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区域农牧业一体化理论依据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作为一个具有资源、产业和区位优势的特殊区域,在国家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的背景下,在发挥区域的农牧业一体化优势的基础上,如何充分利用国家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的优势条件,以及在此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发达地区对农牧交错带形成的辐射带动与扩散效应,该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依据包括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经济一体化理论。
一、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主要总结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均衡发展的规律与发展趋势,主要理论包括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这些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区域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劳动力和技术三个要素的投入状况,而各个要素的报酬取决于其边际生产力。在市场竞争机制下,生产要素为实现其最高边际报酬率而流动,资本、劳动力与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将导致区域发展的均衡。因此,尽管各区域存在着要素禀赋和发展程度的差异,但是由于劳动力总是从低工资的欠发达地区向高工资的发达地区流动,以取得更多的劳动报酬。同理,资本从高工资的发达地区向低工资的欠发达地区流动,以取得更多的资本收益。所以要素的自由流动,最后将导致各要素收益平均化,从而达到各地区经济平衡增长的结果。该理论主张在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均衡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该理论的缺陷是没有考虑区域内地区之间距离产生的运输成本。对于京津冀区域来说,京津两市具有资本与技术的优势,河北省具有环绕京津的区位优势,北方农牧交错带具有环绕京津冀的区位优势,通过这些优势的互补,可以减少空间距离产生的成本。那么,对于地处环京津冀区域的北方农牧交错带来说,该特殊区域不仅在要素方面呈现耕地与草地交错分布的优势条件,而且还具有既与农区接壤、又与牧区交接、也紧邻京津冀区域的区位优势。所以,与其他省市相比,无论北方农牧交错带引进农区的养殖业所需饲料饲草原料,还是引进牧区的畜牧业牲畜良种,或向京津冀各大城市出售农畜产品与引入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均具有运输距离短、运输成本低的优势。因此,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作为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牧业产业一体化经营主体培育、生产要素与农畜产品市场自由流动、技术与资金引入等社会服务融合与农牧业一体化体系发展的理论依据。
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区域间的不平衡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包括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这个观点体现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的一个侧面。该理论的回流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不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扩散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发展差异逐渐缩小。基于此,缪尔达尔提出,区域经济发展应当优先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不发达地区的发展,这就需要政府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以缩小经济差异。艾尔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论提出与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相对应的“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也是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的体现。该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因此区域差异会逐渐扩大;但从长期来看,“涓滴效应”将缩小区域差异。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将区域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划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中心区发展条件较优越,经济效益较高,处于支配地位;外围区发展条件较差,经济效益较低,处于被支配地位。该观点也体现出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因此,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生产要素从外围区向中心区的净转移。在经济发展初始阶段,二元结构十分明显,随着政府政策干预,中心和外围界限会逐渐消失,经济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一体化,各区域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对京津冀区域农业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农业一体化发展政策具有指导意义。依据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对环京津冀区域的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牧业一体化经营转型升级同样适用,在京津冀农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其生产要素先流向具有经济发展优势或处于经济发展中心的京津冀地区,使京津冀区域与周边区域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生产要素的扩散效应或“涓滴效应”,使各种要素从发达的京津冀区域向外围不发达区域北方农牧交错带流动,使区域发展差异逐渐缩小,实现各区域农牧业一体化经营效率整体提高的目的。
三、比较优势理论与经济一体化理论
斯密的绝对比较优势理论与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理论都论述了比较优势会产生区域分工,在一定的区域内有分工的情况下就会形成区域产业的专业化。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的观点认为,区域分工产生的原因不仅仅有区域的比较优势,还在于产业的规模经济。这充分说明在一定的区域内应当形成有效的、合理的区域分工体系,即形成区域内统一的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服务市场的经济一体化。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在1961年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就过程而言,它包括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差别的种种举措;就状态而言,则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形式的差别待遇的消失。也有观点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内地区之间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向经济政策的统一逐步深化。
该理论应用于农牧业产业的区域一体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体现各地区农牧业产业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要在区域内各地区之间形成农业产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一系列的区域一体化服务体系,以及形成农牧业产业生产要素市场、农畜产品市场一体化体系,同时形成农牧产品生产、销售与加工一体化的区域间农牧业产业纵横一体化经营体系。该理论也成为北方农牧交错带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依据,即北方农牧交错带与农业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京津冀区域比较,其畜牧业专业化程度较高,产业优势突出,可以大力发展畜牧业供给京津冀畜产品市场;北方农牧交错带与相邻的牧区比较,其生产要素、产品市场,以及距离京津冀区域的区位和交通优势突出,所以既要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又要与这些相邻区域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联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