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山大学教育学院644教育学(B)考研真题及详解
科目代码:644
科目名称:教育学(B)
考试时间:1月5日上午
考生须知:全部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题纸上的不计分!答题要写清题号,不必抄题。
七、有这么一个故事:“30年前有一位青年因为犯罪被关到了监狱里。当他刑满释放的时候,回到大街上,回到城市里。他对马路,对前行的汽车、火车、还有天上飞的飞机感到如此的陌生。他几乎找不到自己了,完全不认识这个新的世界。这个时候,他问警察该怎么办?警察告诉他。‘你回学校吧!’当他回学校发现一切竟然如此熟悉。教室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课桌还是课桌,黑板还是黑板。他终于又找到了过去的世界。”请围绕这个故事写一篇议论文,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注意提炼观点,字数在500字左右,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正确使用语法和标点符号。(30分)
答:略。
八、什么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10分)
答: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对教学与发展关系问题的最主要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
这两种水平分别是指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它适于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九、请解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的含义。(20分)
答: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1)“情境”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2)“协作”
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3)“会话”
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4)“意义建构”
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谓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能力,而不取决于学生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十、什么是班级授课制?它有何优缺点?(30分)
答:(1)含义
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
(2)优点
①它可以大规模地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单位教师的教学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使全体学生共同前进。
②它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实而又完整。
③由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面兼用其它方法,能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④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管理,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
⑤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彼此之间由于共同目的和共同活动集结在一起,可以互相观摩、启发、切磋、砥砺;学生可与教师及同学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
⑥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它不仅能比较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能保证对学生经常的思想政治影响,启发学生思维、想象能力及学习热情等。
(3)缺点
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②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
③学生动手机会较少,教学的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④它的时间、内容和进程都固定化、形式化,不能够容纳和适应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⑤它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
⑥它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⑦它缺乏真正的集体性。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地对教师负责,独自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分工合作,无必然的依存关系。
十一、网络时代,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会发生哪些变化?为什么?请详细说明理由,并举出实例说明。(30分)
答:信息技术进入课堂,进入学生的学习领域,引起了学习的革命,课堂教学的要素由教师和学生,变成了教师、学生和媒体,必然会引起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起着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作用,他的角色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多媒体网络教学技术带来了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改传统的“教师—学生”的单向传导为“教师—媒体—学生”的相互作用结构模式。同时随着新课程改革和多媒体网络教学的逐步推广,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正在进行全新的改革。因此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要发生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①教师应充当领路人的角色
对于学生来说,互联网是一个重要而便捷的接触真实语言材料的途径。但互联网在飞速的发展,单是化学学习网站就有成千上万个。要让我们的学生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世界中去寻找难度内容都适合的化学网页或网站,自然是困难重重,耗时颇多。在这方面,教师应发挥领路人的作用,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课堂需要,事先搜寻,下载合适的化学学习网页和文章,指导学生正确快捷的查找学习资料,使学生有效的利用课堂学习时间。同时还应帮助学生学会利用收藏夹,建立个人的资源地址簿。指导学生在平时把自己认为对化学学习有用的网址收藏起来,放在收藏夹中,依据一定的标准建立一个或多个文件。当需要某个网址时,直接在收藏夹里寻找,几秒钟就可找到,方便而又快捷。
②教师应充当协调者的角色
日常使用的多媒体有光盘、因特网、录音录像等。每一种媒体都有其固定的特点。教师必须熟悉每一种媒体的特点,将它们有机的搭配在一起,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例如教学光盘通常与我们的教材紧密相连,对具体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有较强的针对性,这是其他媒体所不能比拟的,它适合初中等水平的学习者。而因特网上的学习,情境真实,学生可以感知到知识的构建过程。音像资料的使用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电影电视短片的播放,能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同时学习到化学知识。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校的设备条件,将这几种媒体有机的结合起来。
③教师应充当任务提供者的角色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最大特点是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但若使用不当,会降低学生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针对各种媒体特点设计出特色各异的学习任务。例如与教材配套的光盘,通常都配有各种课后习题,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加以使用。因特网上的任务,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为准则,要体现应用型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完成网上办厂、模拟法庭、组织环保测试等活动,也可让学生制作环保主页,通过对访问人数的统计评选出最佳主页等等。
④教师应充当情感媒体的角色
学生在使用多媒体和网络的同时,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以常规的形式进行集中辅导。这是由于多媒体教学中,交流模式的应用性及其有限性。因此,教师可以每隔一段时间,根据需要安排交流性的活动,如辩论比赛、方程式默写比赛或开一个教师主持的聊天室等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应该有一些时间,整理在一段时间内学生学习时遇到的问题,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当面回答。
⑤教师应充当辅导帮助者的角色
学生在进行平常学习或上机学习时,教师的辅导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在使用计算机辅助学习时,学生通常会遇到两个难题:一是电脑不了解或使用不熟练。这时如果没有教师的指点,会浪费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同时还有可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而老师的点拨可以让学生更快的熟悉电脑操作,投入到学习中去。第二个难题是计算机辅助学习的针对性差,有些学生可能会碰到无法回答的难点,也需要教师当时解决,便于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
⑥教师应充当监督者的角色
多媒体和网络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如果应用不当,可能会适得其反。这时候,教师要起到监督者的作用,加强管理,使教学得以顺利地进行。
(2)学生角色的转变
多媒体教学要求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更加关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强调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互动与互补。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作用非常关键。其角色行为表现有: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教师在教学结构上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通过问题及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关键是学习过程中是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广泛的认知范围和认知体验,使学科知识得到有效应用。
十二、什么是教育行动研究?其基本特征是什么?教育行动研究过程有哪四个环节?教育行动研究有哪些意义?(30分)
答:(1)含义
教育行动研究就是实践者为了改进工作质量,将研究者和实践者、研究过程与实践过程结合起来,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自主的反思性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活动。教育行动研究是在实际情景中,由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的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2)基本特征
①为行动而研究
a.传统的教育观点实际上是把教师视为一个简单的“中转站”,这种观念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估计得过于简单。正如哈贝马斯所说,科学概括出来的研究知识并不能直接地驱使社会实践,还必须有一个“启蒙过程”以使某一情境中的参与者能够对自己的情境有一真正的理解,并做出明智而谨慎的决定。
b.行动研究中,实践者不但直接参与了研究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是“科学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而不是某种“权威”教诲的聆听者。行动研究的根本旨趣不是为了理论上的产出,而是为了实践本身的改进。所以“为行动而研究”的旨趣要求行动研究是一个不间断的螺旋、循复的过程。
②对行动的研究
a.尽管传统的教育研究也未尝不包括对行动的研究,然而行动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却要现实得多。如果说行动研究“为行动而研究”的旨趣暗示了这种研究方式是“以实践为中心”的话,那么,“对行动的研究”则表明行动研究是种“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形式。
b.“问题”(行动中值得研究的对象)在不同的理论流派看来可能并不一样,问题可能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变化的;另外的观点可能会认为行动研究应该关注的问题是“权力”、“平等”、“控制”等等相对更为宽泛、更政治化的问题。但不管是哪一种理解,问题的发现与界定都是行动研究的起点。
c.因为特定环境中的实践者所面临的问题总是特定的,所以行动研究中作为研究对象的样本往往也是特定的,而不必具有普遍的代表性。这个特点也决定了行动研究应该是有弹性的,而不是僵硬地遵循某一个严格的程序。它不但要求参与研究的教师掌握一定的研究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要求教师有对实践问题的敏感能力、有适时调节研究方法或侧重点的应变能力。
③在行动中研究
a.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教师工作于其中的实际环境,从事研究的人员就是将要应用研究结果的人,研究结果的应用者也就是研究结果的产出者(至少是其中之一)。这双重身份整合在同一主体的身上,使得行动研究过程实际上成为教师的一个“学习过程”。
b.正如柯雷在总结自己的行动研究经验之后所说的那样,“行动研究是学习的一种途径”。教师在行动研究过程中通过不间断地对自己教学行为的直接或间接的观察与反思,通过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合作者的交流,不断地加深对自己、对自己实践的理解,并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自己。
(3)教育行动研究中的四个环节
教育行动研究过程的四个环节主要有“问题”、“计划”、“行动”和“反思”。
①“问题”
“问题”阶段主要完成的是明确问题与分析问题两个方面的事情。
②“计划”
计划就是拟研究问题的可能策略。总体的计划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a.计划的内容
第一,计划实施后预期达到的研究目的;
第二,行动的步骤与时间的安排;
第三,行动研究涉及的人;
第四,准备将要使用的问卷或其他手机数据的工具;
第五,对课程实施改变的因素以及如何观察或监控这些因素;
第六,如何实施已修改的策略。
b.计划的要求
第一,计划要具有可行性;
第二,计划要明确具体;
第三,计划要具有灵活性。
③“行动”
行动环节是指行动者在获得了关于背景和行动本身的信息,经过思考并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后,有目的、负责任、按计划采取的步骤。把计划付诸行动是行动研究的核心步骤。
④“反思”
反思是对行动过程及行动结果的思考。
(4)意义
①行动研究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革新必革心”,教育观念的更新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前提。按照行动研究的理念,教师是研究者,不再是单纯的执行任务者,具有了主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反思意识。这种理念充分发挥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了教师作为生命个体的生命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他们生命存在的质量,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同时,行动研究使研究成为教师最有效的学习,使课堂实践变为教师最实在的工作空间。在研究实践中教师树立了终身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新理念。
②行动研究转变了教师的角色
行动研究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角色变为研究者和学习者。在研究和学习中,教师与专家、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共同合作。教师是从事具体教育、教学工作的,他们最了解需要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对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困境或疑惑有最深切的感受,进行合理、科学和有效的教育、教学以提高教育质量的愿望最为强烈,他们的工作性质和特点最适合他们在从事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将行动(教育、教学工作)与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起来,探讨、解决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使实践工作接近合理、科学、有效的目标。日渐深入的教育改革使得新的教育思想、新的课程计划、新的教学方法和设施等不断出现,要求教师在知识结构上更新、在情感与技能上适应,并需要教师对之做出评价,这种压力成为许多教师从事研究的动因。可以认为,行动研究是培养和促成“研究型”教师的重要途径。
③行动研究有利于教师解决教育实践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学改革
与自然科学研究不同,教育研究不是以客观的自然界为对象,而是以具有丰富潜能和无限生命力的人为对象。教育活动不是存在于一个没有任何干扰的真空的实验环境中,而是千变万化的。教师们感到实际教育、教学中有大量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因而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如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效果最优?如何有效处理和解决学生纪律和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怎样在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前提下又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保证实际工作的合理、科学和有效,广大教师都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希望从教育理论中和书本上找到答案,然而理论的抽象性以及理论应用价值待强化和挖掘的现实,又使教师感到理论学习,从书本上寻求答案并不能导向解决问题、改进实际工作的终点。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教师具有最佳的研究位置和机会,对这些问题最有发言权。教师在充满不确定的教学环境中,通过实践不断开展行动研究,把所学的知识、原理和教学实际结合起来,采取适合特定情景的教学行为,形成优化的教学实践模式。广大教师在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深入分析和总结这些教改经验,丰富和充实学科理论体系,解决教育实践的问题,必将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
④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师素质包括专业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教学经验以及专业工作能力等方面。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证明,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与学生的成就之间并不存在统计上的相关性,丰富的学科知识并不是成为好教师的唯一条件;教师掌握教育科学是一回事,应用这些知识将教育、教学实践导向合理、科学和有效是另一回事;教师的教学经历或经验并不是教学质量的唯一衡量指标,事实上教学优秀的教师并不都是教龄长或者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师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和发展的专业工作能力对教育、教学的成败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可见,教师专业能力对教师来说十分重要。教师的这种专业能力不是仅靠学习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就可以转化生成的,也不是仅靠教学经验积累、阅历的增多而自然积累的,而是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研究,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也就是说,发展教师专业能力内在地要求教师在实践中进行在理论指导下的具体研究工作——行动研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辨识,分清理论的优缺点;更完善地了解和更准确地把握教育、教学情境,更敏锐地洞察、更深入地分析、更恰当地解决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形成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方案或措施,促进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合理、科学与有效以及专业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⑤中小学科研兴校的重要途径
作为被很多学校倡导和开展的科研兴校,一是指学校通过专业学科或教育科学的学术性研究,促进学校的发展和形象的提升;更主要的是指学校教育中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改进实践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形象,促进学校发展。中小学教师受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工作经历、时间和精力的制约,从事专业学科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教师习惯进行的经验总结,个案分析,只能就事论事,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处于较肤浅的水平,对教育、教学改进的参考价值不大,也不能作为科研兴校的最佳选择。根据中小学的实际,科研兴校最重要的途径是教师把自己看成是教育者和研究者统一的人,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开展研究工作,从问题的发现、假设的提出、问题研究方案的拟定和具体实施、研究过程的调整乃至结论的作出和解释方面都严格按照科学研究的统一规范和程序进行,从而使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