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简答题

1请思考比较文学在多元文化主义的语境下有什么样的前景?

答:国际比较文学界一直对多元文化主义非常关注,对学科的发展而言,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语境下,比较文学如何定位发展,如何发挥其作用。比较文学在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的前景主要有:

(1)在多元文化主义的语境下,未来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比较文学研究应当既是跨越国界和文化传统疆界,同时也是跨越学科界限的。

(2)当代的比较文学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它利用跨学科、跨文化的特点积极地参与多边的文化交流和对话,加强了世界各地的思想互动。

(3)未来的世界或许既不是文化霸权主义者自以为的一体化世界,也非文化孤立主义力图实现的诸文化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世界,而是比较文学所致力建构的独特性与互补性共存、差异性与沟通性共存的多元化的世界,一个“道并行,不相悖”的和而不同的世界。

(4)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不会演变成一种同质化的世界文化,而是充满差异和复杂性的多元“世界体系”。全球化给这个多元化世界所提供的无非是一个全球性的文化场景,一个使各种文化互相看视的平台。

2通过欧洲比较文学发展的历程,描述你对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的理解。

答:产生于19世纪的比较文学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研究,即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学与文学,或者文学与其他的艺术形式、意识形态的关系的新型边缘学科。

(1)比较文学学科的性质

比较文学是一门国际性学科,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门以人文关怀为宗旨,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为手段,通过全球文学的交流、沟通、对话、互溶、互补、共建来谋求改善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为传播新的人文精神和建设人类的多元文化而铺路架桥,从而为实现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合理化社会作出贡献的学科。

比较文学学科的核心和真谛在于把文学作为人类交流、对话的一种手段和社会实践方式来传播人文精神,提高全人类的素质,是具有深刻理念的人文社会科学。

(2)比较文学学科的特点

跨越性

比较文学学科的跨越性特点是指比较文学跨越并打通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现象以及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概言之,比较文学是一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开放性

比较文学的开放性特点指比较文学学科强调研究者必须具有世界胸怀与国际眼光,也指这门学科具有不断的超越性与创新性。这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a.学科意识层面,比较文学具有一种不断拓展的胸怀与眼光;

b.研究对象与范围层面,比较文学呈现出不断拓展、不断增多的趋势;

c.研究方法层面,比较文学不断吸纳和扩充研究方法。

人文性

比较文学的人文性是指比较文学能够传达一种人文精神、人性内涵的特点。比较文学的人文性特点主要是通过比较文学属于文学研究的本质而体现出来的。

3如何理解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及其对比较文学的未来发展的意义?

答:(1)对全球化的理解

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

作为一个历史的或历时的过程,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对文化全球化的理解

全球化起源于经济全球化,即全球经济的市场化,此后衍生出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军事全球化、环境全球化等不一而足。

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3)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对比较文学未来发展的意义

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对以语言——地域为界定标准的“民族文学”概念构成了挑战。

a.比较文学被放置在一个更加开放的多元文化语境下。它超越了语言和种族的界限,单一的文学语境被双边的、比较的视野所取代,对于更广泛地理解各文学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b.全球化的多元文化语境再次使民族“想象的社区”和民族文学的构成边界成为问题,同时也给比较文学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课题。

全球化给比较文学学科在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a.与传统的国别文学研究的单一性和封闭性相比,比较文学的研究框架内纳入了异质的文化因子,可以置换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阐释本土文学传统。

b.比较文学跨文化、跨学科的特质使它更适于在流动开放的全球化语境中沟通不同的文化体系,使西方与东方文化可能进行建设性的对话。

c.因此我们似乎不应该视文化全球化为洪水猛兽,反而可以借之使弱势文化、边缘文化被更多的他种文化了解,使“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化格局为之一变。

二、论述题

1百年来比较文学跌跌撞撞,如何理解其挑战与机遇。[南开大学2010年研]

答:比较文学不知不觉已走过近百年的历史,从最初萌芽到比较文学学科正式建立再到学科流派的多样化,比较文学在此期间遭遇了种种挑战,也收获了颇多发展机遇。

(1)比较文学产生初期明显地受到“欧洲中心论”的支配

比较文学产生于欧洲,初期又主要存在于欧洲,它明显地受到“欧洲中心论”的支配。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期的法国学者不仅把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限制在欧洲文学的范围,而且把法国当作世界文化发展的辐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比较文学兴起,“欧洲中心论”受到冲击,但是,由于美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的亲缘关系,这种比较研究并没有超出西方文化的范围,“欧洲中心论”只需放大为“西方中心论”而无需作根本的改变。当东西方比较文学兴起之后,情形就完全不同了。这样的比较研究要求彻底打破比较文学的既定格局,在东西方之间进行。这时“欧洲——西方”居世界文化中心地位的观念成为一种阻碍比较文学发展的陈腐论调而遭到唾弃。于是,解构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文化多元主义、文化人类学等学说,有了它们施展自己理论价值的天地。比较学者用这些理论来批判“欧洲——西方中心论”,说明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平等关系,说明中心与边缘之间发生位移现象的规律,说明文化交流中心的对等原则和互补、互惠关系,等等。这些文化理论正是比较文学发展的需要。开展这一类理论研究将有利于学术界更新观念,排除障碍,促进比较文学的健康发展。

(2)近年来,人们对文化相对主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由于这种理论针对着“欧洲——西方中心论”的错误,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多元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由于它更接近文化发展的历史事实,也有利于描述当前文化演进的现实与未来走向。因而受到人们的肯定。但是它本身又有内在的矛盾。如果把文化相对主义绝对化,那么,任何一种文化和文化理论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不应被否定,于是,文化相对主义也就陷于困境而失去其对于“欧洲——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依据。l995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文化对话与文化误读”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文化相对主义成了会议的主题之一,时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美国学者杰拉尔德·吉列斯比教授作了题为《文化相对主义的意义与局限》的报告。他认为,在当今世界,人类共享的知识基础的范围日趋扩大,随之而来产生了文化的日趋融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以交流对话为动力;比较文学在l9世纪局限于欧洲范围,到20世纪90年代,已经跳出欧洲中心的传统樊篱,把跨文化研究列入正式课题,面临着多种文化和文学体系的挑战;在这样的时代,无论哪一个文学研究者都不能回避相对主义这个话题。吉列斯比的话道出了当前比较文学界热衷于文化理论探讨的原因和目的。

(3)比较文学的文化研究倾向是比较研究深化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文学本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这一庞大的有机体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把人类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这样四个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层面的话,那么,文学无疑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始终处于某种文化关系之中。文学创作、文学活动总是在既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不论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还是精神文化的其他种类,都是文学活动赖以进行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总之,文化既是文学活动的背景,又是文学构成的整合性要素。因此,任何文学研究,只要当它企图对文学活动、文学现象的发生发展进行研究,企图探寻其深层的意蕴和形成根源等问题时,也就是当它向纵深发展的时候,就必须超越文学,站在文化的高度,用新的视角来进行审视,也就是引进文化研究,才有可能取得新的研究成果。

2请思考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应该如何自我认识和定位?

答:文化的挑战被视为全球化的最大挑战,因此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人们最关注的问题是全球化与本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以及对本土文化如何重新认识和自我理解的问题。

(1)对发展中(或弱势)国家的民族主义者而言,全球化是帝国主义的代名词

全球化是从外部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WT0的本质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制度(以美国民主制为其标志)的扩张与征服。所以在他们眼中,全球化是“西方”现象的代表,与殖民主义、“新世界秩序”有千丝万缕的瓜葛,而文化全球化更显得像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蚕食策略,从而引起文化民族主义者呼吁保护本土传统文化,抵制文化全球化。

(2)狭隘的文化保护主义不利于重新定位本土的文化身份

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空前频密的全球化时代,旧的身份逻辑被终结了,任何固定不变、静止绝对的文化身份认同都是不可想象的,无法以新的参照系返观自己。按比较文学所致力建构的比较视域来看,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和维持均需要他种文化的存在,“自我”身份的构建离不开“他者”,同时“他者”有助于对“自我”的重新阐释和理解。尤其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更需要突破国别和本土文化疆界的束缚,以更加灵活开放的态度对待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的问题,切忌僵化的二元对立的文化认知模式,如我——他、主——仆、中心——边缘、我们——他们、殖民者——被殖民者、男性——女性等等。

(3)置换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阐释本土文学传统

在全球化背景下,与传统的国别文学研究的单一性和封闭性相比,比较文学的研究框架内纳入了异质的文化因子,可以置换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阐释本土文学传统。比较文学跨文化、跨学科的特质使它更适于在流动开放的全球化语境中沟通不同的文化体系,使西方与东方文化可能进行建设性的对话。总之,我们不能视文化全球化为洪水猛兽,反而可以借之使传统文化中的弱势文化、边缘文化被更多的他种文化了解,使“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化格局为之一变。

3比较文学在21世纪的文学研究中应该有什么样的学科定位和发展?

答:(1)比较文学应处于21世纪跨文化研究的前沿

文学在各种文化中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它涉及人类的感情和心灵,在不同文化中有着较多的共同层面,最容易引起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之间人们的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和心灵共鸣,所以也最有利于发扬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改进人类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避免灾难性的文化冲突以致武装冲突。

比较文学这一学科虽然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但过去多局限在以希腊和希伯莱为基础的西方文化体系中,对非西方文化则往往采取征服或蔑视的态度。全球化时代提出文化多元化问题以来,这一情况有了极大改变。

西方文化需要一个完全不同的“他者”作为参照系来重新认识和更新自己;过去处于边缘,备受压抑的非西方文化也需要在与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中实现自身文化的现代化并向前发展,而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也正是日新月异。可以断言,在新的世纪里,西方与非西方之间的跨文化文学研究和文学与其他学科相连的跨学科文学研究势必大大超越前一世纪的比较文学,从而开辟比较文学的新纪元。

(2)不同的发展阶段,比较文学应随学科边界的不断扩大而相应调整其学科位置

21世纪的比较文学研究,既要树立一种文化全球化与多元文化意识并重的文化观念,又要成为人类精神相互对话和沟通的语境和操作平台。当我们瞻望比较文学在未来文学研究中的发展走向时,不禁会回想起勃洛克在1969年就已提出的观点:当前没有任何一个文学研究领域能比比较文学更引起人们的兴趣或有更加远大的前途;任何领域都不会比比较文学提出更严的要求或更加令人眷恋。

总之,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无可置疑地得到了国内、国际学术界的首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它实际上已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学与文化中介与交流媒体的角色。比较文学研究以其自身独特的方法与思路,让人们既认识了自己——本国本民族的文学与文化,又认识了“他者”——他国他民族的文学与文化,甚至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把握世界文学的共同走向与共通规律,这是国别或民族文学研究所无法企及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乐观地预见,比较文学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21世纪将有更大的学术空间,对世界文学和人类文明将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