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第1章 引 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如果自变量是连续的量的变化,则要求所选自变量的检查点一般( )为宜,只有这样,才能足以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函数关系。
A.2~3个左右
B.3~5个左右
C.5~7个左右
D.越多越好
【答案】B
【解析】对于不同的实验目的,实验所选用的自变量数量不同,因素型实验的自变量一般不超过4个水平,函数型实验的自变量水平应为3~5个左右才能足以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函数关系。
2实验心理学中,挑选被试时最应注意( )。
A.被试数量最好达到30个
B.被试要具有代表性
C.随机选取被试
D.最好选择有经验的被试
【答案】B
【解析】实验心理学中,常常以一些样本来推导总体。因此,要注意取样有代表性。样本容量达到一定的数量及随机选取被试都是为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3冯特(W.Wundt)对心理学的最深远的贡献是( )。
A.对感觉元素的描述
B.建立了作为实证科学的心理学
C.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
D.发明了最小可觉差的方法
【答案】B
【解析】A项,对感觉元素的描述是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但不是最深远的贡献。B项,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室,这被认为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也是冯特对心理学最深远的贡献。C项,为赫尔姆霍兹对心理学贡献。D项,为费希纳对心理学贡献。
二、多项选择题
1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哪几种方法?( )
A.恒定法
B.匹配法
C.抵消平衡法
D.随机化法
【答案】ABCD
【解析】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主要有: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抵消平衡法和统计控制法。①排除法:采取一定的手段或措施,排除可能对实验结果不利的各种环境刺激、实验条件的额外因素或主试被试方面的主观因素;②恒定法:当额外变量无法消除或很难消除时,使额外因素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以排除其变化对结果造成的干扰;③匹配法:根据被试某些方面的特征或行为表现,将被试划分为具有相同特点的若干组,使各组特点基本相同;④随机取样法:平衡被试间个体差异因素的一种常用方法,通常以随机抽取被试样本和随机分配被试来实现;⑤抵消平衡法:在额外变量既不能消除也不能保持恒定的情况下,通过实验程序设计的方法抵消或平衡额外因素带来的误差;⑥统计控制法:当实验中某些额外因素未能加以有效控制时,可以采用剔除极端数据,统计校正或根据主试的观察剔除不可靠的数据,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一般用在实验之后。
2反应变量应具备的特点有( )。
A.特异性
B.客观性
C.数量化
D.量程恰当
【答案】ABCD
【解析】因变量是由实验者操纵自变量所引起的被试的某种反应,因此,又称反应变量。反应变量的特点包括特异性、客观性、数量化和量程恰当。具体来说:①特异性是指反应的指标能够度量某刺激所引起的真实反应;②客观性是指不同的研究观察者或不同次数的观察只要是反应相同,其指标也应该相同。当然允许观测的随机误差;③数量化是指反应的指标能数量化,也就便于记录,便于统计,并且量化的指标能进行比较;④量程恰当是指设计实验任务和反应指标的指导思想是应使被试的反应情况分布在指标量程的中等范围内,避免出现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
3需要采用恒定法控制的额外变量有( )。
A.实验室物理环境
B.实验过程控制
C.被试的主观态度
D.仪器的性能指标
【答案】ABCD
【解析】恒定法通常用来控制无法消除的某些无关变量,包括无法消除的一些机体变量(年龄、性别、态度等),一些实验环境因素(灯光、噪音、温度、湿度等),与实验程序相关的一些因素(仪器的性能、实验过程等)。
4对于变量的控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对于自变量首先要给以清楚的操作定义
B.对于自变量要选择恰当的范围和间距
C.要选择客观、敏感、能够数量化的反应指标
D.对与实验目的无关的、但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其他变量进行控制
【答案】ABCD
【解析】对于变量控制的实质是保证因变量的变化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因此,变量的控制主要包括操纵自变量、测量因变量及控制额外变量三个方面:①操纵自变量包括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和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②测量因变量包括反应控制、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和避免量程限制;③控制额外变量就是对与实验目的无关的、但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其他变量进行控制。
5在大多数实验室实验中,都会将灯光、噪音等作为( )。
A.自变量
B.因变量
C.额外变量
D.控制变量
【答案】CD
【解析】控制变量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或额外变量。在大多数实验室实验中,灯光、噪音、温度等环境变量,通常作为控制变量,也就是额外变量在实验中保持恒定。
三、简答题
1简述实验心理学在以人类为被试进行研究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答:以人类为被试进行实验研究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主要有:
(1)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
这一原则规定,心理学实验的被试有权利了解实验目的和内容,并仅在自愿同意的情况下参与试验。研究者在实验进行之前必须如实告知被试研究的目的、研究程序以及研究所具有的特点,包括那些可能导致有害影响的内容。即使这种告知可能影响被试乐意参与研究的程度,研究者也要如实履行这项义务。
(2)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
这一原则规定,研究者必须尊重被试的自由,允许被试在任何时候放弃或退出实验。被试应当被告知自己有权利随时选择放弃实验。
(3)保护被试免遭伤害
这一原则要求研究者在实验进行中及完成后,都必须确保被试不会因为实验而产生任何不良反应。在实验进行过程中,研究者必须对被试的状态保持密切注意。因为即使是最缜密、危险程度最小的研究计划都可能产生未曾预料的后果,所以研究者应当随时准备向被试提供帮助和建议。
(4)保密原则
保密原则是指在未经被试许可的条件下,研究者不应泄露被试在实验中的任何表现,尤其是被试的一些个人信息。
2为什么要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
答:操作定义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提出的,他主张一个概念应由测定它的程序来下定义。在心理学上,操作定义是指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所下的定义。对自变量采用操作性定义的理由如下:
(1)现实问题的需要
①在现实实验中,有些概念是非常含糊的。如果不对它们进行明确的定义,那么不但这些实验本身难以进行,而且实验的结果与其他研究者的实验结果也难以比较,因为不同的研究者对所研究概念的理解可能是不同的。
②如研究疲劳对识记的影响。在这个实验中疲劳程度就是自变量,但问题是虽然疲劳这个概念在实际生活中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概念,但是在实验中对它进行量化操作却是件难事,因为它没有一个共同的起点和尺度。
③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采用明确、统一、可以量化的术语对自变量进行严格的规定,这就是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的过程。
(2)操作定义特有的优点
①便于不同研究者之间进行沟通。
②操作定义提高了实验的可操作性、可重复性。
③不同的实验者如果都采用一个有相同操作定义的自变量进行实验。那么他们的结果就有可比性。
④操作定义明确了自变量的内涵,同时也往往指出了自变量操纵的方法。
3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技术主要有哪些?它们真的可以消除实验中的所有误差吗?为什么?
答:(1)额外变量的控制技术主要包括:
①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的一种控制方法,如双盲法。
②恒定法:旨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的一种控制方法。
③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④随机化法: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一种实验技术。
⑤抵消平衡法: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法,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目的的一种实验技术。
⑥统计控制法:属于实验后控制技术,即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的控制方法。
(2)它们不能消除实验中所有误差,主要是因为:
①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它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只能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术不断减少误差,来使测量值不断接近真实值。
②测量值的获得受到测量者、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以及测量环境三个因素的影响,因此,误差只能不断减小,但是无法完全消除。
以最简单的长度测量为例,人们所使用的量具的测量范围会影响人们获得的测量值。当人们采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量具时,人们所获得的测量值可以精确地到1毫米,而当人们采用更精确的最小刻度为0.1毫米的量具时,人们所获得的测量值则可以精确地到0.1毫米。对于复杂的心理现象的测量就更是如此了。与物理学实验一样,心理学也在不断接近理想实验的过程中,从而推断理想实验的结论。
四、综合题
1为了测定在不同空间环境下的个体空间情况,实验分别选择一个面积为10米×10米及20米×20米左右大小的空教室(或大厅)实施实验,准备一把量程大于2米的米尺。实验由3人进行,一人做主试,一人做被试,一人做记录员。主试和被试之间一定要不相识。但是他们和记录员之间都是相识的。整个实验由记录员主持。实验前由记录员告诉被试:“当主试在某一方向的5米处向你慢慢走近,在你觉得不能容忍时,就叫‘站住’。”并对主试说:“你听到‘站住’即停下。”记录员在记录纸上记下主试与被试间的距离。写出这个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和可能出现的额外变量。
答:这是一个关于个人空间的实验。
(1)自变量:不同的空间环境,有两个水平:10米×10米和20米×20米。
(2)因变量:被试喊停时主试和被试间的距离,即被试在某一方向上个人空间圈的大小。
(3)额外变量:题目中明显进行控制的额外变量是主试、被试、记录员之间的人际关系。本类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额外变量还有灯光等环境因素;被试的性别、年龄、情绪状态、情境因素以及民族文化和伦理背景文化等。
2阐述研究假设的特点并提出研究假设的基本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答:(1)研究假设的定义及特点
研究假设是对研究问题提出的设想,一般是对研究问题可能的结论的一种预期,其特点主要有:
①研究假设应该建立在理论或实践等方面的科学依据上。
②研究假设具有预测性,是对可能取得的研究结果的预期。
③研究假设具有可验证性,通过各种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对结果预期进行考证,确定研究假设的真伪。
(2)提出研究假设的基本方法
①演绎推理法:根据某一类问题的一般规律对该类问题中的特定问题可能的结果进行预期,即从一般到个别。
②归纳推理法:通过对大量的事实或实验结论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的关于某一类事物的共同规律陈述,即从个别到一般。
(3)提出研究假设应注意问题
①研究假设在文字表述方面应简明扼要。
②研究假设应具有充分的理论与实证依据。
③通常情况下,研究假设中应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
④在文字叙述方面,研究假设应陈述清楚,避免使用模棱两可的词汇。
⑤研究假设应具有可验证性,能够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得以实现。
3“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该故事说明了什么心理现象?请参照心理学研究的整个程序(查阅文献——实验研究——形成理论——深入研究——实际应用及理论校正),概述对此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的步骤。
答:“和尚挑水”的故事揭示了责任扩散现象,即某一情景中所涉及的个体越多,分散在每个人身上的责任就越小,人们心里越会萌生一种想法,即“自然有人会去做的,我就不必去了”。所以,此时情景引发特定行为的压力也越小。对此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的步骤如下:
(1)查阅文献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和尚挑水”事件进行观察,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责任扩散现象。确定了研究问题后,就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了解对于这一问题,前人是否有研究,研究到了什么程度,从而更为具体地确定自己的研究切入点。查询后发现拉坦内和达利曾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情景来验证责任扩散现象。他们实验的结果为:随着其他旁观者数量的增加,试图帮助陌生人的被试比例下降,即便是对紧急情况做出反应,当想到还有其他人在场时,被试的反应也较慢。这说明人越多,责任越扩散,个人感到必须干预的压力也就越小。
然而,仔细分析拉坦内和达利的实验,不难发现,他们的研究关注的是利他行为,而“和尚挑水”情景涉及的是和自身利益有密切关系的事件。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当情景中涉及的不再是和自身无关的利他行为,而是和自身利益相关的事件,责任扩散现象是否依旧会发生?
(2)实验研究
针对这一问题开始设计实验,即采用什么作为自变量、因变量,需要控制哪些额外变量,根据变量的特点,确定采用什么样的实验设计,是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还是混合设计。对于“和尚挑水”这一实验情景,其中自变量为情景中被试的人数,分为三个水平:1人、2人和3人。因变量为是否发生挑水行为及被试第一次发生挑水行为的延时。由于每个被试只能接受一种实验处理,所以本实验为被试间设计。其中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是被试的饥渴程度,这可以事先通过测定被试口水的粘稠度和让被试进行饥渴主观评定进行测量。当然,也可以设计另一个涉及自身利益的情景进行实验,如让被试呆在强噪音的环境中做算术应用题,考察情景中的被试人数对被试主动寻求减低噪音的行为的影响。
(3)形成理论
根据实验得到的结果,分析其是否与预期的一致,如果一致,则验证了“责任扩散”理论可推广到涉及自身利益的情景中去。如果不一致,也要分析不一致的原因。
(4)深入研究
在做完此实验后,根据得到的结果,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既然责任扩散现象在利他情景和涉及自身利益的情景中都适用,那么是否可以推广到更多的情景中去?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责任扩散程度相同吗?
(5)实际应用及理论校正
实验得到的结果除了用于进一步研究外,更重要的是要用于现实生活,对日常生活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责任扩散现象可以用于企业管理中,对领导如何安置员工,如何分配任务有指导意义。实验结果、理论运用于实践,不仅对现实有指导意义,反过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很可能发现新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围绕新的问题进行新的实验,得到新的结果,从而有助于理论的不断调整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