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理论知识过关必做2000题(第4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节 社会影响

一、单项选择题

1.个体因群体压力的影响,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一致的现象是(  )。[2013年5月三级真题]

A.服从

B.从众

C.同化

D.内化

【答案】B

【解析】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表现为个体的意见和行为与群体中的多数人相符合,俗称“随大流”。

2.“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一种(  )现象。[2012年5月三级真题]

A.社会懈怠

B.优势反应强化

C.结伴效应

D.社会促进

【答案】D

【解析】社会促进也称社会主张,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与社会促进相反,有时候他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干扰,也称社会抑制。

3.“随大流”是一种(  )现象。[2012年5月三级真题]

A.服从

B.从众

C.参照

D.模仿

【答案】B

【解析】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凡事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

4.有关从众的研究发现:判断作业的难度较高,所呈现的刺激模糊不清时,个体顺从社会压力的倾向就会(  )。

A.越高  

B.越低

C.不变  

D.难以确定

【答案】A

【解析】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影响从众的外部因素有:群体成员的一致性愈高,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群体的凝聚力越大,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群体规模是3~4人是越容易引发从众行为;情境的越明确,从众行为就越少。

5.有些不法商人雇佣“托儿”来进行不正当促销所以能奏效,正是利用了人们的(  )心理。

A.顺从  

B.服从  

C.从众  

D.依从

【答案】C

【解析】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托儿”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

6.性别与从众之间的关系是(  )。

A.女性更容易从众  

B.女性不容易从众

C.男性更容易从众  

D.没有明显的确定性的关系

【答案】D

【解析】性别、智力等因素对从众有影响,但尚未发现这些因素与从众之间有明显的确定性的关系。

7.如果可以选择,几乎所有的球队都愿意主场作战,而不愿意客场作战。这是因为(  )。

A.社会助长现象的存在  

B.从众现象的存在

C.群体极化现象的存在  

D.合作现象的存在

【答案】A

【解析】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任务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球队主场作战时,往往支持的观众会比较多,会给球员的发挥带来社会助长效应。

8.优势反应强化理论认为,他人在场,个体动机水平会提高,因此(   )反应易于表现。

A.优势  

B.弱势

C.复杂  

D.简单

【答案】A

【解析】美国学者扎荣克的优势反应强化说,可以比较好地解释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的现象。该理论认为,他人在场,个体的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其优势反应易于表现,而弱势反应会受到抑制。

9.小明一个人半小时就可把教室打扫干净。今天下课后,由于半小时后班内要搞活动,班主任吩咐让小明、小华、小刚三人一起打扫教室,然后就办事去了,半小时后,班主任来到教室惊奇地发现教室还没打扫好。这反映了该班主任至少不知道(  )现象的客观存在。

A.社会助长  

B.社会惰化  

C.从众  

D.去个性化

【答案】B

【解析】社会惰化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题目中的案例正是体现了这一现象。

10.监考老师在考生身边来回走动会影响其水平的发挥,这种现象是(  )。

A.社会助长

B.社会干扰

C.社会惰化

D.社会促进

【答案】B

【解析】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任务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想象在场和隐含在场。与社会促进相反,有时候他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干扰,也称社会抑制。

11.以下对模仿的理解中,错误的是(   )。

A.模仿是对外显行为的模仿

B.人们可以模仿他人的内隐心理,例如模仿他人的气质、性格等

C.在模仿过程中,模仿者是主动的

D.被模仿者的行为不全都是被动的、无意的

【答案】B

【解析】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模仿的社会刺激是非控制性的,榜样是模仿的条件,但模仿是自愿产生的,有时可能是无意识的;同样,榜样的行为也不全都是被动的。无意识的。模仿是对外显行为的模仿,而不能模仿内隐心理。

12.最早研究暗示现象的人是(  )。

A.中国学者孙本文  

B.俄国学者别赫捷列夫

C.德国学者施密根斯 

D.法国学者塔尔德

【答案】C

【解析】暗示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及动作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德国学者施密根于1892年发表了《暗示心理学》一书,最早开始了对暗示现象的研究。

13.“望梅止渴”是体现暗示的绝好例子,这种暗示是(   )。

A.直接暗示

B.间接暗示

C.自我暗示

D.反暗示

【答案】A

【解析】暗示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及动作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按暗示双方的接触方式,暗示可以分为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前者是暗示者直接施加影响,后者则是暗示者间接施加影响。望梅止渴是直接告诉受暗示者前面有一片成熟的梅林,使受暗示者分泌大量的唾液,从而缓解了受暗示者的口渴。

14.(  )是指暗示刺激发出后,引起被暗示者相反的反应。

A.反暗示 

B.反模仿

C.逆反  

D.真暗示

【答案】A

【解析】按暗示效果可分为暗示及反暗示。前者达到了暗示者的预期效果,后者则达到反效果,即暗示刺激发出后,引起被暗示者相反的反应。

15.“三个和尚没水喝”,反映了(   )作用。

A.社会惰化 

B.社会干扰

C.去个体化 

D.从众

【答案】A

【解析】社会惰化是指当群体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

16.下列各组群体间,哪一组不易产生服从行为?(  )。

A.老师与学生  

B.老板与雇员  

C.军官与士兵  

D.教授与商人

【答案】D

【解析】服从既包括对团体规范的服从也包括下级对上级的服从,老师与学生、老板与雇员、军官与士兵都是上下级关系,都容易产生服从行为。

17.从众行为的特点是(  )。

A.群众压力真实存在 

B.自愿性

C.意识性   

D.选择性

【答案】B

【解析】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性是从众的重要特点,服从则是在外界的压力下被迫做出来的。

18.导致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群体极化  

B.社会惰化

C.从众性 

D.匿名性

【答案】D

【解析】导致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匿名性,当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都穿着同样的制服时,个人是不容易被识别的,个体就被湮没了,被匿名了;个体处于群体中,会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使自己的注意高度集中于他人的反应以及周围所发生的戏剧性事件,或者由于药物、酒精、催眠等的作用,使个体进入极端的自我卷入,从而降低了自我意识。

19.群体规范的基本作用是对成员具有(   )的作用。

A.吸引  

B.比较和评价

C.助长  

D.凝聚

【答案】B

【解析】群体规范的基本作用是对成员具有比较和评价的作用,它可以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和行为准则,用以调节、制约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使它们保持一致。群体规范还可以作为成员们彼此认同的依据。

20.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之所以会有服从行为,除了来自合法权力的原因外,也是由于(  )。

A.行为参照

B.群体思维

C.去个体化

D.责任转移

【答案】D

【解析】一般情况下,我们对于自己的行为都有自己的责任意识,如果我们认为造成某种行为的责任不在自己,特别是当有指挥官主动承担责任时,我们就会认为该行为的主导者不在自己,而在指挥官。因此,我们就不需要对此行为负责,于是发生了责任转移,使得人们不考虑自己的行为后果。

21.电视广告中经常请大明星作主角,根据塔尔德的《模仿律》这可能是应用了(  )。

A.下降律

B.上升律

C.先内后外律

D.同一律

【答案】A

【解析】塔尔德提出的模仿定律:下降律,即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几何级数率,即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迅速地蔓延;先内后外律,即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于对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

22.服从与从众之间的区别是(  )。

A.群体压力   

B.群体互动   

C.自愿性   

D.社会评价

【答案】C

【解析】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性是从众的重要特点,服从则是在外界的压力下被迫做出来的。

23.(   )是由于他人在场而使个体活动效率提高。

A.观众效应   

B.结伴效应   

C.社会促进   

D.社会控制

【答案】C

【解析】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与社会促进相反,有时候他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这种现象称社会干扰,也称社会抑制。社会促进有以下两种效应:结伴效应,是指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观众效应,是指个体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多少及观众的表现对其活动效率有明显影响。

二、多项选择题

1.从众行为的原因包括(  )。[2013年11月三级真题]

A.寻求行为参照

B.对偏离的恐惧

C.对自尊的追求

D.群体凝聚力

【答案】ABD

【解析】从众是指通过向社会压力让步以使自己的认知及行为符合群体的、社会的标准和规范。从众行为的原因包括:要寻找行为参照故而从众;恐惧偏离群体而与群体保持一致;为了群体之间可以凝聚在一起故而与大众保持一致。

2.社会促进现象包括(  )。[2013年11月三级真题]

A.结伴效应

B.观众效应

C.性别助长

D.社会堕化

【答案】AB

【解析】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到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促使他的活动的完成,这种作用称为社会促进。社会促进包括:结伴效应,指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观众效应,指个体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多少及观众的表现对其活动效率有明显的影响。

3.影响从众的因素主要包括(  )。[2013年11月二级真题]

A.情境的明确性

B.性别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规模

【答案】ABCD

【解析】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从众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群体因素,主要是群体的一致性、凝聚力和群体规模;情境的明确性;个体人格因素;性别、智力等其他因素。

4.从众大致分为(  )等类型。

A.真从众 

B.假从众

C.权宜从众  

D.反从众

【答案】ACD

【解析】从众的类型:真从众,个体不仅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而且内心也相信群体的判断;权宜从众,个体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判断,相信真理在自己这边,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在行为上附和群体的要求;反从众,个体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但由于各种原因,外在的行为表现与群体的主流不一致。

5.社会影响的评价理论认为,他人评价与动机水平之间的关系受(   )的影响。

A.活动者觉知评价的程度

B.评价者的身份和态度

C.具体环境

D.活动者的特征

【答案】ABD

【解析】他人评价与动机水平之间的关系的影响因素:活动者觉知评价的程度,一般来说,活动者觉知被评价的程度越高,其动机水平就越高;评价者的身份和态度,一般来说,评价者越具有权威性,活动者的动机水平越高;评价者越是正襟危坐、严肃认真,对活动者的影响就越大;如果评价者漫不经心,则影响较小;活动者的特征,活动者的年龄、气质、性格、情绪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受他人评价的影响的差异。

6.社会感染的特点包括(  )

A.双向性  

B.恐惧

C.爆发性  

D.接受的迅速性

【答案】ACD

【解析】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其特点包括:双向性、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

7.模仿的意义主要包括(  )。

A.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B.模仿是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C.模仿可以促进群体形成  

D.模仿使人快乐

【答案】ABC

【解析】模仿的意义主要包括:模仿是学习的基础,模仿是个体反映与再现他人行为最简单的形式,是掌握人际互动经验最简单的机制,也是个体学习的基础;适应作用,个体适应社会生活,模仿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在个体发展早期,这种作用尤其突出;促进群体形成,模仿会使群体成员在态度、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性提高,增进群体凝聚力。

8.影响服从的因素有(  )。

A.命令者的权威性

B.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

C.情境压力

D.命令者的性别

【答案】ABC

【解析】服从是指由于外界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服从与命令者的权威性、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以及情境压力有关。

9.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在《模仿律》一书中提出模仿的定律有(  )。

A.先内后外律

B.下降率

C.算术级数律

D.几何级数律

【答案】ABD

【解析】塔尔德提出了三个模仿律:下降律,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几何级数率,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增长,迅速蔓延;先内后外律,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先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

10.模仿可以分为 (  )。

A.有意模仿  

B.无意模仿  

C.榜样模仿  

D.非榜样模仿

【答案】AB

【解析】模仿可以分为有意模仿与无意模仿两大类。有意模仿是模仿者有目的、主动的模仿,即使他不了解别人行为的真正意义,但由于他觉得模仿别人能获得好处,于是就在行为上仿照别人;无意模仿并非绝对的无意识,只是意识程度相对比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