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典型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见表3-1)

表3-1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见表3-2)

表3-2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三民主义学说

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其具体内容和局限性见表3-3。

表3-3 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其局限性

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同盟会的纲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确实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它在与改良派的斗争中,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它又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它主张民族主义,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号召;它主张民权主义,但又惧怕广大工农群众;它主张民生主义,但缺乏使农民获得土地的内容。同盟会纲领中的这些弱点,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坚持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改良派和革命派的论战(见表3-4)

表3-4 改良派和革命派的论战

(2)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

主张推翻清政府,但对帝国主义的干涉问题,不作正面回应。

“国民”主要指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忽视了广大的劳动群众。

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否应该改革的问题不做讨论,且反对“夺富人之田为己有”。

考点二: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

1.封建帝制的覆灭

(1)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4月27日举行的广州起义即“黄花岗起义”。

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假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同时借此“劫夺”商股。这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四川群众在同盟会会员的参与下,掀起了全川的武装暴动。

(2)武昌首义、各地响应与清帝退位

武昌首义、各地响应

由于革命形势已经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文学社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各省纷起响应,革命浪潮迅速席卷全国。

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3)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在武昌起义和各省政权更迭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既表现出了革命性和勇敢精神,同时也暴露出了软弱性和妥协态度。

2.中华民国的建立(见表3-5)

表3-5 中华民国的建立

考点三:辛亥革命的失败 ★★★

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武昌起义后,在列强、立宪派和旧官僚的共同支持下,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夺了革命的果实,辛亥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见表3-6)

表3-6 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北洋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使得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

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1)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了解)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毅然发动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但以失败告终。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坚持反袁武装斗争。

1915年12月25日,蔡锷等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宣布“独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的护国运动

皖系军阀段祺瑞在掌握北洋政府后,继续推行独裁卖国的反动统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在这种局面下,孙中山进行了护法运动,但最终失败。

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孙中山在领导辛亥革命和后续诸多革命时具有顽强的革命精神,他首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推动了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但是,他并未找到中国革命的真正出路,民族资产阶级也因其自身的局限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带领中国人民走出困境。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见表3-7)

表3-7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