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智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创造知识的企业

算起来,今年84岁的野中郁次郎从事知识管理研究已近50年。他和德鲁克其实非常相似,都擅长多学科的综合知识,都在职业生涯的早期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听取真正的经理人员谈论实际问题,从而保持他们的理论在现实世界中始终能够找到非常好的落脚点。

在《创造知识的企业》一书中,野中郁次郎与同事竹内弘高从柏拉图、笛卡尔(Rene Descartes)、迈克尔·波兰尼的知识哲学谈起,融入日本企业的实践经验,企图建构一套系统性的知识管理理论。两位作者在序言中说:“在这本书里,我们把知识当成解释公司行为的基本单位。”

野中郁次郎试图用东方人的“心身合一”的整体观,取代西方人的主客体相分离的“笛卡尔式分离”观,从而在东西方之间闯出一条创造知识的“中间道路”。他确认了波兰尼所说的默会知识和外显知识,进一步指出了知识转化和创造的四种过程,并强调人在其中的重要地位。

德鲁克认为,知识的基本特性是寄生性。知识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和身体里。野中郁次郎顺着德鲁克的思路继续前进。他认为,我们不能通过互联网的网页来实现知识的流转。知识归根到底只存在于人体内部,知识工作者借助网络所使用的只能是信息。

知识反映了特定的立场、视角和意图。知识是关于行动的概念。知识是和特定情境相关的,关联性是其一大特征。显然,知识是人结合自身处境对信息的内化。人才是知识的主体。

然而野中的见识在今天的企业当中往往需要对抗常规实践。大多数公司都把知识管理当成一个IT问题,设法把最佳实践代码化,予以抓取、储存、索引、检索等。野中提及这点便长叹:“这些公司不懂得人是如何学习和创造的。”不像土地、资本、能源、劳力和技术这些我们常见的“投入”,知识具有内在的自我更新性。“知识的生产与消费几乎是同时的。它的价值随着使用而增加。更加重要的是,知识作为一种资源,是行动中的个人在与他人发生关系时生成的。”

由此,野中所说的“创造知识的企业”更像是一个社区,慷慨是其中最关键的品质,人们作为突出的个体而被承认,交流是非正式而诚实的。专门设计的知识管理系统之所以无法良好运行,原因即在于这样的系统把人当作可以互换的部件,机械地接收和处理信息。尽管类似的系统非常昂贵,却基本无法产生创新成果。