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梦回千年的盛世华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9 贞观之治

时间:627~649

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君临天下,至二十三年(649)太宗去世,是为贞观时期。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乱,他实行一系列的开明政策和利国利民的措施,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这个时期是封建社会少有的治世,被后世誉为“贞观之治”。

安民抚农

太宗即位以后,面对的是一个经过战乱洗劫的局面,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吸取历史教训,与民休息,劝课农桑。“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太宗厉行节约,提倡俭朴,终其一生不去泰山封禅。

为了使百姓“衣食有余”,太宗特别重视农业生产。唐朝初年制订“庸”法,也就是农民交纳一定量的绢、布,便可代替徭役,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太宗特别注意不夺农时,即不误农事,他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当太子的加冠典礼和农时发生冲突时,太宗恐妨农时,将冠礼改在十月农闲季节。太宗还用法律手段来落实不违农时的原则,对在农忙时节擅自征发徭役、耽误农时的官员依法论处。

由于太宗为恢复农业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再加上此后连年风调雨顺,出现了清平世界的景象。史书记载,当时“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过往商人从京师到岭南,从山东至于沧海,不用自带粮食,皆取给于路。可谓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任人唯贤

太宗认识到,治理国家靠自己一人是不行的,应当“广任贤良”,所谓“治安之本,唯在得人”。太宗要求臣下推荐人才,自己也留心观察、发现和提拔有用之才,推行“任人唯贤”的路线。太宗选拔人才,基本上做到不以个人恩怨好恶为标准,也不以新旧亲疏为转移。他说:“我选择做官的人,惟才是举。如果没有才能,再亲近的人也不能用;如果有才能,即使是仇人也不会放弃。”魏徵原是太子李建成的部下,曾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计前嫌,对魏徵也加以重用。

太宗认为,所用之才不可求全责备,他说“使人如器”,即根据人才的情况来区别任使。太宗用人,也不以门第为限。他任用的宰相张亮“素寒贱”,马周“孤贫”,戴胄出身“门下录事”。太宗用人还不以华夷为隔,他任用的将领,如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等都是少数民族。同时,太宗也能做到用人不疑。他指出,君臣应“义均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妥,可极言无隐。倘君臣相疑,不能各尽肝膈,实为国之大害也”。

太宗还具有知人之明,对自己臣下的性格、能力了如指掌,因此他能做到人尽其才。太宗曾经对魏徵说:“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正是由于太宗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使得贞观年间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治国才能的杰出人才。太宗靠这批人才尽心竭力的辅佐,使唐王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从谏如流

太宗善于纳谏,他对侍臣说:“朕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太宗对于臣下的谏书,相当重视。他说:“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魏徵和太宗的关系就是贞观朝进谏和纳谏的典范。

在太宗的倡导下,进谏蔚然成风,不仅大臣进谏,连宫中的长孙皇后、徐贤妃也能进谏。为了集思广益,太宗把各种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化。他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入阁议事,要有谏官随同,有失便谏。贞观元年,太宗下诏“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参与讨论。太宗还规定,五品以上京官,要轮流到宫中值宿。

任人唯贤、从谏如流是太宗政治上取得成功的两个重要的主观原因。太宗之所以能成为封建帝王的典范,可以说,与他能够知人善任、兼听纳谏关系极大。

蛮夷职贡图·唐·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