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宏观经济学考研强化班内部讲义(精华版)——要点精编、考题透析及名师点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凯恩斯消费理论及其他消费理论

一、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1消费函数

在微观经济学中,消费数量是价格的函数,受到收入水平的制约。按照凯恩斯理论,价格水平不变,消费数量只是收入水平的函数,并且是YD(可支配收入)的函数,不是Y(税前的收入)的函数。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得多,用公式表示为C=C(Y)。如果消费与收入间存在线性关系,则:C=C(_)+βY(C(_)>0,0<c<1),其中,C(_)为自发消费,即收入为0时举债或动用过去的储蓄也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β为边际消费倾向;βY为引致消费。

(1)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MPC)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其公式为:MPC=ΔC/ΔY。当消费函数为线性函数时,MPC=β。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小。由于这一规律的作用,出现消费不足。

数学角度分析:

从数学角度看,MPC是消费曲线的斜率,决定消费曲线的单调性。

0<MPC<1,说明消费曲线单调递增,但递增的速率递减。(一阶导数决定函数的单调性,决定函数单调上升或下降;二阶导数本质上说明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同方向、反方向变化速率。)正常的消费曲线如图2-2所示。

图2-2 消费曲线

(2)平均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APC)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其公式为APC=C/Y。当消费函数为线性函数时,APC=C(_)/Y+β,即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C(_)/Y越来越小,说明APC逐渐趋近于MPC。

根据消费统计资料可知:短期中的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长期中的边际消费倾向等于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既可以指国民收入的消费倾向,也可以指可支配收入的消费倾向。

(3)凯恩斯消费函数的性质

边际消费倾向在0~1之间。

平均消费倾向随收入的增加而下降。

消费由现期收入决定。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较高的利率鼓励储蓄,而抑制消费。凯恩斯承认,理论上利率可能影响消费。但他写道:“我认为,经验所提出的主要结论是,利率对个人给定收入中的支出的短期影响是第二位的和较不重要的。”

2储蓄函数

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消费,剩下的部分作为储蓄。用公式表示为S=S(Y)。当消费函数为线性函数时,储蓄函数为:S=Y-C=Y-(C(_)+βY)=-C(_)+(1-β)Y。

边际储蓄倾向(MPS)指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储蓄部分的比率,即MPS=ΔS/ΔY。当储蓄函数为线性函数时,MPS=1-β。

平均储蓄倾向(APS)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的比率,即APS=S/Y。当储蓄函数为线性函数时,平均储蓄函数为:

3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等于收入。

(2)APC和MPC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MPC。APS和MPS随收入增加而递增,但APS<MPS。

(3)APC+APS=1,MPC+MPS=1。

消费和储蓄的关系可通过图2-3得以体现。

图2-3 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的关系

在图2-3中,当收入为Y0时,即消费支出等于收入,储蓄为零。在A点左方,消费曲线C位于45°线之上,表明消费大于收入,因此,储蓄曲线S位于横轴下方;在A点右方,消费曲线C位于45°线之下,因此,储蓄曲线S位于横轴上方。

二、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1消费函数之谜

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得出的线性消费函数(C=α+βYd)在短期内得到现实的验证。但是,在1942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针对凯恩斯提出的消费倾向递减理论,对1869~1938年的资料进行回归分析时发现,消费函数表达式应为C=βYd,即在长期内,自发性消费为零;任何收入水平上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相等。并指出,凯恩斯理论和统计数据相矛盾:在美国尽管个人收入有很大增长,但国民收入中的储蓄份额并无长期上升现象。即短期消费函数的平均消费倾向下降,而长期消费函数的平均消费倾向不变,这种短期消费函数和长期消费函数表现出来的差异被称为“消费函数之谜”或“凯恩斯-库兹涅茨悖论”。

二战后的经验数据表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与现实经济运行情况并不吻合。实际中的消费函数如图2-4所示。

图2-4 实际中的消费函数之谜

【名师点评】“消费函数之谜”这个知识点一般教材未予以介绍,但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经常考到。因此,建议考生予以掌握。后面分析的相对收入销售理论、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和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都是用来解释“消费函数之谜”,即为什么短期消费函数有正截距,长期消费函数过原点。

2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在《收入、储蓄的消费行为理论》中提出来的。

在指出凯恩斯假设错误的基础上,杜森贝利提出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根据相对收入假设,杜森贝利认为:

(1)消费有习惯性,某期消费不仅受当期收入的影响,而且受过去所达到的最高收入和最高消费的影响。消费具有不可逆性,即所谓“棘轮效应”,也就是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2)人们的消费会相互影响,有攀比倾向,即“示范效应”,人们的消费不决定于其绝对收入水平,而决定于同别人相比的相对收入水平。

如图2-5所示,长期内,消费与收入保持较为固定的比率,故而长期消费曲线是从原点出发的直线;短期内,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难以随收入的减少而同比例减少(由于“棘轮效应”和“示范效应”),故短期消费曲线是具有正截距的曲线。

图2-5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对短期消费函数的解释

正如短期消费函数所显示的那样,相对收入假说也存在不足之处:它指出充分就业后收入水平的增长必然带来消费成比例增长,这一点对收入特别大和存在意外收入的情形不适用;相对收入假说认为消费行为具有不可逆性,但事实上,经过一定时期,收入水平的下降会引起消费缓慢逆转。相对收入假说的以上不足由以后的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作了弥补。

3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由莫迪利安尼提出,这种理论认为,个人是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消费和储蓄行为的,以便在他们整个一生中实现消费的最优配置,从而将储蓄看成是个人想为年老时消费做准备的愿望的结果。按照该理论,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主要取决于一生的收入。

(1)长期

由于寿命期内的消费等于寿命期内的收入,同时每一时期的消费C又相等,于是每一时期消费×寿命=年收入×工作年限,即:C·NL=YL·WL。

将上式两边同时除以NL得到每年的计划消费C,即有:C=(WL/NL)·YL。其中,WL表示工作年数,NL表示生活年数,YL表示每年收入水平。可以看出,长期边际消费倾向为WL/NL。

(2)短期

假定消费者在某一时点T,拥有财富量为WR,其在T时点以后的工作期(WL-T)年内的收入为(WL-T)·YL。此时,他预期还要过(NL-T)年,因此,这个人在T时点以后寿命期内可能的消费为:C·(NL-T)=WR+(WL-T)·YL。根据公式,每一时期的消费就等于:C=[WR+(WL-T)·YL]/(NL-T)。

令a=1/(NL-T),c=(WL-T)/(NL-T)。则上述公式可以写成:C=a·WR+c·YL。

从中可以知道,参数a为实际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c是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掉工作收入的比例。

4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也称为持久性收入理论,它是由弗里德曼提出的,弗里德曼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所谓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数值之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则越小。根据这种理论,政府想通过临时性地增减税收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是难以奏效的,只有在确定是永久性税收变动时,人们才会增加或减少其消费。

按照永久收入消费理论,消费与现期收入无关,而与“永久收入”有关。也就是说,消费与永久收入成比例,即:C=βYP。式中,YP表示永久(可支配)收入,对应的长期边际消费倾向为β。假设只考虑两期,则永久收入可表示为:YP=θY+(1-θ)Y1。其中,θ为权数(0<θ<1),Y和Y1分别表示当前收入和过去收入。将上式代入C=βYP,可得:C=βθY+β(1-θ)Y1

可得当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为βθ,长期边际消费倾向大于短期边际消费倾向。得出的结论是:暂时性收入变化对消费没有实质性影响,只有永久收入变化才对消费有实质性影响。同样的,暂时性税收变化对消费没有实质性影响,只有永久税收政策调整才对消费有实质性影响。

(1)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前者偏重对储蓄动机的分析,从而提出以财富作为消费函数之变量的重要理由;而永久收入假说则偏重于个人如何预测自己未来收入问题。

联系:二者都体现一个基本思想:单个消费者是前向预期决策者,因而在如下几点上都是相同的:

a.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联系,而是以一生或永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

b.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甚小,即其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甚至接近于零,但来自永久收入变动的消费倾向很大,甚至接近于1。

c.当政府想用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如果减税或增税只是临时性的,则消费者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只有永久性税收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

(2)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与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永久收入消费理论的区别

对消费者行为的假设不同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假设消费者是“短视”的,只关注短期,因而根据当期可支配收入决定当期消费。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永久收入消费理论都假设单个消费者是前向预期决策者,其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关,而是以一生或永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

对政策有效性的评价不同

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减税或增税政策通过影响当期可支配收入影响当期消费,是有效的。根据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永久收入消费理论,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很小,即其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甚至近于零,减税或增税如果只是临时性的,消费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只有永久性税收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

【例2.1】什么是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之谜?生命周期假说与持久收入假说是如何对其进行解释的?(厦门大学2013研;南京大学2013研;中央财大2013研;山东大学2018研)

答:(1)消费函数之谜

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得出的线性消费函数(C=α+βYd)在短期内得到现实的验证。但是,在1942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针对凯恩斯提出的消费倾向递减理论,对1869~1938年的资料进行回归分析时发现,消费函数表达式应为C=βYd,即在长期内,自发性消费为零;任何收入水平上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相等。并指出,凯恩斯理论和统计数据相矛盾:在美国尽管个人收入有很大增长,但国民收入中的储蓄份额并无长期上升现象。即短期消费函数的平均消费倾向下降,而长期消费函数的平均消费倾向不变,这种短期消费函数和长期消费函数表现出来的差异被称为“消费函数之谜”或“凯恩斯-库兹涅茨悖论”。

二战后的经验数据表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与现实经济运行情况并不吻合,实际中的消费函数如图2-6所示。

图2-6 消费函数之谜

(2)生命周期假说与持久收入假说对消费函数之谜的解释

消费的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性收入假说都强调人的一生不仅仅是一年,因此消费也不能仅仅是当前收入的函数,从长期来看,随着收入的提高,平均消费倾向相当稳定。

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由莫迪利安尼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的理性消费是为了一生的效用最大化,强调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平稳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按照该理论,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主要取决于一生的收入。

生命周期消费函数可用公式表示为:C=αW+βY。式中,W为实际财富;α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Y为工作收入;β为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为C/Y=α(W/Y)+β。

从短期来看,人们的财富相对稳定,收入的增加不会带来财富的变化,因此随着收入的增加,平均消费倾向有下降的趋势;而从长期来看,人们的财富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同比例增加,因此随着收入的增加,W/Y不变,平均消费倾向保持不变。这样,从长期来看,无数条具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曲线就构成了一条具有零截距的长期消费函数。

持久收入假说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人们的收入分为两部分: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暂时性收入是不可预期的,它使持久收入发生随机波动。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是由持久性收入决定的,因为人们对暂时性收入的反应是储蓄或借贷。持久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C=αYP。其中,C表示消费,α为常数,衡量持久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YP表示持久性收入。持久收入假说得出的平均消费倾向为:APC=α(YP/Y)。根据平均消费倾向的式子可以得出:短期时,由于暂时收入的存在使得收入Y会发生波动,从而平均消费倾向在短期就会发生波动。长期来看,暂时收入的影响会相互抵消,此时YP/Y也倾向于比较稳定。

【名师点评】一般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很少直接指出“消费函数之谜”的概念,但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经常考到这个知识点,如问什么是“消费函数之谜”及如何解释“消费函数之谜”。需要提醒学员注意以下几点:

(1)什么是“消费函数之谜”一定要弄清楚。

(2)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以及持久性收入理论都是用来解释“消费函数之谜”。按照这三个理论,都得出短期消费函数有正截距,长期消费函数过原点,从而长期平均消费倾向不变。

(3)经验证据表明,现代消费理论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下的短期消费理论都有助于解释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