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移动互联网催生万物 道法自然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程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价值的世界,价值的确认是通过权衡与评价来体现的。由人的价值到社会生活来看,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工业时代是“木桶理论”,强调组织的成就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而互联网时代是“长板理论”,最长的那块板决定你的成就。理论是个人处事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无论哪种理论都需要指导实践,让价值变现。
以此来看,移动互联网的今天,我们存在的状态,是把历史、今天、未来完全混淆了。移动化、碎片化,然后重新加以拼贴,很难找到分界点。我们好像懂得很多,但往往又什么都不懂,我们好像记住了很多知识,但回头一看什么也没有,脑子空空。
我们知道知识一定是有体系的,是以一个逻辑架构呈现的。但是今天基本上是一种资讯的方式来呈现的思想,在传播过程中,资讯是一条一条的,之间都是碎片化的存在,它不是一个完整的线性逻辑推进和追问的过程,而只是一个简单的结论。
移动互联时代的传播把人的思维碎片化,很难呈现给你一个完整的理性思考的故事。之间的逻辑是要靠自己去填补的,它彼此之间是没有逻辑的。背后缺乏整体的逻辑关系这是硬伤,这是一个碎片化的、缺乏世界观的世界。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没有完整的记忆可言了,而没有记忆就意味着历史的终结。
在碎片化的时代,需要理论支撑,需要理论启蒙,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而非资讯。知识比资讯要高一个层次,因为知识是有体系、有逻辑推进的,是有证据链供应的。这样看一个东西,来龙去脉是清晰的。凡是有主体性的人,一定不是碎片化的存在,一定是有一个有自身逻辑的主体。
《道德经》就是这样的一个主体,它提供的知识体系无论是从具体内容还是理论支撑都满足了逻辑的体系和启蒙的手段。不仅提供知识,还贡献给读者智慧。《道德经》经典基于丰厚文化土壤的支撑和移动互联网科技的结合必将更具启蒙的理性与爆发力。
《道德经》历经5000年,虽短短五千言,但说是人类福祉的最高智慧亦无可厚非,老子之德乃是德配天地贯日月,以其精练的语言和深邃的智慧,探究了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深刻揭示了宇宙生命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真谛,而与时代的完美结合阐述的就是目前的两条道,一条是中国梦的大道,一条是移动互联网的大道。
道经和德经也必须和这两条道相结合,作为中华民族知识宝库的价值回归,道德经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意义重大。这是一种回归精神家园的感觉,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与理性主义等一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和移动互联网的结合必将是“移”生万物,道法自然。
和儒家的世俗功利来比,老子的思想在现实的作用来看,具有启蒙作用。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学无忧等带入的是理性的思考和逻辑的回顾。另外,《道德经》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巫术的束缚。上关乎宇宙,下关乎个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道而为自然天成。
老子认为,人性善是不言而喻的出发点。由于并没有得出真正不关心世俗,甚至拒绝世俗的结论,只是得出了把世俗活动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结论。
老子认为宇宙的永恒秩序,同时也是宇宙的发展本身,秩序与发展是统一的。老子把道和悟性结合起来,道是永恒的,它是秩序也是万物的实在根基。也是一切存在的永恒原型的总体。道教原则上不问政治,又不能自始至终不问政治,这种不彻底性也是老子体系的特点。
马克斯·韦伯在《世界宗教经济原理》中提到儒家与道家的区别。他认为一方是神秘主义的与世无争,另一方是适应世界和改良世界的意志。庄子归纳了与儒家的8点矛盾,使老子对儒家的意见更加锋芒毕露:
①“悟性”癖,即迷于外表;
②“理性”癖,即迷于音响(话语);
③仁(规则)癖,图虚名;
④义癖、背叛自然法(道之万能);
⑤礼(规则)癖,图虚名;
⑥乐癖,失于陋俗;
⑦圣癖,矫揉造作;
⑧知癖,无谓的穿凿。
第①、②、⑤、⑧点大概是儒教最怕的。因为儒教人的四大之德是:仁、礼、义、知,其中,礼与知是最重要的。
在现实的生活中,商人亲道教,起决定作用的是财富的专门神财神爷来源于道教。亦即商人阶级的职业神,他们追逐幸福和财富,对未来以期许和期盼。将过上好生活为追求的目标。这种预定论的信仰在中国同在全世界一样,作为商人和企业家不获得利润就是违背了商业的本质,获取财富并不可耻,是高贵性的支柱,道本身就是通往德之路。
在历史的当口,每一次的变革,都会有一个带头的理论家。这样的理论家会试图建立符合逻辑的、前后一致的新的概念和规则,用于解释具有颠覆性和革命意义的现象或者新发明,使其合理化。即使在这些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转折点出现的时候,他们还不在那里,但是他们也会很快地加入进来,用他们积极的实际行动来创造历史。今天,移动互联网获得了更多的公共关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