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4年四川师范大学815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四川师范大学

201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专业代码:030505,045102

专业名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思政)

考试科目代码:815

考试科目名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本试卷共3大题,8小题,满分150分)

说明:(1)试题和答案分离,所有答题内容需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内容无效;

(2)答题时,可不抄题,但须写明所答试题序号;

(3)答题时严禁使用红色笔或铅笔答题。

一、辨析题(每题15分,共45分)

1.从社会性功能的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不具有经济功能。

2.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突出的计划性和广泛的社会性。

3.思想政治教育的民主原则就是“让人讲话”,让“各种意见和观点充分讲出来。”

二、问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

1.简析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

2.简述学校环境影响学生品德的特点。

3.简述网络载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试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和规律。

2.请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有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灌输和实践锻炼法。

参考答案

四川师范大学

201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专业代码:030505,045102

专业名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思政)

考试科目代码:815

考试科目名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本试卷共3大题,8小题,满分150分)

说明:(1)试题和答案分离,所有答题内容需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内容无效;

(2)答题时,可不抄题,但须写明所答试题序号;

(3)答题时严禁使用红色笔或铅笔答题。

一、辨析题(每题15分,共45分)

1.从社会性功能的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不具有经济功能。

答: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具体地说,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发生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等。因此,从社会性功能的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经济功能。

(2)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参与经济建设以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它主要表现为提高人们从事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帮助人们掌握经济活动的行为规范,形成理性的经济行为;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等方面。由于人是生产力中最关键的因素,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影响人来实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的。概括地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可靠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营造经济建设发展的和谐社会环境的重要手段。

2.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突出的计划性和广泛的社会性。

答: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题中的观点将二者混淆了。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质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概念的理解,应包含如下三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种活动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运行、发展的流程;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过程;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

(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突出的计划性和广泛的社会性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突出的计划性。一般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影响,往往是自然、无序、多向度的,很难加以有效控制。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及其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自觉开展的教育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影响过程,具有可控性和针对性。这一特点要求教育者在实施教育影响时,一定要精心组织有利于人们思想品德发展的教育内容,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更有成效。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在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其对象具有广泛性,涉及老、中、青以及儿童等各个年龄群体,涉及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种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不限于学校等教育组织中的教师及其他教育者,党组织、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厂以及其他各种社会组织、家庭等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其中的很多人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的场合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总言之,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一般职工,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是直接或间接的教育者。

3.思想政治教育的民主原则就是“让人讲话”,让“各种意见和观点充分讲出来。”

答: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民主原则,是指全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该体现和落实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扬民主精神,坚持民主作风和民主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民主原则的实质内容,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创造条件让教育对象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以培养教育对象的民主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创造充分的条件。

(2)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民主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民主制度,社会主义的权利主体是人民,发展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它的核心内容,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制度,都是建立在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基础上的。这一性质决定了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对于民主原则,我们必须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在思想观念层面,它是指民主观念、民主精神;在行为方式层面,它是指民主作风、民主的工作方法。

因此,把民主原则简单地理解为“让人讲话”,让“各种意见和观点充分讲出来”是不够的。

二、问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

1.简析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

答:群众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群众路线是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根本工作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之一。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对党员、干部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1)群众观点

群众观点主要包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向人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引导群众前进等内容。

(2)群众路线

党在长期斗争中创造和形成的群众路线,主要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这是共产党人制定政策的基础,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共产党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应以人民的利益为第一生命,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利益改正错的。在工作中,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为维护人民大众的目前利益而斗争,关心群众生活,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另一方面,又要使群众从切身利益上认识到共产党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远任务,为实现党的路线而奋斗。

一切依靠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这是我们共产党同其他政党的显著区别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和动力,只有动员群众,依靠群众,才能在革命和建设中无往而不胜。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与认识路线相一致的我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路线,意指“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必须坚决贯彻群众路线,必须深入群众实践,和群众打成一片,同甘共苦,向群众学习。只有先当学生,才能后当先生。

2.简述学校环境影响学生品德的特点。

答:学校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课外活动、教师榜样、校风等方面进行的,这种影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全面性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窗口,社会文化、行为规范和人际关系都不难从这个窗口中窥视到和感受到,学生按学校的规章制度办事,便培养了他们遵守纪律的习惯;生活在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之中,便会使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等等。因此,学校的任务,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且更重要的是帮助儿童及青少年走向社会,懂得正确的自我成长道路和超越自我的标准。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曾充分肯定教育的社会功能,认为学校是有意识地、审慎计划地教育年轻人而实际拥有的唯一方法。从时间上看,它覆盖了个体生命的全部历程,因而影响个体一生的道德社会化;从空间上看,社会环境包围着学校,并且渗透于受控制的学校德育,全方位地影响青少年的道德发展。

(2)阶级性

学校担负着对本阶级的青少年进行人格塑造的重要职责,承担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本阶级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在阶级社会里,任何统治阶级无不充分利用学校教育来巩固其政治、经济制度,进而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因而学校在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十分重视按一定社会的要求对教育对象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阶级性在学校教育中表现得极为突出。

(3)渗透性

学校环境包括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包括教风、学风、校风,包括人际关系、校园文化等,所有这些课内课外的活动、有形无形的因素就构成特殊的学校氛围。学生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氛围中,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这一氛围的影响,使情操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人格得以塑造。学校环境对学生影响的渗透性特征,要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注意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协调各种因素,以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氛围,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4)导向性

学生一般都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也是心理逐渐成熟,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学校本身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向教育对象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教育的机构。因而从总体上讲,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具有明显的导向性,这种导向性无疑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正向发展,可以帮助学生避免和减少成长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曲折性。

3.简述网络载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答:网络载体,即“以网络为载体”之意。也就是通过互联网这一先进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向人们传播丰富、正确、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帮助人们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及健康的精神状态。网络载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网络为载体是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需要

我国现在约有一亿多人经常上网,而且这一人数还在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主要依靠网络获得信息。通过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扩大其覆盖面和影响力,使大批网民在通过网络获得广泛的社会信息的同时,也接受思想政治方面的信息,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如此,网络这一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与其所传播的信息一起在今天已形成为一种文化,它不仅对直接上网者产生影响,而且对广大未上网的民众的思想和行为也产生着广泛的影响。因此,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单单只是作用于网民,而且也通过网民影响其他广大人群;对其他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构成一种补充并与其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态势,而这就能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有效性。

(2)以网络为载体是用先进文化占领新的思想阵地的迫切要求

随着互联网覆盖面越来越广,受众越来越多,网络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思想阵地且其影响越来越大。如果不用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那么,“黑色文化”、“黄色文化”就会在网上大行其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迅速进入网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先进文化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让先进文化在网络中充分发挥作用,以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攻击,消除各种反文化的负面影响,使网络成为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接受先进文化的重要渠道。

(3)以网络为载体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载体的现代化,即运用最能体现社会发展的时代特色和未来趋势的教育载体。而网络传播与过去任何一种传播方式相比,都更具时代特色,更能体现当代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以此为载体,即运用最先进的网络技术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就能加快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现代化的步伐。同时,网络载体的运用还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其他方面的现代化产生重要影响,例如,会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者树立明确的现代信息观念,更加注重采用平等交流、双向互动的方法,形成网络管理组织,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机制等。由此可见,将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加以运用,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试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和规律。

答:(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内在根据,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推动着它的发展,同时规定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其他具体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通过一系列具体矛盾表现出来,或者说表现为许多具体的矛盾形态,这些具体矛盾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者由于自身思想水平、认识能力、思维方式与实践经验等因素不能全面完整地把握社会要求,甚至曲解社会要求;第二,教育者内心并不真正认同教育要求,仅仅是出于职业要求而例行公事地开展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导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而上述情况无疑会减轻这一传导的力度,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表现形式为:第一,人格因素引发的矛盾;第二,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引起的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本人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直接表现。这种矛盾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a.社会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之间的不一致;

b.社会要求与个人经验之间的矛盾;

c.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完成这些要求的实际可能性之间的不一致。

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解决这类矛盾,既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作出努力,又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受教育者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方式(条件)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发展的内在需求。

(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

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这一规律的基本内涵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之间要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具体地说,是指教育者所提出的教育要求要适当超越受教育者目前的思想品德基础,有提升其思想品德水平的可能,同时这一超越又不能高到受教育者经过努力也难以达到的高度。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者的教育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同时并存且辩证地统一在一起。没有教育者的教育引导作用,就谈不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发展就缺乏外在的积极的强化,就难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教育作用的实现,又离不开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没有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作用的发挥,教育者所传授的教育内容就不可能为受教育者所真正认识和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两大方面因素的影响:

a.教育者所施加的自觉影响,包括直接的、间接的教育者个体和群体如学校教师、家长、其他社会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对不同教育主体的影响进行自觉地协调,努力避免其相互抵触,使之同向发挥作用,形成正合力。

b.社会环境因素的自发影响。环境因素影响的复杂性,要求教育者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抑制和消除社会环境因素中的消极影响,利用并强化其中的积极影响,使之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自觉影响协调统一起来,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2.请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有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灌输和实践锻炼法。

答:(1)理论灌输法

理论灌输法,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受教育者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方法,主要包括理论讲授、理论学习、理论宣传、理论培训、理论研讨等具体形式。坚持运用理论灌输法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经常而普遍使用的方法,必须讲求科学性,注意运用的具体条件和有效形式。

“灌输”在这里体现的是这种方法的本质特征,而不是具体形式。受教育者不是一个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的吸纳容器,他们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能够对教育者传递的教育内容和信息进行主动认识、自主选择的学习与接受主体。理论灌输法必须采用更有利于受教育者学习和接受的形式,反对“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等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运用理论灌输法一定要联系实际。既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善于引导人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要联系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注意有的放矢,坚持正面说理,以理服人。

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要想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受教育者,教育者首先就得用这一理论武装好自己。这就是说,理论灌输法对教育者有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能够完整准确地理解先进思想、科学理论的精神实质和内容体系,在教育过程中不至于望文生义,甚至断章取义、歪曲篡改,更要求他们自己成为这些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坚定的信奉者、实践者,能够始终做到言行一致。否则,不仅理论灌输难以奏效,而且受教育者在教育者言行不一的表现面前还有可能产生思想认识上的更大混乱。

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讲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时,就可以用理论灌输法。教师可以结合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向学生讲授这一概念,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如何才能解决这些环境问题,从而引申出科学发展观。

(2)实践锻炼法

所谓实践锻炼法,就是指教育者组织、引导受教育者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养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方法。运用实践锻炼法要注意如下问题:

选择合适的实践锻炼方式。实践锻炼法的方式多种多样,具体采取什么方式,应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职业特征和思想实际以及具体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来决定。

实践锻炼要持之以恒。一次两次实践锻炼活动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影响是有限的,必须把实践锻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常性活动,长期坚持下去,使受教育者在反复的实践锻炼中不断提高认识,以便最后将品德规范转化为内心信念,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行为习惯。

要建立实践活动基地,为受教育者的实践锻炼创造条件。稳定的基地能保证实践锻炼的系统化、经常化、制度化。它有利于加强社会实践主客体之间的协调,可以避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的实践活动,以保证实践锻炼循序渐进,扎实稳定且富有成效。

比如,在讲授科学发展观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和社会考察,访问亲人朋友对这一概念的认识,进行整合,让学生自己探讨究竟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学生会对此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又在锻炼过程中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