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政党与多党合作制度

一、中国政党制度概况

1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概况

(1)中国共产党概况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和政治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组织机构自上而下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级。

a.中央组织分为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央军事委员会、中央书记处等;

b.地方组织分为省、地级市、县(市区)、乡镇四级的代表大会;

c.党的基层组织分为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的内容是:

a.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服从中央;

b.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

c.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d.党的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

e.党的各级委员会实现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f.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要保证党的领导人的活动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同时维护一切代表党和人民利益的领导人的威信。

(2)中国民主党派概况

中国民主党派是指为了反对专制独裁,要求民主自由,联合国内力量,抵抗外来侵略,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并与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一些政党组织的总称。中国民主党派共有八个:

“民革”(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它是由中国国民党民主派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所创建的一个政党组织。

“民盟”(中国民主同盟),它是由中上层知识分子为主组成政治联盟的一个政党组织。

“民建”(中国民主建国会),它是由民族工商业者为主体的爱国民主人士以及和他们有联系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组成的一个政党组织。

“民进”(中国民主促进会),它是由从事教育、文化、出版、科学和其他工作的知识份子组成的一个政党组织。

“农工党”(中国农工民主党),它是由医药卫生和科技、文教界中的高、中级知识分子所组成的一个政党组织。

“致公党”(中国致公党),它是由归侨、侨眷和与海外有联系的代表性人士、专家学者组成的一个政党组织。

“九三”(九三学社),是由科技、文教、医药卫生界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的一个政党组织。

“台盟”(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是由居住在中国大陆的台湾省籍人士组成的一个政党组织。

2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点

中国政党制度形成了新型的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制度,这一制度具有两个基本特点:多党合作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多党合作制是指中国共产党与八个民主党派之间的合作,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多党合作制以宪法为活动的根本准则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作为政党在宪法中得到承认,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在法律上是平等的,都是中国的合法政党,都以宪法为活动的根本准则。

(2)多党合作制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3)多党合作制具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传统

中国共产党通过座谈会、讨论会等形式与各民主党派共商大事,各民主党派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更好地反映所代表的阶层、群体的意见,发挥咨询作用,有利于促进执政党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在多党合作制中,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是多党合作制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对政治原则、政治方向以及重大决策的领导。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承认并支持共产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承认和支持共产党肩负的执政党的历史地位和使命。

二、政党与政府、市场、军队的关系

1政党与政府的关系

(1)政党与国家立法机关

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与人民代表大会关系的发展过程

从1954年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共召开过十一届。从发展过程来加以考察,可以把十一届人大历史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a.建设与破坏并重期

从1954年第一届人大会议到1957年一届四次会议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工作逐渐加强,在民主与法制建设中发挥着较重要的作用。但从1957年开始,随着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党在指导思想上出现“左”的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受到了严重冲击。

b.严重破坏期

“文革”十年浩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受到了根本性的破坏。“文革”时期,由中国共产党组织自行代理各级人大的权力,人大工作处于瘫痪状态。

c.恢复发展期

1976年10月以后,各级人大开始恢复正常工作。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权力机关。

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基本政治制度。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地位都非常重要,其地位体现可从政党对人大制度所产生的外部影响力与内部影响力两个层次来分析。

a.就外部影响力而言,人大制度是在中共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情况下创制出来的。

b.在人大内部,中国共产党及其各民主党派发挥内部影响力的途径在于:委员长党派角色、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人大常委会中所占比例较高、人大党组作用、党派协商。

正确处理政党与国家权力机关间的关系

政党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直接影响国家权力机关是否真正发挥作用。处理好政党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a.各司其职,职能归类

政党与国家权力机关应各司其职,法律应该明确规定政党从外部影响和内部影响国家权力机关的内容、方式和程度,并加以制度化。

b.执政党应遵守法律规范

国家权力机关内政党人员应受法律的监督与约束,在国家权力机关外的政党人员包括领导人员也应与其他公民一样接受法律的制约和监督。

c.落实宪法所规定的国家权力机关所应拥有的权力

共产党应支持人大落实宪法规定的权力,使人大能够自主地行使宪法权力,充分发挥人大的权力机关的作用。

d.执政党应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

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通过人大意志确认,转化为国家意志。

共产党执政党、民主党派参政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间的关系有五大特点

a.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与民主党派的有机配合创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念、方针政策、领导者个性特征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c.共产党的领导体制、领导方式直接关系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变化;

d.中国政党的现代化与国家政权组织体系的法治化是确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决定性因素;

e.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曲折发展过程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一种正负向对应效果。

(2)政党与国家行政机关

政党与国家行政机关关系的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以前,受传统体制的束缚,中国共产党对所有我国所有事务进行了统一集中管理,逐渐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一元化的领导模式,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在政府内组建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对政府内的党组织进行分类、基层设立党组织和规定工作要求。

执政党与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有三个特点

a.重大事务的决定权由执政党作出,国家行政机关仅仅是执政党的执行机关,没有独立性。

b.执政党掌握国家行政机关人事权,包括选举职务人选的推荐,任命职务人选的确定,行政机关没有自身高级领导职务任命权。

c.各级党组织在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办公会议或常务会议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当代中国党政关系的新态势

实践证明:党政合一传统的管理模式,既不利于执政党的有效领导,也不利于政府功能的正常发挥。现实迫使党政关系进行必要调整,以回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党政关系改革须遵守以下基本原则:

a.执政党组织仅仅是一个政党组织,不是国家行政组织。

执政党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功能是代表绝大多数公民的意志,间接管理重大的国家与社会事务,整个社会的事务只能由国家行政组织直接处理。

b.执政党在权力有限的前提下,加强对国家行政机关的有效监督。

执政党应将一般事务的管理权归还给国家行政机关,切实履行执政党的监督职能,加强对国家行政机关的有效监督。

c.执政党与政府的关系应将重点放在协调国家意志的表达和国家意志的执行,而不应将重点放在国家意志执行。

d.执政党的思想领导与人事安排权的变化。

执政党的人事安排权更多的体现在选举候选人的确定与主要领导职务的任命上,不应将大量的精力放在一般人事任命上。

(3)政党与国家司法机关

坚持共产党领导不在于处理每一例具体案件,而是合理配置各种机构,使各司法机构之间保持合理的平衡和制约。

确保人大或人大常委会所任命的法院院长和检察院的检察长能独立行使权力,使司法机关真正做到严格执法,把宪法和法律作为司法工作的最高依据。

加快司法改革的步伐,确立司法运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和理性化,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形成司法制约立法和行政的制度机制。

2政党与市场的关系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的形成

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来看,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走过了这样一段曲折的路程:开始仅进行计划经济,然后肯定有限的商品经济,再发展到承认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及计划与市场的结合,最后终于确立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a.中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方向。

b.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由农业国向工业化国家转变;

c.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向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转变;

d.由科技教育文化不发达向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转变;

e.由人民生活低水平向全体人民比较富裕转变;

f.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向缩小差距转变;

g.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

h.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

i.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内涵

a.从20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通过经济的社会化、商品化和市场化,逐步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对市场的认识,是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逐渐深入的。随着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党对市场的认识也由原来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关市场经济的理论渐趋于成熟和完善。

3政党与军队的关系

1984年5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正式确立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成的武装力量新体制。

(1)人民军事力量的统帅机关

设置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和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两者组成人员是一致的,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这既坚持党对军队的领导,又保持军队在国家权力机关中的地位的体制,体现了中国特色。

(2)人民军事力量的组织体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并指挥全国武装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四总部体制,即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

在中央军委领导下,根据战略区域的指挥需要设立若干军区。军区以领导机关所在地命名。

国防部隶属于国务院,是中央人民政府军事工作部门。国防部长一般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国防部统一管理全国武装力量的建设工作。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国家公安部门的组成单位,在国务院公安部的领导下,全国设有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有总队,下辖支队、大队、中队和站、所。他们受上级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领导,并接受当地党委、政府和公安部门的领导。

(3)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军事力量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军队的关系是:党对军队实行绝对领导。这种绝对领导主要通过党自身的系统和党外部的系统两个方面来加以实施。政治工作具体体现为党委领导制度、政治委员制度、政治机关制度等。

党委领导制度

为了实现党对军队的领导,中国共产党设立党的委员会。党的各级委员会是部队统一领导与团结的核心,其内容包括三方面:

a.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部队中的一切重大问题,都要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最后由军政首长负责组织实施。

b.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由军事系统党组织与地方系统党组织对军队实行双重领导。

c.在基层建立党的组织。在部队营和相当于营的单位,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统一领导全营的军事和政治工作。在连队设立党支部,班排有党小组,是党委领导制度的基础。

政治委员制度

政治委员是党的委员会日常事务的主持者,隶属于直属上级部队首长。在政治工作方面,服从上级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在军事行政方面,服从上级军事指挥员、政治委员和军事机关。

政治机关制度

军队的团或相当于团以上的单位都设置政治机关。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政治工作机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总政治部在各大军区、省军区、军分区及师以上单位(包括军队院校和医院等)设立政治部,团级单位设政治处。

三、多党合作制度

1执政党与参政党关系的发展过程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有两个根本政治前提:一是共产党采取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方针,承认各民主党派参与政治的权利;二是各民主党派认同共产党的领导,并把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自身作为参政党。这一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有一个逐渐变化发展的过程。

2多党合作的形式与途径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通过多种合作方式管理国家事务。多党合作方式的具体途径与形式是: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是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重要政治场所。

(2)中国共产党召集的协商座谈会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进行合作最多的途径是对重大事件的协商对话。中国共产党经常召集各种形式的座谈会来上传下达和下传上达,以此来听取和吸取各民主党派的意见和建议。

(3)共同参加国家政权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参加国家政权主要是通过它们在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各级政府中的合作来实现的。

3多党合作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大优势。从政党之间的关系看,中国各政党之间已经结成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新型政党关系。

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共产党应明确自身的使命,加强组织目标建设。

(2)巩固和扩大执政党基础。

(3)从严治党,管好共产党自身的党员领导者和党的组织。

(4)兼顾政党间相互利益。多党合作制度中出现的利益间的矛盾,需要通过组织措施与政策措施予以化解。

(5)协调政党间行为方式。共产党在实现领导权时应注意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尊重民主党派的自主性,通过“团结—批评—团结”的途径来解决。

(6)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与监督功能,需要提高民主党派的组织素质、人员素质与思想素质,完善民主党派的政党运行机制。

(7)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与监督作用。

(8)政党间关系法制化。随着法治国家建设的不断深入,应由法律来规范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以确保政党间关系的稳定性与权威性。

四、政治协商制度

1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

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基本职能包括: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1)政治协商

政治协商是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进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它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它是由各方面采取各种形式进行事先协商,经过充分讨论,达到认识上大体的统一;

它不属于国家政治制度中的一种法律程序,对各种方案不进行简单的表决形式。

(2)民主监督

民主监督是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政协对国家事务与社会事务的监督,实质上是一种有组织地反映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准权力性监督

(3)参政议政

参政议政是各民主党派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通过报告、提案、建议等其他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建议和意见,其主要体现在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等等。

2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完善

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是中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特有的组织形式,具有政治、组织、界别和智力优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政治协商会议制度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和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确保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与参政议政的经常性与规范性

加强制度规范化建设,使政治协商的各项制度细化,切实做到可行又实效,保证政协从被动接受安排,变为主动参与;

确立相关法律,明确政协的性质、地位和工作机构等,使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从政治习惯上升为法律,将政协工作的性质与职能置于法律所调节的范围内,为实现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与参政议政提供便利条件。

(2)加强共产党对政协的影响力

政治协商会议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党与政协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对政协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

(3)处理好政协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政协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是统一战线内部整体与部分的合作、协商关系。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应将重点放在处理好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使各民主党派在政协中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作用。

(4)进一步探索吸纳民主党派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有效途径

民主党派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吸纳他们广泛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监督活动,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程度,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5)发挥政协整体性效能

政协组织是一个整体,它能发挥综合的人才优势,取长补短,做到既发挥个体委员的专长,又能调动、综合各方面委员、专家的整体合力。

(6)反映社情民情,加强与民众的沟通与联系

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最大的优势在于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委员来自基层和民众中间,各民主党派成员都应直接反映民情,加强与民众的沟通与联系,使党和政府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得知真实的信息。

(7)加强与海外各种爱国力量的联系

政协组织的独特优势是其社会联系的广泛性,这种联系包括国内和境外两个方面。民主党派籍的政协委员有良好的海外社会关系,共产党籍的政协委员应协助民主党派籍的政协委员做好争取海外技术、资金引进和促进文化交流工作,为现代化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