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山大学教育学院644教育学(B)考研真题及详解
科目代码:644
科目名称:教育学(B)
考试时间:12月28日上午
考生须知:全部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题纸上的不计分!答题要写清题号,不必抄题。
一、请阅读下面这篇短文,杜郎口中学的课改体现了什么样的教育理念?请围绕短文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评论,谈谈自己对杜郎口中学教改的看法。(30分)
把时空还给学生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曾经制定课堂“10+35”“0+45”时间规定,在改革初期,由于教师传统惯性作怪,课堂上出现“教师一开口就闭不上嘴”,千百年来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学校不让讲就暗着讲,不让站到讲台上讲就在学生中间讲,甚至有的教师还派出哨兵来对付领导查课。于是校委就出台了“0+45”,即课堂上凡知识性的不准教师讲,教师可以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小组中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是学生中的首席。到了2002年老师们找到了新课程的感觉,进入到了改革的角色,我们又提出了“10+35”,一节课中教师占用的时间等于或小于10分钟,学生占用的时间等于或大于35分钟。时间是检验学生是否是课堂主体的试金石。把空间给学生,学生为了学习可以随意走动,到黑板上写、画、作、练;可以下桌到另一个同学或老师那里请教,几个学生可以走出教室去排练课本剧。有的同学在黑板上讲题,全班的同学可以围过来,里三层外三层,半圆形、圆弧型、方阵型皆可,同学们有创作,有发明,可以到教室的中心‘小广场’的聚焦处演讲,发表意见。黑板上的书写满了,同学们可以借用水泥地面权当黑板,课堂上学生无拘无束,没有清规戒律更看不到教师的一统天下,有的只是学生们心灵相约、感情奔放,普通的学生要我学,优秀学生的我要学,杰出学生的要学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杜郎口的孩子们人人是优秀者,个个是杰出者。
答:我国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这一理念下,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目标具体如下:
(1)改革过分注重课程传承知识的偏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改革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课程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
(3)改革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内容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4)改革教材忽视地域与文化差异,脱离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倾向,深化教材多样化的改革,提高教材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5)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6)改革评价考试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强调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建立评价指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关注结果、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
(7)改革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政策,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适应性。
该学校的课程改革顺应了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在新的教育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课程改革中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改变教师以往的权威型的地位,在教学中与学生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打破过去固定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更自由的空间中获得成长等等,这些都是值得称道的。
但是该校的课改中,“学生为了学习可以随意走动,可以下桌,黑板上的书写满了,同学们可以借用水泥地面权当黑板”这些行为如果教师管理不好,运用不当的化可能会导致教学秩序混乱,教师失去主导地位,教学质量下降,以及环境杂乱等问题。因此在肯定该学校的课程改革的大胆尝试的同时也要把握好度,避免出现偏颇。
二、请阅读以下新闻,这条新闻说明了什么?请就这一新闻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少于400字。(30分)
华科大严管课堂“低头一族”上课玩手机将被没收手机一个月
“上课前学生必须将手机关机或调成静音状态,上课期间不得接打电话,不得查看手机,一经发现,教师有责任和权利暂时收缴并交由学院保管。”昨天,记者从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了解到,该院于3月6日出台《关于上课期间手机管理的规定》,学生上课时玩手机,手机将被没收一个月。
该校大二学生小张昨天在人人网上发布了一条“状态”:“爸爸妈妈、小伙伴们,如果你们一个月联系不上我,一定是因为我上课玩手机了!”他认为,如果上课时低头看了看手机就要被没收,可能会导致学生的逆反情绪,而且学生失去手机后,与亲友联系不便,容易产生短信诈骗等安全隐患。
“这项规定对很多自制力不强的同学来说还是很有必要的。课堂就是上课的地方,大学生应该学会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该院大一学生小杨对规定表示了支持。
昨天,记者电话连线了该校9名学生家长,其中7名家长表示支持学校的新规,认为学校对学生应该严格管理。2名家长认为“没收手机"的做法简单粗暴,不利于学生自由发展。
答:这条新闻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在现代化科技的影响下学习受到一定的影响,从侧面反映出了当代大学教育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该大学的做法本意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同时也体现了当代大学自主管理的特点,但是其行为存在不妥之处。
(1)应试教育下的课堂教学的弊端甚至延绵至大学教育中。应试教育的教学内容呆板,教学模式单一,使得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这是导致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玩手机的根本原因。
(2)大学在政策宏观调控下具有自主管理的权力,大学自治的前提应该是不违背政策法律的规定的,大学中某些自治规定应当是经过教育部门的批准的,不得擅自做出一些与教育法律政策不相符的规定。
(3)学生作为一个主体的人,其财产权等基本权利应当得到尊重和不被侵害。学校在管理学生过程中,注意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得侵犯或剥夺学生的合法权益。
(4)该学校针对学生上课玩手机现象采取没收手机的策略这实际是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治标不治本的行为。针对大学生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的现象,学校首先应该做的是去改变教学自身,可以在教学中将影响学生学习的“手机”应用到教学中来,这样可以使得学生自觉的将手机利用起来进行学习,也不会出现因手机被没收而导致的不良后果;另外该大学在管理学生中实现了学校的自主管理,其该项规定应当经得相关部门的许可;没收学生手机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更好的管理学生但是采取的措施缺侵犯了学生的财产权等基本权益,是违法的,同时也会导致学生产生不良情绪,最终适得其反。
(5)所以我认为该学校在行驶自主权来管理学生的同时,应注意到方法的可行性,切不可简单粗暴甚至违反法律政策。
三、如果单位接到一个任务,要对一所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领导让你做一份培训计划,你需要先了解哪些情况?请一一列明,并说明理由。(30分)
答:(1)首先了解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因为这是对教师进行更有针对性培训的前提。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三部分。
①教师的专业知识
主要包含学科专业知识,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表现为量的拓展,即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补充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要有质的深化,即从知识的理解、掌握、再到知识的创新,教师知识的深化体现了教师职业的学术性是衡量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标志之一。在文化基础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方面.要形成以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为背景,以精深的学科知识为主干,以相关学科知识为必要补充,以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为基本知识边界的复合性的主体知识结构。
②专业能力素质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也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教师的专业能力一般包括:设计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的过程,是教师职业生活个性化的过程,也是良好教师形象形成的过程,它不仅影响教师工作态度和教育行为方式,而且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③专业情感素质
包括教师对教育持有的价值观,教育理想,以及在长期教学中不断形成专业自我。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教师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
(2)其次要了解学校的环境,为教师提供的教育技术培训的渠道有哪些。应该主要包括新教师的人职辅导、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教师自我教育。
①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保证;
②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③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④同伴互助——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
⑤专业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
⑥课题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
(3)社会环境,包括是否有相应的政策支持,社会环境的协调等等。
四、谈谈你自己的网络学习体会与经验。(30分)
答: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而学生在网络背景下的学习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上述观点。
(1)网络学习的优点
学生在网络背景下的这种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使他们的学习具有了传统学习无可比拟的优点。具体体现在:
①鼓励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当学生面对计算机时,他所产生的第一感觉就是:我将要用它来学习了,我必须自己干了。这实际上是促使学生确立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②网络背景下的学习体现了真正的因材施教。
③学生学习不受入学年龄的限制;并且可以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下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④网络环境对学生来说是时空的解放,宽松的学习氛围更可以使学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他们可以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启发、协作交流,学会交流与合作。
⑤网络背景下学生学习有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不迷信教师,能批判性地学习。
⑥网络背景下的学习是一种多向的信息交流活动,学生在获取不同的学习资源时可进行比较,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深入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益于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⑦学生学习动机呈多样性,学习压力因素各异;而在网络背景下的学习者可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
⑧有益于实现教育的民主化。
(2)网络学习的缺点
①学习者在网络背景下学习,由于自主性加大,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容易下意识地只注意自己的心理顺序,而忽略了学科本身的逻辑顺序。
②教师尚不放心、不习惯学生的自主学习,总担心“学生自己能抓住重点吗?”“这个问题他们能理解吗?”等等,而不敢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自主交流讨论、自主探寻研究答案。于是教师经常会采用传统的想法介入学生的学习。
③网上资源纷繁复杂,尤其是还有许多不健康网站,很难保证学生学习不受不利资源的影响,有些学生甚至可能沉湎其中不能自拔。
④缺少针对性,降低学习效率。一些网上课程往往没有教师指导,百分之百依赖学生自学。而如果没有教师的适当指导,学生失败或无效学习的可能会加大。
⑤学生的思维容易中断。
⑥不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
⑦青少年由于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面对网上的多元价值观时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⑧网络学习中存在情感淡漠和情景变异的可能性。
五、谈谈你对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解。(30分)
答:(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①主要代表人物
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
②主要思想
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③代表流派
a.桑代克的试误说
桑代克把学习归结为刺激(S)—反应(R)的联结形式。桑代克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试误而建立的。桑代克认为试误学习成功的条件有三个: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
b.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巴甫洛夫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联系的形成,而联系的形成就是思想、思维、知识”。他所说的联系就是指暂时神经联系。他说:“显然,我们的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的反射。”巴甫洛夫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作了许多推测,发现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
c.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斯金纳宣称自己的学习理论是一种描述性的行为主义,他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一是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一是操作性行为,是没有可观察的材料,而是由有机体本身发出的自发的反应。上述实验中的白鼠按压杠杆,这种反应就是由有机体自发发出的。前者是刺激型条件反射;后者是反应型条件反射。他通过实验,研究了动物和人的行为,总结出了习得反应、条件强化、泛化作用与消退作用等规律。他把学习的公式概括为: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紧接着给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人的行为。有效的教学和训练的关键就是分析强化的效果以及设计精密的操纵过程,也就是建立特定的强化机制。这种理论运用到教学和程序教学中去是有积极作用的,但他把意识的作用排除在科学之外是不可取的。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①主要代表人物
托尔曼、皮亚杰、布鲁纳和奥苏伯尔等。
②主要思想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而不是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形成或行为习惯的加强或改变。它关注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通过对学习者认知结构所作的假说来解释和说明学习过程,强调学习内容的逻辑结构与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其基本观点有:
a.学习不是机械的、被动的刺激——反应过程;学习是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环境只是提供潜在刺激,至于这些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被加工,则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认知结构(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学习者知觉和概括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方式。认知结构是以符号表征的形式存在的)。当新的经验改变了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时,学习就发生了。
b.学习是凭借智力与理解,进行有意义的发现和认知的过程,决非盲目的尝试。
c.重视内在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的作用。认为外在强化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没有外在强化学习也会发生。
这种学习理论的突出特点是强调智能的培养,重视内部心理活动的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强调应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般的原理,以便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新问题的解决。
③代表流派:
a.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基本观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着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这三种过程是: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这三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新认知结构的过程。
第二,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
第三,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
b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
第一,有意义学习的过程是新的意义被同化的过程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有下列条件:新的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适当知识基础(固定点),便于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也就是具有必要的起点;学习者还必须具有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地将新旧知识关联起来的倾向;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识结构中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第二,同化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进行
接受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被学生接受的。对学生来讲,学习不包括任何发现,只要求学生把教学内容加以内化(即把它结合进自己的认知结构之内),以便将来能够将其再现或派作他用。
接受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它也是积极主动的,与“师讲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有质的不同。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系统知识,要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并能得到巩固,主要靠接受学习。接受学习强调从一般到个别,发现学习强调从个别到一般。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都是积极主动的过程。他们都重视内在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作用。
第三,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加涅认为,当刺激情境与记忆内容以某种方式影响学习者的操作水平时,学习便发生了,我们可以根据学习者学习前后操作水平的差异来推断学习的发生。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并具体描述了典型的信息加工模式。认为学习可以区别出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活动,与此相应,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A、动机阶段;B、了解阶段;C、获得阶段;D、保持阶段;E、回忆阶段;F、概括阶段;G、操作阶段;H、反馈阶段。
(3)建构主义理论
①主要代表人物
皮亚杰、科恩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
②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
a.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方法。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
b.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c.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第一,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
第二,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第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的不可避免,学习者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是千差万别的。其实,在学生的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现象资源。建构主义虽然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是他也不否认外部引导,亦即教师的影响作用。
d.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
第一,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第二,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e.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f.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
第一,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
第二,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
第三,设计真实的任务。真实的活动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的特征。就是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整合多重的内容或技能。
第四,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
第五,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教师应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第六,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
第七,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
第八,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