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

导 论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即自1949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府与政治。广义的政府是指包括立法、行政、司法在内的国家机关。狭义的政府仅指国家行政机关。政治从本质上言是指人类社会根据利益原则,运用公共权威调控和管理社会的行为和关系模式。

一、政府

1一般意义的政府

一般意义的政府,即抽象意义上的超越国家和阶级、超越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政府,包括国家机构的政府和非国家机构的政府,它的意志具有强制力,它尊重风俗习惯,提倡道德,制定并执行法律,以约束人类的行为,其具有权威的广泛性、成员的非自愿性、暴力的垄断性和权力的合法性等特征。

2国家机构的政府

作为国家机构的政府,是有阶级社会的政府,它和国家、阶级、政党是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政府是国家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政党争夺的主要对象。探讨政府的定义,需要把政府与国家、阶级、政党、社会等方面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1)政府和国家

政府和国家的联系:

a.国家是阶级统治、阶级控制和阶级压迫的机器,政府是实施这种统治、控制和压迫的工具,政府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b.统治阶级要通过政府把自己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要通过政府来行使国家的权力。国家权力的运用,必然要产生一系列立法、行政、司法的政治行为,从而产生立法、行政、司法等机关。

c.政府是陈述、表示和执行国家意志的全部立法、行政、司法的组织或制度。因此,从本质上看,政府应该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机关。

政府与国家的区别:

一般情况下,有国家必然有政府,任何一个政府都是国家的唯一代表。但是政府不等于国家,国家并不因为政府的更迭而垮台。

(2)政府和政党

从政府和政党的关系来说,政府是政党进行政治调控的枢纽,也是权力的执行机构。

(3)政府和社会

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来说,政府是社会管理的总机关。

从多方面进行考察,在有阶级的社会里,政府的定义应该是:政府是国家进行阶级统治、政治调控、权力执行和社会管理的机关,它包括立法、行政、司法机构。

3非国家机构的政府

(1)国家机构的政府与非国家机构政府的相似点

两者都是行使社会公共权力的组织机构体系,都要受到风俗、习惯、道德、法律(纪律)的约束,对于其成员违反习惯、道德、法律(纪律)的行为同样具有惩戒,其规则和公共权力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2)国家机构的政府与非国家机构政府的不同点

国家机构的政府行使的是特殊公共权力,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公共权力是为特定的阶级或阶层服务的;非国家机构的政府行使的是社会公共权力。

国家机构政府的突出特点是暴力机关的设置和使用;非国家机构的政府不具备这些机关。

在政府的本质特征上,国家机构的政府更多表现的是阶级性,社会性、公共性也具备,但这是次要的,它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同时,兼顾社会公共利益;非国家机构的政府更多表现的是社会性、公共性,是为全社会服务的。

在政府的合法性上,国家机构政府的合法性基础更重要的是选举,是民意的表达;非国家机构政府的合法性基础是传统、氏族、功绩。

(3)国家机构的政府与非国家机构的政府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或互不相容的,它们在过渡阶段是并存互动的,此消彼长的。

二、政治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以阶级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认为政治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去把握:

(1)政治与国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权力问题。国家是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在阶级社会里,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夺取国家权力和巩固国家权力。

(2)政治与阶级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政治的主体是阶级或阶层,政治是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为谋求自身的利益而展开的阶级与阶级、阶层与阶层、社会集团与社会集团之间的斗争。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集中体现。

(3)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决定和制约政治;

政治在一定条件下对经济具有反作用,这种在一定条件下的反作用也是主要的和决定性的;

强调政治和经济是融合与统一的。

(4)政治与管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政治和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政治的内容而言,可以说政治就是管理。在阶级社会,政治具有管理的内容和特点。

2中外历史上的政治观

(1)中国历史上的政治观

儒家的政治观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都是将“政”和“治”分开使用,赋予“政”以道德的内涵,赋予“治”以管理的内涵。为政要讲以身作则,要讲道德、正义和善良。“治”是治理和管理。治国理民也要与人为善,坚持仁、义、礼、智、信。

法家的政治观

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虽然也赋予政治以道德和管理的含义,将“政”与“治”分开使用,但韩非提出法、术、势观点,认为君主必须依势、用术、施法以治人。将“政”与“治”变成了权力术数、阴谋诡计,弃仁、义、礼、智、信而不用,专讲严刑峻法。

(2)外国历史上的政治观

柏拉图认为政治是一种策略、“技艺”。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是追求正义和善果。

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葛德文、俄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认为,政治是人世间的罪恶和肮脏的勾当。

意大利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马基雅维利认为,政治是统治者效法狮子和狐狸,集凶猛和狡猾于一身,不择手段地夺取权力和巩固权力的阴谋活动。

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认为,政治是当政者运筹帷幄的策略和活动。

3中外近现代的政治观

(1)中国近现代的政治观

在中国近现代,对政治的研究出现两种趋向,一是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以及一些学者,以马克思主义的国家、阶级、经济观点为视角,对政治的含义进行了论述;一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人以及一部分学者,主要从管理的角度,对政治的定义进行了说明。

孙中山指出:“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有管理众人之事的力量,便是政权。”

进步学者吴恩裕指出:“政治乃是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

(2)西方近现代的政治观

权力说

权力说认为政治是社会中的一种现象,包括统治的权力、管理的权力和控制的权力。

过程说

过程说认为政治是一个社会过程,是公共权力进行决策和执行的过程,是权力主体交互影响及其运行的过程,是权力主体和客体互动的过程。

分配说

从分配的角度解释政治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政治学家伊斯顿,他指出:政治是涉及为社会进行的价值物和权威性分配的那一部分社会交往。

管理说

a.美国的管理说认为,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的集体生活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

b.英国的管理说认为,政治是参与一个社会的全面的管理过程。

4当代中国学者的政治观

(1)改革开放以后,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学者对政治的定义

政治是各阶级为维护和发展本阶级的利益,而处理本阶级内部以及与其他阶级、民族、国家的关系所采取的直接的策略、手段和组织形式。

政治是一定阶级或集团为实现其经济要求,而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活动,以及实行的对内对外的全部政策和策略。

政治是主要由政府推行的、涉及各个生活领域的、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占主要地位的活动。

政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集中表现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和使用等。

(2)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对政治的定义

政治是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

(3)胡伟、唐贤兴在《论政治》中对政治的定义

狭义上讲,政治是人们获取和保持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和斗争;广义上讲,政治是公共权力作用于社会的目的、方式和后果。总之,政治就是社会公共权力产生、变更和运作的过程和结果。

(4)李元书在《什么是政治》论文中对政治的定义

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统治、管理体系,是人们基于某种利益需要建立、维护、参与社会的统治、管理体系,以制定政策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关系与活动的总和。

(5)高民政、徐琳在《政治科学与艺术》中对政治的定义

政治就是一种人类协调社会关系、控制社会秩序、管理社会事务的公共权威现象。

(6)综合前人观点对政治的定义

政治就是人类社会根据利益原则,运用公共权力和公共权威来调控和管理社会的行为与关系模式。这个定义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点:

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指导,指出了政治与利益的紧密相关性;

反映了政治的社会性的特点,同时兼顾了政治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阶级性的特点;

强调了政治的过程性;

区别了公共权威和公共权力,突出了公共权威的作用。

三、中国政府与政治

1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演进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政府与政治的主要特征是全能主义、计划管理和中央集权。改革开放后,全能主义逐步消减,计划管理和中央集权体制正在向市场体制和集权分权相结合的体制转变。

(1)改革开放前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演进

工农民主政府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民主政府,建立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民主专政性质的战时政府,它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执行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训令,并在政府机关中设立党团书记,具体实施共产党对政府的领导。

抗日民主政府

抗日民主政府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成立了的,它名义上是国民政府的地方政权机构,但实际上仍然接受中国共产党同级党组织的领导,执行共产党提出的施政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

人民民主政府

人民民主政府是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解放区建立的,是抗日民主政府的演进和发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各地许多地方都已经建立起人民民主政府。

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萌芽、生长和建立过程可以透视,全能主义政治因素浸透其中,改革开放前这种全能主义表现为:

a.就中国共产党对政府的领导体制而言,逐步向集权方向发展。中国共产党由于在革命战争年代的领导地位和特殊贡献,所以从执政之日起就在国家政权中处于中心和领导地位。

b.从立法体制上看,其形成和发展历经坎坷。

c.从行政体制上看,行政体制在形成之后逐步被削弱。

d.从司法体制上看,司法体制也几经沧桑,司法体制不健全。

e.从干部管理体制方面看,当代中国政府自萌芽之日起一直实行党管干部的原则和制度。

f.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上看,改革开放以前,中央政府控制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所有权力,地方政府一般处于无权的地位,一切听命于中央政府的指令与计划,自主权极少。

当代中国政府和政治在上述发展的各个时期和各个要素中所表现出的全能主义特点,概括起来是:政治上,实行高压政策;经济上,计划统治一切;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上,高度一元化,几乎陷入了万马齐喑的局面;社会也被一体化了,人们的活动空间几乎全部被挤占。一句话,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领域都被政治化了。

(2)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在走向现代化的变革过程中,全能主义逐步消减,计划与集权体制正在转变,现代化的因素正在增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社会自主权方面,首先放松了对农村的控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农村基层民主也随之得到发展。

在党政关系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减少了党政交叉兼职;在一定程度上精简了党委工作机构和领导成员人数;较明确地划分了党政领导机构的职责。

在立法体制上,完善立法体制,实行两级立法体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基本法律;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省和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地方性法规等。

在中央集权体制方面,高度集权的体制有所改善。

a.地方政府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在中央政府向地方各级政府放权的过程中,形成了倾斜分权、纵向分权、经济分权和西部分权四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倾向。

b.在干部管理制度上,进行了重大改革。确立了干部的离休退休制度和顾问制度,实行了限任制度,确立了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标准,中央还适当地下放了干部管理权限。

在经济管理体制上,计划体制正在转型。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a.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上,大幅度缩小了指令性计划的范围,在广泛的领域和较大的程度上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b.在计划管理权限方面,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c.在计划实施手段方面,由以行政手段进行直接管理为主转向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以间接管理为主。

d.在计划部门的机构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e.在对社会的管理方面,改变了计划包揽的局面,出现多元化的趋向。

在意识形态领域,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体系和方法

(1)中国政府研究与中国政治研究

就当代中国政府研究而言,它主要研究当代中国政府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配置、运作机制以及当代中国政府的改革和发展等内容。

就当代中国政治研究而言,它所涉及的研究领域更加广泛。概而言之,这些研究主要包括:关于政党的研究;关于军队的研究;关于民族的研究等。

(2)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

a.横向比较。世界各国的政府与政治发展各具特色,通过比较世界各国政府与政治的同异,我们可以探讨中国政府与政治如何与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及国际环境相结合的问题。

b.纵向比较。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政府与政治有不同的发展特点。通过纵向的比较,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政府与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中国的政府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提供借鉴。

历史研究

研究中国政府与政治必须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考察来探讨政府与政治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只有正确认识了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原因和历史条件,才能在研究中得出具有解释力的结论。

规范研究

规范研究是基于一定的前提假设和理论立场,通过理性判断和逻辑推理,逐步展开分析并形成新的理论体系的研究方法。对于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来说,理论上的相互借鉴和逻辑上的缜密推理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是基于一定的事实依据和调查材料,通过总结和归纳,而形成新的理论体系的研究方法。

3研究中国政府与政治的意义

研究中国政府与政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1)回顾和思考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在六十多年曲折历程中的成败得失,对于我们把握现实,前瞻和勾画中国政府与政治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2)对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有助于政治学学科建设,推动政治学、行政学,特别是现代政府学的深入发展。

(3)研究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有助于学术队伍的建设,特别是有助于培养应用型的政府与政治理论人才,有助于促进中国政治学、行政学、政府学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