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新思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3 文字是人活着或者活过的一个记号

文字代表了表达的完整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代表,可以淋漓尽致地把一个时代的声音传递下去。一个一个的魅力无限的文字组合,得以令文明持续永久并灿烂延续。完整性与逻辑性的表达还是需要文字的,文字的魅力依然,词情达意。除了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底蕴。

海德格尔曾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强调文字是人活着或者活过的一个记号,也是人类历史的见证。文字与人的精神家园息息相关,这也正是文字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文字依旧有力量,思想依旧光辉。文字是带有温度,带着感悟的,文字的意境也是图形、声音所不可替代的。所以在媒体转型也好,在新媒体发展的讨论中也好,始终都脱离不了文字的描述,也就是并未改变传播的内核,只是载体和工具在改变。

一个汉字本身就是一个隐喻。字思维的特点是首先把握形象,然后把握整体,但是当把握整体时,个别就会变得模糊。模糊造成意义的多样性,所以中国语言追求言外之意,追求不可言说的意境。概念不明确、严格,使科学思维发展受到制约。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是靠直觉认定的,没有理论的证明,甚至连逻辑也没有。缺乏分析做基础的综合,势必依靠直觉领悟。

另一个发展方向是原始象形符号转变为各种以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体系。西方纯粹记录语言的字母文字,频繁地、广泛地刺激着人们的大脑,就逐渐地形成了西方人长于语言思维的特点,使其语言思维特别发达。“有拼音文字才使眼睛和耳朵分割,语义与字码分割。因此,只有拼音文字才有力量使人从部落领域转入‘文明’领域,才能使人用耳朵代替眼睛。”《麦克卢汉精粹》185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我们现在每个人都处在多中心的环境,同时面对多种任务,似乎很难专注。若从人类进化的长程历史来看,人的“天性”适应于多中心任务,从狩猎文明开始就是如此。在追逐猎物的时候,同时要防范受到攻击,要看天气,看丛林,看脚下的东西,还要追逐猎物。

当人类发现了某些动物能够以某种方式沟通,就诞生了动物语言的概念。到了计算机的诞生,人类需要给予计算机指令。这种“单向沟通”就成了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的普及以及人机交互,迎来了信息的连接全媒体时代到来,每个人都是信息接受终端。

在很长的文明史上,人同时可以做很多事情。语言在每一时刻都是某种继续的、暂时的东西,语言不是作品而是活动。讲话总是意味着讲得好或很好地讲,因为讲得不好或不能很好地讲话不是真正的讲话。

只是在工业文明兴起之后,人们才被训练成具有很高专注能力的工作者,要求一种线性推理的结构性思维,所谓现代理性主导的文明形态。人类思想的次序是先观察事物的类似来表达自己,后来才用这些类似来进行证明,而证明又首先援引事例,只要有一个类似点就行,最后才用归纳,归纳要有更多的类似点。

我们得出一条定理:凡是语言愈富于英雄时代的简练,也就愈美;愈美就愈有表达力;愈有表达力就愈忠实。这当然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文本书写首先要求线性的阅读,然后是递进式的思考,有一个深度模式。

但是后来的新兴媒体,特别是电视,主要是大量的影像。波兹曼专门讲过,影像要求的是怎么样对你造成视觉冲击。电视新闻报道必须有画面,而且我们要越来越多的画面,节奏越来越快,最后完全没法接受长镜头的新闻。

我们发现人们的活动空间和半径越来越大,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而且越来越自由,表达的渠道越来越丰富;但是,人们的注意力却无法集中,因为我们眼睛所到之处到处都是媒体,到处都是广告;受众的移动化让信息碎片化,媒介空间化。

人很难给自己的时间留白,留出空间来阅读。阅读是一种具有个人色彩的重新建构的过程使书变得有意义的一道程序。如果书没人看,那么书的存在只是一种沉默的存在。我们每个人阅读时都在借助对知识、经验的记忆,通过句子、段落间的关联在理解和产生意义。

由于移动互联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已发生颠覆性改变。融合媒介必然成为一种可以满足受众各种信息需求和感官享受的超级生活必需品。“在路上”成为人们新的生活形态,而“在路上”同时也为新媒体的创新带来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