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856经济学综合基础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09年复旦大学856经济学综合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斯托尔伯-萨缪尔森定理

答:斯托尔伯-萨缪尔森(S-S)定理指:在某些情况下,一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也能使其实际收入趋于增加。斯托尔伯-萨缪尔森定理的基本思想是:关税将增加在受到保护的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收入。如果关税保护的是劳动密集的商品,那么劳动要素的收入将趋于增加。此定理的假设条件如下:

生产技术可以由要素可替代的规模收益不变的生产函数来表示;

两种商品与两种要素的数量固定;

产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调整是瞬时的,在两种商品的生产部门中,劳动与资本总是得到相同的收益,即等于各自的边际产品的收益。

斯托尔伯-萨缪尔森定理表明,在典型的发展中国家里,非熟练劳动必定是最为充裕的生产要素。因此这类国家若对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制造业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其后果是降低这类国家中劳动要素的实际收入。然而,应该注意的是,这个定理是建立在要素自由流动的假设上的。如果这个假设得不到满足,那么结果就会截然不同。

2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答: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简称M-F模型,被描述为“研究开放经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主导政策范式”,是IS-LM模型在开放经济中的形式,同样假定物价水平是固定的,并说明是什么因素引起总产出的短期波动。该模型扩展了开放经济条件下不同政策效应的分析,说明了资本是否自由流动以及不同的汇率制度对一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3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答: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其具体表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限增长趋势和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在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个人的生产资料变成了由许多人共同使用的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另一方面,生产资料和产品却由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扩大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化程度;而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之资本属性的必然性,却像幽灵一样横在这些资料和工人之间,阻碍着生产的物的杠杆和人的杠杆的结合,不允许生产资料正常地发挥作用,不允许工人合乎人性地劳动和生活。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就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根源。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土地价格?决定土地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答:(1)土地价格的含义

土地价格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或者称为资本化的地租收入,即一定面积和丰度的土地的价格相当于一笔货币资本:把这笔货币资本存入银行所获得的利息等于这块土地出租所得的地租。

(2)决定土地价格的影响因素

土地价格的计算公式是: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也就是说,土地价格不外是转化为一定量货币资本的地租,是地租的资本化。决定土地价格的因素有两个:地租和利息。土地价格与地租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息成反比。现实生活中,影响地价的因素还有土地供求状况、国家政策等。地租、利息、供求状况、国家政策等因素相互交叉,共同影响着土地价格的变化。

地租增加,则土地价格也会跟着一定比例的上涨,因为,如果土地价格不跟着涨的话,那么土地出卖者就不会出卖自己的土地,而会把土地用来出租,以获得更高的利益;相反,地租下降,则土地价格也会跟着下降,因为,如果土地价格没有跟着下降的话,那么土地购买者就不会购买土地,而会将购买土地的钱存入银行,以获得更多的利益。

利息下降的话,土地价格就会上涨,因为,如果土地价格不上涨的话,土地购买者就会争相购买土地,以获得更高的利益,从而使土地求大于供,土地价格会上涨。

国家政策也影响土地价格,比如国家宣布将某地作为未来几年的重点建设区域,那么受此信息的影响,当地土地价格就会上涨。现实中,土地价格有上涨的趋势。因为:其一,由于人们对租用土地的需求的增大,地租不断上涨;其二,利息率不断下降。

2什么是效率工资?为什么工人比厂家更清楚自己的生产效率情况时,实行效率工资对厂家有利?

答:(1)效率工资是指企业付给员工的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的工资,这样的工资能够起到有效激励专业人员的作用,可以提高生产率与企业经营绩效,因此,这样的高工资就是效率工资,也就是在这样的工资水平支付下,劳动力成本的相对收益是最高的。简单地说,效率工资,就是企业或其他组织支付给员工的比市场平均水平高得多的工资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的一种激励与薪酬制度。

(2)效率工资的经济假设:通过高水平的效率工资来吸引高素质人才,如要高素质人才接受该效率工资,就必须使其得到效率工资的效用大于其他能得到的保留效用(机会成本),即满足参与约束条件;同时,企业要使高素质人才有积极性选择企业希望他选择的行动,即促使高素质人才努力工作获得高产出,就必须使高素质人才在选择企业所希望的行动(努力工作)时得到的期望效用不小于选择其他行动(如偷懒、兼职等)所得到的期望效用,即满足激励相容约束条件;另外,由于会出现高素质人才在某个企业表现不佳,而换到另一个企业的情况,但其声誉会受到损害,如果企业与高素质人才之间是进行无限次重复博弈,并采取“冷酷战略”,那么被解雇者会因声誉受损而付出代价,使其找新工作的难度和成本大大提高。努力工作获取高水平效率工资,是高素质人才的最优选择;企业一旦发现其不努力工作(如偷懒、兼职等)行为,则严惩偷懒者(解雇),是企业的最优选择。所以,企业与高素质人才之间建立的互惠关系,是效率工资起作用的基本前提假设。

(3)效率工资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更加有效。高素质人才本身的能力素质及工作努力程度如何,只有处于信息强势的本人才最清楚,而处于信息劣势的企业却不完全清楚,所以双方存在非对称信息。那么,企业能够控制的是通过传递工资高低的信号来甄别人才素质的高低和工作努力程度:如果企业选择低工资水平,就会出现能力素质低的人员前来滥竽充数,可能形成“混同均衡”,不易区分人才的良莠;如果企业选择高水平工资(效率工资),就能把那些高素质的人才吸引过来努力工作,而那些素质低的人因不具备应有的素质以及承受不了工作压力,即使给他再高的工资,他也不会选择高水平的效率工资。所以,高水平的效率工资必须选择足够高到导致一种“分离均衡”的出现,使高素质的人才和低素质的人的选择行为不一样;同时,高素质人才也会通过有关素质高信号(如高学历、高职称和以往的工作经验与成绩等),来向企业传递高素质的信号。当然,效率工资的确定具有一定主观性,它取决于企业和人才双方的认同感、所拥有的良好信誉和名声以及效率工资的实际效用。

综上,当工人比厂家更清楚自己的生产效率情况时,实行效率工资是对厂家有利的。

3上海一家电力公司开始实行晚上用电0.3元每度,比白天便宜。问电力公司这种做法是价格歧视吗?是哪种价格歧视?这样做可以增大消费者福利和厂商的效益吗,为什么?

答:(1)电力公司这种做法是价格歧视。理由是:在中国,电力公司是垄断行业;同时,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对于同样的产品收取不同的价格。结合以上这两点可知电力公司这种做法是价格歧视。

(2)价格歧视可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价格歧视。其中,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

本题中,从市场的地理纬度来看,都是在上海电力市场这一市场内,但是从时间维度来看,则分为白天和晚上两个市场,而对于这两个不同的市场,电力公司收取了不同的价格,因此电力公司这种做法属于三级价格歧视。

(3)根据垄断厂商的行为理论,实行价格歧视肯定是能够增大厂商的效益的。与纯粹的垄断厂商理论分析不同的是,本题中这种价格歧视可以增大消费者福利。分析如下:在现实世界中,市场供给往往是有限制的,比如电力公司不可能在同一时间供应出所有需求量的电力来,如果所有的消费者同时使用电力,就会导致电压不足等问题。这样通过实施价格歧视,把一部分消费者隔离出不同的消费时段,而使那些在特定时段真正对电力有极度需求的消费者能用上满意的电,而在不同的时间又能让另一部分消费者用上他们认为满意的电,从整体上改善了消费者的福利,还能起到节约能源的作用。

三、论述题

12008年国际金融风暴暴露了当今国际货币体系的什么缺陷?

答:(1)国际货币体系就是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支付的需要,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原则、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形式的总称。它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各国货币比价即汇率的确定、各国货币的兑换性和对国际支付所采取的措施、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和黄金外汇的流动与转移是否自由等。

(2)当今现行货币体系是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不断演化的产物,学术界也称之为牙买加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步入漫漫长途。1976年IMF通过《牙买加协定》,确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浮动汇率制的合法性,继续维持全球多边自由支付原则。虽然美元的国际本位和国际储备货币地位遭到削弱,但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和国际储备货币职能仍得以延续,IMF原组织机构和职能也得以续存。但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五个基本内容所决定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准则与规范却支离破碎。因此,现存国际货币体系被人们戏称为“无体系的体系”,规则弱化导致重重矛盾。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引发金融市场全球化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加强时,该体系所固有的诸多矛盾日益凸现。

(3)2008年金融危机又被成为次贷危机,是指由美国次级房屋信贷行业违约剧增、信用紧缩问题而引发的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震荡、恐慌和危机。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贷款。次贷危机导致利息上升,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开始在2006年转差,美国利率多次加息,令次级房屋信贷的拖欠以及坏账增加,次级房屋信贷产品的价格大跌,直接导致欧美以及澳洲不少金融机构都出现财政危机,甚至面临破产,牵动全球信贷出现收缩,造成连串的骨牌效应,导致全球股市大跌,最终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

(4)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的事实说明,尽管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利益,但是,缺少一个能提供有效治理的全球性机构对其形成支持,所以应该加强风险评估和建立预警系统。其次,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遭遇挑战。现实告诉人们,改革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势在必行。这次金融危机之所以比亚洲金融危机、拉美危机、俄罗斯危机深重,就是国为它是发生在世界货币的发行国,发生在美国,所以它的爆发一定是全球性的。因为它的货币全球都在用,它的金融体系是伸展到全球各个角落的。所以,着眼于长远,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一定要取得实质性推动,美国一家说了算,甚至西方七国说了算的历史必须结束,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一定要参与进来,形成新的国际经济格局。要改革现有国际金融体系,最理想的方法是发行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货币”,改变以某个国家的货币作为各国的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工具的现状,废止少数发达国家事实上的否决权,特别是要约束美国滥发美元的行为。

2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

答: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即价值量的大小如何决定的问题。

(1)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

商品交换的现实说明,商品交换不可能发生在相同的使用价值之间,只能发生在不同的使用价值之间。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所以能够按一定比例相等,说明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即抽象的人类劳动。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或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

由此可见,两种商品之所以在量上可以互相比较,是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就是价值,这是决定两种商品互相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因此,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两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现在应当进一步指出: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而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商品价值的量的规定性

商品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还有量的规定。商品价值是质和量的统一。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而劳动量是用劳动时间衡量的。但是,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包含以下三点内容: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是:一定时期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者普遍使用的生产条件,主要是劳动工具;生产条件不是过去的,也不是将来的,而是现有的;在商品经济下,生产是一个不断扩大的再生产过程,因此“每种商品的价值量,都不是由这种商品本身包含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它的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请给出三种机制并说明。

答:总需求曲线是指在各种价格水平下、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的轨迹。总需求曲线是描述与每一物价总水平相适应的均衡支出或者说国民收入的图形,它可以由IS-LM模型导出。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主要取决于实际余额效应、利率效应和国际替代效应三个因素。

(1)实际余额效应

当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手中名义资产的数量不会改变,但以货币购买力衡量的实际资产数量会减少,因此人们的资产组合处于非均衡状态。人们就会调整自己的消费行为——降低消费量和实际资产数量,使资产组合重新平衡。因此,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减少;价格水平下降时,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增加。

(2)时际替代效应(利率效应)

价格水平上升会降低实际货币供给,使得LM曲线左移,均衡利率上升。利率上升意味着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加,而未来消费的预期收益提高。因此,人们会减少当前消费量,增加未来消费量。上面的分析表明,价格水平上升,人们会用未来消费替代当前消费从而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当价格水平下降时,人们会用当前消费替代未来消费从而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

(3)国际替代效应(汇率效应)

当一国的价格水平上升时,其他国家的产品会变得相对便宜,本国居民就会用外国产品来替代本国产品,增加对进口品的需求;而外国居民则会用本国产品替代外国产品,减少对出口品的需求。因此,净出口减少进而减少总需求。上述分析表明,当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会用进口替代出口,从而减少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当价格水平下降时,人们会用出口替代进口,从而增加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

从上面三个效应来看,价格水平上升,总需求减少;价格水平下降,总需求增加。因此,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4一个人年轻时候的收入为y,一生分为两个时期,maxU=lnC1+βlnC2,C1+a=y,C2=a(1+r),其他参数都大于0。

(1)求效用最大化时两个时期分别消费多少,并用图形表示;

(2)当β和r变大时C1和C2怎么变,并用图形表示;

(3)当y增大时C1和C2怎么变,并用图形表示。

解:(1)由题,把动态最优化问题重写为: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为:F=lnC1+βlnC2+λ[y-C1-C2/(1+r)]。

求解一阶条件可得:

∂F/∂C1=1/C1-λ=0

∂F/∂C2=β/C2-λ/(1+r)=0

∂F/∂λ=y-C1-C2/(1+r)=0

解得:C1=y/(1+β),C2=yβ(1+r)/(1+β)。用图1表示如下:

图1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

(2)由C1=y/(1+β),C2=yβ(1+r)/(1+β)可知:

当β变大时,C1会变小;C2会增大。如图2所示,当β变大时,均衡点由A点变到B点。

图2 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引起的均衡变化

当r变大时,C1与r无关,所以C1不变。C2与r成正比例关系,所以C2会变大。如图3所示,当r变大时,均衡点由A点变到C点。

图3 利率变化引起的均衡变化

(3)由C1=y/(1+β),C2=yβ(1+r)/(1+β)可知:当y增大时,由于C1、C2都与y成正比例关系,所以C1、C2都会变大。如图4所示,当y增大时,均衡点由A变到D点。

图4 收入变化引起的均衡变化

四、计算分析题

1有关货币持有量的理论。主要是人们持有货币的成本分为两种,一是购买债券利息,二是买债券的手续费。

(1)一个人每月收入为Y,准备均匀支付生活费,打算买卖n次债券,手续费为b每次,问总手续费是多少?求他平均持有的货币量和债券量。

(2)假定利率为r,他没有购买债券,则他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为多少?

(3)最佳的货币持有量和债券持有量。

(4)该理论比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之处是什么?

解:(1)根据题意可知:总手续费为nb。该人持有的货币量为第1期Y,第2期Y(n-1)/n,第n-1期Y/n,第n期为0。由此可得:其平均货币持有量为(Y+0)/2=Y/2;

其平均持有债券量为:[Y(n-1)/n+0]/2=Y(n-1)/(2n)。

(2)当利率为r时,假设购买债券,则收益为R=Yr(n-1)/(2n),这就是持币的机会成本。

(3)根据题意可知:持有货币和债券的总收益为:T=Yr(n-1)/(2n)-nb。

根据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可得:T′=0,得到n2=Yr/(2b)。

由此可知:最佳交易次数n=[Yr/(2b)]1/2

根据(1)问中的平均货币持有量和平均债券持有量可得最佳的债券持有量为:

最佳的货币持有量等于收入减去最佳的债券持有量得:Y/2+Y/2·[Yr/(2b)]1/2

(4)发展之处

与凯恩斯理论相比,这个理论从利润最大化的微观理论方面考虑了买卖债券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并考虑到了买卖债券存在的成本等因素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在某些方面比凯恩斯理论更加接近现实,能更好的解释现实经济现象。

2一个垄断厂家的生产成本为C=0.5aq2,需求函数为P(q)=A-Bq,系数均为正。

(1)求该厂商的最优产量;

(2)最优产量时的平均成本;

(3)设其生产成本函数现在为C=cq,c为(1)中求出的平均成本,求现在其生产的最优产量为多少?

(4)现在又有一个新的厂商进入,其生产成本也是C=cq,与原来的厂商相同。原厂商产量为q1,新厂商产量为q2,市场需求函数为P(q)=A-Bq,问:达到古诺均衡时市场的总产量与单个厂商垄断时比较,产量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说明理由。

(5)当老厂商的成本函数为C=0.5aq2,新厂商的成本函数为C=cq时,求两个厂商的反应函数以及收益最大化一阶条件。

(6)证明总产量在单个老厂商的垄断产量和单个新厂商的垄断产量之间。

解:(1)由C=0.5aq2可得MC=aq。

由P(q)=A-Bq知该厂商收益函数为:R=Pq=(A-Bq)q;

所以该厂边际收益:MR=A-2Bq。

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MR=MC可得:q*=A/(a+2B)。

(2)由C=0.5aq2可得AC=0.5aq2/q=0.5aq。根据最优产量q*=A/(a+2B)可得:最优产量时的平均成本AC*=0.5aq*=0.5aA/(a+2B)。

(3)当生产成本变成C=cq时,MC=c。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MR=MC可得:A-2Bq=c;

解得:q*=(A-c)/(2B)。

因为为(1)中求出的平均成本,所以c=0.5aA/(a+2B)。因此,此时最优的产量为:

(4)根据题意可知:市场需求函数为:P(q)=A-Bq=A-B(q1+q2)。

则老厂商与新厂商的边际收益分别为:MR1=A-2Bq1-Bq2;MR2=A-2Bq2-Bq1

已知MC1=MC2=c,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MR=MC可得:MR1=MC1,q1=(A-c)/(3B);MR2=MC2,q2=(A-c)/(3B)。

故市场总产量为q=q1+q2=2(A-c)/(3B)。

与垄断市场下的产量q*=(A-c)/(2B)相比,q*=3q/4,即寡头条件下,市场总量增加了。

(5)根据题意可得:MR1=A-2Bq1-Bq2,MR2=A-2Bq2-Bq1,MC1=aq1,MC2=c。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可MR=MC得:MR1=MC1,q1=(A-Bq2)/(2B+a);MR2=MC2,q2=(A-c)/(2B)-0.5q1

(6)由(5)可知:q1=(A-Bq2)/(2B+a),q2=(A-c)/(2B)-0.5q1

市场总产量为:q=q1+q2=(2AB+2Bc+aA-ac)/[B(3B+2a)]。

将其与原来两种垄断情况下的产量进行比较,即可得知其处于二者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