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
1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在两部门经济中,不存在政府部门,也不存在国外部门。由于不存在政府部门,因此可支配收入Yd=Y。
总支出:AE=C+I(_)=C(_)+I(_)+βY。
结合产品市场均衡条件AE=Y,可得:Y=C(_)+I(_)+βY。
解得均衡产出水平:
【名师点评】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考生简单了解即可。在考试中,不会仅分析两部门经济,至少要涉及到三部门经济。但是,不管是几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决定的方法是一致的,即研究产品市场均衡,利用到AE=Y这个均衡条件。
2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在有政府起作用的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从总支出的角度看,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而从总收入的角度看,则包括消费、储蓄和税收,这里的税收,是指总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以后所得的净纳税额。因此,加入政府部门后的均衡收入应是计划的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之总和同计划的消费、储蓄和净税收之总和相等的收入。因此在三部门经济中需考虑政府购买、税收和转移支付等政府行为因素。政府的收入主要来自税收,税收包括两种:一种是定量税,税收量不随收入而变动;另一种是比例所得税,税收量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政府购买与转移支付一般为某一确定的值,是个外生变量。
(1)征收定量税
假定投资为I(_),政府支出为G(_),税收为TA(_),转移支付为TR(_)。消费决定于可支配收入,则有:
YD=Y-TA(_)+TR(_)
C=C(_)+βYD=C(_)+β(Y-TA(_)+TR(_))
因此有:
利用产品市场均衡条件Y=AE,可得:Y=A(_)+βY。
解得:均衡产出水平:Y0=A(_)/(1-β)。
上述方程的总支出函数如图2-7所示。可以看出,总支出也决定于收入水平,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
图2-7 均衡收入与均衡产出的决定
图2-7中,45°线上的点表示总产出等于总支出,当经济处于E点时,计划支出确切地与生产协调一致,此时非意愿存货投资(IU)等于零。
此图形被称为凯恩斯交叉图,凯恩斯交叉图说明,在一定情况下,无论经济体的初始位置在哪里,经济体最终都会到达稳定状态,从而说明了经济体的收入水平是如何决定的。
在凯恩斯交叉图中,有以下三点值得强调:
①凯恩斯交叉图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即总支出曲线的斜率小于1。
②当总支出曲线的斜率小于1时,经济体实现均衡的过程中,存货(inventory)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③总支出曲线的斜率小于1时,政府购买等外生变量发生变化都会对均衡收入水平带来乘数效应。
(2)征收比例税
假设征收比例税,即以税收形式征收的收入的一部分t,对应的TA=tY。对应的消费函数为:
C=C(_)+β(Y+TR(_)-tY)=C(_)+βTR(_)+β(1-t)Y
可以看出,来自可支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仍然是c,但来自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现在是β(1-t),其中1-t是纳税后留下的收入部分。因此有:
可以看出,相对于消费曲线,AE曲线的斜率较平坦。
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Y=A(_)+β(1-t)Y。
解得:均衡产出水平为:Y0=A(_)/[1-β(1-t)]。
所得税降低了乘数。因此,所得税可作为自动稳定器,即具有自动稳定经济的功能。
【名师点评】这部分内容容易出相应的计算题,要求计算均衡产出等。这类型计算题非常简单,平时多练习即可。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学员作答时要看清楚征收的是定量税还是比例税,征税类型不一样,对应的计算方式存在差异,特别是对应的乘数存在着差异。
3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四部门经济即在三部门的基础上加入净出口一项。其中,进口函数是收入的线性函数,不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因为包括政府的进口。出口是由外国的购买力和购买愿望决定的,本国一般难以影响。所以,出口一般假定为一个外生变量。
对于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建议考生在掌握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的基础上予以理解,分析方法一致。另外,计算得出,对外贸易乘数小于封闭经济时的乘数,这主要是由于增加的收入的一部分现在要用到进口商品上去了。
二、乘数理论
1乘数的含义
乘数(Multiplier)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术语,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卡恩(Kahn)在《国内投资与失业的关系》一文中首先提出,是指每单位外生变量的变化所带来的引致变量的变化情况。乘数的数学定义为:乘数=边际量=Δ因变量/Δ自变量。
2乘数理论推导
假设增加自主支出ΔA(_),则产出(或者总支出)的增加量为:
ΔAE=ΔA(_)+βΔA(_)+β2ΔA(_)+β3ΔA(_)+…=ΔA(_)(1+β+β2+β3+…)=ΔA(_)/(1-β)≡ΔY0
其中,倍数1/(1-β)称为乘数(multiplier),即自主性总支出增加1单位时,均衡产出的变动量。可以看出,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也越大。
乘数效应中这种鸡生蛋、蛋生鸡的过程,体现了经济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印证了凯恩斯定律。
乘数的作用是两面性的,即有投资增加时,引起国民收入成倍增加;投资减少时,引起国民收入成倍减少。所以,乘数是一面双刃剑。
乘数原理发挥作用的假设前提:①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②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独立;③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
【名师点评】对于乘数的理论,建议考生从均衡产出的推导来进行分析和记忆。比如,征收定量税时,均衡产出水平Y0=A(_)/(1-β),自主支出A(_)变动一个单位,均衡产出变动1/(1-β)个单位;征收比例税时,均衡产出水平Y0=A(_)/[1-β(1-t)],自主支出A(_)变动的一个单位,均衡产出变动1/[1-β(1-t)]个单位。
3乘数的图解
图2-8 乘数的图形推导
如图2-8所示,起始的均衡点为E,对应的均衡收入水平Y0。自主支出从A(_)增加到A(_)′,使得总支出曲线AE平行向上平移到AE′,达到新的均衡点E′,对应的均衡收入水平Y0′。显然,ΔA(_)<ΔY0。在图2-8中,总支出曲线平行移动表示自主性支出的变动越大,收入变动越大;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即总支出曲线越陡峭),收入变动也越大。
4各种乘数
根据均衡产出的推导方法,可推导得出各种乘数,如投资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和政府转移支付乘数等。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推导求解时,要先看清楚,到底征收定量税还是征收比例税,其中定量税是指税收量不随收入的变动而变动,比例税就是税率不随税基的变动而变动的一种税收。各种乘数的大小如表2-2所示。
表2-2 各种乘数大小
【名师点评】需要提醒的是,一些教材和教辅图书中计算得出,征收比例税时,税收乘数为-β/[1-β(1-t)],这是错误的。税收比例税时,税收乘数的计算证明如下:
例如,政府决定减税ΔT,居民收入(而不是可支配收入)增加-ΔT,由于-tΔT的部分将作为税收被征纳,因此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实际应为-(1-t)ΔT。在乘数作用下,此过程可用一个简单的数字模型予以推导:
因此
这就是税收乘数的表达式,征收比例税时,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可依照此方法予以计算证明。更详尽地计算证明分析请参见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学习与教学手册》(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六部分“教学内容扩充”相关内容。
5平衡预算乘数
预算盈余BS=政府的收入-政府的支出。平衡预算有以下两层含义:
(1)BS=0,即政府的收入完全等于政府的支出,政府完全实现了收支相等。
(2)ΔBS=0,即政府收支的变动量等于0。
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它描述的是当同时增加或者减少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政府的预算保持不变的时候,国民收入的变化情况。
结合各种乘数大小,可计算得出:平衡预算乘数为1。
平衡预算乘数的经济含义是:政府在考虑预算平衡的条件下,即把增加的政府收入中的全部用于政府购买支出,由此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量完全等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也完全等于政府税收的增加量。
【名师点评】学员一定要注意,平衡预算乘数等于1。具体可参见:《The New Palgrave: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英文版(或中文译本)。由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约翰·伊特韦尔、美国哈佛大学的默里·米尔盖特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彼得·纽曼三维经济学家主编。
6乘数在经济中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
(1)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即社会中过剩生产能力的大小。如果没有过剩生产能力,没有闲置资源,则投资增加及由此造成的消费支出增加,并不会引起生产增加,只会刺激物价水平上升。
(2)投资和储蓄决定的相互独立性。要假定它们相互独立,否则,乘数作用要小得多,因为增加投资所引起的对货币资金需求的增加会使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会鼓励储蓄,削弱消费,从而会部分地抵消由于投资增加引起收入增加进而使消费增加的趋势。
(3)货币供给量增加要能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假使货币供给受到限制,则投资和消费支出增加时,货币需求的增加就得不到货币供给相应增加的支持,利率会上升,不但会抑制消费,还抑制投资,使总需求降低。
(4)增加的收入不能用于购买进口货物,否则GDP增加会受到限制。
【例2.2】假设某一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其中Yd=Y-tY+TR,投资I=50,政府购买G=200,政府转移支付为TR=62.5(单位均为亿美元),税率t=0.25。
(1)求均衡的总产出。
(2)求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3)假定该社会达到充分就业的总产出为1200,试问用增加政府购买、减税或在增税的同时将增加的税收用于增加政府购买来实现充分就业,各需多少?
解:(1)商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Y=AE,因此有:Y=AE=C+I+G=100+0.8[(1-0.25)Y+62.5]+50+200,解得:Y=1000。即均衡的总产出为1000亿美元。
(2)已知t=0.25,边际消费倾向β=0.8,则:
投资乘数kI=ΔY/ΔI=1/[1-β(1-t)]=2.5;
政府购买乘数kG=ΔY/ΔG=1/[1-β(1-t)]=2.5;
税收乘数kT=ΔY/ΔT=-β(1-t)/[1-β(1-t)]=-1.5;
平衡预算乘数kB=1。
(3)已知kG=2.5,kT=-1.5,kB=1,则当ΔY=1200-1000=200时,应增加的政府购买=200/2.5=80(亿美元);减税数量=200/1.5≈133(亿美元);增税的同时将增加的税收用于增加政府购买来实现充分就业的数额=200/(2.5-1)=200/1=200(亿美元)。
三、节俭的悖论
节俭悖论指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国民经济是件坏事。根据凯恩斯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实际上,这里蕴涵着一个矛盾:公众越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往往越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因为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即消费增加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以,储蓄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就增加。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蕴涵逻辑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国民经济却是件坏事。节俭悖论说明:节俭减少了支出,迫使厂家削减产量,解雇工人,从而减少了收入,最终减少了储蓄。储蓄为个人致富铺平了道路,然而如果整个国家加大储蓄,将使整个社会陷入萧条和贫困。
事实上,节俭的悖论根源于宏、微观经济学假设的不同。消费致富论的适用条件是:深度萧条的背景下,生产能力闲置,价格具有刚性,总需求决定总供给,总供给不会成为约束总需求的条件。在经济繁荣时期,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资源被充分利用,总供给开始约束总需求。扩张总需求的结果,不是致富,而是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