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填空题

1.表现湖南闭塞农村生活的小说《怂恿》的作者是________。[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案】彭家煌

【解析】彭家煌的小说《怂恿》通过展示乡村宗族间最为常态的矛盾,着力批判封建传统思想和文化,体现作者呼唤国民改造的人文关怀。小说采取传统结构、运用洞庭乡语,形成轻松活泼而又凝重隽永的风格,平淡中见厚重,是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的优秀之作。

2.中国新文学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沉沦》;郁达夫

【解析】《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作者是郁达夫,1921年10月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沉沦》集是自叙传抒情小说的潮流之始。小说内容常常取材于作者本人的经历、遭遇和心情。

二、选择题

1.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第一部白话小说集是(  )。[北京大学2011年研]

A.《呐喊》

B.《沉沦》

C.《木马》

D.《茶馆》

【答案】B

【解析】郁达夫的《沉沦》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也是自叙传抒情小说的潮流之始。文集中的小说内容常常取材于作者本人的经历、遭遇和心情,带有明显的自传倾向。

2.尚洁是(  )的小说《缀网劳蛛》中的人物。

A.冯文炳

B.叶绍钧

C.许地山

D.王统照

【答案】C

【解析】《缀网劳蛛》是许地山的短篇小说集,1922年发表,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异域情调。小说主要讲述童养媳尚洁逃离婆家后与长孙可望结为夫妻,后遭遗弃,到马来半岛独自为生。后长孙知错并将尚洁接回,自己则去槟榔屿赎罪。

三、名词解释

1.“问题小说”[暨南大学2014年研;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问题小说是产生于“五四”启蒙运动时期,盛行于1920年代初的一个现代小说流派,以文学研究会成员冰心、许地山、叶绍钧、庐隐、王统照等为代表。他们关注社会人生,以“五四”新文化作为参照,重新思考社会人生问题,探索“人生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并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以艺术的表现,题材涉及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如婚恋、教育、就业、家庭、妇女、儿童等问题,作家们对社会弊端的敏锐感悟,使“五四”文学具备了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从而实现了该派“为人生”的文学创作主张。这一流派主要不足是由于急于要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社会功利的倾斜使其不免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陋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冲淡,削弱了作品的审美价值。代表作有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

2.乡土文学[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乡土文学是指描写故乡农村的人与事,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怀乡情调的文学作品。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以其刚健、清新、朴野之气使创作界的面目焕然一新。他们主要运用现实主义的叙事方法书写出底层民众的苦难与愚昧麻木,表现了作家们的人道主义立场;又由于挟带着各种乡情民俗的纪实和描写,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代表作有彭家煌的《怂恿》、王任叔的《疲惫者》、许钦文的《疯妇》、台静农的《地之子》等。

3.“自叙传”小说[中山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

浪漫抒情小说[四川大学2013年研]

答:“自叙传”小说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其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该社的主要成员在日本留学期间,较多地接受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同时又吸收了1921~1926年间正风靡日本的“私小说”的创作特点和现代主义小说的手法,加以创造性的发展,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而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代表作家有郁达夫、陶晶孙等人。

4.《缀网劳蛛》[首都师范大学2018年研;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缀网劳蛛》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许地山创作的同名短篇小说;二是指其同名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缀网劳蛛》反映了妇女所受的惨重压迫,表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佛教思想;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由商务印书馆在1925年出版,收入《命命鸟》《缀网劳蛛》等十二篇小说。其中《换巢鸾凤》记述一个贵族小姐为追求自由恋爱而上当送命的悲剧;《商人妇》描写一个商人妻子被丈夫卖给印度人而备受凌辱的苦难遭遇;《枯杨生花》写一个孤苦无依的老渔妇在他乡遇见昔日恋人的故事。作品多写妇女婚姻悲剧,故事情节曲折,充满异域情调和传奇色彩,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

5.《空山灵雨》[首都师范大学2015、2013年研]

答:《空山灵雨》是许地山惟一的一本散文集,也是“现代小品文的最初成册的书”。“空山灵雨”恰当地概括了许地山的写作风格——质朴、清丽,又充满哲学和宗教的气息。“空”与“灵”的韵味境界,是《空山灵雨》在艺术上的独特造诣,其中不少作品都带着若隐若现、迷离惝恍的朦胧,洒脱超逸的语言蕴含着颇费咀嚼的玄理思辨,文章巧设比喻、隐喻,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奇特的构思,具有小说化的倾向,别有一番艺术魅力。

四、简答题

1.简述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中“问题小说”形成的原因。[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

“五四”时期的小说为什么大多是问题小说?[浙江大学2013年研]

答:“问题小说”是指为提出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旨在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问题小说”的形成原因主要有:

(1)时代发展的需要

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在一段时间内,全社会都来探究“人生究竟是什么”这样严肃的问题,读者要求小说能尖锐地提出他们所关注的各类社会问题,也并不企望文学一定给予多么明确的回答。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就写接受了家庭包办婚姻的青年同时接受了人道主义的思想,如果追求一己的幸福则必牺牲一个旧式的弱女子,若不离异又必陷自己一生于不幸。小说人物最后就这样处于两难境地。其他像王统照的《沉思》,提出作裸体模特儿的女子为何爱人反对、官吏干涉,甚至男性画师也不理解她的动机,使其陷入沉思之中。从提出问题之广来看,问题小说涉及当时青年关怀的家族礼教、婚恋家庭、妇女贞操、劳工、战争、知识者等诸多方面。其时因问题的尖锐性是第一位的,相应便减少了对小说形象化的要求,造成许多“问题小说”比较概念化,存在着文笔空疏、人物成为作者某种“主义”的传声筒等弊病。

(2)外部文学潮流的刺激

问题小说的出现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直接刺激:

1918年《新青年》的“易卜生专号”使这位挪威作家的社会问题剧风行一时,这对“问题小说”是一个推动,理论上的倡导则更早。

1918年周作人在题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的讲演中,就颇有倾向性地评介了日本近代文学中“问题小说”的地位,并由此肯定“为人生”的文学。次年2月他又写了《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明确提出“问题小说是近代平民文学的出产物”,“问题小说所提倡的必尚未成立,却不可不有的将来的道德”,强调“以小说为闲书”的中国传统中不可能产生“问题小说”。

沈雁冰在“五四”时期所写的评论文章《文学与人生》《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里面,更借国外的思潮来提倡“为人生”的“问题小说”。这都对此类小说起到促进作用。

2.简述20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内涵和特征。[厦门大学2013年研]

答: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它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需要,又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结果,“问题小说”流行的时间不长,却是典型的“五四”启蒙时代的产物。

(1)问题小说的内涵

问题小说是产生于“五四”启蒙运动时期,盛行于1920年代初的一个现代小说流派,以文学研究会成员冰心、许地山、叶绍钧、庐隐、王统照等为代表。他们关注社会人生,以“五四”新文化作为参照,重新思考社会人生问题,探索“人生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并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以艺术的表现,题材涉及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如婚恋、教育、就业、家庭、妇女、儿童等问题,作家们对社会弊端的敏锐感悟,使“五四”文学具备了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从而实现了该派“为人生”的文学创作主张。这一流派主要不足是由于急于要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社会功利的倾斜使其不免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陋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冲淡,削弱了作品的审美价值。代表作有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

(2)问题小说的特征

写作题材广泛

当时以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两大思潮的传播为背景,形成了文学必须接触现实人生问题的启蒙主义主张。20世纪20年代的“问题小说”表现和思考的主要是“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的问题”,核心是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与此密切相关的是个性自由、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妇女解放等社会问题,还有些作品涉及了劳动人民的疾苦、军阀混战所带来的灾祸以及儿童问题、教育问题、劳工问题等等,题材相当广泛。

文学性不强

问题小说的兴盛,是新的文学思潮的产物,这是借鉴外国问题文学的结果,同时也与周作人、胡适的理论倡导有关。20世纪20年代的问题小说强调对人生意义的探索,比较理论与哲学,相对忽视了写作技巧,文学性不强。

“只问病源,不开药方”

20世纪20年代的问题小说都是为提出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它与问题剧一样,都是“五四”时期开始出现的文学现象。这些小说有的甚至连题目都带着问号,由于作者思想倾向的不同,初期问题小说中有一部分作品专以“爱”和“美”作为解决问题的钥匙,而并没有从根本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所谓“只问病源,不开药方”。

总之,20世纪20年代的问题小说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它正视社会问题,抒发作者情感,暗示深刻哲理。正式提出人们所关心的人生或社会问题,从而引起疗救的注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独特地位,但问题小说并没有为所提出的问题开出良药,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举例简述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的特点。[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的特点有:

(1)零余者——作者自己在时代的镜子里的投影

“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这是鲁迅对郁达夫的评价,这句话概括而形象的总结了郁达夫的一生。正如郁达夫在《零余者》一文中说:“我是一个真正的零余者!”总观郁达夫的全部作品,总有一个清瘦的、孤独的、而又含着淡淡忧郁的青年茕茕行走于文本之中。他笔下的一系列零余者形象,普遍遭遇悲苦,在社会上备受歧视而显得孤苦落寞;他们对金钱、爱情和荣誉无法遏制的向往而又在追求中显得无能为力;他们灵魂和肉体的被摧残造成了心理状态的扭曲……尽管在各篇中代称不一:《沉沦》中的“他”,《南迁》中的“伊人”,《茫茫夜》和《风铃》等篇中的于质夫,《过去》中的李白时,《迷羊》中的王介成,《烟影》中的文朴……但作者以露骨的坦率、大胆的自我暴露的方式表达出来,几乎毫不迟疑地告诉读者:这就是他自己的个人写照。

(2)零余者——是时代和社会让你“零余”

社会变乱的时代,知识分子心中充满了苦闷、寂寞与彷徨。觉醒了却没有方向,勇猛抗争却没有希望,虽疾声呐喊却痛苦无力。零余者生活着的那个时代他们都在“性苦闷”“社会的苦闷”“生的苦闷”中苦苦地挣扎着。《沉沦》中“他”视自身本能的情欲为犯罪;《空虚》中年轻的“他”面对日本少女时极力压制对少女的爱慕和身体上的欲望,于质夫在妓院中时时担心自己被人视为酒色之徒。零余者就在这样的新旧冲突中挣扎痛苦。他们既不容于西方文明社会又不再适应传统的中国社会,在文明的不良混合体中他们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无法改变自身弱点而又处于变迁的时代,无法改变对于自身生存发展极为不利的环境,最后只能成为没有任何利用价值的工具,自身的无能最后化为自身的无用,那么“零余”的下场也是必然的。

(3)零余者——深陷情感的干涸沙漠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大多都是情感的缺失者。《沉沦》中的“他”身为一个弱国子民,独自漂泊在陌生的国度,本来心境就是很孤独的,而弱国子民的身份又给自身带来了无形的自卑感。情感是《沉沦》中主人公一直追寻的归宿和寄托,无能面对现实,最后只能躲藏在自己想得到的爱情之中。

(4)零余者——你并不零余

《沉沦》的主人公一面决心“复仇”,一面又热切期盼祖国的强大。在自杀之前,“他”还大声疾呼:“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其爱国之心十分感人。再如《茫茫夜》《空虚》《杨梅烧酒》等篇章,均表现了在渴望个人解放的同时,又渴望祖国富强的心愿。郁达夫总用真诚的笔调真切地讲述人生的感伤行旅——“零余者”的感伤行旅。这使他的作品尤其是早期作品充满着一种悲剧情调。在这种悲剧情调中似乎一直回响着这样两种声音:“我们的志不在大,消极的就想以我们无力的同情,来安慰安慰那些正直的惨败的人生的战士,积极的就想以我们的微弱的呼声,来促进改革这不合理的目下的社会的组成。”这种悲剧情调把人们带进了浓重的忧郁与感伤的气氛中,使人们在沉重、压抑的悲哀心绪下得到一点精神上的慰籍和解脱,同时也给人以强烈的道德震撼,从而激发起人们斗争、反抗的意志,去承受时代的风雨。

4.简述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的特色。[南开大学2013年研]

答:郁达夫“自叙传”小说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自叙传小说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而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它的主要特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直抒胸臆,表现个人情绪和心理变化

郁达夫《沉沦》里通过人物的日记披露内心的痛苦和企求。自叙传小说不追求曲折的情节和周致的构思,而是努力写出自己个人的情绪流动和心理的变化,用直抒胸臆表现自我主人公所经历的日常生活情景,于事件的叙述中做坦率的自我解剖,甚至是用长篇独白的形式去直接拨动读者的心弦。

(2)塑造“零余者”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郁达夫的代表作《春风沉醉的晚上》里,现代工厂的女工以及已沦为都市流浪汉的“我”都是此类形象的代表。在自叙传小说中,作者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零余者”的形象,他们是“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遭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往往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3)感伤美、病态美的艺术表现

小说《沉沦》的主人公本来是个“心思太活”的人,因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专制弊风,被学校开除,又为社会所不容,结果酿成“忧郁症”。作者竭力抒发他主人公的苦闷情怀,及由此而生的颓废和变态的心理言行,从中揭示出一种“时代病”,这在“五四”运动高潮过去之后是有相当的代表性的。

(4)注重人的情欲表达

在《沉沦》中,主人公因自身情欲不满足表现出了生理和心理的畸形。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受西方人道主义特别是卢梭的“返归自然”,及日本“私小说”的思想影响,注意人的情欲在表达人的内在世界的重要性,试图用新的眼光,去剖析人的生命和性格中包孕的情欲问题。

(5)富于情绪的感染力

《迟桂花》全篇抒写女主人公天真健全的美的人格,纯洁无邪的美的感情,与清新自由的美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和谐的诗的意境,不仅完满地传达了“人性返归自然”、心灵净化的主旨,而且完成了从感伤美向宁静美的转化。虽然郁达夫文人式的激愤情绪不乏夸张,但他替无数妇女、下层人民鸣不平的正直却真诚而实在。

总体而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具有古代中国名士放浪形骸的气度和现代文人的自由民主精神,他受近代欧洲浪漫主义的深刻影响的同时也接受了世纪末艺术思潮的果实。他将民族自尊、性苦闷和沉沦般的心底波澜,化为激愤控诉,大胆暴露,尽管这种宣泄似乎缺少理性的过滤,显得不够深刻,但郁达夫自叙传小说感伤的风格仍旧能够激起广大青年心理和审美的巨大共鸣。

5.简述冯文炳小说的特点。[首都师范大学2015研]

答:“语丝社”时期的冯文炳(1926年起使用笔名废名),代表作有《竹林的故事》《浣衣母》《桃园》等,其小说创作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用冲淡、质朴的笔调表现尚未被现代社会污染的宗法制农村世界,表现带有古民风采的人物的纯朴美德。如《竹林的故事》的人物和清新的乡村自然景物构成对应的关系,河边竹林的葱绿仿佛是有意设置的富于诗情的象征境界,为主人公三姑娘纯净美好的性格作衬托。

(2)借鉴古典诗词的简练、含蓄、留空白等经验,转化成情节简单的散文化小说形式所特具的功能。在1930年代之后冯文炳成为京派的重要小说家,文体上的“实验”色彩更加明显,抒情性发挥到极致,而文字越加简僻、晦涩。

冯文炳早期的乡土抒情小说影响十分深远,沈从文和汪曾祺等人都一再强调冯文炳1920年代的作品对他们创作的影响,因此,在现代抒情小说体式发展史上,从郁达夫到沈从文,冯文炳(废名)是中间不可缺少的一个作家。

6.简述许地山小说的主要特色。[北京师范大学2014研]

答:许地山(落花生),东南亚异域的神秘背景与人物故事、宗教研究家的信仰(不是宗教徒的热诚)与对宗教内在感情的体验(居然佛教、基督教俱备),造成了他的与郁达夫、与乡土回忆者皆存在区别的浪漫传奇小说。早期代表作《命命鸟》《缀网劳蛛》《商人妇》等。

(1)倾向浪漫主义的丰富的想象

许地山的小说倾向于浪漫主义,情节曲折,富于想象,注重用情感人,叙述中常以新颖的象征和隐喻来表达,在当时也曾获得许多读者的喜爱。其“五四”时期的小说大部分的作品写男女之情,下笔是人生实景,出笔时已经达到超现实的境界。

(2)宗教传奇的情节韵味

许地山于1920年代末一度消退之前的特色,去增加小说的写实性,中篇《玉官》从侧面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村生活场景,宗教气氛浓厚,政治上较为模糊。短篇《春桃》是他1930年代的力作。有人认为许地山这一时期的小说,“主人公不再进教堂,不再布道,可他们一举一动都合乎教义。宗教由外在的宣扬变为内在的感情体验,并通过行动自发地表现出来”。可以说,许地山的小说始终不离宗教传奇色彩,他的创作生命来自“五四”时期,并构成中国主观型小说的一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