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社会环境(扬州大学2015年研;南京理工2011年研)
答:社会环境是指与人的生存相关的社会因素,及其与人的生物遗传、心理状态和社会过程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系统。社会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庞大的系统,它关注把不同的人联结在相同地点的系统关系,既包括日常活动的互动系统,也包括影响社会功能的环境系统。其主要构成要素包括:家庭、学校、单位、群体、社区、文化等子系统。
2.生态理论(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研)
答:生态理论又称为人际生态理论或生态系统理论,该理论由布朗芬布伦纳提出并完善。生态理论认为,有机体或有生命力的系统和其所处环境间维持着持续且交流的关系。人们和他们所处的环境也被视为相互依赖且彼此辅助的一个整体,人和环境在这个整体里,互为对方进行持续的改变和塑造。
3.助人活动
答:助人活动是指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角色、享用文化、情景、传输手段等多种因素结合而成的行动体系。助人活动(helping)是社会工作的关键,它是助人愿望的传导者,同时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在助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传输的是精心考虑过的、科学的、能够满足受助者需要的信息和服务,而受助者输出的则是需要和对来自社会工作者的帮助行为的理解、选择和反应。
4.优势视角
答:优势视角又称能力视角,认为每个人、群体、组织和小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优势视角(能力视角)的实践意味着:作为社会工作者所应该做的一切,都要立足于发现和寻求、探索和利用服务对象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梦想,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务强调社会工作的任何过程都要重视服务对象的优势。
5.社会工作实务
答:社会工作实务是指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理论知识,方法理念在助人活动中的运用。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矫正社会工作;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
二、简答题
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研)
答:个人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这种关系常常依具体问题、具体情景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大致说来,个人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人类行为要适应社会环境
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需要改变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期待,学习社会环境所允许和要求的行为。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各年龄段的人所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儿童和青少年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而成年人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小。研究表明,环境因素所导致的童年期创伤会影响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
(3)社会环境和生物遗传共同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脱离生物遗传因素的制约,同样,良好的遗传特性也需要依托适当的社会环境才能得以发挥。人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影响的产物,其路径取决于遗传力量和外部环境影响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4)人类行为能够改变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改变着自然环境,同样也改变着社会环境。如个人的独创的行为模式被其他社会成员所仿效,并广泛地推行,就可以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模式。领袖人物或者大众行为的一致性行为,其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巨大。
(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相互影响互相作用的,但力度并不是对等的,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多些。
社会工作者要正确把握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不仅要评估服务对象行为方面的情况,还要评估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更重要的是评估服务对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情况。帮助服务对象改变个人、环境,同时也改变个人和其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状况,恢复和发展个人的社会功能。
2.简述社会工作的要素。(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研)
答: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包括:
(1)社会工作者,是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的构成部分。
(2)受助者,又称服务对象、工作对象,也有人称之为案主。受助者是服务的接受者,没有受助者,社会工作就失去了必要性。
(3)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它借助于助人活动与其他类型的社会工作区别开来。
(4)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的关键,它是助人愿望的传导者,同时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
(5)专业方法。在社会工作中,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种重要方法,它们是有别于其他科学、其他知识的专业工作方法。
3.社会工作助人过程有哪些特点?(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研)
答:助人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社会工作的助人过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1)助人过程是帮助他人获利的过程。社会工作是帮助困难人士和群体满足其基本需要的过程;
(2)助人过程是社会工作者同受助者的合作过程。受助者的需要表达和有力配合与社会工作者的助人行为相结合,形成有效的助人过程。社会工作特别强调“与服务对象一同工作”;
(3)助人过程是不对称互动。不对称是指互动双方在输入、输出方面的不对等,是双方在质和量上的差距。助人过程的不对称表现为:
①双方在信息占有方面的差异。社会工作者具有较多知识,了解获取受助者所需对象的方式和手段,而受助者则信息缺乏;
②互动效果上的不对称。社会工作者的助人过程是为了受助者获利,他不求回报,而只有使命感或实现感;
③合作促成力量的不对称。虽然社会工作过程强调受助者的主动参与,但由于诸多原因,受助者常显得被动,而社会工作者则处于主动地位,他要积极地去推动合作过程。
4.简述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研)
答:美国发展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生命周期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在人的自我发展中的作用,并且把人格发展推演到人的一生。按照个体发展的综合特征,他把人生分为八个阶段,即婴儿期、幼儿期、游戏期、学龄初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因此该理论也被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1)在人生的每一阶段,个体都面临着独特的心理成长和发展任务:
①婴儿期主要是建立基本的信任感;
②幼儿期主要培养自主性;
③游戏期主要发展创造性;
④学龄初期主要培养勤奋精神;
⑤少年期要克服角色混乱意识;
⑥青年期要克服孤独感;
⑦中年期要建立成就感;
⑧老年阶段要获得自我完美感,克服悲观心理。
(2)人生的每个发展阶段也都会经历一次特殊的心理一社会“危机”,或者说矛盾冲突。
这些冲突包含着对立的两极,个体只有尝试面对并解决这一冲突,才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同时发展出某种特定的品质或“美德”。如果冲突无法圆满解决,那么个体自我的发展就会出现困扰乃至停滞。在八个发展阶段中,艾里克森特别强调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并认为这是自我发展的最关键环节。
三、论述题
1.社会工作过程即助人过程涉及哪些要素?试述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研)
答:(1)社会工作过程涉及的要素
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帮助或协助服务对象走出困境、发挥自身的功能、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工作由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价值观念、助人活动和专业方法等几个基本要素构成。
①社会工作者。在助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是提供服务的一方,他在助人价值观指导下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并积极吸引服务对象主动参与这一行动过程,双方相互配合与协调,从而达到助人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是助人行动的主体,由他向服务对象提供物质的或精神的服务与支持。
②受助者。受助者又称服务对象、工作对象,也有人称之为案主。它指的是在社会工作过程中需要帮助的一方,是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中遇到困难需要帮助从而解脱困难的个人或群体。受助者的存在是社会工作得以发生的基本前提,受助者是服务的接受者,没有受助者,社会工作就失去了必要性。
③社会工作价值观。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它包括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及受助者的看法。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尊重受助者的权利和选择。它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真正的服务过程,而不是社会工作者在行使手中的权力。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它借助于助人活动与其他类型的社会工作区别开来。
④助人活动。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的关键,它是助人愿望的传导者,同时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在助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传输的是精心考虑过的、科学的、能够满足受助者需要的信息和服务,而受助者输出的则是需要和对来自社会工作者的帮助行为的理解、选择和反应。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角色、享用文化、情景、传输手段等多种因素结合而成的行动体系。
(2)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
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是指社会工作者直接提供服务的实务模式,它是对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的经验总结。一般说来,实施社会工作经过以下几个环节:接触问题—进一步了解和确认问题—分析和诊断—提供服务—评估服务—终结。
①接触问题。接触问题是通过各种途径初步了解可能的服务对象所面临的困难及问题。了解问题的途径有两种:服务对象的求助和社会工作者的主动发现。在专业社会工作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基本上是求助式,在我国发现式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在中国社会中常常表现为消极的求助模式。
②调查和确认问题。调查和确认问题是对所遇到的可能的服务对象的问题作进一步深入了解,包括了解服务对象的背景和所遇问题的性质、程度等。在此基础上社会工作者可以进一步确定是否把对方所遇到的困难作为双方合作解决的问题。
③分析和诊断。分析和诊断是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这里包括将服务对象的需求与可运用资源相比较,从而把服务放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上。
④提供服务。服务也称对问题的干预,即在制定服务计划的基础上,有效组织和配置资源,对服务过程进行管理,实现对服务对象的有效支持,使其摆脱困境,满足其需求。
⑤评估则是对整个服务活动进行评价,包括效果评估和过程评估。在专业社会工作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评估由社会工作者同服务对象共同参加,主要是检测服务的进程和效果,检测结果与计划的一致程度。
社会工作是一项计划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互动。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方法与技巧、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社会文化背景、个人知识及价值观念、所拥有的资源状态、工作环境、心理状态等都有可能对服务效果产生影响。
2.运用优势和复原力观点论述如何进行社区灾后重建。(中国科学院2012年研)
答:(1)优势和复原力观点
①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立足于对病态模式的反思和批评。优势视角的概念框架是基于对缺陷模式的挑战而建构起来的,它的核心概念是围绕洞见到案主的优势和资源而形成的。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意味着应当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而非关注其问题和病理,优势视角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及其内部资源允许他们能够有效胡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中的一种全新工作理念,着重于挖掘案主自身的优点,帮助案主认识其优势,从而达到解决案主外在或潜在的问题
②复原力观点
复原力是指个体面对逆境、悲伤、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过程,也就是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它包括两个因素:内在自我特质和外在环境。它有接受并挑战现实的能力、在危机时刻寻找生活的真谛的能力和随机应变想出解决办法的能力三个基本特征。
(2)运用优势和复原力观点进行社区灾后重建
①对社区资源进行评估
a.个人资源
第一,面对压力时所产生的一些诸如思想、能力、特征和动机之类的东西,这些对于受灾群众在寻找更好的生活时将起到积极作用。
第二,个人所拥有的经验、天赋。才能、资源和技巧等,对于个人走出困境,满足自己的需求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除了以上个人资源外,还有社区的领袖人物,可以起着上传下达的中间作用。
b.社区内的资源
第一,邻里资源;
第二,社区内的政府资源,如安置点内的管委会、居委会等;
第三,安置社区内的配套资源设施。
c.社区外的资源
第一,社会各界志愿者;
第二,一种助人自助的专业的社工力量。
②整合各方面资源,安排重建工作
社会工作者通过评估社区内外的资源,整合资源并对资源进行配置,安排工作,使每份资源发挥最大的积极作用,协调各部分工作。
③开展灾后心理辅导
为社区居民开展灾后心理辅导,让居民接受现实,安抚居民情绪,给他们以信念,发掘居民的优点和长处,为他们选择适合的重建工作,让他们参与到重建工作中,发挥积极的向上力量,达到助人自助。
④维护社区稳定的环境
社区环境对灾后重建工作有着重大的意义,也影响着社区居民的自我调适,社工应维持一个健康稳定的社区环境,使参与重建的人都能发挥其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