痛加剧,痛甚时脸肿发亮,眼不能睁,微恶寒,无汗,舌质淡红、苔薄黄润而夹白,根稍厚腻。此属太阳表实证偏头痛,风寒夹湿,侵袭无以达泄,法宜解表开闭,散寒除湿,以麻黄汤加味主之。
麻黄10g,桂枝10g,炙草18g,杏仁18g,法夏15g。
辨证:此证头面左侧剧痛,病属偏头痛。头居人之上部,位高而属阳,手足三阳经脉,以及脏腑清阳之气皆会于此。舌质淡红而润,苔淡黄夹白不燥,即为风寒夹湿入侵肌腠,郁闭不解之象。参之头一侧痛甚,微恶寒无汗,显系邪在太阳经脉。再参之无阳明、少阳病情,更无三阴之候,可以佐证。因此本例偏头痛,不必拘于头痛偏侧多属少阳,或头痛日久多属内伤之常规,而应从实际出发,按六经辨治。太阳寒邪表实之证俱,邪无达泄之路而上扰,以致多年头痛不愈,急用麻黄汤以开之。
二诊:服药三剂,疼痛明显减轻,余证亦随之好转,原方再服二剂。
三诊:剧痛消失,夜能安睡,精神顿觉清爽,多年痛楚若失,不胜欣喜。舌质正常,苔黄腻退,头部微觉恶风,头左侧尚有轻微阵痛。风邪未尽,尚有病后营卫不和之象,宜祛风解肌,桂枝汤和之以善其后。
桂枝10g,白芍12g,炙草10g,生姜15g,大枣20g。二剂。
服二剂,病愈遂停药。嘱其免受风寒,观察约一月情况良好。患者说:头痛三年,真是痛苦极了,花了二三百元,还是不好,范老看了三次,每次药只四五味,一共花了一元零一分钱,病就治好了,真使我感动。遂返回家乡,其后向其家属追访,知病未复发。(《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按:头痛一证,新病多实,久病多虚。今此病左面部疼痛,逐渐转为剧痛,历时三年而不愈。微恶寒,无汗者,此寒邪郁闭之实邪,非正气之内虚也。邪气实者,则病为剧痛;正气虚者,则病为隐痛。此虚实之辨,从病情中亦可知也。其痛在头侧,当病属于少阳,因有微恶寒,无汗之太阳表证,则不得以少阳论之。故范老指出:“不必拘于头痛偏侧,多属少阳,或头痛日久,多属内伤之常规,而应从实际出发。”太阳之气主开,其气不开者,则邪不达泄,当与麻黄汤以开之,更于麻黄汤中,加半夏之燥者,因兼有内阻之湿邪,故用之以去饮也。余邪未尽,用桂枝汤善后者,此开泄之方,不可以久服,其痛即减,而当以调和营卫为治。是为仲景之法,固当如此也。
3.伤寒
俞右,住高昌庙维德里一号。伤寒,头项强痛,恶寒,时欲呕,脉紧,宜麻黄汤。
麻黄五钱,桂枝五钱,杏仁三钱,生姜三钱。
病者服此方后,绝不汗出,阅者或疑余作诳言,安有服麻桂各五钱,而无反响者乎?非也,有其故在。缘病者未进药之先,自以为大便不通,误用泻盐下之,及其中气内陷,其脉却由浮紧转为微细,故虽服麻黄而汗勿出。二诊:师加附子以振心阳,救逆而差,此不汗出因于误治者也。
余更目睹师治史惠甫君之弟,发热,恶寒,无汗,用麻桂各三钱,一剂,亦绝不出汗。二剂加量,方得微似汗解,其故安在?盖史君弟执业于鸿昌造船厂,厂址临江,江风飒飒,史弟平日督理工场之间,因曾饱尝风露者,此不汗之因于地土者也。
又余在广益医院治一人,衣冠楚楚,发热,恶寒,无汗,头痛,与麻桂各三钱,余药称是。次日二诊,谓服药后了无变化。嘱再服原方,三诊又然。余疑院中药量不足,嘱改从药铺购服。四诊,依然未汗出,予百思不得其故。及细询其业,曰:“吾包车夫也。”至是予方恍然。盖若是之人,平日惯伍风寒,本不易受风寒之侵袭。若果受其侵袭,则其邪必较常人为重,此不汗出之因于职业者也。
然凡此诸例,其不汗出,犹可理解。余又治一妊妇肿病,面目手足悉肿。一时意想所至,径予麻黄汤加味。次日复诊,肿退其半。问曾出汗否?曰:否。问小便较多否?又曰:否。然余未之信也。予原方加减,三日肿将退净,仍问其小便与汗各如何?则又绝口否认。倘其言果属真切,则若不曰:水化为气,无形外泄,而承认生理学上之所谓潜汗,直无理足以释之。嘻!病情万变,固有不可以常理格之者,惟亲历者,能信是言。(《经方实验录》)
按:此案为太阳之表实证,当用麻黄汤主之。今于方中,加生姜之散,去甘草之缓者,是为药虽改、法未变,仍重在发汗也。服后反汗不得出者,因前之误下,阳气内虚,邪气入于少阴,仍与太阳法治之,故而不得其效也。师加附子以振心阳,此“实则太阳,虚则少阴”。是为救逆之法,须“观其脉证,依法治之”,其病始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