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儿童社会工作
3.1 复习笔记
一、儿童社会工作概述
1.儿童的含义
(1)儿童的定义
以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为依据,以年龄为界定指标,可将儿童界定为所有未满18周岁的自然人。
从年龄的角度强调,“儿童”是一个人生命的起始阶段,是与成人相对应的群体,是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载体。
(2)儿童概念的形成
①儿童概念是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受到关注的;
②菲利普·阿里耶斯于1960年发表的专著《儿童的世纪》将人们对儿童和童年的关注推向高潮;
③在接下来的10多年里,西方学者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的有关儿童生活史的论文和专著,对儿童概念及其内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
2.儿童的特点
(1)社会属性的特点
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具有社会属性特点,即基础性。
①童年是每一个人的人生基础
每一个儿童在童年时期的经历决定了他进入成年期的状态,对其成年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童年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其人生的基础。
②儿童是每一个家庭的基础
儿童是每一个家庭中不可或缺的成员,是家庭概念中的基本要素。儿童在家庭中的存在能使每一个家庭得到延续,包括延续家庭的经济和文化,是家庭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儿童是一个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
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儿童的发展和进步,儿童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
(3)儿童成长发展的特点
①快速性
从出生到年满18周岁,儿童的身体,包括脑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脏器官、肌肉骨骼等都处于迅猛地成长过程中。
②阶段性
阶段性是指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有的典型特点。儿童从出生到18周岁,其成长阶段通常包括婴儿阶段(0~1岁)、幼儿阶段(2~3岁)、学前阶段(4~5岁)、学龄阶段(6~12岁)和青少年阶段(13~18岁)。
③顺序性
a.在儿童身体的快速生长和发育的过程中,遵循从上到下、由近到远、从小到大、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性。
b.儿童的社会心理发展也具有顺序性。从积极人格培养的角度,婴儿时期的儿童需要完成信任人格的培养,幼儿时期的儿童需要完成自主人格的培养,学前阶段儿童则需要完成勤奋的人格培养。
④不均衡性
在迅速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儿童各系统的发育是不均衡的。儿童的神经系统,如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等发育较早,生殖系统发育较晚,免疫系统到12岁左右趋于成人水平。
⑤个体差异性
儿童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性是指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儿童在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基础上,在身心发展的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等方面,都有不同于整体特征的个性化特点,具有不同于他人的成长轨迹。
⑥分化与互补性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特点。儿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和成熟,多数情况下都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的作用,但在总体发展水平方面又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
3.儿童的需要
(1)生存的需要
①生命存在的需要,即获得基本生活照料,包括养育照料和可获得的最高水平健康医疗照料。
②社会存在的需要,即获得社会身份,包括姓名、户籍和国籍。
(2)发展的需要
儿童的发展需要又称儿童的成长需要,是指儿童为了身心发展需要获得的关爱、教育和引导。它主要包括:
①获得良好的家庭生活,得到父母的爱和适当的管教,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②拥有受教育的机会,有良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满足其探索和认知世界的求知欲。
③获得足够的休闲和娱乐,有适合儿童且安全的娱乐场所,为儿童形成良好的娱乐休闲态度、方式和行为提供教导和培养。
(3)受保护的需要
儿童受保护的需要又称儿童的免遭伤害需要,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在身心两方面得到安全保障,不受到任何人为的伤害。这些人为的伤害主要包括:
①儿童虐待
针对儿童的身体虐待,情感虐待以及性虐待。
②儿童忽视
包括对儿童身体健康需要的日常生活照料和医疗照顾的忽视,对儿童发展需要的教育需要的忽视以及对儿童社会化发展需要的同伴交流和接触社会的机会的忽视。
③儿童剥削
主要包括童工形式的劳动剥削和让儿童从事商业性活动的性剥削两大类型。
(4)社会化需要
儿童的社会化是儿童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技能的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一步。它要求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个人和社会的交互作用,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和行为方式。儿童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包括:
①培养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使儿童掌握吃饭、穿衣、保持个人清洁卫生、语言表达等人类发展的最初行为方式。
②促使儿童的自我观念发展,使儿童能分清自我与非我两者的关系。
③使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逐渐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调整好个人与个人以及个人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关系。
④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儿童逐步适应社会规范,具备社会公德;培养社会角色,使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扮演适当的性别角色、游戏角色、学校角色以及社会角色等。
4.儿童面临的问题
(1)儿童生存的问题
包括:①新生儿健康问题;②儿童营养问题;③儿童户籍问题。
(2)儿童发展的问题
①贫困的问题
贫困直接威胁到儿童的生存,对儿童的身体健康有着直接的负面影响,还对儿童发展意义重大的教育机会、信息资源等社会化资源有限制甚至剥夺的作用。
②家庭监护的问题
父母教养子女的能力,即亲职能力是家庭监护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父母是否有科学的育儿观念,是否具有正确的育儿方法,是否具有足够的育儿时间和精力等。受到家庭监护状况影响的儿童群体包括留守儿童、流浪儿童等。
(3)儿童保护的问题
包括:①儿童遗弃的问题;②儿童遭受体罚和肢体虐待的问题;③儿童被性侵的问题;④儿童被忽视的问题;⑤儿童被拐卖的问题。
5.儿童社会工作的概念
(1)儿童社会工作的定义
儿童社会工作是把儿童作为工作和服务的对象,以儿童权利为价值理念,以儿童发展的科学知识和社会工作实务理论为依据,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结合所在社会的环境资源,为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保护儿童免遭伤害而开展的专业服务活动。
(2)儿童社会工作的层面
a.微观层面,是指根据儿童个体本身的需要而开展的个案辅导工作;
b.中观层面,是指以满足儿童需要为中心,针对儿童家庭或有相同问题同伴开展的小组工作;
c.宏观层面,是指以满足儿童需要为中心,针对社会组织和社区的社会工作,或针对政策改变开展的调查研究、宣传倡导等社会工作。
(3)儿童社会工作的类型
①支持性儿童服务
这类服务的对象是全体儿童及其家庭,尤其是家庭监护状况良好的家庭。这类服务的目的是支持父母履行教养职责,以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其内容主要包括:
a.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的个别化咨询辅导;
b.为儿童提供休闲娱乐服务;
c.为准妈妈提供咨询以及协助办理新生儿户籍登记服务。
②补充性儿童服务
这类服务的对象是亲职能力不足的儿童及其家庭,这类服务的目的是通过弥补父母亲职能力的不足,改善父母的亲职状况,以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其内容主要包括:
a.为经济困难家庭连接资源,为儿童提供经济补助;
b.为时间和精力不足的父母提供托育服务;
c.为新生儿及其父母提供健康育儿资讯和技能培训服务。
③替代性儿童服务
这类服务的对象是亲职不当和亲职缺失的儿童,内容主要包括家庭收养、家庭寄养和机构养育或教养。这类服务的目的是通过替代儿童的父母履行亲职职责,使儿童回归家庭环境,健康成长。
④儿童保护服务
这类服务的对象是遭受人为伤害(包括虐待、忽视、剥削和暴力伤害)的儿童及其家庭,内容主要包括伤害预防和伤害应对服务。伤害预防服务是通过对有伤害风险儿童及其家庭的介入,逐步减少直至消除风险的过程,可能包含的服务可以是支持性的,也可以是补充性的。
6.儿童社会工作的特点
(1)明确了儿童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
依据定义,儿童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是儿童权利,它意味着儿童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实务的过程中需要将儿童权利与一般社会工作价值理念进行有机结合,以儿童为中心,以满足儿童需要、促进儿童权利的实现为最高指导原则。
①儿童权利及其相关概念
a.儿童权利是指儿童根据一个社会的道德或者法律而享有从事某些行动的自由以及受到某种对待的资格。
b.“从事某些行动的自由”是指儿童自身享有的权利,他人或者社会若没有更高的道德正当性理由便不能干预。
c.“受到某种对待的资格”是指儿童在其实现权利的过程中对他人和社会的要求即他人和社会必须依照儿童成长的要求提供相应的帮助和福利。
②儿童需求与儿童权利的关系
尽管儿童需求和儿童权利的概念对儿童社会工作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但因为两者内涵有较大的区别,儿童社会工作者在实务中需要对两者加以区别。
a.儿童需求的概念指出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是有前提和条件的,要想儿童能够成长和发展,就必须满足这些前提和条件。他人和社会是否为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条件和支持,提供哪些条件和支持以及如何提供这些条件和支持,这些完全取决于他们的自决。
b.与儿童需求的概念相比较,儿童权利的概念从权利的视角,通过“享有某些行动的自由的权利”包含了儿童需求概念的内涵;同时,又通过“受到某种对待的资格的权利”补充了儿童需求概念内涵的不足,即对他人和社会提出了要求。
③儿童权利理念的作用
a.儿童需求的概念要求儿童社会工作者要了解和掌握儿童成长和发展的知识,解决“什么是儿童的需求”的问题。
b.儿童权利的概念不仅要求儿童社会工作者拥有这些知识,还要求他们以这些知识为基础,掌握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方法和技巧,具备服务儿童的能力,解决“如何满足儿童需求”的问题。
(2)界定了儿童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范围
①儿童发展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儿童的生理发展、心理发展以及社会行为发展等理论知识,这些知识能够帮助社会工作者综合了解和分析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是否正常,准确诊断儿童问题。
②社会工作的专业实务理论,主要包括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充权理论、优势视角等,这些理论知识能够帮助社会工作者判断通过怎样的步骤和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儿童问题。
(3)聚焦亲职能力建设,突出家庭监护服务
儿童社会工作者需要以满足儿童成长需要为核心,将儿童的家庭置于实务的中心,针对不同的情形,为儿童提供家庭支持、补充和替代服务来保障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4)兼顾了专业理想和本土化实务路径之间的平衡
儿童社会工作的实务需要结合所在社会的环境资源。儿童社会工作实务需要在坚持专业理想的前提下,走本土化道路,即一方面尊重我国社会的客观环境条件,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专业理想,促进环境向有利于儿童权利实现的方向改善。
7.儿童社会工作实务的原则
(1)儿童中心的原则
儿童社会工作必须围绕儿童来开展。这个原则决定了在任何环境中儿童社会工作者都要倡导和遵循儿童优先的理念。
(2)服务个别化原则
儿童社会工作者需要将每一个儿童看成独立的个体,尊重每一个儿童的独特性,为其提供个别化服务,以实现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服务目标。
(3)儿童发展的原则
儿童社会工作者需要遵循儿童成长和发展的特点,确保所有服务都是有利于其成长发展的。同时,儿童社会工作永远都要将促进儿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和家庭关系作为服务目标。
(4)儿童参与的原则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最高原则,要通过服务帮助儿童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在所有的儿童服务过程中随时鼓励儿童参与到服务的过程之中,通过体验参与同伴、参与家庭和与社会,学习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培养儿童的社会能力,实现儿童的自我成长。
二、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儿童是处于迅速发展过程中的权利主体,儿童社会工作的目标是使儿童得到适切的养育和照料、儿童身心能够健康发展以及儿童受到保护免遭伤害。
1.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1)传播理念和知识
①母婴保健服务
a.婚前保健服务
第一,婚前卫生指导:关于性卫生知识、生育知识和遗传病知识的教育。
第二,婚前卫生咨询:对有关婚配、生育保健等问题提供医学意见。
第三,婚前医学检查:对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可能患影响结婚和生育的疾病进行医学检查,包括严重遗传性疾病、指定传染病和有关精神病。
b.孕产期保健服务
第一,母婴保健指导。对孕育健康后代以及遗传性疾病和碘缺乏病等地方病的发病原因、治疗和预防方法提供医学意见。
第二,孕妇、产妇保健。为孕妇、产妇提供卫生、营养、心理等方面的咨询和指导以及产前定期检查等医疗保健服务。
第三,胎儿保健。为胎儿生长发育进行监护,提供咨询和医学指导。
第四,新生儿保健。为新生儿生长发育、哺乳和护理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②婴儿早期喂养理念和实践
向新生儿母亲和家人宣传婴儿早期喂养的最佳方式——母乳喂养,并辅导和训练母亲母乳喂养技术,督促其实施母乳喂养。具体内容包括:
a.母乳喂养的概念。
b.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母亲、家庭、社会和婴儿。
c.母乳喂养的好处:对婴儿、对母亲、对家庭和社会。
d.母乳喂养技术指导。
e.母乳喂养方案(6个月~2周岁)。
f.婴幼儿辅食添加。
③幼儿早教
向幼儿父母和家庭宣传早教的作用和意义,并指导父母和家人开展早教活动。具体内容包括:
a.幼儿早教的可能性。
b.未成熟大脑的可塑性。
c.智能发育的关键期。
d.早教的类型:婴儿中心类型、家长中心类型和两者兼顾类型。
e.早教的方法:环境刺激、观察、游戏、示范、提问、试误和发现。
f.早教的内容:根据发展阶段决定,并有侧重聚焦点。
④科学育儿
向所有儿童的父母和家庭传播科学育儿理念,并为他们提供具体的科学育儿实践指导和日常育儿问题咨询。具体内容包括:
a.科学育儿的理念:儿童权利和现代儿童观。
b.科学育儿的知识:儿童生理、心理人格和社会行为发展的知识。
c.科学育儿的技能:观察的技能、沟通的技能、引导的技能等。
(2)提供家庭支持服务
①亲职辅导
亲职辅导是指根据家长需要提供的如何做好父母的指导和教育工作,一般可采用个别辅导、家长自助小组和亲子互动团体等方式进行。其目标是帮助父母提高亲职能力,做个好家长。
②婚姻辅导
婚姻辅导以夫妻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夫妻双方个人身心素养的成长为基础,提升其对两性关系和家庭关系的经营能力,最终实现个人身心健康成长、两性关系改善和家庭关系改善的目标。
③家庭辅导
家庭辅导是指以家庭为单位,以全体家庭成员为对象,以改善家庭成员关系为重点,以恢复能够执行健康的家庭功能为目标的专业指导或治疗活动。
④亲子关系辅导
亲子关系辅导是指以父母和子女为对象,消除两者之间的矛盾和隔阂,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支持,最后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的专业指导或治疗活动。
(3)开展儿童支持服务
①儿童问题辅导
儿童问题辅导是指专门为儿童提供的辅导服务,包括针对儿童自身的问题行为、与他人的人际交往问题、心理健康问题、身心障碍的康复与治疗问题等开展的一系列专业服务活动。其目的是为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情绪疏导和支持、行为指导和矫正,从而预防可能出现的更加严重的问题,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②儿童的娱乐和休闲
儿童的娱乐和休闲方式包括:户外球类、室内球类、购物、旅行、登山、看电影、阅读、同伴聊天等。其作用有;
a.强壮身体。
b.促进情绪的放松和调适。
c.增进人际关系和改善社交技能。
d.获得同伴认同。
e.得到自我实现。
f.培养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g.凝聚家庭,增进亲子关系。
③儿童的社会化引导
儿童的社会化引导是指为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提供与其社会化发展需要相符合的社会化引导服务。主要内容包括:a.自我认同;b.技能学习;c.团队精神;d.社会责任。
2.补充和改善家庭状况
(1)补充和改善家庭经济状况
①连接现有政策资源
这些政策包括孤儿生活保障政策、国家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残疾人补助、大病医疗救助、特殊困难救助、教育救助津贴等。
②就业援助
为父母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并提供就业信息,为其就业提供帮扶,从而实现提高其就业能力,改变其就业状况,改善家庭经济条件的目的。
(2)补充和改善家庭监护状况
①亲职教育
为亲职不当的父母提供亲职教育,并跟踪辅导,以帮助父母纠正不当教养理念和行为,改善亲职状况,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基本保障。
②“四点半课堂”
“四点半课堂”是为在学校放学后、父母下班回家前的时间段里无人看管的儿童提供的托管项目,在此用来指代所有为补充父母或儿童主要照顾人时间和精力不足而提供的儿童托管服务。它为临时无人看管儿童提供了安全和有积极意义的活动或者学习空间,降低了儿童因临时缺乏监护而面临的各种风险,如意外伤害、被拐骗、结识社会不良青少年等。
3.救助和保护儿童
救助和保护儿童是指为永久或者临时失去家庭监护的儿童提供的替代家庭监护服务。具体类型如下:
(1)儿童收养服务
①儿童收养的界定
儿童收养又称儿童抱养或儿童领养。收养行为是一种设定和变更民事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法律行为,它涉及对未成年人的抚养和教育、对老年人的赡养扶助以及财产继承等一系列的民事法律关系。收养这种法律行为的目的在于使没有父母子女关系的人们之间产生拟制的法律上的父母子女关系。
②儿童收养服务的界定
儿童收养服务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为失去家庭监护的儿童(如孤儿)在潜在的收养家庭中选择一个最适合的家庭,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该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需要和家庭养育子女需要的服务过程。
③儿童收养服务的环节和程序
我国目前能够提供儿童收养服务的机构为儿童福利院或社会福利院。
儿童收养服务包括如下一系列的服务环节和程序:送养儿童信息发布→收养人/收养家庭招募→收养人/收养家庭评估→收养人/收养家庭培训→送养儿童与收养人/收养家庭适配→办理收养手续→送养儿童进入收养家庭→收养后跟踪回访→评估结案。
(2)家庭寄养服务
①家庭寄养的界定
家庭寄养是指经过规定的程序,将出现了家庭监护永久或者临时缺失的儿童,如不满18周岁的孤儿、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委托给家庭养育的照顾模式。寄养儿童的监护权不变,仍由委托机构承担,儿童户籍仍然在原来的福利机构。家庭寄养为儿童福利机构儿童提供了家庭环境,使其有机会感受家庭生活的氛围。
②家庭寄养服务的界定
家庭寄养服务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儿童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方法为永久或者临时失去家庭监护的儿童选择合适的寄养家庭,并完成寄养安置的服务过程。
③家庭寄养服务的环节
包括:寄养家庭招募→筛选合格家庭→评审合格家庭→寄养家庭培训→儿童与寄养家庭适配→寄养监督与支持→寄养结案。
(3)机构养育服务
①机构养育,又称集体养育或者院舍养育。它是将家庭监护缺失儿童集中安置在儿童福利机构中,由机构工作人员集体看护的一种照料模式。
②机构养育或集体养育服务,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为院内适合集体养育的儿童提供集体养育的安置服务。
③我国提供机构养育的机构是儿童福利院或社会福利院,机构养育的对象多为病残弃婴或孤儿。
三、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儿童社会工作者为了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而采用的专业且权威的实务方法,包括聚焦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评估方法、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和社区工作方法。
1.儿童社会工作的评估
(1)评估的定义
评估是指儿童社会工作者为明确儿童服务需求而开展的服务需求评估,即儿童社会工作者按照专业规范,采用入户走访、相关人员访谈以及观察和查阅资料等方式,以儿童发展理论为依据,全面、综合地对儿童自身、家庭环境以及儿童家庭所在社区的环境进行调查,收集并分析信息资料,明确儿童成长状况,发现影响儿童成长风险因素或儿童伤害的过程。它是一个持续的、不断进行的工作过程。
(2)评估的方法
在具备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知识以及儿童发展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评估的方法主要是指儿童社会工作者收集资料的方法。
①家庭走访
家庭走访是儿童社会工作者的常规工作内容。走访的目的是到儿童的家庭环境中实地观察和感受儿童的生活环境,并在自然的环境中与儿童及其家人进行交流,从而获得最直接、最真实的信息。
②实地观察
实地观察是指儿童社会工作者在儿童的家庭里,直接观察和收集相关信息,包括儿童自身的、家长的和家庭的。
③会谈
面谈是指儿童社会工作者以了解儿童服务需求为目的,与儿童及其家人、邻里、同伴进行的面对面谈话。这种面谈通常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即具有每谈必问的核心问题,以保障获得有效的服务需求评估信息。
④查阅文档
常见的查阅内容包括儿童的健康记录文档、在校成绩记录文档、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健康档案等。还可能根据具体的服务对象的特点查阅其他文档,如轻微违法犯罪青少年的犯罪事实记录以及拘留记录等。
(3)评估的工具
①评估工具的界定
评估工具即儿童社会工作者用于帮助自己完成儿童需求评估实务工作的标准用具,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
a.过程工具,此类工具多为观察指标表、访谈提纲、心理或行为量表,用于了解某一个儿童个体的具体成长发展的状态;
b.结果工具,此类工具多为记录表,用于记录某一个儿童个体的成长状态是否符合他所在的儿童成长发展阶段的一般规律。
②评估工具的特点
a.就过程工具而言,在儿童服务需求评估过程中,评估工具是要根据儿童所处的年龄阶段及其面临的具体问题来决定。
b.就结果工具而言,儿童评估的结果都需要对照一般的规律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服务记录工具通常具有唯一性,某一范围(县、市、省或者全国)的儿童社会工作者均使用相同的服务记录表格。
③评估工具的作用
a.评估工具通过提供规范的表格填写要求,为儿童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实务工作提供统一的指导。
b.评估工具能够为参与服务的所有专业人员提供可靠且科学的有关服务对象的信息。
c.评估工具为儿童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提供最低的统一标准,能够起到托底专业服务品质的作用。
④评估工具
a.服务对象信息收集的结果呈现工具——儿童服务需求评估家庭走访记录表
b.信息分析结果呈现工具——儿童服务需求评估报告表
2.儿童社会工作的个案辅导
(1)个案辅导的定义
个案辅导是指社会工作个案工作方法应用于干预服务中形成的一种服务方式,适于帮助儿童改善和消除心理和行为方面存在的困惑或者偏差,是有效改善儿童个体的消极情绪、偏差行为和负面的社会认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服务过程。
(2)个案辅导的模式
①传统模式
个案辅导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心理学理论。个案辅导的传统模式包括心理社会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理性情绪治疗等实务模式。
②实务模式
受到新的心理学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个案辅导尝试发展出了任务中心模式、危机介入模式、人本治疗模式、家庭治疗模式等新的实务模式。
(3)游戏辅导
①游戏辅导的定义
游戏辅导是指社会工作者针对儿童,为其创造一个自由玩耍的空间和氛围,以结构式或非结构式游戏形式,发挥游戏的治疗性力量,协助儿童重述或再现经历和表达情感(如恐惧、焦虑、憎恨、自责等),接纳自我和他人,最终实现预防和解决儿童情绪和行为的困扰,实现同伴融合、身心健康成长的目标的一种辅导模式。
②游戏辅导的理论依据
a.游戏辅导的原始理论依据是心理分析理论,即儿童可以通过游戏将内在的情绪外显化,让内心无意识的世界和现实世界得到呈现;通过与社会工作者的互动,可以增加儿童自我行为和情绪的认知,促进儿童的个人发展,增强儿童面对困难的信心和能力。
b.人本主义理论和行为理论在后期也逐渐被引入游戏辅导实务中,与心理分析理论一起成为游戏辅导的重要理论基础。
③常见的游戏辅导形式和类型
a.常见的游戏辅导形式有沙盘游戏、看图讲故事、戏剧表演、体育游戏等。
b.根据游戏的功能,游戏辅导可以分为感觉运动性游戏、功能性游戏、建筑性游戏、戏剧性游戏和规则游戏五大类型。
c.根据游戏的进行过程,游戏辅导通常可以分为无导向游戏辅导和导向型游戏辅导两大类型。
第一,无导向游戏辅导,又称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辅导模式,是指社会工作者为儿童创造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和氛围,让儿童在一个毫无干涉的环境中自由玩耍,包括自由选择和摆放玩具的过程。被归类于心理动力辅导范式之下。
第二,导向型游戏辅导。在实务中最常见的是人物创造和编故事。“讲故事”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了解儿童的经历,评估儿童的心理行为状态,而且通过让儿童就游戏主题进行充分的自由表达这种互动实现认知矫正、情绪调节和心理调适的目的。导向型游戏辅导通常用于低龄儿童创伤辅导,被归类于认知行为辅导范式之下。
④游戏辅导的特点
游戏辅导的最突出特点就是让儿童通过游戏获得实践并提高自己在所有发展领域的技能。儿童游戏辅导一般具有下列特点:
a.儿童参与游戏是受本能驱使的。
b.辅导游戏是由儿童自由选择的。
c.游戏过程是充满想象力的。
d.儿童是主动参与到游戏中的。
e.儿童在游戏过程中是快乐的。
⑤游戏辅导适用的范围
a.一般的儿童心理困惑,需要获得心理成长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恐惧或者害怕通常会随着时间而消失,但少数儿童会持续感受某一种恐惧,之后就会给他带来心理和行为障碍。认知行为模式的无导向或者导向型游戏辅导是儿童社会工作者可以用来帮助所有年龄阶段儿童克服这种恐惧的方法。
b.儿童心理或行为问题
包括多动症、攻击行为、情绪问题、创伤后应激反应、注意力不集中、厌学、沉默内向等。“两个房子”“讲讲图书里的故事”(有离异生活元素的故事书)等是比较有效的导向型游戏辅导方法。
⑥游戏辅导的原则
a.建立融洽的治疗关系原则
游戏辅导社会工作者必须与儿童建立温暖、友善、和谐的关系,在治疗中提供包容和鼓励。
b.接纳的原则
游戏辅导社会工作者要完全接纳接受辅导的儿童,接受儿童就是儿童本身。无论儿童做出了怎样的行为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游戏辅导社会工作者需要做的是接纳,而不是评判。
c.反馈的原则
游戏辅导社会工作者要对儿童的情绪表达保持敏感,做出回应,使他们了解自己的言行,获得了自知力。
d.儿童中心的原则
游戏辅导社会工作者需要对儿童有信心,相信儿童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困难,并且只要提供机会,儿童就能够作决定并改变。
e.循序渐进的原则
个案辅导是一个需要时间的干预过程,不能过于急躁而过多干涉游戏的过程。
3.儿童社会工作的团体辅导
儿童团体辅导是将社会工作的小组工作方法运用于儿童群体的一种专业干预方法。
(1)团体辅导的定义
儿童团体辅导是指运用社会工作的小组工作方法,按照儿童团体的特征,组织和调动儿童成员互动和分享,解除团体成员在行为养成和情绪管理方面存在的偏差或者高危风险,或者帮助改善和解决团体成员个体、成员个体之间以及整个团体在行为养成、情绪管理、创伤康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的专业干预模式。
(2)团体辅导的类型
①儿童发展性团体辅导
发展性团体辅导以教育引导和提供资讯为主,目标是帮助儿童应对其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或者困难,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这种团体辅导的方式在学校环境中得到广泛运用。
②儿童治疗性团体辅导
治疗性团体辅导以为高风险儿童提供行为、态度或价值理念的引导和矫正以及为身心受创伤儿童提供康复为主,目标是帮助儿童获得对自己的认同,认识自己的权利,在摆脱困境的同时提升自身应对困境和挑战的能力。
(3)学校辅导课程
学校辅导课程是儿童团体辅导在校园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班级为单位,根据班级内儿童的发展阶段,设计和开展系列班级主题活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学校辅导课程是一种发展性团体辅导活动。
①学校辅导课程的理论依据
学校辅导课程的理论依据是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理论。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是一个人天生就有的一种潜能,但人们必须对它有所认识才能得到发展,并且只有当这个人处在社会生活中时才能得到发展。个人的社会兴趣状况可以反映其心理健康状况。
②学校辅导课程的目标
a.预防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和情绪问题。
b.促进和增强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技能发展。
c.改善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状态,促进他们学业进步。
③学校辅导的阶段和内容(见表3-1)
表3-1 学校辅导的阶段和内容
(4)离异家庭儿童团体辅导
①团体辅导的原因
a.团体辅导最突出的优势是让参与其中的成员直观地了解到父母离异不是自己一个人独特的经历,周围还有人经历着和自己一样的困难和挑战,从而迅速形成团体认同,缓解团体成员个体在面对班级、年级乃至学校等大环境时的压力感。
b.团体辅导有着相同的父母离异的经历的人共同进行辅导,较为容易接纳彼此,并有机会在彼此接纳的情境下分享失落、挫败、愤怒等情绪,从而使异常的情绪得到发泄,最终恢复平和。
c.团体辅导活动本身是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过程,本身能够帮助团体成员体验和恢复自己对生活的控制感。团体辅导能够让面临相同困境的成员们一起学会积极改变的方法和技能,掌握情绪管理方法,增强自信。
②团体辅导效果良好的条件
a.目标群体的界定和评估
离异家庭儿童团体辅导需要一个成员同质性较高的团体。同质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年龄
成员的年龄需要接近,处于相同或者临近的发展阶段,最好是处于能够清晰表述自己的感受的年龄阶段。
第二,经历
员的经历需要接近,对父母离异事实的接受和认知状态相似。后者需要区别经历的时间和状态,父母离异时间越长并不意味着儿童接受和认知这一事实的状态越好。
第三,意愿
成员需要有参与团体活动、遵守团体规则、分享自身经历并与成员共同成长的意愿。
b.团体成员的招募和遴选
辅导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学校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工作者和其他专业机构或者专业人员的转介寻找。在了解和评估潜在成员的过程中,辅导社会工作者还需要了解和考虑下列信息:
第一,成员性别比例。
第二,成员性格是否合得来。
第三,成员数量是否适当。
第四,潜在成员之间是否有关系,包括不和关系或者特别亲密的关系。
第五,潜在成员父母离异的状况。
c.团体辅导活动的地点
为了获得良好的效果,团体辅导活动的地点应该尽量在团体成员熟悉的环境中,例如学校的团体活动室或者校园其他经常用于集体活动的教室。
③团体辅导的步骤和内容框架
下面提供的是一个封闭式的、由8~10名13~15岁的离异家庭儿童组成的团体辅导活动的开展步骤和内容框架(见表3-2)。在实际操作中,每一节次大约45~50分钟,社会工作者还需要根据每一节的辅导目标和内容设计具体的团体活动,并在每一次团体活动前做好活动所需的物资准备。
表3-2 团体辅导活动的开展步骤和内容框架表
4.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倡导的方法
(1)儿童友好社区的概念
①定义
儿童友好社区是指整体环境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社区。
②儿童友好社区的标志
a.社区能够保障儿童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
b.社区有条件让儿童能与同伴见面和玩耍。
c.社区能够保护儿童免遭伤害。
d.儿童在社区里有干净的饮用水和卫生的环境。
e.社区能够为儿童提供所需的教育、医疗和紧急庇护服务。
f.儿童能参与家庭、社区和社会生活。
g.社区能够在其发展过程中发挥儿童的作用,尤其是在与儿童自身相关的社区事务中。
③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目的
在一个儿童友好型的社区里,我国目前存在的以下儿童问题都会得到较大改善:
a.留守和流动儿童的问题。
b.流浪乞讨和拐卖儿童的问题。
c.儿童保护的问题。
d.家庭育儿支持的问题。
e.不利于儿童成长社会环境改善的问题。
(2)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倡导的内容
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倡导的内容不仅包括儿童友好的社区环境布局,也包括儿童友好的社区文化建设。
①“儿童友好”即完善社区基本建设
要让全体社区居民了解,干净的饮用水和卫生的社区环境是儿童和其他所有社区居民健康生存的基本条件,需要得到不遗余力的解决和保障。
②“儿童友好”即建设安全、益智的儿童游戏场所和设施
儿童友好需要为社区不同年龄发展阶段的儿童提供相应的安全、益智的游戏场所,包括低龄儿童的室内游戏室、青少年运动场地、母子阅读角或儿童阅览室等。
③“儿童友好”即健全社区儿童和家庭服务体系
a.儿童友好需要从家庭做起,包括为儿童的父母提供育儿指导,为儿童的家庭提供排忧解难服务,为儿童提供保护服务。
b.如果要保障社区儿童和家庭获得上述服务,就需要社区培育和发展小型的专业社区服务机构,包括儿童发展服务机构、儿童福利服务机构、儿童保护服务机构、儿童紧急庇护场所等。
④“儿童友好”即创新社区儿童参与工作机制
童年是成年的基础,要在童年时,通过社区参与了解社区和社会,学会参与社会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成为合格的公民。
(3)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倡导的方法
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倡导的方法包括网络媒体倡导、名人效应倡导、海报宣传倡导、讲座论坛倡导、儿童和家庭问题研究与政策研究倡导等常见倡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