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3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

一、选择题

1.提出观察学习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

A.班杜拉 

B.斯金纳 

C.华生 

D.皮亚杰

【答案】A

2.皮亚杰认为,儿童内在表征系统发展的最早表现是(   )。

A.象征  

B.符号 

C.平衡 

D.延迟模仿

【答案】D

3.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在(  )阶段能完成守恒任务。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C

4.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持久的变化是(  )。

A.实践 

B.反应

C.反射

D.学习

【答案】D

5.属于学习的心理现象是(  )。

A.虫子飞进眼睛时,不停地眨眼

B.鹦鹉学舌

C.小明经常上课走神

D.喝完咖啡后精神好多了

【答案】B

6.提出认知结构学习论的心理学家是(  )。

A.奥苏伯尔

B.布鲁纳

C.加涅

D.桑代克

【答案】B

7.学生做作业时,有的学生喜欢和别人对答案,不敢肯定自己的回答;有的学生坚持自己的答案。坚信自己答案的学生认知风格属于(  )。

A.沉思型

B.冲动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答案】C

8.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  )。

A.八个阶段

B.七个阶段

C.六个阶段

D.五个阶段

【答案】A

二、概念题

1.内化学说

答:内化是指个体将社会环境中吸收的知识转化到心理结构中的过程。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源于在社会交互作用中对文化工具的使用,源于将这种交互作用内和进行心理转换的过程。其内化学说的基本观点包括:

(1)维果茨基的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所有人所特有的心理过程(即所谓高级心理过程)都是由语言、标志和符号这样的心理工具充当中介的。在与这些工具相关的活动中,成年人将它们教给儿童,儿童对它们进行内化,之后,这些工具就在儿童更高级的心理过程中发挥中介功能了。

(2)在内化的过程中,语言发展中的自我中心言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我中心言语的出现表明儿童的符号系统已经开始内化,儿童在没有他人帮助的情况下也能够思考和解决问题,对自己的行为具有了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多元智能理论

答: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及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所提出的。他提出“智力应该是在某一特定文化情境或社群中所展现出来的解决问题或制作生产的能力”。

基本内容:加德纳提出,人类至少存在八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以及他后来补充的自然观察智能。每一种智能代表着一种区别于其他智能的独特思考模式,但这些智能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这些智能在不同个体身上的体现是有差异的。加德纳也指出,多元智能理论所包含的八种智能模式是暂时性的,除上述八项智能之外,仍可能有其他智能存在。

意义:多元智能理论带来的教育新内涵,对我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实施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

3.智力的三元理论

答:美国耶鲁大学的斯滕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是由分析性能力、创造性能力和应用性能力三种相对独立的能力组成的。多数人在这三种能力上存在着不均衡,个体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这三种能力的不同组合上。斯滕伯格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要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智力的内在成分、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和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三个方面分别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

成分亚理论解释影响智力水平的基本信息加工过程或成分,包括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取成分。

情境亚理论将智力与个体日常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解释个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

经验亚理论将智力与经验联系起来,用来解释与信息加工成分有关的不同水平的先前经验(相对新异情境和自动化)。

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为教学提供了很多启示,主要表现在:

教师需要关注每一种学习行为对发展智力的三个方面的作用,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智力的全面发展。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利用并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

三、简答题

1.简述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

答:建构主义的兴起是教育心理学和学习理论领域正在发生的一场革命。

(1)建构主义学习论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是:a.客观主义——分析人类行为的关键是对外部事件的考察;b.环境主义——环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最重要因素;c.强化——人们行为的结果影响着后继的行为。

信息加工的认知主义者,基本上还是采用了客观主义传统,认为世界是由客观实体、客观实体的特征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构成的。他们与行为主义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学习者内部的认知过程。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这些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

(2)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皮亚杰和布鲁纳的思想中已经有了建构的思想。

皮亚杰在讨论认识发生、发展时就曾提到建构问题。皮亚杰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和重新组织的过程,而人的认知结构始终处于变化与建构之中,环境和个体特征是影响它的两个决定性因素,而建构的基本心理机制就是同化和顺应(或称双重建构)。

布鲁纳的建构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a.通过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对客观世界表征形式的不同,讨论了不同时期的儿童如何对客观世界进行建构;b.通过讨论学科结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阐明了认知结构的来源和知识建构的问题。

以皮亚杰和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主义学习观主要在于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主体的认知结构,这和建构主义更加强调知识的主观性的观点还是有区别的。

(3)20世纪70年代,维果茨基的理论介绍到美国以后,对现代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维果茨基认为,心理的发展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过程:

天然的、自然的发展过程,即心理的种系发展过程,它是随着年龄而逐渐发展的;

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即心理的“人化”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活动、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具有突出的作用。

以上所有这些理论都对当今的建构主义有很大的影响。

2.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答:(1)创设合理情境

皮亚杰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略微高于他们现有思维水平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达到平衡,从而帮助学生发展已有的图式,并建立新的图式。

(2)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皮亚杰反对教师主动地教而学生却处于消极状态的教学。儿童的认知发展需要丰富的环境刺激,教师要提供探索的机会,提供社会互动的机会。同时,教师要学会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整合,帮助儿童纠正错误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盲目地做出判断。

(3)注意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

每一个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都有很大差异,教师要确定学生的不同认知发展水平,以保证所实施的教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

3.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的意义

答: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对心理学研究及教育实践都有着较大的启发意义,主要表现在:

(1)埃里克森注重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他不仅考虑了自我概念的出现、同一性的获得,而且强调了个体一生中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对个体发展的制约作用,并具体阐述了性格、兴趣、动机等带有社会性内容的人格特征在社会背景中的产生和发展。

(2)埃里克森从整体上,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中考查了人的社会性发展和道德等的形成发展,而不是孤立地看待它们的发展历程。

(3)埃里克森的理论阐释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一生的发展,体现了研究人的终生发展的观念,比较符合人的发展实际,也是最早研究人的一生发展的心理学家。

但是,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埃里克森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有过分强调本能,相对忽视人的意识、理智等高级心理过程在发展中的作用的倾向;

(2)把许多社会问题归结为心理发展过程中某一特殊阶段的心理任务与危机,这是否恰当,心理任务与危机跟社会矛盾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3)没有解释个体如何以及为什么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而且该理论也缺乏实证性研究的支持。

四、论述题

1.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答: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他把人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知运动阶段,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是逐渐发展的,一般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的探究。这个阶段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知道消失了的事物的存在,表明儿童开始在头脑中用符号来表征事物,但是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为事物命名。

(2)前运算阶段(2~7岁)

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言语与概念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在这一阶段已经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具有了符号功能。并且儿童的表象日益丰富,其认知活动已经不只局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开始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但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具体来讲,表现出以下特点:

前运算阶段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

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这个阶段的儿童在思维方面存在自我中心的特点,认为别人眼中的世界和他所看到的一样,以为世界是为他而存在的,一切都围绕着他转。自我中心主义在儿童的语言中也存在。

本阶段儿童的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

他们的思维还具有只能前推,不能后退的不可逆性;

此外本阶段儿童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时往往忽略其他的方面,即思维具有刻板性。

本阶段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守恒是指物体不论其形态如何变化,其质量是恒定不变的。

本阶段儿童由于受直觉知觉活动的影响,思维存在集中化的特征。

他们在做出判断时倾向于运用一种标准或维度,还不能同时运用两个维度。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出现了显著的认知发展。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的守恒,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他们形成概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都必须与他们熟悉的物体或场景相联系,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此外,本阶段儿童已经能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在实际生活中只能刻板地遵守规则,不敢改变。随着分类和排序的获得,儿童获得了思维的可逆性。他们的思维开始逐渐地去集中化,能够学会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进行一些逆向或互换的逻辑推理。去集中化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

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本阶段中个体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能从多种维度对抽象的性质进行思维。他们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进行假设性思维,采用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皮亚杰认为,所有儿童的认知发展都会依次经历这四个阶段。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结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虽然不同的儿童会以不同的发展速度经历这几个阶段,但是都不可能跳跃某一个发展阶段。在阶段的转折时期,同一个体可能同时进行不同阶段的活动。

2.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建构主义,又称结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其基本观点有:

(1)知识观

知识的意义。建构主义强调人类知识的主观性,他们认为,人类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它不是最终的答案,而是会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而不断地被新的解释和假设所推翻、所取代。

知识的应用。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应用的情境性,一个人面临现实问题时,不可能仅靠提取已有的知识就能解决好问题,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改组、重组甚至创造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虽然过于激进,但它向传统的教学和理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值得我们深思。

(2)学习观

建构主义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的转移或传递,而是在师生共同的活动中,教师通过提供帮助和支持,使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任何人所不能代替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意义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建构获得的。每个人过去形成的经验系统是不同的,对不同的信息就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即对于相同的信息每个人也会形成各自不同的意义建构。

(3)学生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过去的学习中他们已经获得了丰富的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有些是科学的、准确的,有些则可能是日常的、感性的,这些都是学生掌握新的知识经验、建构新的意义的必要基础,学生正是在这些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地、双向地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新的意义,从而充实和改造了自己的知识经验。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经具有的这些知识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这些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简单地由教师把他所知道的信息告诉学生,不是一种简单的信息呈现,而是要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要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要倾听学生的意见,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4)教师的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

主导者、组织者。教师应当发挥“导向”作用,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行“问题解决”;

发现者。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抱有正确的态度;

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

(5)建构主义课程观

建构主义不认为课程基本决定于外部环境因素,而是考虑到学习者带进学习情境的先前知识——他们的目的和观点。什么样的经验和概念在促进特定学习结果的产生中是有效的,变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把课程看成是促进学习结果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为了确定研究和探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