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1年中山大学812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哲原理和马哲原著)考研真题及详解

—、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马克思《莱茵报》时期苦恼的“疑问”及在其思想发展历程中的影响。

答:马克思在《莱恩报》时期最苦恼的就是形而上学和现实世界的关系以及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问题。该问题对其思想发展历程的影响如下:

(1)辩证唯心主义

早年马克思深受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他认为只要有一套正确的理论就能使得人类向前发展。马克思在这时期在哲学上的基本倾向属于辩证唯心主义。

(2)转向社会主义

《莱茵报》同官方以及其他报刊的论战是推动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动因,也是推动他研究法国社会主义的原因。

(3)批判形而上学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了哲学对时代、对人民的依赖性。在《第179号“科隆日报”社论》中,他批判了形而上学和现实割裂开来的错误观点,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家“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尽管这时马克思仍然把哲学看成是世界发展的动力,但是注重哲学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强调哲学不能脱离时代、脱离人民,预示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方向。马克思对形而上学信仰开始产生怀疑和动摇,而且马克思这时期哲学思想的进展还导致他与以布·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分道扬镳。

(4)转向唯物主义

《莱茵报》时期的斗争实践使马克思的思想已发生变化。他接触到大量的社会现实问题,特别是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问题。尽管当时马克思还是从理性原则出发,力图用“普遍理性”战胜私人利益,但是现实社会生活却总是私人利益占了上风。宣传“普遍理性”的《莱菌报》被查封使马克思认识到个人的实践生活才是历史的本源,形而上学的发展不能代替现实的发展。这时期马克思完成了他同形而上学真正的决裂,逐渐向唯物主义转变,并第一次批判了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

2.简述“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佘化了的人类”这句话的内涵。

答:这句话出自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马克思指明了自己的哲学即新唯物主义同旧哲学即旧唯物主义在理论立足点和根本目的上的对立。

(1)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和根本目的

立足点

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实践性,因而不了解人的社会性及其历史发展,它的立脚点是脱离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个人。旧唯物主义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他们把作为私人利益关系总和的社会,看成纯粹私人根据个人动机不受约束地去追求私利的领域。

根本目的

旧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因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目的只是“认识世界”,而马克思认为重点在于“改造世界”。

(2)新唯物主义立足点和根本目的

立足点

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以及由此而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是它与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分界线。因此,马克思将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根本目的

新唯物主义者则认为根本问题在于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去“改变世界”,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实践并不是世界的本原。主体活动必须以承认“自然界的优先存在”为前提,因为人在实践活动中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人们实践活动对外部世界的影响程度还受到自身的状况和前人实践结果的制约。因此,忽视实践的意义,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降低到旧唯物主义的水平;而离开“自然界优先存在”这个前提,把实践看成世界的本原,就会把“实践的唯物主义”推向主观唯心主义。

3.简述《历史与阶级意识》的主要内容。

答:(1)简述

《历史与与阶级意识》是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1885~1971)的早期哲学著作,这本书引起争论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端。本书的主要精神是恢复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提出马克思主义就是辩证法,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传统,但他在书中犯了把异化与物化混为一谈的理论失误。

(2)主要内容

在书中,卢卡奇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方法,而后提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是具体的总体的范畴”“历史的本质在于它是人类活动的产物”“物化”等一系列概念,并使“阶级意识问题”在本书中占据相当主要的地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展开:

正统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是指一种方法,即辩证的方法。而坚持辩证法是唯一能再现和把握现实的途径,即具体的总体性。在卢卡奇看来,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没有了解马克思的出发点是德国古典哲学。在卢卡奇看来,这个辩证法的特征有:

a.是主客体的辩证法,辩证法的来源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修正主义者主张面对客观事实,是实证主义在方法论上的表现,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问题远离了社会现实。

b.辩证法必然强调整体性。实证主义将社会作为一个静止和孤立的范畴来研究,永远不会得出否定现实社会的结论。只有坚持总体和历史的方法,辩证法才能在思维中再现现实。修正主义者主张面对客观事实,是实证主义在方法论上的表现,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问题远离了社会现实。

c.辩证法只能为无产阶级所掌握。辩证法作为一个革命的方法,就在于找到一个既是历史主题又是历史客体的阶级,这个阶级能将主客体统一在自身中。

总体性

总体性概念是卢卡奇独立提出来的。黑格尔反对独立片面地理解概念,必须在发展中运动中把握实体。黑格尔反对抽象概念,主张具体概念。卢卡奇则提出了抽象的总体性,把每个概念放到概念进程中去考察,卢卡奇要求把每个概念放到历史的进程中去考察。卢卡奇认为庸俗唯物主义的表现方式和实证主义崇拜事实,认为事实是不可怀疑的。现代科学对待物和物的集合的方式来对待人。在资本主义阶段,反映在生产对象中的个性消失了,批量生产中我的活动和自我没有关联。

阶级意识

历史就是阶级意识或阶级意识的历史。阶级意识是理性的反应,是一种受阶级制约的对人们自己的社会的、历史的经济地位的无意识。作为总体的阶级在历史上的重要行动归根结底就是由这一意识,而不是由个别人的思想所决定的,而且只有把握这种意识才能加以辨认。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不能意识到所有社会关系的经济基础。因为等级意识掩盖了阶级意识。随着资本主义社会或纯粹的经济划分的社会的建立,阶级意识也就进入了一个可能被意识到的时期。只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纯粹的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在自己发展的顶峰会陷入自身的不可解决的矛盾。而革命的命运要取决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是否成熟。之所以是无产阶级,是因为无产阶级的自身特征所决定的,无产阶级不解放全世界就不能解放自己,就具备了推动历史发展的阶级意识,而这种阶级意识是无产阶级在斗争中获得的,无产阶级也经历了一个由自在到自为的过程。

物化

在卢卡奇,物化和异化是不区分的。他从分析商品开始。形式向整个社会的真正统治形式的这种发展只有在现代资本主义中才出现。就商品是人与人的关系的物的表现形式而言,是人的物化。劳动产品成了商品。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在客观方面是产生出一个由现成的物以及物与物之间关系构的原则。

随着合理化和物化的普及,这种自我客体化,即人的功能变为商品这一事实,最确切地揭与商品具同质性。随着这种合理化或专门化而来的,则是整体图景的消失。

4.简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答: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是指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涵。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1)内容

在思想路线上,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力求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创造新经验,既不把书本当教条,也不照搬别国的经验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对国情的估计上,必须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根据,承认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纠正过去那种脱离实际,超越发展阶段的“左”的错误思想。

确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而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由此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来自改革,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改革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

在实行对内改革的同时,还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协调发展。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这样两个方面统一和协调起来,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确立的基本纲领和奋斗目标,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分三步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战略上分三步走:第一步,基本上达到温饱水平;第二步,在本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力争我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程度。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民族人民的团结,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根据“一国两制”的方针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密不可分的。

(2)评述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当前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文本解读(20分)

请指出下列文字出自哪一位作者的哪一部著作,并分析其基本思想和意义,然后简要作出自己的评价。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答:(1)上述文字出自马克思的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2)基本思想

宗教与客观唯心主义

宗教与客观唯心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客观唯心主义是宗教的一种比较精致的形式,而宗教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一种粗俗的形式。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物质世界只是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和表现。客观唯心主义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

具体分析

a.“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其界限在于意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宗教作为错误的意识同样来源于客观存在。错误的意识仍具有客观性,只是歪曲地反映了客观世界,即宗教“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宗教将实现的苦难解释为宗教的苦难,以合理化苦难所能交换的天堂报偿;同时,天堂所描述的如果真的那么“美好”,那么天堂的存在表明现实世界其实是有问题的,即“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b.“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

宗教所宣扬的“神鬼、天堂、地狱”等概念,实际上是以歪曲的形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客观存在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人和人们饱受资本家的压迫和摧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加剧,但是被压迫者量弱小,无力反抗强大的资产阶级,只有寄托希望于宗教以麻痹和安慰自己。“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

c.“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马克思将宗教看作是一种社会制度,即是国家或社会力产生出了宗教。“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对人们现实的苦难的解决方法是寄希望于没有世间苦难的天堂。马克思认为必须以宗教批判的方式使人们远离不切实际的幻想,去追求现实的幸福。

d.“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被压迫者在宗教的架构下除了想象和叹息,是无能为力的。那么对于被压迫者来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知道无法改变现实,只求精神上的安慰和解脱。

(3)意义及评价

说明:本小问暂未作答,请见谅。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答:“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指实践的观点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它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统一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体现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的实践范畴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核心,它也就必然具备革命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理论特征。

(1)实践观在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过程中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对于经验概念的两种抽象规定,改造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把实践理解为一种客观的活动,一种能动的现实存在,与此同时就克服了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经验概念的缺陷。以实践为基础,唯物论和辩证法这两种哲学传统获得了统一。

(2)实践观在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过程中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不仅肯定了自然界对于人的先在性,而且更在于把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即物质生产实践作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现实基础,也就把历史的观念带进了自然领域。同时,实践概念不仅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也是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

(3)认识论与本体论也在实践概念的基础上达成统一。

实践是以物质工具为中介而对于对象世界的实际的把握,认识则是以语言符号为中介而对于现象世界的观念的把握或象征性把握,两种把握活动应当是彼此一致且互为前提的,而且,认识归根到底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所以,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即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两个方面在实践概念的基础上获得了统一。

(4)评述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范畴。只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构成了一个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相统一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因此,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2.恩格斯说:“平等应当不仅是表面的,不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请据此阐明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及其与资产阶级平等观的区别。

答:恩格斯的这段话出自于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反杜林论》是第一部完整、系统、准确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的著作。

(1)简述

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从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科学视角,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平等观既是无产阶级争取平等权利的理论总结,同时又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人类有史以来平等要求的创新成果,是在探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全人类特别是无产阶级实现自由和全面发展深切关怀的平等观。因此,它与资产阶级平等观存在着本质区别。

(2)区别

马克思主义平等观

依据唯物史观,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平等观。恩格斯指出,对平等也要做历史的考察。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都是历史的产物,不是永恒的。

资产阶级的平等观

资产阶级的平等观要求进行自由贸易、平等交换的权利,反对封建阶级的特权,要求人权,这对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无产阶级平等观要求彻底消灭阶级,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是荒谬的。杜林关于平等的观念是浅薄而拙劣的。

四、研究动态述评(30分,请选择其中一题作答)

1.近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有许多热点问题(讨论和争议较为集中的问题)和前沿问题(在广度和深度上标志学科最新进展的问题),请就你了解最多的一个加以介绍和评论。首先是介绍,必须包括如下信息:问题的名称和内涵、主要论者及其论著(文)、主要观点和分歧、讨论的过程、相关预期。然后加以评论。

答:(1)名称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域下的网络危机事件研究。

(2)内涵

作为现实政治事件的网络映射,网络危机事件本质上是发生于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交向互动的政治现象或政治事件。它具有快速传播性、焦点关注性、双重互动性、身份隐秘性、非直接利益性和公共相关性等基本特征。从政治哲学视域出发,可以将网络危机事件分为权力指向型、权利指向型和公共指向型三种类型。当代中国网络危机事件频发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和制度原因,它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现实政治现状的必然产物。其中公民意识成长为网络危机事件的发生提供了主体基础,社会矛盾凸显是网络危机事件发生的直接根源,而公共行为失范是网络危机事件发生的内在诱因,现实表达不畅则是网络危机事件发生的体制诱因。现代网络发展为网络危机事件提供了传播平台,政府公信力弱是形成网络危机事件的外生刺激,表达和求证成本不对称为网络危机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先天优势。

(3)主要论者

郑大兵、封海东、封飞虎、方益权、李金龙、万颖等。

(4)论文及主要观点和分歧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应对策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域下的网络危机事件研究》《网络危机事件中的当代中国政府形象传分

关于网络危机事件的特点不同学者的阐述各异,但总体而言存在很大相似性,主要说明网络危机事件具有多发性、变异性、虚拟性等热点。如郑大兵等认为,网络危机事件具有传播迅速、更容易被激发冲动、管理空白等特点(郑大兵,2006);代群等公部门和公职人员的“涉腐”“涉富”“涉权”等问题的特点(代群等,2009);揭萍、熊美保认为网络危机事件既具有多发性、预谋性、变异性等一般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又有虚拟性、广域性、变异超常性、身份不确定性、虚实互动性、法规滞后性等特点(揭萍,200续断的网络危机事件对政府和弱和降低了党和政府的执政合法性,对党和政府的回应能力与公共管理能力形成巨大挑战。如何有效应对和治理网络危机事件,正确发挥网络危机事件的积极作用,治理和降低网络危机事件的消极影响,以网络危机事件治理为抓手,带动政府网络舆情管理创新已经成为当代政府社会管理创新。学者们开始从网络危机事件的现象、成因、影响、治理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进而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域来探讨网络危机事件的政治哲学意蕴,这对正确认识网络危机事件这一政治现象的成因和本质,有效治理网络危机事件等都有重要意义。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域对网络危机事件及其治理作出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力图揭示网络危机事件的政治学本质,总结和梳理国内网络危机事件治理的现有模式和基本框架,进而提出网络危机事件治理的政治路径,预期达成如下目标:

界定网络危机事件的基本概念。

网络危机事件相关基本概念在学界还性事件、网络焦点事件或网络热点事件等。而学界对网络危机事件基本概念的认识存在很大模糊不清之处,这显然不利于网络危机事件的深入研究。

建构网络危机事件及其治理的政治哲学分析框架。

分析工具是研究科学化的前提和基础。当前的政治哲学分析文献并没有提出系统明确的政治哲学分析框架。这一方面使政治哲学文献呈现多彩多姿的色彩,但另一方面也导致政治哲学分析文献和学术研究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

梳理总结现有网络危机事件治理模式。

通过典型案例的实证考察和比较研究,运用建构的政治哲学分析框架,梳理分析国内现有网络危机事件治理的典型模式,从公平与正义、自由与民主、权利与权力的视域考察其治理主体、治理行为、治理规范等方面的运行绩效和优劣得失,为优化国内网络危机事件治理模式和治理路径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证借鉴。

构建网络危机事件治理的政治路径。

在厘清网络危机事件的政治哲学本质的基础上借鉴国内网络危机事件治理模式的优劣得失,改变政府和社会网络危机事件治理理念,打破现实网络危机事件单一治理主体格局,改革和调整“第一定义者”等网络危机事件治理的错误策略,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立场和研究方法,构建网络危机事件治理的政治学路径,提出网络危机事件治理的政治学框架和服务型政府建设路径。

(8)评论

作为一种现实政治事件的网络映射,网络危机事件本质上是公民言论自由和参政议政、监督公共权力的网络表现形式,它关乎公平正义、自由民主、权利权力等政治哲学的基本价值问题,将网络危机事件过程中的网络舆情视作洪水猛兽式的传统观念既无必要亦不可取。事实上,在现实政治表达不畅的情况下,网络危机事件正好为公民宣泄政治情绪提供了渠道,在很大程度上有益于现实政治稳定。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为视角,网络危机事件是一种政治事件。现实政治问题是导致这种政治事件的直接根源,要实现网络危机事件的有效治理,必须从现实政治问题治理入手,通过政治途径解决现实政治问题。当前正在推进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为治理和消解网络危机事件提供可能和契机,我们相信,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政治改革的逐步深入,网络危机事件治理将会有更为全新的治理理论和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2.你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哪些?请选择你认为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加以介绍、剖析和评议,所涉及的内容必须包括:问题是什么?问题有哪些表现?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问题?(二选一,可不答。)

答:本题暂未作答,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