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经济学基础知识
一、GDP与经济周期
1.GDP与GDP的统计
(1)GDP的定义
国内生产总值(GDP)度量韵是一定时期(通常是一个季度或一年)内,一个经济体(一国或一个地区)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当期市场总值。
(2)准确理解GDP的含义
①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实际上就是用它们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得出来的。
②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③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④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⑤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所以是一个地域概念。
⑥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另外,大量的地下经济活动在GDP中也没有得到反映。
2.GDP统计方法
(1)支出法
①定义
支出法是指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的一种方法。
②国民产品和劳务的需求者在GDP核算体系中分为四类
a.个人消费支出总额():不包括居民购买新建住宅的支出。
b.国内总投资支出():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与存货投资。
其中: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补偿固定资本损耗和意外损坏)
c.政府购买支出():指各级政府部门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包括政府在军事设施和物资方面的支出和政府雇员的薪金支出。但政府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不计入GDP。
d.商品和劳务的净出口:()。
结论:。
(2)收入法(或成本法)
①定义
收入法是指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加总来计量GDP的一种方法。由于要素的收入从企业角度看即是产品的成本(包括企业利润),因而这种方法又称要素成本法。
②收入法核算的GDP应包括的项目
a.工资、利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的报酬。
b.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如医生、律师、农民和小店铺主的收入。
c.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等。
d.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这些虽然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要通过产品价格转嫁给购买者,故也应视为成本。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企业间接税包括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
e.资本折旧。它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应回收的投资成本中,故也应计入GDP。
结论:
国民总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3)生产法(部门法)
①定义
生产法又称部门法,是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的各部门的增加值来计算GDP的方法。
②标准形式生产法的步骤
a.计算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值。
b.计算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即各部门生产单位在生产中所消耗的购自其他生产单位的货物和服务。
c.从总产值中减去中间消耗,得出各产业部门的增加值。所有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总和,便是国内生产总值。
d.对第三步所得结果进行调整,即从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要素收入,再加上本国政府和居民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其结果即为国民生产总值(GNP)。
3.GNP与GDP
(1)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国民(常住单位)拥有的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所提供的产出总量。
(2)GNP与GDP的区别
①GDP与GNP计算口径不同。GDP计算采用的是“国土原则”,即只要是在本国或本地区范围内生产或创造的价值,无论是外国人或是本国人创造的价值,均计入本国或本地区的GDP。而GNP计算采用的是“国民原则”,即只要是本国或本地区居民,无论在本国或本地区内,还是在外国或外地区所生产或创造的价值,均计入本国或本地区的GNP。
②GDP与GNP侧重点不同。GDP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是“生产”的概念。GNP则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
4.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周期也称商业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经济周期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复苏阶段、繁荣阶段、衰退阶段、萧条阶段。
(1)繁荣阶段:随着经济复苏的持续,市场需求逐渐增加, 企业产品库存减少,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加。经 济增长速度加快,直至超越潜在经济增长率。就业状况良好。
(2)衰退阶段:由于繁荣阶段的过度扩张,社会总供给开始 超过总需求,经济增长减速,存货增加,银根开始紧缩,利率提高,物价上涨,公司的成本日益上升,加上市场 竞争日趋激烈,业绩开始出现停滞甚至下滑的趋势。
(3)萧条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至谷底,失业人口不断增 加。市场需求不足,公司经营情况不佳。
(4)复苏阶段:在经济萧条阶段后期,经济逐渐走出谷底,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恢复,公司利润将会缓慢增加,但是 就业状况往往悲观,物价和利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通常根据经济周期的时间长度,将经济周期划分为:短周期、中周期和长周期。
短周期:主要是指利率、信贷等金融指标,常常出现时间长度大约为3-4年的变化周期,主要的原因是库存、设备投资等变化所导致。
中周期:物价、失业率等经济指标常常出现时间长度大约为810年的变化周期。
长周期:宏观经济整体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常常出现时间长度大约为50年的变化周期,可能与技术革命有关。
二、CPI与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的定义与影响
(1)定义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这里的一般价格水平是各种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平均数,而不是单一商品或服务的价格。
(2)影响
①通货膨胀将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
②通过膨胀将使得存款的实际价值受到影响,因此不利于储蓄和投资的增加;
③通货膨胀对于普通工薪收入群体的生活冲击较大,加剧社会的不公平;
④物价的频繁、大幅波动不利于企业经营。
2.物价指数CPI及其计算
消费物价指数(CPI),在我国又称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CPI的计算公式为:
CPI=×100
上式采用的是固定权数按加权算术平均指数公式计算。其中,食品占比相对较高,因此食品价格对于CPI变化的影响较大。
3.通货膨胀的成因
通过膨胀的直接原因是国家货币发行量的增加。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温和良性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通货膨胀的按照成因和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需求拉动型:总需求迅速上升,导致供不应求;
(2)成本推动型:成本提高,推动价格上涨;
(3)结构调整型: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带来的商品价格的上涨;
(4)外部传递型: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带动国内同类商品价格的上涨。
三、汇率与国际收支
1.汇率与汇率标价方法
(1)汇率的概念
汇率,又称汇价,是不同货币间相互兑换的比率,即以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
(2)汇率的标价方法
①直接标价法(或“应付市价标价法”)。即以一定数额外币为标准,折为相应数额本币表示汇率。
②间接标价法(或“应收市价标价法”)。即以一定数量的本国货币单位为标准,折为相应数额本币表示汇率。目前英美等几个少数国家使用。
2.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储备资产、净误差与遗漏四大部分。国际收支平衡表采用复式记账原则,即对每笔交易都有两次价值相等的记录,一次记入贷方,一次记入借方。
(1)经常账户
经常账户记录因为商品和服务进出口以及收入转移等交易活动产生的外汇收支,主要包括:商品贸易或有形贸易、无形贸易、收益和经常转移。
(2)资本和金融账户
资本账户包括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两个项目:
①资本项目包括固定资产所有权国际问转移,债权人不索取任何回报而取消债务等资本转移部分,还包括非生产和非金融性的资产如专利、版权、商标权的收买或放弃等。
②金融项目是资本与金融账户最重要的部分,它具体包含“直接投资”、“证券投资”与“其他投资”等三个子项目。
(3)储备资产
储备资产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拥有的可用于国际支付的外国资产,包括货币黄金、外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其他债权等,又称为外汇储备。
(4)净误差与遗漏
它的绝对值与经常账户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和储备资产差额之和相等,但符号相反。它反映了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准确程度。
四、其他经济指标
1.失业率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它是衡量经济中失业状况的最基本指标。计算公式为:
2.个人收入与个人可支配收入
(1)个人收入
个人收入(PI)指的是要素所有者在国民收入核算期间实际获得的收入,是个人从各种不同来源取得的实际收入的总和,其计算公式为:
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
(2)个人可支配收入
从个人收入(PI)中扣除个人向政府缴纳的税金,即得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从个人收入中减去个人税收和非税支付,就可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税收包括个人收入税、个人财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等。非税支付包括罚金和馈赠等。个人可支配收入也被称作税后的个人收入。
3.采购经理指数(PMI)
采购经理指数是通过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表汇总出来的指数,反映了经济的变化趋势,是国际通行的宏观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对国际经济活动的监测和预测有重要作用。分为制造业PMI、服务业PMI等。
4.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全部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包括工业企业售给本企业以外所有单位的各种产品和直接售给居民用于生活消费的产品。
5.消费者信心指数(CCI)
消费者信心指数是反映消费者信心强弱的指标,是综合反映并量化消费者对当前经济形势评价和对经济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预期以及消费心理状态的主观感受,是预测经济走势和消费趋向的一个先行指标,是监测经济周期变化不可缺少的依据。
6.货币供应量
(1)概念和作用
货币供应量指在某个时点全社会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总额,反映全社会总的购买力,是一个存量概念。货币供应量是研究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动向的核心指标之一,常常被作为经济先行指标用来分析判断经济景气状况。
(2)层次
根据货币流动性的大小,即在流通中周转的方便程度不同,货币供应量可分为不同的层次。按照由强到弱的顺序,货币供应量分为M0、M1、M2,分别代表流通中的现金、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其中:
M0=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现金货币-银行的可存现金;
M1=M0+活期存款、银行存款和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居民活期和定期存款,以及信托存款、委托存款等其他类存款)。
7.同业拆借利率(SHIBOR)
在我国,长期以来利率的决定都是由中央政府主导,中央银行根据各方面情况(包括资金的供求关系)确定存贷款利率水平。
上海同业拆借利率(SHIBOR)是衡量利率的重要指标,是指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同业之间的短期资金借贷利率。SHIBOR相比于银行存款或贷款利率,也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利率指标。
五、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一般认为,宏观经济政策有四个主要目标:
(1)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其包括两个方面:①维持一个高经济增长率;②培育一个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
(2)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包含劳动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都以愿意接受的价格参与生产活动的状态。或者说是指所有愿意接受各种现行工资水平的人都能找到工作的一种经济状态,即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就是充分就业。
(3)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衡量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物价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也不是指价格总水平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
(4)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具体分为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自主平衡与被动平衡。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要求做到汇率稳定,外汇储备有所增加,进出口平衡。
2.货币政策及其主要工具
(1)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与再贴现、存款准备金和窗口指导。
(2)作用: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利率稳定、金融市场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外汇市场稳定)等。
3.财政政策及其主要工具
(1)工具:国家预算、政府支出、国债工具、税收等。
(2)作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物价相对稳定、合理分配收入,抑制过大的收入差距等。
六、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与报告解读
通常,一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宏观经济增长状况分析和预测
其目的在于,说明对于当前宏观经济增长形势的整体分析和判断,为投资理财决策提供主要背景。
(2)宏观经济结构性分析
其目的是,通过对于宏观经济内部一些重要的经济结构数据变化分析,一方面更好地判断未来的变化趋势,另一方面找到理财投资的重点领域。
(3)通货膨胀的走势与成因
通货膨胀的变化,不仅影响居民家庭的现实生活和未来规划,而且也影响一些投资产品的价格变化。因此,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必须关注通货膨胀的变化。
(4)货币形势与金融市场变化
货币形势直接影响了金融产品的价格变化。因此,在投资理财中必须随时关心货币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