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货币、利率和国民收入
1.简释下列概念:
货币、基础货币、法定准备率、超额储备、货币乘数、名义与实际货币、债券的市场价格、中央银行的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均衡利率、投资需求函数、金融市场。
答:(1)货币
货币是在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及其债务清偿中,作为交易媒介或支付工具被普遍接受的物品。货币有三种职能:首先,货币可以充当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媒介,用来购买物品,清偿债务,支付租金和工资等。第二,货币可充当价值尺度,确定各种商品和劳务相交换的比率,用来表明各种物品价值多少,也可以用于会计核算。第三,货币可作为价值贮藏的手段,即现代货币数量论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所说的“货币是购买力的暂时栖息处”。价值贮藏指在相当时间内能使资产保存其价值,使其用于将来购物。
(2)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亦称“货币基数”、“货币基础”、“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它是经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而能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的货币。西方国家的基础货币包括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与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之和。
基础货币有四个属性:①可控性,是中央银行能调控的货币;②负债性,是中央银行的负债;③扩张性,能被中央银行吸收作为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具有多倍创造的功能;④初始来源惟一性,即其增量只能来源于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的数量就能数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因此,基础货币构成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基础。在现代银行体系中,中央银行对宏观金融活动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数量来实现的。其具体操作过程是:当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各商业银行就要调整资产负债项目,相应增加或减少其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可对货币供应量产生紧缩或扩张的作用。社会公众持有现金的变动也会引起派生存款的变化,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扩大或缩小:当公众将现金存入银行时,银行就可以按一定比例(即扣除应缴准备金后)进行放款,从而在银行体系内引起一系列的存款扩张过程;当公众从银行提取现金时,又会在银行体系内引起一系列的存款收缩过程。
(3)法定准备率
法定准备率是指中央银行规定的各商业银行和存款机构交存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是中央银行三大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准备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进而调节社会货币供应量。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率,缩小货币乘数,从而使商业银行收缩信贷规模,从而减少货币供应量。反之,当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准备率,提高货币乘数,增加商业银行信贷扩张能力,从而增加货币供应量。
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准备率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很大,它的局限性在于:效果太强烈,不宜作为日常性工具,而且对于不同类别的存款影响不一致,效果不易把握。因此,法定准备率的变动是中央银行三大传统政策工具中最不经常使用的。
(4)超额储备
超额储备指商业银行或存款机构在货币当局规定除必须缴纳的法定准备金之外,还保留的那部分准备金。超额准备金等于总准备金减去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保留超额准备金主要是为了解决意外的大额提现、结清存款或更好地投资。超额准备金的变动将影响到货币乘数大小,在基础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它制约着银行体系创造货币的能力。
(5)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又称为“货币创造乘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指中央银行创造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的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用表示,,其中为通货-存款比率,是准备金—存款比率。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通货-存款比率和准备金—存款比率。通货—存款比率越低,公众作为通货持有的基础货币越少,银行作为准备金持有的基础货币越多,银行能够创造的货币越多。因此,通货—存款比率的下降提高了货币乘数,增加了货币供给。准备金—存款比率越低,银行发放的贷款越多,银行从每1单位准备金中创造出来的货币也越多。因此,准备金—存款比率的下降提高了货币乘数,增加了货币供给。
货币乘数可以从两个方面对货币供给起作用:它既可以使货币供给多倍扩大,又能使货币供给多倍收缩。因此,中央银行控制准备金和调整准备金率对货币供给会产生重大影响。
(6)名义与实际货币
名义货币是指在现时流通的,单位名称不变但其单位所含实际价值量不断改变的货币。实际货币是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货币的数量。它扣除了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对名义货币数量的影响,这时货币的价值表现为其能够购买物品和服务的数量。
(7)债券的市场价格
债券的市场价格是指在某一时点债券在公开市场上买卖的价格。债券价格的涨跌与利率的升降成反向关系。利率上升的时候,债券价格便下降。
(8)中央银行的贴现率
贴现率是指将未来支付转换为现值所使用的利率,或指持票人以尚未到期的票据向银行要求兑现,银行将利息先行扣除使用的利率。中央银行的贴现率也称再贴现率,即各成员银行用已贴现过的但未到期的票据作担保,向中央银行借款时所支付的利息。贴现率政策是西方国家的主要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变动贴现率来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息率,从而调节经济扩张或收缩。当需要控制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这样,商业银行就会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就会减少,而商业银行的利息将得到提高,从而导致货币供给量减少。当经济萧条时,银行就会增加向中央银行的借款,从而准备金提高,利息率下降,扩大了货币供给量,由此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但如果银行已经拥有可供货款的充足的储备金,则降低贴现率对刺激放款和投资也许不太有效。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确定了商业银行贷款利息的下限。
(9)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政府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它是中央银行三大传统政策工具之一。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将产生三方面的效果:①基础货币投放量增加。当货币乘数不变时,货币供应量将增加。②有价证券和票据的价格上升,市场利率下降,刺激投资增加。③向公众传达放松银根的信息,影响心理预期。比如,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有价证券,实际上等于向社会投放了一笔基础货币,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引起信用的扩张;相反当中央银行卖出有价证券和票据时,就会减少市场上相应数量的基础货币,导致信用的收缩。
公开市场业务的优越性体现在:主动性强,买卖总能成交;灵活性强,可以根据变化随时调节买卖的数量和方向;调控效果缓和,震动性小;影响范围广,对商业银行、公众、证券市场都会产生影响。其局限性是:要求中央银行必须有强大的金融实力;有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还必须有其他金融工具的配合。
(10)均衡利率
均衡利率是资金供给与需求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利率。市场利率是由某一时点处金融市场上的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直接决定,并由借贷双方自由议定的利率。市场利率是不断变动的。中央银行(或金融管理当局)可以通过规定贴现率和规定商业银行的最高利率等方式,对市场利率进行调节。市场利率是借贷资金供求状况的“指示器”。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当资金供给超过需求时,市场利率呈下降趋势;当资金需求超过供给时,市场利率呈上升趋势。市场利率的变化调节着资金供求,最终会使资金供求趋于平衡。货币资金供求处于平衡状态的利率称为“均衡利率”。
(11)投资需求函数
投资需求函数是反映投资需求与利率、资本边际效率、国民收入变化率、资本积累率等决定投资需求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的函数。在资本边际效率不变的条件下,投资主要和利率有关。用表示投资,用表示利率,则投资函数可以表示为:
一般地,投资与利率变化方向相反。
(12)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指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货币资金交易的活动方式或场所。在商品经济中,由于购买与出卖、收入与支出在时间上和数量上不一致,企业、个人或国家在一定时点上经常出现货币盈余或短缺。货币资金短缺者为了保证其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愿意以一定的代价借入一部分货币资金,以弥补其不足,运用一段时间后再归还;货币资金的盈余者也愿意将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借出去,到期收回并以利息的形式索取一定的报酬,作为在这段时间内转让资金使用权的补偿。这样,盈余者就成为资金供给者,短缺者就成为资金需求者,他们之间的货币资金融通或调剂形成了金融交易活动,他们使用的债权债务凭证成为金融工具。资金供给者通过购买并持有各种金融工具而拥有相应金额的债权;资金需求者通过发行并卖出各种金融工具而承担着相应金额的债务。各种不同的金融工具的交易构成了不同的融资市场,金融市场便是各种融资市场的总称。金融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金融市场泛指资金供求双方运用各种金融工具,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的全部金融性交易活动。它包括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各金融机构之间、资金供求双方之间以货币资金为交易对象的金融活动,如存款、贷款、票据抵押与贴现、信托、租赁、保险、有价证券买卖、黄金和外汇交易等。狭义的金融市场一般限定在以票据和有价证券为金融工具的交易活动、金融机构间的同业拆借、黄金和外汇的交易活动等范围内。通常所说的金融市场主要是指后者,具体有资本市场、货币市场、期货市场、期权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金融市场的形态有两种:一种是有形市场,即交易者集中在有固定的地点和交易设施的场所内进行交易的市场。证券交易所就是典型的有形市场。另一种是无形市场,即交易者分散在不同的地点(机构),或采用电信手段进行交易的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和全球外汇市场属于无形市场。金融市场最主要的功能是融通资金。
2.现代货币的本质特点是什么?货币有哪几种职能?
答:现代货币的本质特征是作为支付手段而被普遍接受,这一特征决定了货币的基本功能。
货币的功能有三:一是作为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媒介;二是作为价值尺度,确定商品和劳务相交换的比率;三是作为价值贮存手段。如果货币不能作为被普遍接受的支付手段,则既不能当作交换媒介,也不能作为价值尺度,更不能作为价值贮存手段。
3.商业银行如何创造活期存款?
答:商业银行对于吸收的存款有随时支付的义务。存款有活期和定期两种,活期存款不要求事先通知就可随时提取,定期存款一定要事先通知才可提取。虽然活期存款随时可以提取,但很少会出现所有储户在同一时间里取走全部存款的现象,因此银行可以把绝大部分存款用来从事贷款或购买短期债券等营利活动。但银行每日接受的存款未必能应付提取的需要,因此银行必须经常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作为随时支付的准备,这种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货币数额,称为存款准备金。准备金一部分以通货(钞票和铸币)保留在银行以应付日常需要,另一部分存入中央银行。由于所有商业银行都想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它们就会把法定准备金以上的那部分存款当作超额准备金贷放出去。正是这种以较小的比率的准备金来支持活期存款的能力,使得银行体系得以创造货币。
例如,假定法定准备率,现假定银行客户甲将一笔货币收入100万美元以活期存款形式存入甲银行,使银行系统增加了100万美元的资金来源。甲银行保留20%的钱(20万美元)做准备,其余80万美元全部贷出。假定这80万美元贷给一家公司用来购买机器,机器制造商乙得到这笔付来的支票又全部存入与自己往来的乙银行。乙银行得到这80万美元支票存款后又可贷放出去64万美元,得到这笔贷款的丙厂商又会将它存入与自己有经济往来的丙银行。丙银行得到这笔支票存款后,又可贷出51.2万美元。由此不断存贷下去,各银行的存款总和是:
(万美元)
存款总和(用表示)同原始存款(用表示)及法定准备金率之间的关系为。这样,当中央银行增加一笔货币供应流入公众手中时,货币供应量(活期存款总和)将扩大为新增货币的倍。货币创造乘数可用表示,它是法定准备金率的倒数。货币乘数也称信用乘数,它是准备金变动所引起的货币存量(存款)变动与该项准备金变动之间的比率。
4.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货币创造乘数与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以及现金-存款比率有什么关系?
答:货币创造乘数是指中央银行创造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如果是活期存款,它还能通过活期存款派生机制创造货币。公式为和(为活期存款总额,为原始存款,为存款准备金,为超额存款准备金)。如果在存款创造机制中还存在现金流出,即贷款并不完全转化为存款,那么货币创造乘数为:,其中为现金—存款比率。此时,仅把活期存款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如果把活期存款和通货都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即,同时,引入强力货币(银行准备金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此时的货币创造公式如下: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现金漏损率,活期存款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以及定期存款占存款的比例。货币乘数可以从两个方面起作用:它既可以使银行存款多倍扩大,又能使银行存款多倍收缩。因此,中央银行控制准备金和调整准备金率对货币供给会产生重大影响。
5.影响名义货币需求有哪些因素?
答:货币需求,是指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保存财富的数量。按凯恩斯的说法,人们需要货币,是出于三个动机:
(1)交易动机,即人们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交易或者支付。就个人或家庭而言,一般是定期取得收入,经常需要支出,为购买日常需要的生活资料,他们经常要在手边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就厂商而言,他们在取得货款以后,为应付日常成本开支,如购买原材料或发放工资奖金等,也需要持有一定量货币。可见,交易需求的产生,是由于人们收入和支出的非同步性。
(2)预防动机,即人们需要货币是为了应付不测之需。无论个人还是厂商,尽管对未来收入和支出总有一个大致估计,但这种预测不一定完全合乎实际,遇到不测之需是常事。为此,人们总需要持有一部分货币以防万一。可见,预防需求的产生是由于人们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
出于上述两个动机,对货币的需求量,首先取决于人们的实际收入。这是因为,按这两个动机人们需要货币,当然是为了开支,而人们支出水平高低取决于他们的收入水平。实际收入越高的家庭,支出水平也越高,因而需要的货币数量也越多。可见,货币需求是和实际收入水平同方向变化的。
(3)投机动机,指由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资产损失或增加资本收益,需及时调整资产结构,因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这种需求是凯恩斯率先提出的。按他的说法,人们暂时不用的财富,可用货币形式保存,也可买进债券以取得利息,债券价格和利率相联系。当现行利率过高,即债券价格过低时,人们估计利率会下降,即债券价格会上升,于是,他们就会放弃货币,买进债券,以待日后债券价格上升后再卖出以获利。这样,对货币需求就会下降;反之,利率过低即债券价格过高时,人们会认为买债券有很大风险(因为其价格估计会跌),于是对货币需求就会增加。这种为避免资产损失或增加资产收益而及时调整货币和债券数量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这种需求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
综上所述,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一是收入,二是利率。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货币需求,还是指实际货币需求。如果是名义的货币需求,那么,除了上述两个因素,还有一个因素,即商品价格水平或价格指数。
6.试分析为什么债券价格下降就是利率上升?
答:根据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由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性,人们为了避免资产损失或增加资本收益,需及时调整资产结构,因而形成对货币的需求。人们暂时不用的货币可用货币形式保存,也可买进债券以取得利息,债券价格和利率相联系。当现行利率过高,即债券价格过低时,人们估计利率会下降,即债券价格会上升时,人们就会放弃货币,买进债券,以待日后债券价格上升后再卖出以获利。这样,对货币需求就会下降,从而使利率下降,而对债券的需求上升,从而使债券的价格上升。反之,则相反。因此,债券价格下降就是利率上升。
7.假定某国有600亿美元纸币,100亿美元铸币,2000亿美元活期存款,1000亿美元储蓄存款,1600亿美元政府债券。试问、、各为多少?
解:=流通中的通货(纸币和硬币)+活期存款=600+100+2000=2700(亿美元);
=+储蓄存款=700+1000=3700(亿美元);
=+政府债券=3700+1600=5300(亿美元)。
8.当法定准备金率是0.12,没有超额储备,对现金的需求是1000亿美元。请计算:
(1)假定总准备金是400亿美元,货币供给是多少?
(2)假如中央银行把准备金率提高到0.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总储备仍是400亿美元)?
(3)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政府债券(存款准备金率是0.12),货币供给如何变动?
解:(1)货币供给为:(亿美元)。
(2)准备金提高后的货币供给为(亿美元)。则
,即货币供给减少1333.33亿美元。
(3)若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政府债券,则有:,即货币供给增加83.33亿美元。
9.货币需求函数是。这里,是实际GDP,是利率,单位为%。现在,实际GDP为300兆日元,货币供给量为200兆日元。试问使货币市场均衡的利率是百分之多少?如果实际GDP增加到320兆日元,利率又为多少?
解:当实际GDP为300兆日元,货币供给量为200兆日元时,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
解得,即均衡利率为5%;
当实际GDP增加到320兆日元,货币供给量为200兆日元时,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
解得,即均衡利率为。
10.若货币交易性需求为,货币投机性需求。
(1)写出货币总需求函数;
(2)当利率,收入水平时,货币需求量是多少?
(3)若货币供给,当收入时可用于投机的货币是多少?
(4)当收入,货币供给时,均衡利率为多少?
解:由题知:,。
(1)货币总需求函数为:。
(2),,。
(3),,则有:
(4),均衡时:
解之得均衡利率:,即均衡利率为3%。
11.股票和债券有何区别?对投资者而言,为什么投资股票市场比债券市场有更大风险?
答:(1)债券和股票都是代表一定收益权和所有权的投资凭证,但两者还是有差别的。债券是发行者和投资者(购买者)之间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凭证,而股票则是投资者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凭证;债券利息是发行单位的成本支出,而股息和红利则属于利润分配;债券收益率事先确定,而股票收益由公司经营状况决定,对投资人而言,风险高于债券。股票和债券在一级市场上发行后可在二级市场上流通,这种流通通过交易实现。为保证交易能公平、公正、公开、有序进行,要有完整的监管和一定的程序。
(2)有价证券价格从理论上说取决于股票和债券的内在价值。股票的内在价值由股票在未来各期的收益决定,债券的内在价值是每年可获得的利息现金流折合成的现值。但事实上,影响有价证券价格的因素很多。拿股票来说,影响其价格的因素不仅有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发展前景,还有可炒作的题材、政策的变化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动等。因此,证券投资尤其是股票投资是一种高风险投资。这里的风险指投资者达到预期收益或遭受各种损失的可能性,包括系统性风险(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变动而影响证券收益的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市场、行业及上市公司本身的原因给个别证券收益带来的风险)两大类。这都要求投资者有良好的投资眼力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