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握
握也是常见的动作。查一下字典,了解“抓”和“握”的意思,就可看到前者意为“手指聚拢,使物品固定在手中”,后者意为“五个手指向内侧弯曲合拢,抓住物品”。日语中还有“握寿司”(加醋和鱼片等的饭团)和“握饭团”等词例,可见词义广泛。
人类用手抓物,但四肢动物用脚也能抓物。人类手脚分开使用是在数百万年前站立行走以后才开始的,由于两只脚步行,手就可以解放出来用来抓物,也能进行更精细的操作作业了。猴子和类人猿看起来似乎也用手握住物品,但实际上只是将物品夹在拇指和其他手指之间。这是由它们的骨骼构造决定的,它们的大拇指和其他手指不成向内形状,因此不能像人类那样牢牢地握住物品。我们每天握着各种各样的物品,但没有特别意识到这个动作,可以说“握”是人类建设文明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试想,如果要用机械代替这些动作,其实是很困难的。例如,命令人抓起排列在一起的纸制空杯子和放满水的玻璃杯,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抓起任何一种杯子,圆满完成任务。但是,按照纸杯重量制作的机械手,用它抓放满水的玻璃杯时,杯子便会哧溜落地;相反,如果用按照放满水的玻璃杯子的重量制作的机械手,则会把空纸杯完全捏扁。人类的手在接触杯子的瞬间,能够根据重量调整用力程度,因此,无论哪一个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拿起这两种杯子。
日本人用脚趾抓物的能力很出色,现在还有用脚趾夹笔写字的人,在我国也常有这样的新闻,好多外国人似乎不能理解这种特技。据日本一位名厨师说,学习烹调最迟要在初中二年级以前入门,这是因为在厨房要穿高木屐,训练用脚趾抓住木屐带的能力,而这只有初中以下年龄的人才能掌握。看来这话还是挺有道理的。
下面,我们从工效学角度来分析一下“握”这一动作。首先,从人的角度看,与“握”有关的部位从小到大可以分为以下三类:①仅手腕部位;②手腕和上肢;③手腕、上肢及整个身体。这里主要以①和②为对象加以叙述。以手腕及其关节为中心的指尖动作如图3-2所示。抓握工具可以以此为基础来考虑。
图3-2 手和指的动作范围
接着,就工具方面加以说明。影响工具易握性的主要是形状和大小,这可以通过操作的方便性和出力的大小来评价。图3-3是两种市场上常见的有代表性的旋钮,都用指尖旋转。从图中可以看出,想与精密的刻度相吻合时,旋钮的直径以小的为好;当旋转中需要较大力量时,直径较大的为好。
图3-3 旋钮的大小和捏法(单位:cm)
图3-4表示用整只手握时,手的形状及其相对应的握时适当的尺寸。可以看出,越易握,用的力自然也就越大。
图3-4 易握的大小(单位:cm)
当旋钮的周围需要一定空间时,可以参考图3-5。抓住旋钮时手的形状如图所示,在各种类型旋钮的周围,若按图中X、Y、Z所示留有一定的尺寸宽裕量,那么操作时就不会感到不方便。
图3-5 旋钮周围余裕的尺寸(大把抓型)
上面就手的构造和握的关系作了说明。抓的动作是所有作业的基础,实际的工具又如何呢?在漫长的历史中,每个合理的工具都充满着智慧。比如历史悠久、具有传统的著名菜刀,一握刀柄就能自然而然地抓住重心,使用也很方便。若仔细琢磨一下就可知道,握手柄的位置与作业是平衡的。
对握的考虑,西方和日本有着很大的区别。例如,西方的食器、小刀和叉子清楚地显示着握的位置,而日本的筷子是平滑而没有制约的。锯子也一样,西方的锯有很讲究的握柄,握的位置也是固定的,而日本的锯柄仅是一根直线形的棒。这种情况与其他差异比较相似,如西方住宅的居室、寝室用途分明,而和式住宅的起居室有各种用途;西装必须根据每个人量体裁衣,而和服则以直线缝制,谁都能穿;西方的包按存放的物品和目的制作,而日本的包袱布什么都可包,等等。可以说无论哪一样,都是东西方不同文化的产物。
这里想再补充一下关于握的计量的趣谈。腌咸菜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人只要凭经验抓一把或一撮盐,就可腌出美味的咸菜。还有如经验丰富的厨师,烹调时只需加作料“少许”或“适量”就能烧出美味来。像这样,在生活中产生了许多即使不用复杂的数字计算而仅靠人的感觉尺度马上就能知道结果的智慧。通过“握”这一小小的动作,也能看到文化的比较,这是很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