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区域农牧业资源与经济发展研究
中国农牧交错带分为北方农牧交错带和南方农牧交错区,本研究所选择的研究区域仅指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
一、关于研究区域选择的原因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蒙古高原南缘的一部分,本研究涉及的区域调查范围包括属于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内蒙古中东部部分县与河北省北部部分县:内蒙古中东部包括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市和赤峰市的农牧交错县;河北省北部包括张家口市的张北、康保、沽源、尚义4县与承德市的丰宁和围场2县。选择该区域研究农牧业一体化经营主体培育问题具有典型性。
(一)区域所处区位农牧交错特征明显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向西北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是地处中国东南部农业区与西北部草原牧区中间的一个狭长地带,其走向北起大兴安岭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向南至内蒙古通辽市和赤峰市,再沿长城经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中南部向西南延伸,直至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和宁夏南部的交接地带。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与内蒙古的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和鄂尔多斯草原等牧区草原连接,牧区为其提供优良畜种和养殖经验,并能够利用牧区廉价而丰富的畜种进行冷季异地育肥。牧区养殖业冬季饲草不足,还可以为该区提供饲料饲草销售市场。同时,该区域与吉林、辽宁、河北、山西等地的农区著名玉米产区连接,农区为其提供饲料饲草,以及畜产品销售市场。所以,该区域可充分利用结实玉米和青贮玉米饲料和农作物资源发展高效畜牧业。依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与草地交错分布的特点、农牧结合的产业特色,以及联结农区与牧区的区位优势,该特殊区域与纯农区和纯牧区相比,能流、物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应该更快捷、更畅通。但是如果仍以传统的农牧业经营方式追求经济增长较难,必须找到能够发挥农牧业资源与产业优势、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新增长点。
(二)耕草地资源交错分布、农牧业产业复合经营具有典型性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具有农田与草地交错分布、种植业和草地畜牧业并存,具有生态脆弱特征的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由于该区域特殊的地理位置,不具有像江南、西部、东部地区发展工业与其他产业的优势,因而,农牧业成为该特殊区域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该区域传统的农牧业经营方式已经不适应农业产业发展的要求,需要创新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只有发挥资源、产业与区位优势,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耕草地资源,转变传统农牧业经营方式为现代农牧业一体化经营方式,优化农牧业结构,将农牧业生产、加工、流通与销售等环节紧密结合,通过耕地流转等方式形成规模化经营,创新与培育新型农牧业一体化经营主体,形成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经营体系,才能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所以,该区域农牧业一体化经营主体创新与培育的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不仅对该区域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民收入的增加具有一定的实践与理论指导意义,而且对其他类似区域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与培育,以及发展现代农牧业纵横一体化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区域生态建设、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研究意义重大
由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特殊的农区与牧区交汇的区位优势、耕草地交错分布的资源优势与农牧业产业并重的特征,该区域在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对该区域现代农牧业经营主体、组织结构、经营模式和经营体系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具体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表现为:该研究顺应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始终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将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将发展节约型、生态型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主要形式;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发展目标。依据企业理论,企业效率不仅取决于生产成本、还受制于交易成本的节约度,而不同的农业一体化组织在节约两种成本方面有不同的优势。该研究通过分析农牧业一体化组织结构、主体行为目标及其影响因素、农牧业一体化经营绩效等问题,形成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研究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培育新型农业产业体系的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学术参考价值。该主题研究通过实地调查,深入研究农牧业一体化主体结构、行为与绩效,探索发育良好的新型农牧业一体化经营主体的结构模式;研究发展与培育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经营主体的制约因素与客观条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研究结论既对揭示类型区农牧业经济发展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又对中国农牧交错带发展现代农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同时,对整个国家的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农民增收,以及对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形成大系统的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牧业产业的相关研究
关于农牧交错区域农牧业产业的相关研究包括农牧业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农牧业结构与农牧业经营模式等相关问题研究。
(一)农牧交错区的土地利用方式研究
由于农牧交错区农田与草地交错分布的特点、农牧业结合经营的特征,农牧业产业的土地利用方式显得非常重要。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方式研究较早的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杨志荣等、王静爱研究认为,北方农牧交错带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变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并指出农牧交错带面临着粮食与生态双重危机,应当充分利用人均耕地和草地资源优势;毛留喜研究认为,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基本上符合“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但是存在重农轻牧、广种薄收等土地利用问题;高清竹等对该区域土地利用分析表明,农田和草地是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农业与牧业用地的互动特征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苏金华、安萍莉等在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历史进行比较后认为,由于长期过度开垦,农牧用地不协调问题严重影响该区的环境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并指出牧草地在该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草地建设是农牧交错带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饶丽娜等通过对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影响的分析研究结论表明,草地对土壤有机质的保持优于耕地,所以农牧交错区域的农牧业土地利用应适当增加草地的利用比例,或继续实施退耕还草的方式,适当调整农牧业比例,在畜牧业结构中增加草地畜牧业的比例。
(二)农牧交错区的农牧业经营模式研究
基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农牧业结合经营的结构与比例也有所区别,已有农牧业经营模式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农牧业结构方面进行研究的。张彩清等对内蒙古化德县不同类型农业结构模式进行了分析,将“菜-经-粮-羊(M1)”、“粮-经-菜-羊-牛(M2)”、“菜-粮-经-羊-猪(M3)”、“粮-菜-经(M4)”四种结构优劣排序为M3>M1>M2>M4,并认为要实现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必须有合理的农牧业和种植业结构比例,建立以粮食自给为基础、以饲料作物生产为重点、以经济作物为动力并能协调发展的“粮-经-草”三元结构;王明利等从我国农业结构“以粮为纲”、“粮经”二元结构、“粮经饲”三元结构的演变背景出发,分析了农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与调整目的,并提出我国目前与将来发展方向应当重视牧草产业的发展,将农业结构调整为“粮+经+饲+草”四元结构。
陈建华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角度研究了农牧交错带生态治理模式,并分析了几种典型模式的综合效益。孟全省研究认为,西北干旱地区生态农业应具有的部分特点表现为:通过物质、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降低成本,提高效益。郑家明等提出,应当建立一个以农促牧、以牧促农、以农牧产品促加工业的“种、养、加”开放型农业生产新体系,发展现代农牧业,其主要特点是高产、优质、低耗、高效和无污染,维持最佳生态平衡,实现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刘志颐对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化德县生态经济模式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方法量化分析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剖析并总结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县域生态经济系统及其子系统存在的问题、矛盾和内在发展规律,并从农牧交错带生态经济系统的内在机制出发,分析了适合该区域发展的经济模式,结论显示:发展生态经济是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和有效途径。
三、关于农牧业一体化的研究
在影响产业发展的行为决策、资源配置与经济绩效的多种因素中,产权制度功能、交易费用理论极其重要。科斯认为,任何企业形式、经济体制及制度选择和安排都要付出一定的交易费用。诺思提出,制度是决定长期经济绩效的根本因素,制度安排之所以被创新,是因为潜在的外部性利润无法在现有的制度安排结构内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制度选择和制度创新;通过农业产业化的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同时,依据规模经济理论,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集中化、专业化、一体化的生产形式,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费用,有利于扩大经营主体的规模,推动关联产业集群的形成。
我国学者与专家也非常赞同农业一体化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与生产成本。牛若峰称,农业产业化为“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是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并提出农业产业纵向一体化模式。陈吉元认为,农业产业化就是“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的农业”,即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的经营原则,实行多层次、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发展各具特色的“龙”型产业实体或体系,形成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曹俊杰等研究认为,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成功途径之一是农业专业化、组织化和产业化。冯开文等通过对中国农村家庭责任制、乡镇企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一体化)、专业合作社等各种微观经济组织发展变革的回顾,运用制度经济学、博弈论方法分析了从农民组织化向农业一体化转变的内在机理,并论证走合作社主导的农业一体化道路将是我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发展方向。曾霖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反应模型对农业一体化经营效益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业一体化水平越高,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也就越高,农民生活水平也就越高。这一验证进一步表明:农业一体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有效制度创新。同时,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表明:农业一体化产生的超额利润越多,各参与主体进行合作付出的成本越小,参与主体之间的相对成本之和小于1以及参与主体贴现因子越大,农业一体化实施的可能性就越大。
对于农牧业横向一体化研究的文献较少,冯丽肖等研究认为,华北农牧交错区畜牧业是转化农业副产品、无偿利用草场、以残屑食物链增值和环境外部效益支撑的“数量”型畜牧业,认为放牧条件下以青玉米为代表的人工饲草投入,更大程度上加剧草地超载,需要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发展高效替代产业的途径解决区域畜牧业外部性问题。郭艳玲认为,在农牧交错区应利用农耕土地多的优势,在有水源的地区建立高产饲草料基地,发展舍饲畜牧业。孙芳等提出,该区域在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和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应当发展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