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华南理工大学810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华南理工大学
2015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试卷上做答无效,请在答题纸上做答,试后本卷必须与答题纸一同交回)
科目代码和名称:810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思想政治教育
2.社会公德
3.法律意识
4.爱国主义
二、辨析下列观点的正误(每小题6分,共24分)
1.有人认为:“人生的价值表现为个人占有物质财富的多少。”
2.《后汉书•第五伦传》中记载“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3.有人认为:“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的结合体。”
4.有人认为:“在多元文化时代,不应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简要说明舆论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基本手段有哪些?
3.简要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阶级性。
4.简要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四、论述题(每小题23分,共46分)
1.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请结合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论述依法治国的含义以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2.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参考答案
华南理工大学
2015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试卷上做答无效,请在答题纸上做答,试后本卷必须与答题纸一同交回)
科目代码和名称:810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思想政治教育
答: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并促使其自主地接受这种影响,从而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狭义的教育,也是广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泛指社会上一切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智力体力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在学校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传授知识与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的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公德
答:社会公德是指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是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就是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3.法律意识
答:法律意识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成员对于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是法律现实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的映现。法律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对法的制定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法律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直接指导法的制定、执行和遵守,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法律制度和保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法律、法规等,都是在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指导下确立和制定的。
4.爱国主义
答: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指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爱国主义,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爱国主义的丰富性和生命力,正是通过它的历史性和具体性来表现的。
二、辨析下列观点的正误(每小题6分,共24分)
1.有人认为:“人生的价值表现为个人占有物质财富的多少。”
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马克思的人生价值观告诉我们,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1)人生的自我价值,是指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2)人生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一个人满足社会的程度越高,他的社会价值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3)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①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个体的人生活动不仅具有满足自我需要的价值属性,还必然地包含着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属性。个体通过努力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也是其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
②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4)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在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衡量人生的价值,标准就在于看一个人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2.《后汉书•第五伦传》中记载“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答:该观点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这句话的意思是:自身行为不正,即使是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听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别人,大家就会心悦诚服。如果只用语言来空泛说教,大家就会发生争吵而无所适从。因此这句话就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高教育者的自身素质,端正各种行为,在受教育者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儒家特别重视教育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孔子认为,一个人能正己然后才能正人。儒家要求统治者要树立“圣人”理想人格,具有全德、全智、全功的特征,“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是突出的优秀人才,是伦常的完满体现者,是道德之表帅。只有这样,统治者才能教化万民,开启民智。儒家对教师则要求更高,认为教师要为人师表,做学生的道德楷模,对自己要“学而不厌”,对学生要“诲人不倦”,要以自己的负责精神、谦恭态度和博学多知来教育学生、感化学生。
3.有人认为:“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的结合体。”
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这种观点误读了中国梦与每个人梦想的关系。
(1)“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2)每个人的梦想是每个中华儿女个人的梦想。个人梦想是指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的未来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设想。包括个人具体的职业梦想、生活梦想和道德梦想。
(3)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但是每个人的梦想简单结合在一起并不构成“中国梦”。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有益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有人认为:“在多元文化时代,不应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具体概括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在多元文化时代下我们更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因为在多元文化中,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其中不乏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思想的侵蚀,所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消极影响,从而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弘扬主流价值观。
三、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简要说明舆论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答:大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信息,会形成一种舆论环境。这种舆论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良好的舆论环境会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促使人们形成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品德。
①现实中的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舆论环境中,这种强大的社会舆论导向和舆论环境又使得生活于其中的“受众”,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在提倡什么,限制什么,反对什么,这就形成了一种无形的选择压力,促使人们去选择和接受那些社会大力提倡、大力宣传的思想文化信息,从而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②近年来,我国舆论宣传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塑造人们的精神方面发挥了积极地作用。例如当前全社会都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街小巷都贴着其宣传标语,在这种舆论环境下就有助于人们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不良的社会舆论会削弱甚至抵消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①不良舆论,即以反动宣传、谎言谣言、诽谤流言、陈规陋俗、牢骚怪话、歪理等为主的舆论。这类舆论大多是社会不健康意识和个人不健康心理的反映和传播,其内容往往脱离事实,不讲科学,违背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侵犯国家和他人的利益,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因而对健康、进步的舆论环境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②这种舆论环境对个人或群众坚持正确的意见和主张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可能造成人思想上的混乱,甚至导致群体思想迷误和行为越轨的现象。例如教育者要求受教育者诚实守信,结果社会舆论到处宣扬不诚信,久而久之,大大地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基本手段有哪些?
答: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既然是一种开发与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活动,就必须借助一些具体的手段,使实际结果和预期目标相一致。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五个基本手段。
(1)计划
①计划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的行动或活动以及未来资源供给与使用的筹划,包括预测未来和拟定一个行动计划。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通过计划手段,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循序渐进地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通过计划这一管理手段的运用,可以更好地按照中央提出的要求和战略部署,循序渐进、协调一致地开展教育工作,从而减少未来教育工作过程本身可能产生的不确定性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冲击,保证中央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决策得到真正的落实。
(2)组织
①组织是指借助相应的机构以及人员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所涉及的人财物资源按照一定的原则及程序要求,进行有序配置的一种活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组织,必须建立相应的机构,配备精干的人员,并为该机构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通过组织手段的运用,可以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工作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为思想政治教育计划的实施,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提供有效的保障。
(3)指挥
指挥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发挥着四个方面的作用:
①及时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调动组织所有成员与资源配合去适应环境,采取适当的行为;
②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奋发努力,给他们创造发展的机会;
③有效地协调组织内的人际关系,使组织内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从而降低内耗;
④督促组织成员尽自己的努力按照既定的目标与计划做好自己本职范围内的工作。
可见,通过指挥这一手段的运用,可以优化工作系统,营造良好氛围,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中的所有人都能同心协力地执行思想政治教育计划,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实现。
(4)协调
协调是指把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工作结合起来,包括将资源按照规则和配比进行安排,将分工负责实施的各项工作和活动进行有序整合,使之统一和谐。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工作体系内部进行专业化分工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任务分配给不同部门和不同人员承担后,相互间的配合显得至关重要。运用协调这一管理手段,就是为了防范这种状况的出现,使方方面面的工作形成合力。
(5)控制
控制是指根据既定目标不断跟踪和修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所有的工作按照已定的计划和指挥完成,实现预想的教育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工作推进的每一环节,教育者、管理者(工作部门和个人)的具体行为,都有可能会偏离预定的要求和方向。为了及时纠正这种偏离,防止这种偏离状况对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计划的执行产生严重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和管理系统中,建立反馈调节机制,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管理工作进行有效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3.简要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阶级性。
答: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应用性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具有阶级性。
(1)在阶级社会里,各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都反映了本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都是为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服务的,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特征。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学则公开声明它是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它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将其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方方面面,努力为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服务。与一般的社会科学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学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党性。
(2)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阶级性特征,并不意味着否定其真理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学致力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这一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要求;而无产阶级与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为无产阶级事业服务,就能推动社会循着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断进步。
(3)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狭隘私利和特权要维护;科学越彻底,越具有客观真理性,就越符合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只有坚持真理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学才能更好地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更好地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阶级性与真理性是完全一致、高度统一的。
4.简要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答:个人与社会是揭示人的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重要范畴,在一定意义上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1)个人与社会的含义
①个人是历史的具有社会性的个体,一般指一个人或是一个群体中的特定的主体,与社会或群体相对。
②社会则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和运动发展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①社会是个人存在的基础
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每个人都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个人的吃穿住用行都是来源于社会。正如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社会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②个人是社会存在的前提
社会也总是人的社会,有无数个个体组成,离开了人,社会也就不复存在。社会与个人这一对范畴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3)个人与社会的这种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启示我们,在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时,不仅要看到个人和个人行为,而且要看到个人及个人行为的背景,即一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在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仅要注意到教育的影响作用,还要注意到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所造成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研究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也不能忽视人和人的活动,因为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都是由人的活动所创造并改变着的。要形成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生活以及良好的社会关系,就必须重视个人的社会化,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四、论述题(每小题23分,共46分)
1.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请结合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论述依法治国的含义以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答:(1)依法治国的含义
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它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2)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①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施的治国方略。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具体包括:
a.依法治国需要以德治国为基础
法律的制定以及整个法律制度的建立都必须以一定的道德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其中道德对法律的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道德是立法的基础。基本的和重要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主要来源之一。法律的产生来源于道德规范,可以说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规范。
第二,道德是法治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良好的道德规范就是伸张正义,惩恶扬善,而法律就是以国家强制力来实现这个目标。
第三,道德是法律的有益补充。道德可以解决许多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
b.以德治国需要依法治国为保障
第一,法律的实施总是把与之相对应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用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和吸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从而以法律的手段确保这些道德规范和原则在社会上得以推广和普及。
第二,正如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区别
a.法治和德治的地位不同
第一,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法治具有根本性、决定性和统一性,它强调对任何人都一律平等,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
第二,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以德治国就是通过在全社会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对不同人群提出有针对性的道德要求。
b.法治和德治的作用不同
法治和德治对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作用,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也都具有必须遵守的性质,但约束作用的内在要求和表现形式不同,行为人违反两种规范以后承担的后果也不相同。
第一,法治发挥作用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主要依靠法律的预测作用、惩罚作用、威慑作用和预防作用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约束,并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德治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进行道德教化,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道德谴责。
c.法治和德治的实现方式和实施载体不同
第一,法治主要依靠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国家要保护什么、不保护什么,倡导什么、禁止什么,都得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实行法有禁止不得为,体现的是规则之治。
第二,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以价值、精神和理念等形式表现出来,引导人们自觉地在行动上符合道德才可为,违反道德不可为。
2.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进入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1)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①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突出
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时代下它的作用更加的突出。进入网络时代,各种信息充斥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尤其是青少年的面前,因此各种错误思想很容易腐蚀我们的大脑,从而误导我们的行为。因此这个时候比任何一个时候都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改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一般主要依靠老师和课本教学。无法利用更加先进的网络技术来辅助上课,无法呈现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然而进入网络时代,教师上课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去收集资料,备课,上课,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渠道,增强课堂的生动性,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增强教育效果。
③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以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依靠学校、企业和政府部门,借助纸质工具去完成。严重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在进入网络时代,可以借助社会的力量共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显著地就是借助网络,电视,新闻媒体,大众广告等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大大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其更加贴近生活。
(2)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①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已经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以前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主要集中在幕后,表现形式还比较隐蔽。然而在网络时代,这种斗争逐渐转为台前。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其在网络上的种种优势,宣扬不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思想文化,把进攻的突破口放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成熟的青年网民身上,加紧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上的渗透。
②庞杂的信息误导青年人的思想和行为
网络的出现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密度。这些信息有些是现实生活当中的缩影,而有些却是无法证实和莫中生有的。这样就导致人人可以信口开河,人人可以撒谎而不必承担法律责任和道德谴责,这种默许在无形中助长了人们撒谎的勇气和胆量。从而误导青年人的思想和行为。另外,一些含有淫秽、色情、暴力、凶杀等内容的信息,直接危害青年人身心健康,致使少数意志薄弱的青年人,挡不住诱惑,深陷不良信息的泥潭不能自拔。
③开放的网络增加社情舆情的引导难度
以前我们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展开新闻宣传,对社情舆情的引导非常有效,对联系党和人民群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网络时代互联网大大突破了党和政府对媒体的控制范围,扩大了受众接收信息的自主权,拓展了受众对信息的发布能力,特别是微博的开发运用,极大的扩展了普通大众的话语权,这使得新闻媒体的宣传往往陷于被动,甚至别有用心的组织或个人,将道听途说的政治谣言改头换面为新闻的外衣,再通过大众传播,扰乱视听,增加党对社情舆论引导的难度,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