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设计与实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汉字的发展历史

中国的文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字体结构经过数千年不断创造、改进而成,有较强的规律性。它的演进过程大致是:图画文字-象形文字-甲骨-钟鼎-石鼓-古文-秦系-隶书-楷书-魏碑-草书-行书-宋体-仿宋体-黑体-圆黑体……

1.2.1 甲骨文

图画文字在真正意义上还不能称之为“文字”,我国最早的可识文字,是书写或篆刻在龟甲、骨兽上的卜辞,亦有少许的记事文因其刻画在甲骨上称之为甲骨文。(如图1-11~1-14)然而,它的发现却是近代史上的事,是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89年)由王懿荣发现的。据统计,已发现的甲骨文有十五万片以上,不重复的字约有四千五百多个,可识的约有一千五百字。这些字用尖利的工具契刻,也有用类似毛笔所写的墨书或朱书文字。笔画瘦硬方直,线条无论粗细都显得迥劲而有立体感,表现出契刻者运刀如笔的娴熟技巧。书法风格也随着时期的不同而迥异,或纤细谨密,或草率粗放。甲骨文已具备“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假借、转注、形声)的汉字构造法则,包含着书法艺术的诸多因素,从其点画、结字、章法来看,浑然一体又富于变化,体现了古代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修养。

图1-11 甲骨文

图1-12 甲骨文列表

图1-13 石刻甲骨文

图1-14 骨刻甲骨文

1.2.2 金文

金文也叫钟鼎文。比甲骨文稍晚出现(如图1-15)。西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钟、鼎等器物上的铭文。

图1-15 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是先秦书法的主要内容,它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所以殷周初期的金文从文字结构到笔画都与殷商的甲骨文相近,它们均带有记事图画的痕迹。只是由于金文铸造与甲骨文镌刻方法的差异,使金文显得更加圆润。

图1-16 石鼓文

1.2.3 石鼓文

石鼓文,唐初期发现周秦刻在十个石鼓上的文字,高约二尺,径约三尺,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先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如图1-16)。石刻现存故宫,是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文字体不像甲骨文、金文那样有雄浑厚朴的大度之气,而是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笔画圆劲挺拔、结构紧密浑厚、风格朴茂自然,是历代书家学习篆书的重要范本。

1.2.4 篆书

篆书包括大篆、小篆。

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周宣王时,太史籀对甲骨文等古文字进行整理之后,作《大篆》十五篇,因其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籀篆、籀书、史书”。因为大篆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所以很多字与甲骨文很相似。大篆字体粗犷有力,厚重古朴,行款已趋向线条化,规范化(如图1-17~1-19)。

图1-17 刻写秦篆的石碑

图1-18 钟鼎文

图1-19 秦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李斯等人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和规范创造了小篆,小篆字体均圆整齐,上紧下松,布白匀称,带有图案的装饰美。

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1.2.5 隶书

相传秦始皇时,有个叫程邈的小官因罪入狱,其入狱前曾当过县狱吏,负责文书一类的差事。程邈在狱中无事可做,而当时正值秦始皇推行“书同文”政策,当时使用的小篆不便于速写,而且费时费事,影响工作速度和效率。程邈以前身为狱吏,深知小篆难以适应公务,于是他在监狱中一心钻研,将小篆字体结构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将线条变为笔划,创造了更便于书写的隶书。

隶书的重要特点是笔画平直、结构方正,几种笔画较为固定,再有就是改造合体字的偏旁,并使它固定统一。这样就使得隶书较篆书易记、易写,适应了时代日益发展的要求(如图1-20~1-22)。

图1-20 隶书

图1-21 隶书诗句

图1-22 隶书诗歌

隶书的定型也有自己的发展过程。从大的方面说,隶书有秦隶和汉隶的区别。秦隶的形体,从出土文物中的权,量器的诏版上可以看到一些特点。这时隶书结体还是纵势长方的,字的大小不拘。有人称此隶为“古隶”,西汉初期仍沿用这种字体。

隶书随着时代而逐渐改易,到了东汉,形成了定型的汉隶。特别是到了汉恒帝、灵帝时期(公元174~189),汉隶达到鼎盛时期,后世学隶书以汉碑为典范。汉隶定型的字体,主要是指此时期的字迹。

定型的隶书在书法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用笔上方中有圆,藏锋、露锋诸法具备;在笔画形态上出现了蚕头燕尾的特点,长横画有蚕头,有波势,有仰俯,有桀尾;体势上,由纵势变为正方,又变为扁方的横式;结构上,中观紧收,笔画向左右开展,呈左右对称的“八字形”,固有汉隶“八分”的说法,所以端庄古雅,左右舒展,有均衡美。

隶书从用笔到结字所形成的风格,既庄严严整,又变化多姿。这种字体,上乘篆和古隶,下启楷书,用笔通行、草。所以隶书在书法上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1.2.6 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西汉开始萌芽,经过东汉,唐朝兴盛。一千多年来唐楷一直作为汉字的标准字体。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诸逐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如图1-23)。

图1-23 楷书词

1.2.7 草书

草书的发展是从汉代开始的,由汉至唐是一度极盛的时期,形成了章草,今草,狂草和行草。它既具有自身的规律,又能抒发自我的情怀。今草是草书的主体,笔势连绵回绕,简约为本,点画相连,态势飞动,一气呵成,节奏强烈,行云流水,(如图1-24)。

图1-24 草书“寿”

1.2.8 行书

行书产生于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兼有楷书字形易识,又兼草书书写快捷之长,所以至今与楷书一样成为常用字体。相传是后汉桓、灵帝时一位书法家刘德升所创,在当时,并没有普遍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王羲之被尊为“书圣”。其特点为行笔劲速,节奏轻快,点画流动,用笔活泼(如图1-25~1-27)。

图1-25 行书1

图1-26 行书2

图1-27 行书3

1.2.9 宋体

北宋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刻字时产生了一种横轻竖重,阅读醒目的印刷体,后称宋体。到了明宋代演变为笔划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当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体扁扁的洪武体,如职官的街牌、灯笼、告示等都采用这种字体。特点为横细竖粗、撇如刀、点如瓜子、捺如扫,笔划严谨,带有装饰性的点线,字形方正典雅,严肃大方,是美术字体之首(如图1-29~1-31)。

图1-28 宋体

图1-29 宋体钢笔字

图1-30 细宋体

图1-31 宋体的八大笔画

仿宋体

仿宋体是现代宋体的一种,又称为新宋,仿宋体是采用宋体结构、楷书笔画的较为清秀挺拔的字体,仿宋体由于笔画横竖粗细均匀,讲究顿笔,挺拔秀丽,所以适合手写,仿宋体常用于排印副标题、诗词短文、批注、引文等,在一些读物中也用来排印正文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