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856经济学综合基础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08年复旦大学856经济学综合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4×5分)

1抽象劳动

答:抽象劳动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脑力和体力支出即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相对具体劳动而言的,它是从抽象形态分析劳动,抛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商品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但是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关系中,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因此,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理论概括,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2固定资本

答: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生产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二者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固定资本的特点是,在生产过程中,其物质形态全部参与生产过程,而价值却是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的。这部分资本在使用价值形态上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可以较长期地在多个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直至其使用价值需要更新为止,它们的价值也就根据其使用价值的逐渐损耗而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渐转移到所生产的产品中去,并随着商品的出售而以货币形式逐渐收回,直至使用价值使用寿命的结束,其价值才全部转移完毕。由于固定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价值转移的特点,固定资本的更新必须通过设立折旧基金来进行,即按照固定资本磨损程度而逐年提取货币准备金。

3无抛补利率平价

答:无抛补利率平价是关于远期汇率决定和变动的理论。无抛补利率平价的基本思想是:投资者可以将本国货币投放国内市场,按国内利率取得收益;也可将本国货币按即期汇率换成外币,投放国外市场,按国外利率取得收益,再将这一收益按远期汇率折合成本币。两种收益比较的结果是投资者选择货币投放方向的依据。从这个角度分析,在投资者追求货币收益最大化的动机下,国内外利差、即期汇率等因素决定了远期汇率。

假设用id表示国内利率,if表示国际利率,Rs表示即期汇率,Rf表示远期汇率,并且汇率采用直接标价法。由于投资者追求货币收益最大化,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关系为:Rf/Rs=(1+id)/(1+if)。

4产业内贸易模型

答:产业内贸易模型是针对国际贸易实践中出现的一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而提出的国际贸易理论,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产品,或者说,贸易双方交换的是同一产业所生产的产品。有关产业内贸易的理论一般涉及产品的差异性、规模经济、垄断竞争或寡占行为以及跨国公司的活动等等。由于产业内贸易理论涉及的范围很广,建立的模型要适用于不同的条件,所以可能出现的模型就会比产业间贸易模型多得多。

二、选择题(2×5分)

1厂商的生产函数为f(x,y,z)=min{x3/y,y2,(z4-x4)/y2}。那么,对于该厂商而言,它具有怎样的规模报酬特征?(  )

A.规模报酬不变

B.规模报酬递增

C.规模报酬递减

D.无法判断

【答案】B

【解析】令λ>1,则有:

f(λx,λy,λz)=min{(λx)3/(λy),(λy)2,[(λz)4-(λx)4]/(λy)2}=min{λ2x3/y,λ2y2,λ2(z4-x4)/y2}=λ2min{x3/y,y2,(z4-x4)/y2}=λ2f(x,y,z)

因为λ>1,则f(λx,λy,λz)=λ2f(x,y,z)>λf(x,y,z),所以生产函数是规模报酬递增的。

2在下面哪一种经济体中,货币政策将会对产出产生最大的影响?(  )

A.有固定汇率的小型开放国经济

B.有浮动汇率的小型开放国经济

C.有固定汇率的大型开放国经济

D.封闭经济

【答案】B

【解析】假定资本完全流动,BP曲线是一条水平直线,利用IS-LM-BP模型可以知道,货币政策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效力大于固定汇率制度。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必须维持汇率稳定,影响了货币政策效力。浮动汇率的开放经济会通过净出口变化和资本流动加强货币政策效力,从而,货币政策在浮动汇率的开放经济中的效力大于封闭经济。

三、问答题

1不完全信息和不对称信息有差别吗?请说明。(10分)

答: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并不相同,两者是有区别的。

(1)不完全信息是指市场的供求双方对于所交换的商品不具有充分的信息。例如,消费者并不完全清楚要购买的商品的质量,生产者也并不完全清楚市场上究竟需要多少本企业的产品,也不完全知道可供给的数量,做出最有利选择的所有生产技术和所能使用的最合算的全部生产要素。这里的信息不完全不仅是指那种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而且是指“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市场经济本身不能够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并有效的配置它们。

(2)不对称信息指市场上的某些参与者拥有信息,但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信息。信息不对称可视为信息不完全中的一种情况,即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具有更多的有关经济的信息。例如,工人比雇主更清楚自己的生产能力和工作努力程度,厂商比消费者更了解自己产品的质量。需要说明的是,信息不对称不仅是指人们常常限于认识能力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更重要的是指行为主体为充分了解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实在太大,不允许他们去掌握完全的信息。

综上所述,信息不完全是指经济行为主体在决策时面临信息不充分的约束;而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对于交易对象的信息掌握和了解程度不同。信息不对称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不完全。

2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共15分)

经济学里有一个“机制设计”的经典案例,讲的是7个人落到了一个荒岛上,救援的船要一周以后才能到来,这期间他们只能靠一袋米每天熬粥度日,于是“如何分粥”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大家坐在一起讨论,几种备选方案如下:

(1)每天抽签,由抽中的人出面主持分粥;

(2)大家轮流,每天一个人负责分粥;

(3)由大家推选一位“公正”的人负责每天分粥;

(4)如何产生主持分粥的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主持分粥的人每天分好7分粥,必须要等其他人把粥都拿走之后,他喝剩下的那一份。

你觉得哪种分粥方案比较好?为什么?

假定后来大家用某个选定的方案终于活下来,等到了救援船只,大家在热烈庆祝生还的时候,那个聪明的机制设计者说:“看,人类的智慧是多么伟大!只要我们努力,总可以设计出好的制度来确保大家的福利!我回去以后就去竞选总统,你们可以做公务员、做社会精英嘛,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成功的‘机制设计’建立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这时其他人都不说话,好像都在思考什么。你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吗?岛上的经验对现实社会有帮助吗?“机制设计”的思想对于经济制度(乃至整个社会制度)的变革有怎样的弊端?请简要说明你对这类问题的看法。

答:(1)第四种分粥方案比较好。

因为前面三种分粥方案都不同程度存在问题,都可能出现分粥不均,降低社会福利的现象。在第四种分粥方案中,主持分粥的人最后吃粥的机制促使分粥的人最大化社会福利,并且这是基于自身福利最大化基础上的社会福利最大化,将个体和社会利益统一化。分粥的人有动机去研究每个人对粥的需求量,将粥分成份量合适的7份,其他6人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份,最后主持分粥的人得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份。

(2)机制设计者的话没有道理,但岛上的经验对现实社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特定、局部、个别问题上,人类可以通过机制设计优化社会福利,但是断言完全通过机制设计建立一个更美好的社会是不现实的。制度经济学表明,许多社会制度是逐步演化而来的,而不是人类设计的。

机制设计的思想对于社会制度的变革有利有弊,机制设计可以比较快的建立一套行为规则,统一行为人的行动。但是,人类设计出来的制度一般通过表决制或决定制予以通过建立,因而难免与实际情况有所不符合,损害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

通过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有理由认为:社会制度是逐步演化而来的,但是,人类理性在制度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事实上,这个观点与马克思的社会合力的观点相似。社会制度的演化是社会合力的结果,而不仅仅是某个聪明的设计者个人设计的结果,不过聪明的设计者对社会制度的演化所作的贡献可能大于其他人,并且流芳百世。同时,尽管社会制度是演化而来的,但是人类对社会制度的理性思考、局部改进在社会制度演化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3假定一个国家的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Y=AKαL1α,请回答以下问题:(共15分)

(1)将该国的GDP增长率表示为资本增长率、劳动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的函数。(共4分)

(2)A国和B国的统计数据如下表所示,请计算两个国家的技术进步率(6分),并分析和评价两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增长绩效。(5分)

解:(1)该国的GDP增长率:

化简可得:

用g表示经济增长率,n表示劳动增长率,k表示资本增长率,a表示技术增长率,则:

g=a+αk+(1-α)n

(2)由表中数据可得,A国和B国的GDP、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如下表所示:

表1 A国和B国的GDP、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

同时,由于α未知,所以必须对其进行估计。

由(1)可知技术进步率a=g-αk-(1-α)n。

根据表1,将g=20%,k=20%,n=20%代入a=g-αk-(1-α)n,可得A国技术进步率gA=0;

将g=5%,k=10%,n=0代入a=g-αk-(1-α)n,可得B国技术进步率gB=5%-α×10%。

由Y=AKαL1-α可知:

对B国而言,αB≈(210-200)/(1100-1000)×(1100+1000)/(200+210)≈0.51;

所以gB=5%-0.51×10%=-0.1%。

从以上计算可知:A国的全要素增长率为0,其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生产规模的扩大(即劳动和资本投入的不断提高)来实现的;而B国的全要素增长率接近于0,为负数,表明该国并没有出现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等引致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相反可能由于制度方面等原因,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障碍和阻力。

4解释里昂惕夫悖论。(25分)

答:(1)里昂惕夫悖论的概念

按要素禀赋理论,在国际分工中,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在这样的观点下,一般认为,美国是一个资本充足,但劳动力相对不足(高工资率)的国家,因此,美国在生产、出口机器设备等资本密集型产品方面应具有相对优势,进口的则应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进行经验检验,得出资本资源充裕的美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多于进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又大于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个结论严重违背了要素禀赋理论,因此被称为里昂惕夫悖论。

(2)里昂惕夫悖论的四种解释

里昂惕夫发表其验证结论后,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反响,并掀起了一股验证、探讨里昂惕夫悖论的热潮。对于里昂惕夫悖论,主要有以下四种解释:

人力资本

1956年,里昂惕夫在一篇论文中对于自己做出的“反论”给予了理论说明,提出了劳动力非同质的结论,即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从而指出了H-O模型前提中的缺陷。在此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基辛对这个问题进一步加以研究。他将美国企业职工区分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指不熟练和半熟练工人)。他根据这两大分类对14个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资本较丰裕的国家倾向于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较缺乏的国家倾向于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美国经济学家凯恩发现美国的出口以物质资本加人力资本密集型商品为主,该发现支持了H-O定理。

自然资源

该解释认为,一些自然资源密集型的产品,如能源,往往也是资本密集型的。考虑到美国的某些自然资源如石油是相对稀缺的,从自然资源角度看,如果剔除美国进口的稀缺的自然资源,就可以解释美国为什么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

要素密度逆转

要素密度逆转是指同一种产品中要素的比例在不同的国家会有极大不同,如某些产品在落后国家属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却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要素密集度逆转原因在于当要素价格发生变化时,某种产品比另一种产品更容易进行要素替代。

需求逆转

在要素禀赋理论中,两国消费者偏好被假设完全相同。事实上,两国消费者偏好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存在一定的需求差异。基于需求逆转,里昂惕夫悖论可以这样解释:虽然美国的资本比较充裕,但如果美国消费者的消费结构中资本密集型商品(以制成品为主)占据绝大部分比重,那么美国则有可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四、计算题(25分)

假定企业F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它的生产技术为y=f(x1,x2),其中x1和x2是F所采用的两种要素投入,我们假定这两种要素所处的市场为完全竞争的,它们的价格分别为w1和w2。另外,企业F的产品所处的市场也是竞争性的,F只能以市场所确定的价格P进行销售。

(1)请写出利润最大化企业F的目标函数。

(2)给出该目标函数的一阶条件,以及二阶充分条件。

(3)写出成本最小化问题,给出该问题的一阶条件。

(4)证明:利润最大化的企业F必定是成本最小化的。

(5)假设(3)可以给出成本函数c(y)。请根据此成本函数写出新的利润最大化企业F的目标函数,以及相应的优化一阶条件和二阶条件。

(6)根据(1)~(5)的提问逻辑,请给出你对(3)中Lagrange乘子λ的理解。

解:(1)在市场价格P的条件下,利润最大化企业F的目标函数为:π=Pf(x1,x2)-w1x1-w2x2

(2)目标函数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即:

 

二阶条件是:Pf1″(x1,x2)<0,Pf2″(x1,x2)<0。

(3)成本最小化函数为:

企业成本最小化问题的拉格朗日函数为:L=w1x1+w2x2+λ[q0-f(x1,x2)]。

从而可得一阶条件为:

 

(4)由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可得:

由成本最小化的条件可得:

由此可知:成本最小化与利润最大化的条件相同,所以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必定成本最小化。

(5)给定成本函数c(y)条件下,利润最大化企业的目标函数为:π=Py-c(y)。

目标函数的一阶条件是:Py′-c′(y)=0,二阶条件是:Py″-c″(y)<0。

(6)根据(1)~(5)的逻辑,(3)中的拉格朗日乘子就是完全竞争市场上产品的价格。

五、论述题(30分)

试述剩余价值的两大部类和三次产业划分法的联系与区别。

答:(1)两大部类的划分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根据社会总产品的最终用途将整个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其中,第一部类()指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总和,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二部类()是指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的总和,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2)三次产业划分法

三次产业是按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序列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来划分的,它同时反映了社会生产的历史阶段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按照三次产业的分类:第一产业主要指农业,包括直接以自然物为劳动对象的农、林、牧、渔等行业;第二产业主要指工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等在内的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的行业;第三产业主要指服务业,如运输、通信、商贸、旅游、金融保险、医疗卫生、公用事业、文化娱乐、科技教育、新闻出版等行业。

(3)两大部类和三次产业划分法的联系

两大部类的对象是物质产品,因此有必要扩展其内涵。正如可以把物质产品的价值区分为c、v、m一样,非物质的产品即服务的价值也可以区分为c、v、m。

为全面反映现代社会生产的结构,在研究两大部类生产的比例关系和社会生产的实现过程时,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服务产品的最终用途,把为生产提供的服务纳入第一部类,把为生活提供的服务纳入第二部类。这样,所有的物质生产和服务生产就构成社会总生产,社会全部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就构成社会总产出。在这个意义上,两大部类就有了新的内涵,这一新的内涵为全面认识社会再生产运动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4)两大部类和三次产业划分法的区别

从方法论上看,两大部类较三次产业更为抽象,两大部类采用理论上抽象的方法,而三次产业是对现实部门、行业的归类;

从分类的依据看,两大部类的划分依据产品的最终用途,三次产业的划分依据生产部门产生和发展的序列;

从涵盖面看,两大部类以社会总产品概念涵盖一切物质生产部门,三次产业以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包容社会所有生产部门,特别是包括服务业;

从计算口径看,两大部类包括了原材料等中间产品在内的所有物质产品,三次产业则只统计各部门的增加值(即不包括构成当年新产品实体的原材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