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献评价与本书研究内容概述
一、已有研究成果的借鉴作用与本书研究的角度
通过上述区域研究文献与农牧业一体化组织结构研究文献的回顾总结研究特点如下:
第一,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的研究文献较多,而对农牧交错带农业经营模式的研究文献较少,即使有农牧业经营模式方面的研究,其研究内容也大多数是单独研究农业结构的“粮经”“粮经饲”的农牧业横向结合模式,或单独研究和分析“种、养、加”的纵向结合,没有将农牧业横向结合经营与纵向一体化相联系进行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经营综合研究。已有的研究也很少运用经济学理论进行规范分析,以及很少有应用数量经济方法对农牧业经营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
第二,已有研究文献大多是从宏观角度出发分析和研究农牧交错带农牧业的传统经营结构、有关生态农业模式,同时多为说明模式存在的合理性或发展新模式的必要性分析,对于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经营主体培育、综合经营体系构建的微观研究较少,对现代农牧结合经营模式选择所需要发展和培育新型主体的条件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更少。
第三,中外学者对农业一体化的相关研究已有相当的广度及深度。但是,从研究对象看,大部分研究区域涉及的是发达、较发达地区的农业产业化或农业一体化问题。对经济欠发达、但又以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类似于农牧交错区的农牧业一体化研究文献较少。
第四,已有的对农业经营主体结构、行为、绩效研究成果略有不足的是涉及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经营体系的研究较少。所以,对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有继续深入研究的必要。已有的对农业经营主体结构、行为、绩效研究,以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对本问题的研究均具有借鉴意义。
第五,纵观历史,横看世界各国,已有的对农业经营规模与耕地流转问题的研究大多体现在种植业经营的效率方面,很少研究种养业结合经营的规模化问题。但是,专家对农业规模经营的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成果显著,他们的真知灼见对农业规模经营研究与实践将起到借鉴与启发作用。但是农业规模化经营不仅仅体现在种植业数量规模的扩大,还应当注重种养业结合经营与种养加销产业链延长的规模拓展。
所以,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给农牧交错带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研究提供大量的科学依据的条件下,本研究在借鉴中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具有的区位、资源与产业特征,以及其传统的农牧业结合经营背景,从农牧业经营组织结构、经营主体模式选择着手,对转变农牧业增长方式、选择与创新现代农牧业经营主体运行机制的效率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其研究特点表现为:应用微观经济理论与计量经济方法,深入分析了特殊区域农牧业横向结合一体化规模经营,又强调农牧业纵向一体化规模经营的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经营体系的结构、行为与绩效;并研究了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经营主体培育、经营模式创新和综合经营体系构建的相关问题与具体措施。
二、主要研究内容
本书研究目的为:通过分析农牧业一体化主体结构、行为目标与影响因素,比较其经营绩效,确定农牧业一体化主体的发展方向。为此,设计十一章内容,内容归纳为七大部分。
1.第一部分——农牧业一体化研究文献与理论基础
本部分内容分两章主要包括农牧交错带农牧业产业相关研究成果综述与区域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经营主体研究的理论基础。
①农牧交错带与农牧业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与本书内容安排。本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研究区域选择的依据、分析已有的该区域农牧业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文献;简单介绍本书对农牧交错带农牧业产业经营主体研究的内容安排、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等。
②农牧业一体化经营主体研究的理论基础。本部分内容归纳并介绍农牧业产业横向一体化经营、纵向一体化经营的理论依据,以及简单分析规模化经营的理论依据与农牧业经营制度的理论依据。
2.农牧业一体化经营主体结构
本部分内容分两章,主要分析区域资源条件与农牧业产业特征,以及农牧业产业结构与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组织结构,并评价优劣。
(1)区域资源条件与农牧业产业特征。本章内容主要描述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条件,简单分析该区域农牧业产业发展特征与优劣势。
(2)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结构。本章内容分析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结构,包括农牧业横向一体化结构和农牧业纵向一体化结构,以及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结构,表现为:
①农牧业横向一体化经营结构分析。调查分析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资源状况、农牧业结构和特征;分析农牧业横向一体化——“种植业+养殖业”经营模式的经济与生态效益。
②农牧业纵向一体化经营结构分析。归纳调查地农牧业产品生产者与加工、运输、销售等产业主体联结的纵向一体化组织结构,分为种养业专业大户、涉农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定性与定量分析各组织结构的综合生产能力。
③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经营结构分析。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组织结构是农牧业横向一体化与纵向一体化的有效结合,分析研究区农牧业纵横一体化主体行为对农村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影响,比较其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
3.第三部分——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经营主体行为
本部分内容包括两章内容,一章为文体行为定性分析,一章为主体行为定量分析,主要分析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经营主体意愿、行为选择及影响因素。
①区域小农户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分析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小农户转出耕地的意愿与行为,以及影响因素;农户参与一体化组织的意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②区域一体化主体行为与影响因素分析。分析该区域各经营主体(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调整农牧业结构、转入耕地的意愿与行为,以及影响因素;经营主体选择纵横一体化经营的意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4.第四部分——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经营绩效
本部分内容包括两章,主要分析各个经营主体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①各经营主体经营农牧业经济效益分析。通过在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料,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比较分析各类农牧业一体化主体经营农牧业的经济效益;应用计量经济分析法分析各类主体经营农牧业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比较分析各主体自身的运营效率,评价其经济效益。
②各经营主体经营农牧业社会效益分析。应用所调查资料,定性与定量比较分析各类农牧业一体化经营主体对资源节约、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素质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耕地流转和资源配置的影响,评价其社会效益。
5.第五部分——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经营经验借鉴
本部分内容包括一章,主要基于日本北海道调查资料分析日本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的经营模式、运行机制与政策制度。
①农牧业横向一体化分析。利用调查资料结合案例分析日本北海道家庭牧场农牧业结合经营、养殖业依赖种植业的经营模式节约成本与增加收入的经营经验。
②农牧业与其他产业纵向一体化分析。定性分析日本全国、都道府县和地方基层三级农业协同组织的服务功能,结合案例分析家庭牧场农牧业经营纵向一体化经营绩效。
6.第六部分——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环京津农牧区农牧业一体化发展方向
本部分内容包括一章,主要分析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环京津的农牧交错区农牧业一体化经营主体培育与农牧业一体化经营体系构建问题。
①京津冀优势产业比较分析。利用统计资料,通过各地区区位商的计算,分析京津冀三地的优势产业与专业化水平,目的是通过比较京津冀三地的农业产业优势,引出处于京津冀周边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农牧业发展优势。
②北方农牧交错区的农牧业优势分析。利用统计资料,通过京津冀蒙各地区农业产业中农林牧渔业区位商的计算比较,以及利用农产品种植规模和产量的计算分析农牧交错区的农产品优势,一方面说明农牧交错带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可以在农牧业产品与农牧业生产要素市场的互补作用;另一方面说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农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7.第七部分——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部分包括一章内容,总结本书各部分内容的研究结论,依据所分析问题与研究结论,提出北方农牧交错带培育新型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经营主体的对策建议。
三、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该区域应当充分发挥资源、产业和区位优势,发展深层次的农牧业一体化经营,即拓宽农牧业横向联合渠道、延长农牧业纵向产业链条,使农民从更长更宽的产业链中分割利润,即农牧业一体化经营主体的发展方向为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经营的新型主体。
1.农牧业经营主体经营模式选择: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经营
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经营模式是农牧业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的结合。农牧业横向一体化是以饲料饲草为纽带的种养业的平面联合经营,以及通过农户之间、农户与企业、农户将耕地入股合作社等流转耕地的形式,通过完善利益机制,实现横向联合使耕地形成规模化经营;农牧业纵向一体化是指农牧业生产、加工、储藏、销售等产业垂直联结经营;纵横一体化为农牧业兼业的多主体、多产业联结的一体化经营形式。
2.农牧业经营主体行为决策: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
分散小农户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其种养业经营是否选择横向一体化结合经营,是否参与合作社、与企业等经营实体联结形成纵向一体化经营,以及农户是否流转耕地实现规模化经营等行为目标为效用最大化;专业大户更注重比较成本投入与产品收益,其行为目标为收益最大化;家庭农场既在经营形式上与农业大户有类似之处,又在农牧业经营目标方面相当于涉农企业,其行为目标为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各种服务,所遵循的原则是节约生产成本、减少交易费用,所以其行为目标为社员利益最大化。
3.农牧业纵横一体化主体经营绩效:追求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提高
农牧业横向一体化通过种养业在饲料饲草与有机肥方面的产品互补,达到节约、循环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提高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节约投入饲料与肥料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农牧业纵横一体化通过企业或合作社批量低价提供生产资料,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供技术服务避免盲目生产,减少了损失;提供市场信息规避销售风险,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共享生产环节外其他环节的利润,可以扩展增收空间。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经营可以提高综合效益。所以,应当积极培育新型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经营主体——农户家庭农牧场或农牧业专业大户、农牧业生产合作社、农牧业加工企业。
(二)创新之处与重点难点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冀蒙地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农民增收、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对该区培育新型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经营主体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同时,对该类型区,以及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国家构建资源节约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创新点表现为:
(1)研究对象:将具有资源、产业与区位特征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培育新型农牧业一体化经营主体问题。
(2)研究内容:遵循结构-行为-绩效研究范式,理论与实证分析农牧业一体化组织结构、主体行为、经营绩效问题,提出培育农牧业纵横一体化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经营模式,构建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的最佳结构模式,形成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经营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综合系统研究完整的理论体系。
(3)研究方法:应用产业组织理论、效用理论、成本理论分析农牧业经营主体行为目标;应用规模经济理论、机会成本理论与交易费用理论分析农牧业经营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与发展方向;利用计量经济方法、成本效益法量化分析农牧业纵横一体化主体行为的影响因素与经营绩效;利用区位商的计算来判断区域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与发展优势,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是该研究的创新之一。
研究问题的重点是通过理论分析、实地调查、效益比较与计量经济分析,研究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经营主体结构、行为目标与影响因素,以及各类不同形式的主体结构经营绩效,确定培育新型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经营主体方向。研究的难点是考察各种农牧业一体化主体经营绩效指标值的获取与计算。
四、基本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经营主体行为决策直接影响农牧业经营效益。所以,本题基于结构-行为-绩效理论研究范式,采用点面结合、问卷与访谈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对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结构、主体行为及其绩效逐层展开研究。研究方法框架为:
1.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组织结构
(1)理论分析。依据产业组织理论、交易费用理论比较分析各类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组织的生产成本与交易费用,显示不同主体的优劣。
(2)资料借鉴与案例分析。借鉴国内外农业纵横一体化发展的先进管理经验与政策制度,结合案例分析归纳适合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组织形式及新型主体经营结构。
2.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经营主体行为
(1)理论分析。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应用模型D(I)=P{(A-C)>I}分析各主体行为决策问题。A为选择农牧业一体化的预期收益,C为成本,I为当前收益,D(I)为决策函数。如果预期收益减成本大于当前收益,农牧业经营主体愿意选择该农牧业一体化组织结构形式。该理论分析结论为计量经济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2)计量分析。设定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牧业一体化主体行为的影响因素。
Y的分布函数形式:;化简为:
分析农户是否愿意参与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经营组织时,设一种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经营组织为因变量(Y),各种影响因素为解释变量(Xi)。假设选择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组织结构经营为Y=1,其概率为P;不选择为Y=0。回归结果显示变量的影响方向与影响程度。
分析农户是否愿意流转土地时,设是否愿意流转或流转与否为因变量(Y),各种影响因素为解释变量(Xi)。假设选择流转耕地为Y=1,其概率为P;选择不流转耕地为Y=0。回归结果显示各种变量对农户流转耕地意愿的影响方向与影响程度。
3.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组织经营绩效
(1)计量分析。设定多元回归模型为:
Y为因变量,表示农户收入。各种因素Xi、Rj、Mk为解释变量,Xi表征农户家庭特征因素的变量;Rj表征地区虚变量;Mk表征各类农牧业一体化组织形式。回归结果显示各影响因素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2)成本效益分析。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分析各种农牧业一体化经营结构与组织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评价各种农牧业一体化经营结构的优劣。
4.农牧业产业区域专业化水平
利用区位商计算结果比较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计算公式为:
i为产业;j为地区;X为总产值。LQij表示j地区i产业的区位商,也可以表达j地区i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当LQij>1时,可以认为i产业是j地区的专业化部门,具有比较优势,LQij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比较优势越明显;LQij=1,表明i产业在j地区是均势产业;当LQij<1,说明i产业在j地区是非专业化生产部门,属于劣势产业,竞争能力弱。这里利用区位商判断一个地区某产业专业化程度的高低,并比较京津冀区域内三地的农业产业专业化程度,以及比较京津冀区域周边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农牧业产业优势。
(二)技术路线
基于研究背景与问题,以及本研究的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形成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图1-1 技术路线
第一步,在理论分析、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形成本研究各部分的基本假设。假设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牧业一体化经营主体有农户、家庭农牧场、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多元主体,这些主体经营目标不完全相同,农户的行为目标是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主,兼有其他经营目标,涉农企业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合作社经营目标为社员利益最大化,家庭农牧场的经营目标为收益最大化。在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分析研究该特殊区域农牧业资源特征、农牧业一体化经营主体行为目标、组织结构、经营绩效等。
第二步,通过选择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地,进行农牧业经营主体的抽样调查,获取农牧业经营的农户、公司和合作社的第一手资料。并分析该区的农牧业特征、农牧业主体结构、农牧业经营行为目标,同时,选择实行农牧业结合经营的非农牧交错区典型农业区域的农户、涉农企业、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主体进行调查,分析这些区域不同主体经营行为目标与绩效,并与农牧交错区加以对比分析。
第三步,在上一步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农牧交错区与非农牧交错区不同的农牧业一体化经营主体、组织结构、经营行为与经营绩效。应用所调查资料分析各类区域农牧业经营的农户、公司、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经营行为选择、行为目标、行为结果。
第四步,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先进的农牧业一体化经营的经验借鉴,寻找或创新农牧业一体化经营主体的发展方向与模式,并提出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